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中国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 节日的特点

时间:2013-09-23

加之历史所造成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以及自然经济形成的地区间的隔阻与相对闭塞,因而使节日文化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提示:本文共有 188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小编说说我国土地广袤,地形复杂,江河纵横,气候多样,造成了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差异及多样化。加之历史所造成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以及自然经济形成的地区间的隔阻与相对闭塞,因而使节日文化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这种特点是与“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相吻合的。假若我们抛开同时在各地过某个节的这个共同点,而仅仅从地域来看的话,不论多大规模的节日活动,我们总是可以确定绝大多数参加者所来的区域范围。

例如在高寒地带不可能产生泼水节;在几乎天天洗澡的德宏和西双版纳地区,也不可能专设一个沐浴节;山区民族过端午节不可能赛龙舟;平原民族过清明节不可能搞爬山活动;牧业民族在节日饮食中不可能吃狗肉(当然平时更不吃);不下雪的地方过春节不会做冰灯,如此等等。这些节俗上的差别,实际上是由于自然环境及经济生活的不同造成的。这种不同,就是地域性。

泼水节

谈谈综合性亦称复合性。各民族的许多节日,包括着多种文化(广义上的文化)活动,表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特点,因此,节日被公认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综合反映民族文化的博览会。从节日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民间艺术、民族建筑(节日活动往往在重要建筑中或其周围举行)、民族服饰(最精华的盛装)、民族礼仪、民族饮食、宗教文化、经济生活、娱乐方式等等文化形式,几乎包括了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它不仅是精神文化的集中反映,而且同时是物质文化的集中反映。节日文化的复合型的另一层含义,是指具体节日的活动内容,很少是单向的,而绝大多数是多项的。

民族饮食文化

例如我国多数民族都有的年节,几乎都有祭祀神佛、祭奠祖先、洒扫庭除、守岁迎新、吃年饭、访亲友、文艺娱乐、赶集购物等节日活动。稍微具体一点来说,在大多数节日里,人们要吃好的,穿好的,要玩得痛快,得到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满足。因此,人们常说,“像过节一样高兴”。贵州苗族、布依族、云南纳西族、藏族,湖北湖南的土家族、苗族等民族,在节日集会中,要把所有的好衣服好首饰都穿戴起来,有的年轻女性一次能穿20几件裙子,有的仅银首饰就有10多斤重,真是光彩夺目、华贵亮丽。

文艺娱乐

为此,有些地方把过节称为“亮家当”、“亮彩”。在节日活动场所,可以看到不同风格的民族建筑和宗教建筑。如侗族的鼓楼、风雨桥;蒙古族的蒙古包、成吉思汗陵;藏族的布达拉宫、拉萨三大寺、罗布林卡、青海塔尔寺;维吾尔族的艾提卡尔礼拜寺;回族的清真寺;白族地区的三塔;傣族的曼飞龙白塔、各式井塔;羌族的脶楼;布依族的石板房;南方的干栏建筑;东北民居的火墙、土炕、双层玻璃窗;高山族的公廨;基诺族的大房子等等。假如我们再进一步考察一下各民族在节日里吃什么、穿什么、喝什么、玩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吃喝穿玩?为什么要举行各种祭祀仪式?我们便会更深刻地感到节日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宝藏富矿,其内涵的丰富深厚与博大广阔,是少数学者的精力与智慧所不能穷尽其奥秘与深蕴的。

蒙古族的蒙古包

小编和大家说说变异性即节日文化是发展变化的。这与节日的稳定性并不矛盾。从节日的主要形式和内容来看,似乎是相当稳定的,但这种静止的稳定是相对的。随着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在历史潮流的冲击影响下,节日文化不论是作为精神文化,还是作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综合表现,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作为精神文化而言,受。

宗教节日

“存在决定意识”的规律制约物质文化的发展变化必然影响到它;从物质文化方面来说。经济生产的水平立即会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上反映出来,关系更为直接。简单的一个例子便可说明:解放前在少数民族节日中,几乎没有看电影这项文化娱乐活动,但解放后却很普遍。目前甚至电视都进入了民族节日,现代音响设备甚至进入了宗教节日和寺庙。过去朝鲜族男性的节日盛装是材料较好的民族传统服装,而现在在节日里穿西装系领带的越来越多。节日里人们相互赠送的礼品,观看的文艺节目都有很大变化。一些妨碍生产和生活的节日节俗逐渐被废止和改造的现象也不少。

朝鲜族

我说说实用性节日产生于人们的社会实践中。节日是人们根据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需要设立的。因此,要研究节日的实用性,就得首先研究节日的功能。无用的节日不会产生,即使产生了,也不会被传承下去。有些节日活动(如原始宗教信仰与迷信)实际上起不到人们预期的功效,比如求神灵保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但是作为某个群体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心理,它却有客观上加强人们思想情感联系的凝聚作用,而且有慰藉心灵的精神安抚作用。这种似有似无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因而不能简单地去抹杀它。

参考资料《中国少数民族文化》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 节日的特点”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少数民族节日文化 继承积淀和宣传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少数民族节日文化 继承积淀和宣传

文化,伊斯兰教,宗教,节日,伊斯兰文化,中国,民族,历史,功能,各民族,经济文化,节日文化,佛教,傣族,清真寺,类型,民族文化,世俗,云南省,伊斯兰,传统节日,地位,山地,成果,歌舞,民族性,特点,畜牧,科学,穆斯林

2011-03-16 #故事会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少数民族节日文化 精神和物质需求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少数民族节日文化 精神和物质需求

节日,宗教,群众,民族,节日活动,宣传,人们,少数民族,感情,希望你能,节日文化,文化,作用,功能,精神,发展,活动,宗教节日,希望你,精神需要,中华民族,信仰,把头,苗族,范围,藏族,蒙古族,马克思,多民族,三月三

2018-10-12 #故事会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少数民族节日文化 蒙古族牧业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少数民族节日文化 蒙古族牧业节日

牧民,蒙古族,牲畜,农历,人们,牧草,草场,节日,马群,印记,套马,植物,骑手,本哈,马日,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土地,民族,科尔沁草原,篝火,蒙古,草原,蹄声,速度,牧民们,节日盛装,草原上,高寒地区,中蒙

2020-01-06 #短篇故事

中国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节日文化 “春节”

中国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节日文化 “春节”

傣历,魔王,姑娘,春牛,人们,傣族,农历,泼水,牛王,魔头,活动,祝福,歌舞,牛节,耕牛,节日,热季,纳纳,云南,主祭,侗族,台湾省,头发,我国,时间,普米族,树枝,来历,浴佛,百姓

2017-07-21 #故事会在线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节日文化 对它开发利用

中国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节日文化 对它开发利用

民族,研究,节日文化,文化,民族节日,民族文化,传统,指导,中华民族,原因,基础,政策,群众,毛泽东,不可缺少,实际情况,好的,依据,东西,习惯,内容,尊严,少数民族,态度,思想意识,方面,武器,民族服饰,物质力量,科学

2009-03-17 #经典故事

中国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 节日的来源与分类

中国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 节日的来源与分类

节日,来源,中国,我国,数目,活动,可分为,人们,日子,民族,文化,妇女节,成分,新生,标准,节令,辞典,生活,活动内容,历法,世界,依据,大全,宗教,少数民族,方法,组织,纵向,变迁,有关

2015-08-20 #故事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节日文化 他的发展趋势

中国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节日文化 他的发展趋势

节日,铜鼓,文化,少数民族,民族,节日文化,影响,中华民族,我国,芦笙,万家坝,各民族,乐器,历史,地区,日子,横向,群体,节庆,布依,活动中,相互渗透,仡佬,例子,国际护士节,土家,地支,歌舞,汉族,生命力

2017-11-29 #长篇故事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少数民族节日 裕固族牧业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少数民族节日 裕固族牧业节日

吉雅,牲畜,烈马,神像,主人,农历,牧民,节日,裕固族,鄂温克族,鄂温克人,萨满,小羊羔,人畜,周岁,呼伦贝尔盟,塔吉克族,奶茶,河西走廊,牧业,牧畜,篝火,草原,陈巴尔虎旗,马鬃,马尾,骑手,活动,小马驹,节日里

2018-11-20 #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