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孔明死也不放过魏延 并非他名字有“曹魏绵延”之意 原因很简单

时间:2013-09-28

乱世三国,建安六年中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事的主角是曹操和刘备。之所以称之为大事,其原因则是刘备得了诸葛亮,并获得了人生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大胜

提示:本文共有 222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乱世三国,建安六年中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事的主角是“曹操”和“刘备”。之所以称之为“大事”,其原因则是刘备得了“诸葛亮”,并获得了人生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大胜“火烧博望坡”;虽然刘备最终不得不放弃新野,但这场胜利的意义却非同小可,同时引出了一位三国名将,也是蜀汉后期第一猛将,保障型“人物”——魏延。

刘备丢了新野不得不带着百姓南逃,此时的新任军师“诸葛亮”提出建议:攻取襄阳,占领荆州,这里主要依据的是《三国演义》。“刘备”对诸葛亮的建议半推半就,主要顾虑是“刘表”与自己是所谓的“刘氏同宗”,怕坏了刘备“仁义”的名声;可就在这时,襄阳城中一番大乱,随后一员大将带领数十人打开城门,意欲迎接“刘备”入襄阳。可谁也没想到,“仁义”的刘备竟然开始反悔,不仅放弃了襄阳还丢下了“叛变”的魏延;结果“魏延”十分尴尬,又不得不与荆州赶来的援兵“文聘”缠斗在一起,结果也因寡不敌众而逃走。

这是“魏延”在《三国演义》中第一次正式出场,其形象也是一心偏向“刘备”;原本“良臣择主而事”也无可厚非,可魏延帮助刘备却最终变成了“一头热”,还被“仁义”的刘备抛弃了一把。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赤壁之战”后刘备进一步扩大势力范围,尤其是“关羽”在长沙城外与老将“黄忠”数次鏖战;正在此时,长沙城门再一次被“魏延”打开。

这次诸葛亮没有犹豫,长驱直入进驻“长沙”。可谁也没想到,攻取长沙的第一功臣“魏延”却被五花大绑,诸葛亮说得好“此人脑后有反骨,日后必反!”这就要杀;好在刘备怕背上“忘恩负义”的骂名,及时拦阻了诸葛亮的屠刀,“魏延”这才保住了性命。没想到的事还不止一件,老将“黄忠”身为战败之人却得到了“刘备”亲自登门相请的待遇,与“主动献媚”的魏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仅如此,老黄忠还因为忠义被奉为“讨虏将军”,而屡建奇功的魏延却仅仅是个“牙门将”的小头领。

说到这里,世人多替“魏延”鸣不平。老黄忠因为“愚忠”与长沙太守,却变成了“忠义无双”的英雄;而两次主动帮助刘备的魏延,却因为两次“背主投敌”变成了不义之人。说魏延“热脸贴上了冷屁股”也不为过,还险些命丧于诸葛亮之手;当然,所谓的“脑后有反骨”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对“魏延”的不信任,也从此埋下了蜀汉政权“将相不和”的重大隐患。这里还有一种说法,之所以诸葛亮要杀魏延,是因为他的名字有“曹魏绵延”之意;仅是因为名字就给人判死刑,显得诸葛亮未免太过“小心眼”;按照这种说法,自己大哥在东吴,兄弟在曹魏,诸葛亮就应该引咎辞职了。

随着刘备势力越来越大,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从此成立了真正意义上的“蜀汉政权”;此时的老黄忠位列“五虎上将”,而“魏延”却什么都不是。好在“五虎上将”迅速没落,“魏延”总算熬出了头,被刘备封为“汉中太守”;说起“汉中”乃是蜀汉的门户所在,战略意义极其重要,当时“张飞”尚在,甚至连张飞都觉得镇守“汉中”的人非自己莫属。可刘备偏偏选中了“魏延”;按理说此举足以体现出刘备还是很信任“魏延”的吧?

乍一看让“魏延”镇守汉中的确是刘备的信任表现,但仔细一看却又不尽然,当时蜀汉貌似强悍,尚有猛将“张飞”等人;但实则蜀汉早已外强中干,帐下除了“五虎上将”之外,再没人有能力镇守这么重要的战略要地。“五虎”虽勇,但除了亡故的,尚在人间的已是年事已高;其二“张飞”多依仗勇武,征杀战场绰绰有余,但治理一方却难以胜任。说白了,当时的蜀汉其实已经无人可用,唯有“魏延”有勇有谋,镇守汉中最为合适;这不能说是刘备信任“魏延”,而是局势所逼而已。

尤其是“五虎上将”相继陨落,蜀汉政权也达到了真正“无人可用”的地步,而此时的“魏延”就成了蜀汉军中的一面大旗;随着军功的越来越多,“魏延”在蜀汉的地位也越来越高,甚至很多时候开始公然与“诸葛亮”产生分歧,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子午谷之计”。且不说“子午谷之计”的可实施性如何,至少能看出“魏延”已不是当年任诸葛亮摆布的“降将”,而今早已成为蜀汉政权的重要人物;权高位重的“魏延”理所应当有自己的主见,却触碰了诸葛亮的底线,以至于诸葛亮临终仍旧抛弃“魏延”,反将蜀军大权交由亲信“杨仪”。

很多人认为杀“魏延”的并非诸葛亮,而是与之水火不容的“杨仪”;其实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杀害“魏延”的主凶定是诸葛亮。“近乎妖”的诸葛亮一生谨慎,每遇事必亲自安排的井井有条;况且涉及蜀汉军政大权,诸葛亮又怎么会马马虎虎的安排一番,心甘情愿的让“魏延”和“杨仪”互相争斗,让蜀军自相残杀?只有一个解释,魏延和杨仪之争也是诸葛亮早已安排好的;“杨仪”诛杀魏延后,回蜀见到刘禅才知道自己也没有被重用,仅从这一点就可证明“诸葛亮”杀魏延早已计划成熟。诸葛亮这一招“借刀杀人”不仅害死了魏延,同样也借刘禅之手除掉了另一个蜀汉大患——杨仪。

“魏延”两次主动帮助刘备,却被当成了“背主求荣”;既然魏延已经落下了这样的名声,即使后来如何努力,在诸葛亮眼中仍旧是个“必反之人”。其实三国中诸如“魏延”的例子并不少见,就比如“刘备”,一样遭遇了同样的尴尬;刘备随“公孙瓒”之时,派他到“平原”牵制袁绍、投奔“陶谦”又被派往小沛抵御曹操、投奔曹操又派他去攻打袁术、投奔刘表同样外派“新野”抵挡曹操。

虽然每个人都说刘备“仁义”,甚至十分亲切的称呼一声“刘皇叔”,实则呢?说好听点是刘备“并非池中物”,说直白点就是大家都防着他;究其根源,还不是和“魏延”一样,因为没有忠于某人,最终的结果是“只用不信”。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孔明死也不放过魏延 并非他名字有“曹魏绵延”之意 原因很简单”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诸葛亮用空城计时 为何魏延不阻止 原因太气人 难怪孔明记仇了

诸葛亮用空城计时 为何魏延不阻止 原因太气人 难怪孔明记仇了

诸葛亮,司马懿,魏延,时候,读者,诸葛,西县,赵云,马稷,都知道,人手,将军,手下,求胜,计谋,部下,魏国,撤军,损兵折将,王平,高翔,镜子,空城计,文学,三国演义,亮点,云和,人品,故事,情况

2017-09-22 #小故事

孔明首次北伐时 为何不采用手下的意见 难道是自私?

孔明首次北伐时 为何不采用手下的意见 难道是自私?

孔明,魏延,蜀汉,计策,长安,魏国,距离,事情,士兵,手下,战争,粮草,北伐,说不准,从子午,夏侯楙,魏延之,采取了,下子,优势,军队,历史,原因,国之力,后果,可能性,基本功,地理,坐视,大权

2014-08-26 #经典故事

在三国历史中 蜀国的衰落 是否与孔明杀魏延有关?

在三国历史中 蜀国的衰落 是否与孔明杀魏延有关?

刘备,诸葛亮,蜀国,魏延,地位,时候,汉中,关羽,孔明,五虎将,大将,年龄,武将,西川,谋士,魏国,他的儿子,所以在,没有他,这么多年,士兵们,才让,曹操,诸葛,家里面,国都,个人,一生,人才,为人处事

2014-06-13 #经典故事

《三国演义》中孔明死后如何设计杀死了魏延 小编为你慢慢解答

《三国演义》中孔明死后如何设计杀死了魏延 小编为你慢慢解答

魏延,刘备,黄忠,太守,时候,蜀国,孔明,诸葛孔明,蜀汉,诸葛亮,野心,关羽,主公,先生,内心,部下,他杀,孔明先生,诸葛,这个人,下坡路,和黄,忠义,想法,欲望,皇帝,计划,高手,麾下,发展

2008-06-15 #故事大全

子午奇谋是魏延最出名的计策 孔明为什么没采纳?第三点让人信服

子午奇谋是魏延最出名的计策 孔明为什么没采纳?第三点让人信服

魏延,诸葛亮,蜀汉,将领,想法,风险,诸葛,子午谷,时候,计谋,长安,最主要,人物,兵力,演义,损失,时间,秦岭,构想,行动,一个问题,就好比,本身就是,能不能,走出去,刘备,周知,姜维,曹操,韩玄

2012-07-04 #故事会

孔明北伐失败的真正原因 看了司马懿的师傅后觉得诸葛亮败的不冤

孔明北伐失败的真正原因 看了司马懿的师傅后觉得诸葛亮败的不冤

诸葛亮,司马懿,曹操,北伐,曹丕,胡昭,原因,军师,师傅,刘备,中多,华佗,姜维,诸葛,魏延,伤势,人物,将领,时候,心态,战斗,孔明,多大,曹军,在这次,在北,太子,心理学家,都会,一生

2012-01-21 #经典故事

诸葛亮大摆空城计 魏延在干啥?说出来太气人 难怪孔明会记仇

诸葛亮大摆空城计 魏延在干啥?说出来太气人 难怪孔明会记仇

诸葛亮,司马懿,魏延,诸葛,大军,孔明,大将,蜀汉,计策,抵抗,西县,赵云,空城计,局面,意见,敌人,在当时,失误,三国时期,这一招,虚张声势,中得,曹操,赵子龙,都悔青,高翔,马懿,利的,还可以,一生

2019-03-09 #故事大全

为何诸葛亮六出祁山都攻不下 原因很简单 了解一下

为何诸葛亮六出祁山都攻不下 原因很简单 了解一下

围地,诸葛亮,于祁山,六出祁山,原因,兵力,兵法,孙子兵法,祁山,诸葛孔明,道路,五丈原,北伐,很简单,于正,刘备,刘蜀,多采,孔明,施奇,祁山之,邓艾,魏延,魏镇西,固前,主将,三国志,会用,兴复,军事战略

2010-12-11 #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