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靖远黄河奇观综述(武永宝)

时间:2013-09-29

此三峡,可谓靖远专属的黄河小三峡!三峡之名,自从刘白羽先生的长江三峡美文问世,以及长江之歌的歌曲流行,几多影视故事片、记录片的连轴播放,等等,

提示:本文共有 838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7 分钟。

一、靖远黄河小三峡

乌金峡、红山峡、黑山峡。此三峡,可谓靖远专属的黄河小三峡!

三峡之名,自从刘白羽先生的《长江三峡》美文问世,以及《长江之歌》的歌曲流行,几多影视故事片、记录片的连轴播放,等等,大有声振寰宇之势。

从此,无论什么河流的峡谷,大家都争相都往“三峡”的称谓上靠。黄河三峡之称,就是这么来的。黄河三峡,还不止一处。对于众多的黄河三峡之称,究竟妥当否,坊间还是有争论的,没有确切的定论。但是,大家对此还是乐此不疲。黄河上多三峡,论其声名远播程度,却都是远不及长江三峡的。尤其是西部黄河上游地区的几处三峡,更是如此。这与其人文内涵和文化底蕴尚欠,以及舆论的宣传、鼓吹不够都有很大关系。

黄河三峡,兰州上游有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兰州下游有桑园峡、大峡、乌金峡。若按靖远境内算起,则有乌金峡、红山峡和黑山峡。此三峡,可谓靖远专属的黄河小三峡!靖远黄河小三峡,都是极其险峻的大峡谷,说起来也是声名赫赫的。范长江等名人的笔下都曾述及到过。而且,在民间还广泛流传着许多关于这三个峡谷的惊心动魄的故事、传说。这些富有黄河文化底蕴的东西,一方面听来很有趣,另一方面,很有价值,很值得我们继续挖掘、整理之。这对于增加地方文化的厚重感很有必要。再则,我们尽可能使之发扬光大,这为将来黄河旅游文化产业的大开发,最终造福桑梓,惠滋人民,是一项十分有益的工作。

黄河下游的河南境内的小浪底黄河三峡,其名气要远远大于黄河上游的几处三峡。这里不再赘述。

靖远黄河小三峡,关于这一概念,是由我本人第一次提出来的,无疑具有首创意义。靖远黄河小三峡的提法,可以说进一步丰富了靖远地域特色的黄河文化的内涵,也使得靖远沿黄河一带的自然景观、原始特征,等等,更加明晰化、条理化了,对于人们了解靖远黄河沿线的民俗风情、自然奇观、人文境况,等等,提供了一条快速的捷径,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乌金峡大浪天险

天然大浪与云齐,

扼险崔巍关以西。

万里尘氛清塞外,

诗留石壁几人题。

这是明代诗人路升的一首关于黄河乌金峡大浪的咏诗,这一景观也成了靖远古八景之一。

黄河乌金峡的大浪,自古一来就被人们视为不可多得的奇观之一。成为人们口头传说的经久不衰的话题,历代文人们也多有讴歌的诗作、文章问世。

靖远一带的黄河都是“陡口子”,陡口子是靖远方言,意思是黄河水流落差很大的意思。而乌金峡一带尤甚。从乌金峡算起,至靖远黄河流经最尾部的黑山峡口,落差大约在100多米以上,这样的高度大约有50层楼房那么高。巨大的落差,导致黄河水流湍急,黄河中奇异险象环生。

靖远名儒张慎微先生,民国时代曾在甘肃省政府做中层公务员多年,同时也做过《民国甘肃日报》的记着,一生游历颇多,晚年著有《兰州春秋》一书,2000年左右,曾在《兰州晚报》上连载过。张慎微先生从兰州回靖远家乡,每每乘坐羊皮筏子。民国初年,他乘坐羊皮筏子途径“大浪天险”,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描述:“大浪的声音越来越响,真是浩浩荡荡……原来上游的水,到大浪处是个猛跌崖,一跌一翻,翻出一里多长的狂浪,气势汹涌,震耳欲聋……筏子一经扑崖跌入浪中,就被浪花埋没看不见了,忽然又露出筏头来,霎时又不见筏头,又露出筏尾来,转身筏头立起来,几乎要仰翻,转身筏头栽下去,尾巴朝天又像钻入锅底。看看这个筏子不见了,以为遭了没顶,呆望着不见出来,看来看去,那筏子只是在白色的浪花中像鸡毛蒜皮一般地漂荡颠簸……”(摘自《兰州春秋》)

三、红山峡里险情多

1.观音崖

观音崖是黄河里的一处著名“塞头”。所谓“塞头”就是黄河要塞、险绝之地的意思。黄河里的塞头那是很多的,在乌金峡、红山峡、黑山峡里均有。每处塞头都有其独特的险绝之处。

在黄河红山峡里,观音崖是一处很著名的塞头。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黄河水流至此,突然“龙头”一甩,北流而去,“龙身子”一下子呈现出急转弯的形状……这就给河中常年行筏的筏子客们造成险情,增添了许多不可知的危险因素。

观音崖巨大的红砂岩石壁就位于黄河西岸,其崖高数十丈,远远看上去,这处石壁神似观音大士之像。也就是说,远远地,似乎有一位观音菩萨的神像立在黄河边,迎迓从水上飞漂而来的筏子客们。大自然的造化之功,使一块普通的石头,竟然活了起来,有了生动的神话意义。可是,至近处细看,却往往没了这种效果。不过就是一块儿高大的石头而已。

这处塞头的得名也正是源于此。再往下游,与观音崖相连的就是黄河石林。黄河石林所在的老龙湾村,原本是一个十分偏背的小地方,历史上极其闭塞、原始。同治贼乱期间,这里有幸未遭劫难。这里在民国时期,以及之前,都属于靖远辖地。

观音崖塞头之险,有其不同于众的特点。最危险者,莫过于遭遇“鬼剃头”的悲剧了。对于筏子客来说,这里无疑是个难过的鬼门关,同时也有碰运气的成分在里面。因为弄不好,他们的脑袋在此就要被石崖锋利的檐角生生剃去了……丢脑袋的事儿,试问谁不怕?

筏子从黄河上游一路漂来,到了观音崖,筏子客们可就要格外小心了。筏子客们必须掌握好季节特点和水势涨落的变化,能行则行,不行则止。若是感觉不好过,就须早早在上游地段适当位置缆住筏子,等待机会,视情况变化,再通过。春、夏、秋之季节,一般雨水多,水量丰沛,河水涨起越过石头拉牌,这种情况下,羊皮筏子行驶起来就相对比较安全。此刻,筏子客大掌柜会及时掌握机会,指挥筏子客们搬筏子尽快通过此塞头。因为黄河水量浩大,尽管波涛汹涌,亦然有险情,但是,由于河水水位越过了石拉牌的锋利檐角,安全系数反而相应增大。这是行筏的最好状态。而春、冬枯水季节里,黄河水流量骤减,水位降低,这种情形下,筏子过观音崖,危险系数就增大了。筏子犹如进入黄河迷宫,筏子随着水流不得不进入石拉牌底下飞速穿行,筏子客们的头颅,随时会和石拉牌的檐角发生碰撞,这样每每会有“鬼剃头”的险情发生。还有一种情形是,这种复杂的状态下行筏,加上这里黄河整个“身子”在此急转弯,筏子客驾驭筏子至此,一不小心就会直接撞上石崖之壁,从而造成折楫沉沙、筏毁人亡的惨剧……所以,观音至此,可绝非福音,是有极大危险的。

正因为此处塞头给筏子客们留下的印象和教训都太深刻、太沉痛了。所以,观音崖作为一处著名塞头,其名声很响,令人闻之色变。

2.双漩子

观音崖以下有塞头曰:八道坎、虎狼洞。凡是有塞头的地方,都有生动的故事流传,或者有神奇的传说生成。尽管有些传说可信度不高,甚至荒诞不经,但是,却是生动有趣的。这一点是无疑的。比如,八道坎,黄河在这里呈阶梯状下降,形成八道坎,筏子客行筏至此,要连续下跌八道坎,才能过此险境。每每传言,某某筏子客过此险境,出事了,被“坎儿”颠簸落水淹没了,丢了性命。云云。有一种传说,说此处有八个水妖河怪在此兴风作浪,才形成八道坎。

虎狼洞,名气就更响了。河道至此狭窄如洞,河水汹涌翻滚,浪涛犹如虎狼扑来,意欲吞噬筏子客……可谓危险之极。这就是这一塞头的来历。还有一种说法,说这里常有土匪出没。民国时代。这里是各种土匪啸聚之地,往往打劫行人和筏子客。

总之,虎狼洞是一个凶险的名字,人们一听这名字,往往就会不寒而栗。

再往下数里,便是又一道著名塞头双漩子。双漩子此处河道有些独特,河岸两面均是高千万仞的红砂石,陡峭险峻之极,河水的主河道两侧,各有一个回水湾,就在这两个回水湾里,形成两个特大的漩涡,彼此呈反方向高速旋转……根据黄兆文先生叙述,当年他曾乘坐筏子亲历这处塞头。黄兆文先生说,这两个大漩涡好似巨人的两只眼睛,黑洞洞地,这“眼睛”随着河水的高速旋转和河水的咆哮,还会不时发出尖锐的啸叫。很是可怖。而河道的主流部分则若巨人的鼻梁。两旁的巨大漩涡对称地飞速反方向旋转着,筏子客驾驭筏子过双漩子,就要不偏不倚、小心翼翼地从中间的狭窄水道(鼻梁上)穿过,稍有不慎,偏及任何一方,都会被卷入漩涡而发生筏毁人亡的惨剧。由此可见,双漩子可谓是考验筏子客水上技艺的险地,筏子客吃水上饭,技术水平和胆量都不赢人,就会在如此险绝的地方“翻船”的。双漩子,可谓至险之地也。

3.一窝猪 歪脖子浪

歪脖子浪在靖远县石门乡一带黄河水域。人们俗话说,天下黄河九曲十八弯。其实,黄河里的“S”形、“W”形,甚至直角或锐角“V”形的大转弯处处皆是,峡谷里的情况很是复杂。

话说黄河水流到石门一带,又是大转弯,形状有点类似“歪脖子”,而且这里河床上又是多礁石和漩涡,可谓险象环生。筏子客行筏到这里,如何躲避歪脖子,或者有时候也叫大拐肠一般的险绝河段,以及礁石、漩涡,就成为突出问题。这里也是筏子客常年落水出事的多发河段,因此给人们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

一窝猪是另一处著名塞头。就一窝猪而言,这里的险绝处在于那一堆“猪”上。这一段黄河,东岸一边还算平常,其西岸一旁,则山势雄伟,嶙峋突兀,显得十分高大伟岸。问题就出在这一边的山头上,这处山头,常年有巨石,也就是所谓的“猪”滚落下来,久而久之,散落于河道里,对于黄河水流造成阻碍。“猪”不是一个,而是一窝……致使巨石滚落的原因有地,地壳变化,以及洪水冲刷等等,这些数吨、数十吨的“猪”,滚落河中就形成了“一窝猪”的奇观,也成为了筏子客行筏中闻之色变的一处险要塞头。“一窝猪”远望上去,堆堆巨石掀起一簇簇狂浪,仿佛一群猪豕正在水中戏逐,此处水流落差又极大,筏子客驾筏至此须从群豕中间左冲右突巧妙地绕行方可,稍有不慎,筏子便有被群猪拱翻之险。

“一窝猪”绝非一窝温驯的猪啊,在这里可谓凶险似一群狼,它们随时都可夺取筏子客们的宝贵生命。可谓至险也。

四、黑山峡V字型悬崖绝壁

黑山峡是黄河流经靖远的最后一个大峡谷,在历史上可谓赫赫有名。在现实中曾经所谓的“黑山峡水利枢纽工程”也曾吵得纷纷扬扬,传言说此工程一旦上马,连靖远县城也会被淹没,云云。这事儿吵吵了数十年,因此,黑山峡对于人们来说,可谓耳熟能详,大名鼎鼎。

黑山峡在靖远黄河流经的最尾巴一个村——大庙村,而正式进入其大峡谷。可以这样说,大庙村是矗立于黑山峡口上的一棵璀璨明珠。站立在大庙村的滨河广场上,朝黄河下游望去,就可见黑山峡张着黑黝黝的口,吞噬着黄河奔腾而下的涛浪巨流,于此,使人有不寒而栗之感,同时一种神秘莫测之感油然而生。

黑山峡前后大约有110多公里的长度,是黄河上游最长的大峡谷之一。其中一半在靖远辖区境内,另一半则属于宁夏中卫辖区。黑山峡大峡谷之险,不次于兰州稍下游的桑园峡(也叫小峡)。桑园峡是黄河上游地区最为险峻的峡谷,常常令行筏的筏子客们闻之警惧不已。要说黑山峡的险峻,那可是要比桑园峡稍逊一筹的。不过,黑山峡之险,也是很有名的。黑山峡留给世人印象最深者,就是有一大段的河谷,其两岸绝壁的造型呈V字型形状,这种V字型的悬崖绝壁,形成黑山峡的一大景观,也成为其一大特点。在100公里的大峡谷中就占有三分之一的距离,可谓悠长也。

著名记者范长江先生民国二十五年,曾经乘坐牛皮筏子从兰州至中卫,在这里换乘汽车再去华北。在其所著的《中国的西北角》一书里,记述了他通过黑山峡的感慨,他说:“黑山峡山崖耸峙,极为凶险,不弱于长江三峡中的巫山峡。”

黑山峡里著名的“塞头”有:龙王坑、黄石旋、阎王砭、观音峡、青石浪、小观音峡、骆驼石、回回帽、狼尖嘴子、过庄石、三兄弟、七姊妹、老两口,等等。过了七姊妹就是甘宁两省区的交界处,河边的小村是宁夏的南长滩村。著名的“洋人绕手”(也做:洋人招手)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河段里。

早年,我在写反映靖远筏帮故事的《西部国风》小说时,曾采访过民国时期靖远筏子客的大掌柜魏玉珠老先生,他曾经是兰州皮筏工会注册的“玉兴恒”商号的经理,俗称:舵把子。那个时候他已经80多岁了。他曾亲口给我讲过行筏过黑山峡塞头的谚语。他说:“七姊妹挂一挂,老两口饶不下。”这里表明了黑山峡里七姊妹和老两口两处塞头的险绝特点。即黄河行筏至此,若是水位暴涨,在上游处的七姊妹被“挂一挂”,那么行筏到下游处的“老两口”,则就更危险可怕了。老两口饶不下,就是饶不过,放不过的意思。所以呀,筏子客行筏到这里必须特别小心才对。

众所周知,民国时代,从兰州至绥远省的包头之间,存在着一条黄河黄金水道,这条水道是当年闭塞的陇中与外界沟通的重要渠道,是筏子客们谋生的场所,也成就了筏子客们所演绎的轰轰烈烈的故事。这条通道同时也是信息渠道,也是商业大通道,巨大的商业效益由此而生。因而,这条水道理所当然地写进了煌煌史册之中。黑山峡是千里黄河航线上的倒数第二个峡谷,最后一个是青铜峡。青铜峡只有七八公里长度,有些微不足道。筏子一旦出了黑山峡等大峡谷,进入宁夏平原,就会一路平缓驶去,直至包头城下。筏子客们所演绎的一个个惊险、传奇的故事,几乎都发生在上述几大峡谷里。

所以,筏子过了黑山峡,路途的艰辛、危险就过去了大半。距离目的地就更近了。

五、与红山峡黑山峡有关的花儿

筏子客是黄河之精灵,他们常年奔走于黄河之上,每每唱花儿来纾解胸中块垒,同时排遣漂流途中的寂寞。他们所唱的花儿,悠扬婉转,优美动听之极。花儿反映的内容,有时候豪情万丈,充满了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精神。有时候,则痛诉心中的悲苦之情,显得缠绵悱恻,令人同情。总之,花儿是他们的精神食粮,几乎与粮食、鸦片一样同等重要,他们对这几样东西可是须臾不可或缺的。

他们常将自己在黄河激流驾驭筏子飞驰的情景,比喻做鹞子、鹰隼在天空中飞翔:

我黄河上就度过了一辈子,

一(耶)辈子(哈)。

浪花上就耍花子呢!

我双手嘛就摇起桨杆子,

桨(啊)杆子(哈),

好像那些天空里的鹞子!

筏子客们的职业,本来是在和阎王爷玩着死亡游戏,随时随地都有性命之忧。可是从这首花儿里可以看出,筏子客们是多么地充满豪情和自信啊。其乐观主义精神,颇令人钦佩。

站在筏头上搬哩,

羊毛(哈)往包头里运哩;

这路上有我的扯心哩,

谁人(哈)打听着问哩。

红山峡里翻大浪,

黑山峡里的绵羊;

想起尕妹了哭一场,

路远着辨不过方向。

这两首花儿,反映他们在黄河红山峡和黑山峡里搬筏子的情景,则充满悲情色彩。反映了他们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同时反映了他们对真挚爱情的渴望和执着追求。

六、洋人绕手的故事

关于洋人绕手(也叫做:洋人招手)的故事,在坊间流传甚广。

可是,这一故事在正统的历史资料里却不多见。在有些方志里偶尔有所涉及,但都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往往语焉不详。

方志里基本将其归于黄河传说类,存其故事而已,并不作为正规的史实来记述。这说明“洋人绕手”的故事,可能仅仅是一个民间传说,其真实可信度,亟待进一步深入考察,获得确凿的历史资料佐证后,方可下最后结论。

这故事,说是有个西方传教士,大清光绪年间,曾在兰州一带传教、布道,后来,接到上级教会的指令,让他前去宁夏银川一带(一说到包头一带)执行新的传教任务。于是,该传教士雇佣了一具木筏子(也有说,牛皮筏子,或羊皮筏子者),从兰州顺流漂下……因为当年,从兰州到银川、包头一带行程,最便捷、理想的交通工具就是乘坐黄河中的各类筏子了。正是在这一次诡异的行程中,具有十分传奇色彩的“洋人绕手”的故事发生了……

民间传说的“洋人绕手”的故事,版本有很多。又说该传教士本身就是西方的间谍、特工人员,以宗教的外衣掩护,偷偷干着不利于大西北发展、稳定的坏事。其人并不是一个本分、善良的天主教徒。

这种情况在清季、民国时代多见。不足为奇。传说中该传教士去往银川一带的目的,是又去干另一件不可告人的罪恶勾当而已。

关于传教士的国籍也是说法不一,又说是英国人的,也有说是德国人的,更有说是荷兰人的。等等,不一而足。

关于“洋人绕手”的故事,发生的地点,更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兰州的文史专家王文元先生,在其著作里记述,这一故事发生在兰州辖区的黄河流域段——桑园峡里。这里仅仅距离兰州不到60公里。

而宁夏的文史工作者们认为,该故事发生在黑山峡里的中卫段水域里。有筏子客谣谚云:“七姊妹不敢挂,老两口惹不下,洋人招手更可怕。”黄河中的“塞头”,至此,过了七姊妹,就是甘宁两省的交界处,河边的小村是宁夏的南长滩村。

所以,有了这样的谚语佐证,“洋人绕手”的故事应该是发生在宁夏中卫境内的水域。因为,七姊妹的“塞头”以下,老两口和洋人绕手的两处“塞头”均在宁夏境内。

可是,翻阅靖远文史专家的一些遗存资料,众口一词都说是“洋人绕手”的故事发生在靖远境内的红山峡谷水域。这就使人颇感困惑了。

其实,说穿了,这一故事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表述,这就是黄河大峡谷中,某一段水流中央的区域,有块巨石(礁石)突兀而起,洋教士乘坐木筏子来到这一“塞头”处,不意山洪突发,水势凶猛,筏子像利箭一般向那河中巨石疾射而去……

洋教士从没见过如此险恶阵势,一时吓得脸色煞白,精神有些错乱。在他看来,筏子如果真的以这样的速度直接撞上巨礁去,那么,下一步的恶果,就会有筏毁人亡的惨剧随之发生……

洋教士可不想死啊,就在筏子眼看即将撞上去的那一刹那,他自作聪明地一跃,就跳上了这块儿巨礁上。而机敏且技术高超的筏子客于此则十分娴熟地一摆舵,筏子遂轻擦巨礁飞驰而下……

直到此时,洋教士才如梦方醒,明白自己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他知道,远去的筏子不可能溯流上来救他,而从巨礁旁边飞驰而过的上游来的筏子,又无法靠拢巨礁,为他解困……因为哪个筏子也不敢强行靠拢石礁啊,暴怒的黄河不会宽恕任何一个施救的冒险者的。

洋教士看看眼前这种形势,自知自己聪明反被聪明误。这样一来,时间延误下去,若是不能及时获救,他的归宿就只剩下死路一条了。

洋教士不甘心啊,于是,他拼命绕手(招手),拼命向峡谷漂流来的筏子客们呼救。他的汉语说得又不好,声音听上去有些鬼哭狼嚎,又有些怨愤凄惨……

最终,洋教士没能逃脱覆亡的命运。几天过后,嗓子喊哑,身体衰竭的洋教士被困死在了这块黄河中央的礁石上……

面对发怒的黄河,万能的上帝也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着他的信徒被困死在河中了。

这就是“洋人绕手”的故事的来历。“洋人绕手”的故事发生地,不过就是兰州以下黄河中某个大峡谷水中央的一块巨石罢了。后来,由于有了“洋人绕手”的故事,这块巨石也便成了一处著名的“塞头”。

可是,黄河中类似的礁石太多,太多啊。究竟具体是哪一块,又有谁真正能说清呢?

史料记载,民国十五年(1926年)时,西北军将领赵席聘代理甘肃省政府主席期间,曾经派工兵在桑园峡、大峡、乌金峡里用炸弹,直接炸掉了黄河水道中的无数明礁、暗礁,以保证黄河水道的通畅和安全。因此,“洋人绕手”的故事所发生的河中礁石,究竟在哪里?我个人以为,只好存疑了。

于此,这就出现了,兰州人说“洋人绕手”的故事发生在兰州;靖远人说“洋人绕手”的故事发生在靖远;宁夏中卫人说“洋人绕手”的故事发生在他们的辖区流域,这样各执一词的局面。

总之,尽管官方档案里没有洋人传教士困死在黄河中的确切记载,但这并不代表故事就是假的。

试想,一个普通的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诡异的黄河大峡谷里神秘的失踪,不知所终,官方无法靠实其死因,于是,无法做出确切记载,也属正常。这个传教士又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人物,他的存亡与否,似乎无关痛痒。要是显要人物,官方正式的文献里必然会有记载的。

尽管如此,“洋人绕手”的故事,官方不见正式记载,但在民间却是传得沸沸扬扬……因为这件事被水上漂流的筏子客们亲眼目睹了,于是,就在民间广泛流传了开来……

明清至民国时代,从兰州至包头的千里黄河航道上,类似的筏子客丧身于黄河各类险要“塞头”的事情常年发生,这样死去的筏子客和筏上乘客,总有数以百计、千计,所以,“洋人绕手”故事里的洋人,也是黄河航道里失事丧命者之一。不过,其特殊性在于他是“洋人”,而非普通的国人,所以,由于其身份的特殊,使得故事也变得更加耐人寻味起来。

根据“洋人绕手”这一故事在民间的流传的广泛程度来判断,我们大胆推测,此事十有八九是真的。

我在自己的处女作中篇小说《虎豹口》(1994年《飞天》1期)里,将这一故事的地点,移植到了靖远的独石头。说是洋人被困死在靖远八景之一的独石头上……

由于黄河水道演变的关系,独石头曾经居于黄河水中央……小说用的是夸张和华丽的笔法,将故事叙述得更加精彩和刺激。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细读一下这部反映黄河人生状态的小说。

于此,我们说,“洋人绕手”的故事,给险峻无比,故事多多的靖远黄河小三峡,平添了几许神奇色彩,使得黄河的传说故事变得更加丰满了……

2019年4月24日写于陇上平川陋室

作者简介

武永宝,男,1963年12月出生,甘肃靖远人。1985年7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原白银市平川区文联主席,甘肃省白银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大学毕业后曾在新疆工作、生活5年,视新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有着浓重的新疆情结。

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虎豹口》、《西部国风》和长篇小说《黄河远上》,这三部作品被媒体称为西部黄河文化三部曲,创作取材主要以西部黄河文化内容为主。目前有百万字的长篇网络小说《独石记》推出。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靖远黄河奇观综述(武永宝)”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大河奔腾万里秀——黄委践行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综述

大河奔腾万里秀——黄委践行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综述

黄河,黄委,黄河流域,习近平,高质量,生态保护,总书记,发展,洪水,调度,黄河水,生态,黄河文化,流域,思路,精神,建设,大河,文化,故事,母亲河,治黄,淤地坝,黄土高原,幸福河,新时代,一年来,黄河治理,力量,思想

2011-05-08 #故事大全

红色文化靖远县·红军渡河战役纪念馆及革命历史故事

红色文化靖远县·红军渡河战役纪念馆及革命历史故事

虎豹,渡口,红四方面军,造船,黄河,地点,展厅,红军,靖远县,靖远,韩起禄,总指挥部,渡黄河,三角城,敌人,纪念碑,程世才,战役纪念馆,大芦,红色,先锋,北湾,命令,国民党,战士,木船,旧址,甘肃省,碉堡,纪念馆

2015-02-22 #故事大全

有人把靖远乡镇名字做成了爱情故事 珍惜自己的家乡

有人把靖远乡镇名字做成了爱情故事 珍惜自己的家乡

法泉寺,乌兰山,哈思山,平堡,五合,和你一起,传说,河水,屈吴山,乌兰,兰高铁,刘川,西边,屈吴,曹岘,次山,诗图,黑城子,国际城,东关桥,北滩,大芦,碾子湾,爱的,黄河水面,世界,东湾,东升,个性,初心

2011-04-27 #长篇故事

杨贵妃与大庙梨花戏说——戊戌靖远大庙梨花节感怀杂章

杨贵妃与大庙梨花戏说——戊戌靖远大庙梨花节感怀杂章

杨贵妃,大庙,梨花,香水梨,梨树,黄河,香丹,人们,安史之乱,杨玉环,贵妃娘娘,娘娘,贵妃,大唐,大庙村,日本,神仙,故事,平堡,长寿王,先生,文化,灵武,花儿,责任,鸽子,唐玄宗,世人,哨子,安氏

2012-07-25 #故事阅读

山西最憋屈的城市 坐拥黄河奇观被誉“华夏第一都”却仅为四线!

山西最憋屈的城市 坐拥黄河奇观被誉“华夏第一都”却仅为四线!

临汾,华夏,建筑,美食,临汾市,全国,壶口瀑布,大槐树,尧庙,庙宇,广胜寺,瀑布,洪洞,为纪念,始建于,一壶,华门,唐兴镇,水之滨,桓帝建,秦晋,洪武,钱塘潮,广胜,山西省,中国,三门,中华民族,华夏民族,人们

2016-02-07 #故事大全

我们家的读书故事

我们家的读书故事

儿子,妻子,爱读书,我们家,藏书,作家,甘肃,莫言,百家号,作者,妈妈,文学,时间,白银,白银市,税务,靖远,靖远县,哈利波特,书籍,大姐,小说,故事,故乡,散文,文学作品,文章,本土,老师,黄河

2020-07-11 #故事阅读

“诗与远方”从未远去——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甘肃省文旅事业产业发展综述

“诗与远方”从未远去——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甘肃省文旅事业产业发展综述

甘肃,疫情,陇原,旅游,全省,防控,常态化,专列,省文,企业,火车,环西,剧目,敦煌,文化旅游,发展,乡村旅游,黄河之滨,全国,惠民,我省,游客,精品,艺术,扶贫,丝路,产业,交响,兰州,培训班

2013-05-30 #故事阅读

关于黄河的故事

关于黄河的故事

黄河,神仙,故事,峡口,水仙花,冯夷,河水,颜色,龙门,管理,小鲤鱼,勇往直前,能越,黄颜,发现了,成真,水都,黄河岸边,黄河里,一大,中国,个人,下界,中央,井井有序,仙花,传说,传闻,奇观,古人

2020-07-17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