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来袭 求求你们别再伤害医生了!

时间:2013-10-19

截至1月20日18时,我国境内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224例,其中确诊217例,疑似病例7例

提示:本文共有 354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不要伤害医护人员,

不要伤害医生,

关键时刻,医生能救命!

连日来,

大家受够了被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支配的恐惧。

截至1月20日18时,

我国境内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224例,

其中确诊217例,疑似病例7例。

“武汉确诊198例,北京确诊5例,广东确诊14例。

疑似病例中,四川2例,云南1例,

上海2例,广西1例,山东1例。”

在境外报告中,

日本通报确诊病例1例,

泰国通报确诊病例2例,

韩国通报确诊病例1例。

在卫健委高级院士钟南山的最新通报里,

表达了以下要点:

1.新型冠状病毒可以人传人。 2.有医务人员被传染。3.源头不清楚,但可能是竹鼠、獾。 4.如无必要,近期不要去武汉。 5.有发热及时就医。 6.买不到N95,医用级口罩也可以。7.新型冠状病毒和SARS以及MERS有共性的地方,

都属于冠状病毒,但它们并不一样,

传染性和“毒力”都没有SARS大,严重性有差别。

2003年非典爆发时,

钟南山院士曾说过:“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

2020年,他已经84岁了,

却仍冲锋在疫情第一线,

他是真正的权威专家,

是我们面对疫情的“平安符”。

不久前,央视新闻通报,

据武汉市卫健委声明:

“目前,武汉市共有15名医务人员,

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

另有1名为疑似病例。

16例患者中,危重症1例,

其余病情稳定,均已隔离治疗。”

在央视新闻发布的消息下,

点赞最高的两条留言让人深有感触:

“请不要再伤害医护人员了,

不求善待,只求平安。”

“一边是老院士出征,

一边是恶性伤医,看得太难受了。”

此时此刻,我只想告诉大家:

“无论何时何地,

我们都应该善待医护人员,

因为,一旦疫情真的严峻起来,

他们将是守护我们生命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与老院士出征相对应的,

是前不久朝阳区发生的一场恶行医闹事件。

2019年12月24日6时,

北京市朝阳区民航总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杨文,

在正常诊疗中,

遭到一位患者家属的恶性伤害,

致颈部严重损伤,抢救无效,

于12月25日零时50分去世。

在杨医生的葬礼上,

除了曾经共事的同事,

还有不少来自各地的匿名人士送来的水果和零食,

以此表达对医生们的崇敬和关爱。

在众多网友留言中,

有一位网友说,

“希望杨文医生在天堂过得很好,

来世不要再做医生了”。

他的评论得到了很多医生的回复,

这些回复让人催泪。

这让我想到之前有一个新闻,

有个醉汉去医院看病,

因医生让其先醒酒,触怒了醉汉,

随后引来醉汉一顿施暴,

致使医生身上多处受伤。

好在安保人员及时赶到,才幸免于难。

而那名医生在确定自己无大碍后,

又给醉汉仔细检查了一番,

最终确定他眉骨有一个伤口,

为他做了细心的缝合。

这种事,落在常人身上,肯定不能接受,

更别说再重返手术台。

当有人问他为何这样做时,他却说:

“救病治人是职责所在,

我有义务为患者治疗。”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人人自危,

但我们更应该清楚的是:

就算前面是山洪海啸,

亲人离别,病毒流感,

医护人员们都要去面对,去救死扶伤,

他们必须去面对超负荷的工作,

从开始工作的那天起,

直到最后彻底离开岗位。

医生们救命治人,

不应该直面谩骂、伤害、尖刀、死亡……

我们只有更加尊重和善待他们,

同心协力,

才能完全抵御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所造成的危害。

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究竟是什么?

2020年1月20日,

韩国确诊出现武汉肺炎病例。

这是官方媒体中首次出现“武汉肺炎”这一称号。

自去年12月29日,

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发现新型病毒感染,

到如今已经整整22天,

对于这种疫情的传播途径尚未得到完全确认。

1月19日,

经国家卫生健康委确认,

我省首例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

首个病例患者为66岁男性,现居深圳,

2019年12月29日赴武汉探亲,

2020年1月3日出现发热、乏力等症状,

1月4日返深后就诊,

1月11日转至深圳市定点医院隔离治疗。

经省、市疾控中心采用优化后的检测试剂盒检测,

呈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

1月18日,

标本送至中国疾控中心进行病毒核酸复核检测,

结果为阳性。

1月19日,

经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领导小组下设的诊断组专家,

结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二版)》内容,

对该病例进行评估确认,

专家组一致同意将该病例确认为: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将它命名为2019-nCoV,

是一种区别于禽流感、SARS的新型冠状病毒。

根据武汉卫健委的预测:

此病毒潜伏期一般是12-14天。

症状是发热、乏力、

呼吸道症状以干咳为主,

逐渐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冠状病毒有两大特点:

一、变异概率高。

它属于单链RNA病毒,

它比其他病毒更容易发生变异,

因此很难对它进行“精确打击”。

二、感染动物种类广。

除人类外,

不同种类的冠状病毒还可以感染猪、牛、

猫、骆驼、蝙蝠、鸡、

鸽子等多种畜类和禽类,

一些冠状病毒不仅可以通过动物传染给人,

也可以通过人传染给人。

比如,SARS是由果子狸传给人的,

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是单峰骆驼传给人的。

广阔且复杂的传播途径,

让病毒防治工作变得更加艰巨。

提到冠状病毒,

我们不得不提及SARS病毒,

也就是无数人心底的噩梦,

——2003年的非典。

2002 年 11 月 16 日,

广东佛山出现第一例 SARS 病例。

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袭击全国。

持续了长达 6 个多月的肆虐,

终于在 2003 年 5 月基本得以控制。

但是在这场“瘟疫”之中,

有5327人感染,

349人失去生命,

无数医务人员夜以继日奋斗在“抗疫前线”,

甚至有医生倒在了与疫情抗争的路上。

这场灾难,

在无数人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

2003 年 1 月 29 日,

正是农历的大年二十八,

一位 36 岁的年轻男姓患者,

在中山二院的重症监护室(ICU)死去。

死者姓苏,

是广东顺德一位负责给宾馆酒楼采购海鲜的采买。

2002 年 12 月初,

三兄弟在一次同车运送海鲜后,先后发病。

起初病症并不明显,

先是低烧,浑身酸痛,全身无力。

当时正是感冒高发季节,

兄弟三人都以为是感冒,

开了一点治感冒的药,

以为多休息,多喝水,出一身大汗就好了。

可是接下来的情况,并不乐观,

吃药休息过后,病情反而加重,

兄弟中的老大甚至出现呼吸困难症状。

家人马上将他送进顺德中医院,

医生果断采取了紧急救护措施,

在使用多种治疗感冒和抗病毒药物,

仍不见好转的情况下,

只得尽快转往中山二院。

当时,给病人的初步诊断为“重症肺炎。

但使用强力抗生素之后,

症状仍无法好转。

2002年12月20日,

患者的弟弟也因病情加重被送进中山二院,

病情几乎完全一样。

兄弟俩先后被送进重症监护室抢救,

就住在相邻病床。

当时,

主管急诊科院长连同院内多名专家进行多次会诊,

先后采用了多种治疗方案,

皆无成效。

2002 年 12 月 29 日晚上,

经过 11 天的抢救,

老大最终因呼吸衰竭死亡。

三个生龙活虎的兄弟,

在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

生机消亡,生离死别。

而那一年,

我刚上幼儿园,

在学校老师的组织下,

在充斥着消毒味道的教室里,

排队领取当天统一分发的汤药。

那一年,

板蓝根、夏桑菊等药品被疯抢至天价,

无数人站在“非典”的阴霾下,

带着白色面罩,

感受着来自周围人无孔不入的紧张和恐惧。

而在病房隔离区的“抗疫前沿”,

死神毫无感情地收割着一个个年轻力壮的生命……

这次的新型病毒,

和那一年的“非典”相比,

传播性和致命性远远不如前者。

我们不必过分妖魔化“新型冠状病毒”,

但也不能毫无准备。

病毒并不可怕,

但遇到病毒完全没有防范意识,

并以此为荣才最可怕。

我们都应该清楚,

哪怕只有0.001%的致命性,

对于一个家庭而言,

都是一场毁天灭地的灾难。

所以,希望大家密切关注“新型冠状病毒”的动态,

确保自身健康无虞。

请大家切记:

平时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尽可能避免进入人流聚集地,

必要时可佩戴口罩。

口罩佩戴建议使用N95防护级别口罩,

或者医用外科口罩。

如果不与病人直接接触,

口罩规格并不需要特别严格。

最近,武汉机场加大了疫情监测。

从武汉飞澳门的航班,

乘客落地后都需要经过监测。

北京发布了89家设有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名单。

深圳在机场码头火车站等人流密集场所启动体温监测。

广州成立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医疗救治工作领导小组。

上海、浙江等地也先后出台了各种防治措施

……

1月19日晚,国家卫健委宣布:

陆续向全国各省配出工作组,指导疫情防控工作。

有了对抗“非典”的经验,

我相信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时,

我们有更加丰富的经验和措施,

我们有底气相信:

这一次的新型冠状病毒只是一场虚惊。

春运,数十亿人次的大迁徙,

关乎民生大计,容不得半点马虎。

在这场民生保卫战里面,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

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

做好我们该做的。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绝不该只是一句空话,

我们一定要保护好我们身边的医护人员,

要知道,

当生命只剩下最后一分钟急救的时候,

只有医护人员能救你的命。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来袭 求求你们别再伤害医生了!”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一名前线医生的 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日记

一名前线医生的 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日记

医务人员,人间,时候,一线,人生,战士,肺炎,现实,英雄,钢枪,铠甲,流动,新型冠状病毒,他们有,中国青年,好的,有记,长和,一家,医院,东西,不计报酬,人民,义务,个人,中国,亲身经历,习惯,内心,共同体

2007-10-14 #经典故事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什么?应该如何远离这种疾病?医生:需记这些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什么?应该如何远离这种疾病?医生:需记这些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情,发展,越来越好,口罩,急性,患者,情况,毛巾,病毒,野生动物,食物,这几天,冠状病毒,中发,好的,饭前饭后,电视,手机,人们,一段时间,中休,危机,人类,人群,几率,决心,勤洗手,卫生习惯

2012-08-13 #短篇故事

医院医生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感人事迹材料三篇

医院医生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感人事迹材料三篇

疫情,肺炎,熊红,医务人员,工作,防控,医院,武汉,新型冠状病毒,人员,党员,战场,阮炜,陈静,使命,患者,女儿,电话,共产党员,护士,时间,硝烟,组织,责任,孙卫东,发热门诊,全院,初心,医疗,家人

2020-06-27 #故事会在线阅读

医院医生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感人事迹材料三篇

医院医生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感人事迹材料三篇

疫情,肺炎,熊红,医务人员,工作,防控,医院,武汉,新型冠状病毒,人员,党员,战场,阮炜,陈静,使命,患者,女儿,电话,共产党员,护士,时间,硝烟,组织,责任,孙卫东,发热门诊,全院,初心,医疗,家人

2020-06-27 #经典故事

医院医生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感人事迹材料三篇

医院医生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感人事迹材料三篇

疫情,肺炎,熊红,医务人员,工作,防控,医院,武汉,新型冠状病毒,人员,党员,战场,阮炜,陈静,使命,患者,女儿,电话,共产党员,护士,时间,硝烟,组织,责任,孙卫东,发热门诊,全院,初心,医疗,家人

2020-07-08 #长篇故事

医院医生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感人事迹材料三篇

医院医生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感人事迹材料三篇

疫情,肺炎,熊红,医务人员,工作,防控,医院,武汉,新型冠状病毒,人员,党员,战场,阮炜,陈静,使命,患者,女儿,电话,共产党员,护士,时间,硝烟,组织,责任,孙卫东,发热门诊,全院,初心,医疗,家人

2017-05-15 #故事阅读

医院医生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感人事迹材料三篇

医院医生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感人事迹材料三篇

疫情,肺炎,熊红,医务人员,工作,防控,医院,武汉,新型冠状病毒,人员,党员,战场,阮炜,陈静,使命,患者,女儿,电话,共产党员,护士,时间,硝烟,组织,责任,孙卫东,发热门诊,全院,初心,医疗,家人

2017-09-09 #经典故事

“最美”女医生煮“暖心粥”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含疑似)患者

“最美”女医生煮“暖心粥”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含疑似)患者

患者,余凤,杨婆婆,肺炎,米粥,医护人员,江夏区,中医医院,家人,疫情,名新,医生,大米粥,病区,疑似,瘦肉粥,青菜,胃口,蔬菜,食欲,冠状病毒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吴芬,爱米,班后,责编,好的,对杨,康和,都会

2009-08-06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