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新冠疫情改变了什么?73年前的一位“荒诞”作家写出了答案

时间:2013-11-02

这一天,中国武汉,一个容纳了千万人口的大都市宣布封城

提示:本文共有 395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2020年1月23日,中国人都无法忘记这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中国武汉,一个容纳了千万人口的大都市宣布封城。

虽然2019年底新冠疫情就已经暴发,但除武汉外,其他省市对疫情的进展知之甚少,并且都觉得疫情并不严重。

记得春节之前,我拿新冠疫情和2003年非典相对比的时候,还有很多朋友抨击我夸大事实,会引起人们的恐慌,更觉得戴口罩是一种“惜命”的懦弱表现。

然而,仅过去两三天,武汉封城使我心中所有的担忧和疑虑都成为了现实。那几天,全国口罩陆续脱销。一场可怕的瘟疫逐渐蔓延……

我和家人都呆在家中,除购买生活必需品之外,我不允许家人出门。那两天,我用Kindle读起了加缪的《鼠疫》。

武汉和《鼠疫》中的奥兰城是多么相似——奥兰,一座几十万居民的城市,本来正常生活,各自忙碌,互不相干,却突然闹起鼠疫,全城封闭,一切就全变了。全城仅仅演绎着集体的历史,个人命运不复存在了。

一、加缪在73年前,写出了今日的武汉

读加缪的《鼠疫》,仿佛在读一部“武汉疫情日记”。

很难相信,这部作品是在七十多年前完成的,它写的简直就是这次新冠疫情的暴发!而作为“吹哨人”的里厄医生,和现实中的李文亮医生如此相像。

我摘录里厄医生说服省长召开“卫生委员会会议”中的几段对话,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1、省长说:“你们要开会就赶紧开,但是不要声张。”况且,他确信这不过是一场虚惊。

2、“先生们,我们开会吧,”省长说道,“要不要我概括地谈一谈形势?”里夏尔认为没有必要,医生们都了解,问题仅仅在于应当采取什么措施。“问题在于,”老卡斯泰尔突然冒出一句,“要弄清这是不是闹鼠疫。”两三位医生欢呼响应,其他医生似乎由于不决。省长却猛然一抖,下意识地转身望望门口,仿佛要查看一下门是否关严,没有让这句耸人听闻的话传到走廊去。

3、“当然了,”省长说道,“不过,我需要你们正式确认,这是一场鼠疫。”

“即使我们不确认,”里厄说道,“鼠疫照样存在,可能害死全城半数居民。”

4、“您的想法,”省长说道,“会不会是这样,即使没有闹鼠疫,也应该实施鼠疫流行期间所规定的预防措施呢?”“如果非要我有一个想法,那的确是这样吧。”(里厄回答)

会议后第二天,高烧病症又跨进一步,甚至见报了,但只是轻描淡写,蜻蜓点水似的报道一下。到了第三天,里厄总算见到了省政府的布告。最终,在里厄等人的努力下,奥兰封城了,一如现实中的武汉。

个人认为李玉民译本为最佳译本

二、经典名著为何经久不衰?

今日的许多书评人,热衷于推荐新书。一方面,新书有很大的既得利益,毕竟,绝大多数书籍的生命力只有短短几年,甚至短短几个月;另一方面,新书对于读者而言,有很大的猎奇感,因此是一个吸流量的好方式。

我也会偶尔推荐新书,但我往往会选择已经出版一段时间,尤其是已经出版1-2年左右的书去读。如果一本书连1-2年时间都抗不过去的话,只能证明它没有价值;读它就是在浪费时间。

相比之下,阅读经典名著就完全不必担心“浪费时间”,因为任何一部经得起岁月洗涤的作品,一定都有它流芳百世的理由。这样的作品是值得我们花时间去品读的。

回过头来说加缪,很多人较为熟悉加缪的《局外人》,这部作品是加缪最出名的代表作。《鼠疫》的名声相对逊色,但也创造了畅销至今的奇迹。

《鼠疫》为何经久不衰?

我在阅读中,找到了这几个原因。

首先,鼠疫的象征意义不明显。

加缪曾说,这部作品的历史背景就是抵抗纳粹的斗争,从这个方面讲,鼠疫就是纳粹。但另一方面,加缪也强调鼠疫的多重含义。

事实上,鼠疫的象征意义是极其模糊的。除了加缪同时代的欧洲人之外,绝大多数读者都很难看出鼠疫的象征意义。

加缪为什么要让象征意义如此含糊呢?他深知,象征如果过分贴近时代背景,随着时间的推移,象征意义就会萎缩褪色。“结果预留的空间与日俱增,能和读者的想象互动。因此,将近七十年过后(中文版出版的时间),那段历史虽然不会被忘记,但是这种多重意义的象征,则由时间和纷扰的世界增添了新的内容。”翻译家李玉民写道。

第二,让普通人唱主角,并恢复了真理的本来面目。

在世界名著中,描写小人物的作品非常多。究其原因,就是“接地气”,拉近作品与读者的距离,还原生活本身的面目。《鼠疫》可以说是这类作品的典型代表。

《鼠疫》通篇都没有“打鸡血”式的描述,没有所谓的戏剧的张力,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甚至没有煽情的描写。正如叙述者坦言的:“这场鼠疫运行良好,如同一种谨慎而无可挑剔的行政管理”,“根本没有任何引人入胜的东西可以报道”,没有“类似老故事中的那种鼓舞人心的英雄,或者不同凡响的行为”,“不像大火那样壮观而又残酷”,就连瘟疫初起时,萦绕在里厄大夫头脑中的“那种激情澎湃的壮观景象”,也荡然无存了。尤其这场灾难持续时间长,单调到了极点,人所遭受的痛苦本身,“当时就丧失其感人的特点”。

鼠疫期间发生的故事单调得很,既不壮观也不感人,那么这部小说凭什么进入畅销的经典行列呢?

因为它客观而真实。这可以从这部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特点去体会。

一方面,作品背景虽然处于“乱世”,但故事中的英雄却相当“草根”,没有类似于《水浒传》等作品中的传奇英雄。李玉民先生将其总结为“归还英雄主义应有的次要地位”。

另一方面,这部作品“赋予真理其本来的面目”。

真理的本来面目究竟是怎样的?从这部作品中,我第一次感到真理(包括哲学)就是生活本身,而不是凌驾于生活之上的。我认为这是《鼠疫》最大的价值。

《鼠疫》揭示了怎样的真理呢?

加缪写道:“必须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进行斗争,决不能跪下求饶。问题全在于控制局面,尽量少死人,少造成亲人永别。为此也只有一种方法,就是同鼠疫搏斗。这个真理并不值得赞扬,这只是顺理成章的事。”

以上两点——“归还英雄主义其应有的次要地位”和“赋予真理其原本的面目”,是典型的加缪式风格,即去伪存真,不夸大事实,用翻译家李玉民先生的话说,就是“将这种高不可攀的大词宏旨,拉低到常人理解的水平”。这是我欣赏加缪作品的最主要原因。

三、最荒诞的不是文艺作品,而是世界本身。

最荒诞的并不是文艺作品,而是世界本身——这是《鼠疫》给我的启示。

在文学史上,《鼠疫》一直被定义为“荒诞之作”。可以说,“荒诞”是加缪的一个符号。

鼠疫到底使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变化?何以让世界变得如此“荒诞”?我对这部作品进行一次盘点。

1、让生活陷入绝望。

“恐怖气氛与日俱增,老鼠在城中逐渐灭绝,便轮到人应征充当疫兵了。围城中的一切都听瘟神的调遣,都围着瘟神运转,这便是典型的荒诞世界了。人一旦意识到世界荒诞,即便没有感染上疫症,也平添了心病,这就是身陷围城,心陷绝境的征兆。人什么都不能自主了,完全丧失了自我,那么人还剩下什么,还能做什么呢?在此之前,他们绝不肯将自己的痛苦跟不幸混为一谈,可是现在,他们却接受了这种混淆。他们没了记忆,也没了希望,就立足于当下了。其实,在他们眼里,一切都变为当下了。”

的确,对于身陷绝境的人来说,当下远比未来重要。

2、鼠疫剥夺了所有人爱的能力。

“鼠疫猖獗日甚一日,无休无止,瘟神的战车来回碾轧,什么情爱友爱,什么记忆希望,什么社会、道德、信仰、怜悯心、责任感,一切都被碾得粉碎。普遍的沮丧情绪,安于绝望的心态,比绝望本身还要糟糕。”

3、战争和灾难,可以让人超越信仰。

我先介绍一下《鼠疫》中的几个关键人物:

清醒的,继而反抗的知识分子塔鲁;

宗教人士帕纳卢神父;

“微不足道,不显山露水的英雄,只有那么一点善良之心”的格朗;

鼠疫的对头,作者的代言人里厄大夫。

这些人物中,有知识分子,有神父,有医生,还有善良的普通人。这些人因鼠疫而走到一起,虽然他们的信仰不同,却终殊途同归。

神父宣称“应该热爱我们不能理解的东西”,医生则答以“誓死也不会爱这个让孩子受折磨的世界”,但是,他们都在尽心尽力“为拯救人而工作”,唯独这一点才重要,表明他们能超越信仰,超越渎神和祈祷的事,一起同病痛和死亡做斗争。

其中,里厄和塔鲁是小说中的灵魂人物。在这场鼠疫的突袭下,各路人(无论好人还是罪犯,无论无神论者还是有神论者),都陆续聚集到里厄和塔鲁的反抗旗下了。

评论家们认为,上述情形正是荒诞的象征。但放到今天,我们发现,这不就是我们的现实世界吗?

在战争和灾难面前,人们的思想会空前一致,在这种特定的境况下,反抗成为了人们的共同信仰。

4、在不可抗力面前,会出现绝对的公正。

“鼠疫似乎特别喜欢袭击习惯过集体生活的人群,如士兵、修道士、囚犯等。有些囚徒虽然单独关押,但监狱毕竟是一个群体。就说本市监狱,狱卒也和囚犯一样,要向疫病进贡,便是一种明证。从鼠疫高瞻的角度来看,监狱所有人,从典狱长一直到命不值一钱的囚犯,无不判了死刑,也许这是破天荒第一次,一种绝对的公正统治了监狱。”

而且,在瘟疫面前,任何人都不能独善其身。财富和权力,都不是护身符。

那么,如何阻断鼠疫的传播呢?

加缪在作品中写道:“这场瘟疫没有教会我什么,只让我明白必须和你们一起同瘟疫做斗争。我基于可靠的知识了解,(对,里厄,生活的事我无所不知,这一点您会清楚地看到),鼠疫,每人身上都携带,因为,任何人,是的,世上任何人都不能免遭其害……一个正派人,就是几乎不把疫病传染给任何人的人……但是现在,我心甘情愿原原本本做人,我学会了谦虚。我只想说,大地上还有灾难和受害者,一定得尽可能拒绝,不要跟灾难同流合污……我听到过那么多高谈阔论,脑袋几乎给弄晕乎了,那些高谈阔论也足以使其他一些人晕头转向,结果同意去杀人了,从而也使我明白了,人的不幸缘于他们没有使用一种清晰的语言。于是我决定讲话和行动都要明明白白,以便走在正道上。”

是的,“原原本本做人”“不要跟灾难同流合污”才是最值得学习的生命哲学。

当我们经历了今日这场侵袭全球的新冠肺炎浩劫之时,终于发现,一切都入加缪所说的那样,“鼠疫就是生活,不过如此。”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新冠疫情改变了什么?73年前的一位“荒诞”作家写出了答案”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17年前经历过非典的北京 新冠疫情下 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

17年前经历过非典的北京 新冠疫情下 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

口罩,疫情,北京,居民,超市,工作人员,人员,电梯,蔬菜,快递小哥,二环,外卖,站台,车辆,距离,顾客,马路,高峰,进出站,一线,乘客,人们,公交车,体温,公交车站,包子,小区,店里,摊位,时间

2008-04-01 #故事大全

新冠肺炎比17年前非典传染性强很多 这3大原因是根本

新冠肺炎比17年前非典传染性强很多 这3大原因是根本

病毒,传染性,原因,疫情,含量,病人,症状,肺炎,冠状病毒,非典,咽喉部,全世界,文章,时候,人体,检测,研究,人体内,如此之,大流行,很多人,检测到,于冠状,不一样,顶级,学术期刊,世界,人群,地方,杂志

2010-03-05 #短篇故事

跨越两代人的高考 从非典到新冠 原来2003年已经是17年前了

跨越两代人的高考 从非典到新冠 原来2003年已经是17年前了

人生,学校,小外甥,青春,非典,同学,圈子,经历,考场,通知,回家,传染病医院,个人,医院,疫情,日子,姐夫,姐姐,成绩,意义,才刚,时光,穿着,眼泪,结果,身体,高中,隔离,参加高考,就是我

2007-12-19 #故事大全

「讲述·人物」黄照平:17年前战“非典” 如今又站在抗击新冠肺炎第一线

「讲述·人物」黄照平:17年前战“非典” 如今又站在抗击新冠肺炎第一线

疫情,黄照,六盘水,火车站,防控,工作,执勤点,时间,肺炎,一线,同事,妻子,母亲,非典,信息,地点,列车,旅客,派出所,第一线,记者,间隙,同事们,和同事,我自己,余人,谢勇,青林,陈诗,黄瑶

2018-06-30 #小故事

众志成城——2020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纪实

众志成城——2020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纪实

老赵,龙泉市,贫困户,黄琳,赵从礼,社保局,大巴车,人力,东西部,两地,协作关系,劳务,农民,浙江,干部,故事,收入,朋友,疫情,直通车,返岗,协作,扶贫,影响,两年前,2人,激动地,想办法,有顾虑,解决这个问题

2020-04-24 #故事会

关于新冠疫情仍不清楚的10大问题 最后一个 全世界都想知道答案

关于新冠疫情仍不清楚的10大问题 最后一个 全世界都想知道答案

病毒,疫情,动物,死亡率,疫苗,病例,传播,药物,问题,研究,科学家们,人类,作用,儿童,可能性,数据,群体,范围,过程,变化,有关,遗传,传播疾病,确诊病例,世界卫生组织,瑞士,传染给,假设,全球,免疫

2013-08-14 #长篇故事

方舱医院现一幕幕感人画面 疫情之后医患关系会变好吗?疫情新冠肺炎

方舱医院现一幕幕感人画面 疫情之后医患关系会变好吗?疫情新冠肺炎

医生,患者,医患关系,疫情,医护人员,医务人员,医患,赵立,方舱,肺炎,医疗,小护士,防护服,问题,曹泽毅,医院,一线,事件,人们,变好,感情,暴力,照片,落日余晖,救治,何强,徐军,二十年前,医院里,小可爱

2020-05-26 #故事会

新冠疫情期间 合同中还有一条“不可抗力条款”!

新冠疫情期间 合同中还有一条“不可抗力条款”!

不可抗力条款,疫情,包子,酒店,包子铺,当事人,老张,翠花,格格巫,企业,合同,劳资纠纷,原因,旅行社,黑暗力量,非典,世界,事件,代表,前提,客观,形式,情况,承包合同,法院,问题,答案,老王,供应,营业

2010-11-01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