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爱国情 奋斗者」沙草墩里的“露珠故事”——来自吴忠市红寺堡区新庄集乡沙草墩村的

时间:2013-12-02

与共和国同龄的庞凤英老人眯着眼睛坐在阳光里,身上散发出暖洋洋的味道

提示:本文共有 362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春日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棂温柔地洒在土炕上。

与共和国同龄的庞凤英老人眯着眼睛坐在阳光里,身上散发出暖洋洋的味道。

庞凤英(右二)一家在自家商店拍摄全家福。

一岁半的小孙女在炕上玩耍时被一颗芒果绊住脚,气得将芒果滚了老远。庞凤英忍俊不禁,看着孩子哈哈大笑,布满沧桑的脸上写满幸福与满足。

二十多年前,因为日子穷苦,庞凤英的脸上曾经愁容密布。老家隆德县大庄乡高台村,种地看天吃饭、水电路“三不通”,庞凤英和丈夫艰辛地拉扯着几个孩子,年收入不足千元。

过怕了穷日子,2000年,庞凤英一家响应政策,与海原县、隆德县11个乡镇58个村的1020户村民陆续搬迁到红寺堡区沙草墩村。

向往的新家,初见时,却给庞凤英泼了一盆冷水——天上无飞鸟,地上砂石跑。

庞凤英和移民们一道建设新家园。没房子,大家集体动手盖新房,荒滩上很快站起一排排崭新的民居;没水喝,临近县区隔天送水到户,直到甘甜的黄河水流进家家户户。

从栽下第一棵树苗到建设第一所学校,从铺就第一条柏油马路到建成文化体育广场,19年光阴荏苒,村庄从零起步,发展越来越快,庞凤英“把日子往前奔”的希望也越来越大。

由于交通便利,周边市县的枸杞种植基地、建筑工地、企业需要大量用工,庞凤英的老伴很快找到了活计。老伴打工的第一个月,庞凤英从他手里接过1500元工资,激动得手舞足蹈,连着数了好几遍。

庞凤英的小儿子柳小虎,在接受培训后成为一名村医,每月有近千元的工资。2013年,柳小虎借助贴息创业贷款,在村里开了一家商店。“批发商将货直接送上门,儿媳妇一个人就能看店。真是躺着就把钱挣了!”庞凤英感慨地说。

2015年,庞凤英患上了肺气肿和支气管炎,前后住了三次院,报销比例达75%,她逢人就宣传好政策:“哪里不舒服了赶紧上医院,有政府保障呢!”

“幸福生活全靠党,党的恩情赛爹娘!”站在不久前新修的宅院前,庞凤英心满意足地说,“共产党好,黄河水甜!”

从治穷病到拔穷根,沙草墩村用翻天覆地的变化,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政治情怀。

如今,沙草墩村里,越来越多的“庞凤英”在好政策的滋养下,活出新气象,活出获得感。

李奇玲的奋斗路

暮色四合,静谧了一天的村庄“热闹”起来。

在外打工、地里劳作的村民陆续返家,村庄四处升起袅袅炊烟。

柏油路上,远远照射来两束灯光。汽车缓缓驶近,踩离合、拉手刹,致富带头人李奇玲娴熟地将车停在家门口。

春节一过完,李奇玲就开始了早出晚归的忙碌日子。每天早上五点,李奇玲准时出现在村口,载着20多位村民去附近的枸杞、硒砂瓜地打工。

从枝条修剪到施肥喷药、果实采摘,一年的“档期”排得满满当当,从年初忙到年底。

“雇主管早中饭,一天工钱100元,都抢着去呢。”李奇玲笑着说,除沙草墩的村民,他的务工队伍还有100多名周边的村民。

“这么忙活,收入应该不错吧?”坐在李奇玲宽敞明亮、装修气派的客厅里,记者与他聊起了致富前后的岁月。

“一年有个十来万吧。手里有钱了,去年还出去旅游了一趟。”李奇玲自豪地说,腰板挺得笔直。

6间砖瓦房、7辆不同用途的车、一家商店外加位于红寺堡区街中心的一套住宅,肯吃苦、敢拼搏让李奇玲的“家底”越来越丰厚。

“说出来你或许不信,12年前,我口袋里只有20元钱。”李奇玲感慨地说。

2007年,李奇玲作为自发移民,从老家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贺套村搬迁至此。

赊来的家是一间仅16平方米的小房子。由于房子年久未住,屋顶裂开了几条缝子。当晚,窗外骤然响起的风声呼啸而过,房顶的土伴随着风唰唰地往下掉,李奇玲的妻子眼泪一夜未干,不停地埋怨李奇玲:“这个地方让人咋活?”

第二天醒来,李奇玲发现妻子打好了背包坐在炕沿上,执意要回老家。

回老家半年后,李奇玲放心不下沙草墩的房子,再次回到村里。一推院门,却惊奇地发现院里长了一株西瓜藤。

“没浇水都能长出西瓜。”李奇玲相信,这片神奇的土地一定能生长出致富奇迹,他连夜将妻子从老家叫了回来。

2009年,李奇玲第一个在村里试验种植了5亩西瓜。刚开始由于销路不畅、西瓜品质一般,不仅没赚着钱,还倒贴了几百元。

“发展产业路子对着呢,就是没选好农作物。”李奇玲不死心,又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开始了“种植试验”,从西红柿到甜瓜,从葡萄到枸杞,倔强的李奇玲如同这片倔强的土地,一次次探寻着更好的成长。

2018年,村干部结合实际情况,又摸索出发展黄花菜产业的路子。李奇玲带头种了20亩黄花菜,“已经长出十几厘米了,长势还不错。政府把销路也打通了,直接通过福建出口到国外。”

近几年,随着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大,李奇玲又从一个地道的“泥腿子”转型成了劳务“经纪人”。

李奇玲的致富过程,浓缩了沙草墩人的奋斗史。

近年来,沙草墩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逐渐探索出以种植黄花菜和枸杞、葡萄育苗、劳务输出为主,养殖、运输为辅的多元化发展路子。2018年,全村人均收入8715元,是19年前的9倍。

杨永红的皮影戏

得知晚上有皮影戏,68岁的党凤兰早早吃完饭,拉着孙子出了门。

“快些快些,去迟就没座位了。”路上,党凤兰不住地催孙子。

“奶奶,你都赶得上追星族了。”孙子一边小跑,一边喘着气嗔怪。

夜幕降临,演出开始。

四根木棍撑起一张白色幕布,一盏灯泡映衬投影,琴鼓伴奏中,民间艺人杨永红一边唱着《铡美案》戏词,一边操纵着皮影人在幕布上拱手躬身、舞枪弄棒,引来阵阵叫好声。

白色幕布旁边,还放置了一部手机,杨永红通过快手全程直播表演。

“老祖宗留下的真是好东西。不仅能学习故事中的美德,还教育人哩!”表演结束,党凤兰意犹未尽地说。

“皮影戏确实有意思,可如果不是国家支持,你早就看不到喽!”杨永红笑着对党凤兰说。

演出结束,杨永红仔细清点皮影数量,检查有没有损坏。

杨永红的皮影之路可谓一波三折。

19岁时,杨永红加入邻村的一个戏班,开始拜师学艺。“从皮影的刻画、着色到手指间的操作、演唱,师傅都是手把手教。”杨永红回忆,2000年,他搬迁到红寺堡区,师傅把100多个皮影人物道具全传给了他。

刚到沙草墩,杨永红每天早出晚归,四处打工挣钱,皮影戏演出也随之中断。

2012年,割舍不下皮影戏的杨永红组建了一个有十几位村民的戏班子,开始走村串户演出。演了十几场后,因为支付不起工资,戏班子“夭折”。

“传统文化不能就这么没了,得传承发扬下去!”2017年,不甘心的杨永红又贷款创办演艺公司,精挑细选秦腔和皮影艺人,开始送戏下乡活动。

与以往的演出不同,杨永红的皮影戏成功申报吴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政府每年补贴3万元演出费。

资金有保障后,杨永红的积极性更高了,他在自家后院盖起一间文化大院,闲暇时间为村民表演。

除了杨永红的皮影,沙草墩村里还活跃着很多传统文化的“身影”,社火、秦腔一直搞得红红火火。

“过去日子穷,没有戏台,我们就把卡车当舞台,手电筒当话筒。没钱买道具,就用塑料条扮狮子。再穷不能穷精神!”村党支部书记王永明说,“这几年日子越过越好,村里组织了150名群众成立文化艺术团,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走街串巷耍社火。”

得益于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村民们精气神越来越好,村里的凝聚力也越来越强。

简办红白事 不愁份子钱

看着日历,快到87岁老奶奶的生日了,张自珠的几名子女纷纷提议给奶奶过个寿:“奶奶年龄大了,咱给庆贺庆贺。”

在农村,过寿是件普通的事儿,这次却被张自珠颠覆了“常理”:“平日好好孝顺就行,大操大办是做给别人看的。”

老人生日当天,张自珠开着小车载母亲去周边农家乐玩了一天,摘草莓、看风景,老太太乐得合不拢嘴,连连说:“出来转一转、看一看,比吃一顿饭强多了。”

这几年,沙草墩村推进移风易俗新风尚,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事项不办。

2009年,沙草墩成立红白事理事会,制定办红白事的标准:婚事办理不超过1天,丧葬活动不超过3天,婚丧宴请人数不超过150人。

“起初实行起来有困难,有人不愿意申报,有人超标准宴请。”村红白事理事会会长张志芳说,他和村干部挨家挨户讲解节俭办红白事的好处,逐个做工作。

村党支部书记王永明率先“示范”,老父亲去世,他按照红白事理事会的规定,不请吹唱班子,不置办酒席,两天内就办完了丧事,“小气”的他给前来帮忙的左邻右舍只提供了一碗烩菜。

在村干部的带头下,村民开始简办红白事,村里的风气也越来越好,少了相互攀比、铺张浪费的现象。

在沙草墩,村民从来不为份子钱发愁。“礼金30元起,50元封顶。虽然钱不多,但情意一点不轻,乡亲们欢聚一堂,图个喜庆的氛围。”提及村里多年未涨价的礼金,王宗凡连连点赞。

“以前农闲时,大伙儿喜欢坐在一起扯闲话,说着说着矛盾就出来了。有些人实在无聊,还染上赌博陋习。如今大家聚在一起聊天,比得都是谁孝顺老人、谁勤劳致富。”王永明介绍说,村里还通过举办百姓大讲堂、好媳妇评选等文明乡风活动,把崇德向善、诚信友善的民风融入到村民心中,汇聚成一股强劲的道德力量,有效地促进了乡风文明。

「爱国情 奋斗者」沙草墩里的“露珠故事”——来自吴忠市红寺堡区新庄集乡沙草墩村的蹲点日记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爱国情 奋斗者」沙草墩里的“露珠故事”——来自吴忠市红寺堡区新庄集乡沙草墩村的”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爱国情 奋斗者」一家三代石油人的“坚守情”

「爱国情 奋斗者」一家三代石油人的“坚守情”

张光军,张洁,父亲,石油,甘肃,石油人,销售,加油站,工作,爱国情,奋斗者,一家,合水县,合水,庆阳,油罐,父辈,精神,石油公司,兰州,工装,岁月,情怀,战线,拓荒者,掌上,爷爷,站长,经历,高架

2012-01-03 #小故事

爱国情 奋斗者|平凡岗位上普通人的故事②

爱国情 奋斗者|平凡岗位上普通人的故事②

黄璜,丽萍,司机,稻田,女司机,农民,列车,科研,实验,指导,长沙地铁4号线,地铁,教授,普通人,岗位上,湖南农业大学教授,爱国情,奋斗者,乘客,故事,手指,烈日,长沙,草帽,90后,头戴,专家,周期,时间,水稻

2020-08-25 #故事会

爱国情 奋斗者|平凡岗位上普通人的故事①

爱国情 奋斗者|平凡岗位上普通人的故事①

蔡晓华,茂林,博士后,含浦,岳麓区,血糖仪,街道,三诺生物,生物传感器,长沙,祖国,研究方向,首席科学家,奋斗者,中国,博士,大堤,手指,社区,工作,建设,爱国情,五星,普通人,故事,情怀,美国,老百姓,防洪,党总支书记

2020-05-12 #故事会

爱国情 奋斗者|平凡岗位上普通人的故事①

爱国情 奋斗者|平凡岗位上普通人的故事①

蔡晓华,茂林,博士后,含浦,岳麓区,血糖仪,街道,三诺生物,生物传感器,长沙,祖国,研究方向,首席科学家,奋斗者,中国,博士,大堤,手指,社区,工作,建设,爱国情,五星,普通人,故事,情怀,美国,老百姓,防洪,党总支书记

2020-05-14 #小故事

爱国情 奋斗者|平凡岗位上普通人的故事①

爱国情 奋斗者|平凡岗位上普通人的故事①

蔡晓华,茂林,博士后,含浦,岳麓区,血糖仪,街道,三诺生物,生物传感器,长沙,祖国,研究方向,首席科学家,奋斗者,中国,博士,大堤,手指,社区,工作,建设,爱国情,五星,普通人,故事,情怀,美国,老百姓,防洪,党总支书记

2020-05-20 #小故事

爱国情 奋斗者|平凡岗位上普通人的故事①

爱国情 奋斗者|平凡岗位上普通人的故事①

蔡晓华,茂林,博士后,含浦,岳麓区,血糖仪,街道,三诺生物,生物传感器,长沙,祖国,研究方向,首席科学家,奋斗者,中国,博士,大堤,手指,社区,工作,建设,爱国情,五星,普通人,故事,情怀,美国,老百姓,防洪,党总支书记

2020-07-02 #故事会

爱国情 奋斗者|平凡岗位上普通人的故事①

爱国情 奋斗者|平凡岗位上普通人的故事①

蔡晓华,茂林,博士后,含浦,岳麓区,血糖仪,街道,三诺生物,生物传感器,长沙,祖国,研究方向,首席科学家,奋斗者,中国,博士,大堤,手指,社区,工作,建设,爱国情,五星,普通人,故事,情怀,美国,老百姓,防洪,党总支书记

2020-08-25 #短篇故事

爱国情 奋斗者|平凡岗位上普通人的故事①

爱国情 奋斗者|平凡岗位上普通人的故事①

蔡晓华,茂林,博士后,含浦,岳麓区,血糖仪,街道,三诺生物,生物传感器,长沙,祖国,研究方向,首席科学家,奋斗者,中国,博士,大堤,手指,社区,工作,建设,爱国情,五星,普通人,故事,情怀,美国,老百姓,防洪,党总支书记

2015-10-14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