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美育第一课:从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开讲

时间:2013-12-08

英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杨成凯校艺术的故事西方一位艺术家对贡布里希说,我一直认为艺术史对于艺术家来说,就像鸟类学对于鸟一样。也就是说:鸟根本就

提示:本文共有 416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英)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杨成凯校《艺术的故事》

西方一位艺术家对贡布里希说,“我一直认为艺术史对于艺术家来说,就像鸟类学对于鸟一样。”也就是说:鸟根本就不懂鸟类学。艺术史学者爱说什么就说什么,跟艺术家本人无关。

(本文根据《艺术的故事》翻译者范景中讲座整理而成)

艺术史家写的书基本上都是写给同行看的,或者是写给有兴趣的人看的,而艺术家对这些不大有兴趣。但是《艺术的故事》出版以后非常受欢迎,其中很大一部分的读者都是史学家。我们读《艺术的故事》扉页上写的评论就能够感受到这种气氛。

英国有一个著名的奖项——特纳奖,这个奖的获奖艺术家提到,是什么打开他们的艺术家之路呢?就是这本书——《艺术的故事》。

贡布里希生平与《艺术的故事》的出版

美术史研究,到了贡布里希,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艺术家想让自己的艺术品让更多的人知道,或者简单地说提高艺术家的地位,选择贡布里希是比较合适的。

贡布里希(1909-2001)

因为贡布里希在很多领域都有影响,在美学上、心理学上,甚至有人用他的理论研究莎士比亚的戏剧。最近几年还出了一本电影的故事,用的是贡布里希的方法来写电影的历史。

现在贡布里希在西方基本上完全冷寂了,可是还是出现了这类图书,说明他在很多领域产生影响。我们谈艺术创新、谈风格、谈艺术的变化,选择贡布里希比较合适。

贡布里希是一个犹太人,因为纳粹上台,他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乡到了英国,成为英国公民,获得了比较高的荣誉和地位。他的父亲是一位律师,他的母亲是维也纳音乐学院的钢琴教授。

他的母亲有个学生,是中国人,30年代当过上海音乐学院的院长,这个人叫李惟宁。贡布里希跟李惟宁的关系非常好,李惟宁在维也纳留学的时候,包括他的入学考试,都是贡布里希陪着他。李惟宁向贡布里希传授中国文化,以至于贡布里希不但了解中国的唐诗,还读了翻译成德文的中国小说。

李惟宁

贡布里希跟中国文化有很深的渊源,但是《艺术的故事》本身是一部欧洲人对艺术史的理解,贡布里希在当中加了几句写中国,写他对中国的理解,贡布里希对中国非常向往。

年轻的一代觉得对他们来说,贡布里希已经过时了。去年一个教授告诉我,他在英国参加一个会议,一开始就是批判《艺术的故事》,说他是西方中心,因为里面根本没有写到中国。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贡布里希是多想了解中国。如果一个美术学家把中国美术史也写的跟西方美术史一样厚厚的,那非洲人可能就要问,你是中国中心论,为什么不写非洲。

贡布里希的母亲是一个音乐教授,当时的犹太人有了钱以后非常重视教育。在座的年轻人千万要记住,要让自己的子女受艺术的教育,首先是音乐的教育。人的文雅太重要了。

贡布里希上大学的时代被称为维也纳的黄金时代,当时维也纳也是哲学的中心,他在读书的时候不光是非常熟悉心理分析,语言学、哲学也很精通。这个时代产生了西方美术史最大的一个团体,就是维也纳学派。这是维也纳的一个成就。

在维也纳美术史学派中,后来从事美术史学的有100多位。贡布里希就是在这个环境当中成长的。他读书的时候已经开始在最权威的杂志上发表文章。

贡布里希毕业的时候就像我们在座大部分学美术史的学生一样,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在家里呆了几年。贡布里希没事儿的时候就是读书,虽然没有工作,可这却是他最充实、最美好的时光。

贡布里希的一个师兄克里斯后来进了哈佛大学研究儿童心理学,在哈佛大学设立了儿童心理学的一个研究项目。他写了一本书叫《艺术家的传奇》,我建议在座的各位都读一读这本书。可以说到目前为止,研究艺术家的没有一本书超过这个。

这本书确实是经典,每个章节都讲艺术家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给你指出了一条前进的方向,给出了一个方法。五章读下来就是五条路,五种方法,都是研究艺术家的,你根本没有想到的路。

1970年代这本书被译成英文的时候,贡布里希特意为其写序。直到80年代,研究中国美术史的人才以这本书作参考书,到了2008年的今天,还可以当作借鉴。这本书和《艺术的故事》互为表里,都是讲艺术的故事。

贡布里希很年轻就开始写作,他在25岁的时候写出了他的第一本书,这本书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的,《写给大家的简明世界史》。

这本写给儿童的世界史出版当年,立刻被译成五种文字。因为这本书很特别,就是讲故事。贡布里希从这本书的成功,获得一种启发,就是要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西用浅近的语言表达出来,让人人都看得懂,要有趣味。

贡布里希《写给大家的简明世界史》

后来贡布里希在写《艺术的故事》的时候,跟这个经历就自然而然地挂钩了。他知道《艺术的故事》应该怎么写,可是他写《艺术的故事》的时代,跟写世界史的时代不一样了。

贡布里希到了英国以后可以说是流亡,他们的生活很困难。他找不到美术史的工作,就找了一个监听的工作,在BBC监听敌方的广播。作这个工作时他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报告,希特勒死了的消息就是他翻译出来的,是他听出来德国的电台播出希特勒死的消息。

贡布里希听到德国广播放的是布鲁克纳的音乐,希特勒非常喜欢布鲁克纳的音乐。布鲁克纳恰恰是贡布里希妈妈的老师。贡布里希一听这个音乐就知道有事情发生了,然后就写了几种可能性,其中有一种就是写希特勒死了,这是他引以为豪的。

他在BBC还有一件趣事,他通过监听工作,知道了透视心理机制在人轻松的时候起什么作用。如果你们读了《艺术与错觉》就会知道,他不但用透视解释了很多理论问题,还解释了艺术起源的问题;其中有一种透视论,就是贡布里希创造的。

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

二战结束后贡布里希又没事儿干的时候,出版商又跑到英国,找到贡布里希,问他能不能写一个儿童的美术史。他一听就说,美术史不是给儿童看的,艺术是一种教育,不是天生就懂的。出版商不甘心,他说你不妨试一试,写给年轻人看。贡布里希就说试试吧。出版商的女儿正好在20岁以下,拿给她读,她就说很好。

出版商就要跟贡布里希签合同,还给了他50英镑的预付金。当时二战刚刚结束的时候50英镑肯定是很值钱的。但贡布里希不想写,一个学者写太浅显的书是一件丢面子的事。他还是想写论文,只有他的高深论文才能帮他找到工作。

被出版商催促着,所以贡布里希只好硬着头皮写,用最短的时间把这本书写完。他在英国请了一位女士,他口述,这个女士来打字,结果这本书花了很短的时间就写完了。

贡布里希说打了五六年的仗了,想看看自己头脑里面还记得多少美术史知识。很快这本书就出版了,1951年第一版,他那时候40岁。这本书获得了很多好评,评论界纷纷写书评。

伦敦大学一个著名的美术史学院的院长给他写书评,他说,贡布里希博士学识渊博却表达得不露身份。这句话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因为如果了解贡布里希的学术水平,了解他所处的氛围,就知道真正要读懂这本书不容易。虽然现在人人都能读懂这本书,但是你读的深浅却大不一样。

《艺术的故事》的理论体系

首先这本书有一个理论框架,就是“看”与“知”的矛盾。什么是看,什么是知呢?我们看一幅画的时候,有多少“知道”影响了你的看法。大家都是按照眼睛客观所见来画,要把学到的程序性的东西丢掉。

毕加索说过这样的话:我年轻的时候就可以像拉斐尔那样作画,可是我现在很想回到儿时,像一个儿童一样来画画。马蒂斯也说过这样的话,都反映的是一个共同的愿望:把自己学到的程序性的东西丢掉,以眼睛见到的来画。

毕加索《格尔尼卡》

我说得再通俗一点,你们都学过素描,老师告诉过你们,要把你们的感觉画出来。画家想画一个客观对象的时候,要扔掉所学到的一些东西是非常困难的。实际上心理学告诉我们,如果真像儿童那样去画的时候,画的恰恰不是你看的,是你知道的。

比如说有一个三岁的小孩,你让他画画,你问他在画什么呢?他说我在画我爸爸,难道他画的就是他看见的爸爸吗?实际上他是按照他知道的画的。“看见”跟“知道”看似这么简单的道理,却是画家经常遇到的问题。

从贡布里希以后,透视这个词在艺术创造中开始流行。在80年代,中国很多的艺术前辈的认识都是从贡布里希开始的。《艺术的故事》这本书中一整套理论从头到尾,这样完整的理论、完整的结构的美术史论著我觉得再也找不出第二本。

很多人都想在《艺术的故事》框架中写出一本书来,但是都失败了,我觉得原因很简单,这本书是一个理论性很强的一本书,把理论融入到创作当中去,用浅近的语言来谈,以至于大家发现不了其中理论的深奥和结构的完美。

很多搞设计的人都要读《艺术的故事》,但是这本书是非常难读的,里面谈到的东西太多了,只是用了一个很完美的结构把它表现出来。

我再用古希腊的雕塑,米隆的《掷铁饼者》来说明这个问题。这个雕塑太出名了,很多掷铁饼的人也按照这种姿势来投,但是没有一个人能成功。这件作品虽然栩栩如生,让人感觉到一个掷铁饼的人最好的姿势就应该是这样,可实际上恰恰不是。

米隆《掷铁饼者》

还有埃及人的画。埃及人画人很少画正面,基本上是画侧面,侧面的脸侧面的脚,而胸部却是画正面的。埃及人画画很像儿童画画,总是画最容易的角度。因为脸的侧面最容易画,所以脸就画侧面的;因为胸部正面比侧面的容易,就画正面的。

埃及壁画

这些在米隆的《掷铁饼者》身上都表达出来了,好像是按照真人表现的,实际上是把埃及人知道的全放进去了。我们用这件作品来说明“看”与“知”这个问题。

如果贡布里希这本书总是讲“看”跟“知”,我想一般读者看不完五章就厌倦了。但是《艺术的故事》是让你用崭新的眼光,而不是用艺术史家的术语来重新看待你了解的艺术,这就不简单了。

贡布里希非常巧妙地把趣事融入文字当中。这本书虽然是写给年轻人看的,实际上是为了更深层次的书作铺垫。我觉得这种写作非常的巧妙,也给人一种思考。

塞尚《静物》

我对学生们说,你们考研究生、博士生,选择的课题可能是你终生的问题,你从这里出发,这是起点,你可能不断地回到原点,你经过的地方可能都是跟这个起点有关联,形成了一个体系。

这本书表面看是普及读物,这样的书本来不能进入到高深的著作的参考书书目的,但有些人专门研究这本著作。贡布里希说他获得双重身份的生活,一方面人们都知道他是文艺复兴方面的专家,写的都是很难读的论文;另外他又是一个普及读物的作家,就因为他写了《艺术的故事》。

很多人都是从《艺术的故事》走向了艺术之路。法国卢浮宫馆长的评价说,《艺术的故事》像蒙娜丽莎一样有名。除了这些数字以外,更重要的是它的文体。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美育第一课:从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开讲”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贡布里希 我自己所经历的世界史

贡布里希 我自己所经历的世界史

人们,战争,德国,希特勒,世界,贡布里希,事情,第一次世界大战,国家,情况,美国,我自己,威尔逊,人口,俄国,历史,地球,方式,日本,英国,德国军队,我当时,内容,和平,小史,寄希望于,德国人,时候,欧洲,武器

2020-09-25 #故事阅读

贡布里希:对神话传说和绘画史阴影问题的观察

贡布里希:对神话传说和绘画史阴影问题的观察

影子,阴影,列奥纳多,投影,柏拉图,画家,绘画,E.,H.,那罗,时候,世界,大师,情况,立体感,卡拉瓦乔,达摩,马萨乔,湿壁画,传统,人物,作品,佛罗伦萨,圣子,圣母,太阳,手稿,故事,洞穴,细部

2020-08-24 #经典故事

艺术与设计

艺术与设计

艺术,中国艺术,中国,艺术品,艺术史,历史,课程,文章,王冕,黄小峰,中国艺术史,故事,文化,精神,美育,青铜,是什么样子,艺术的故事,这个故事,需要用,世界,产物,价值,声音,心灵,情况,感官,才能,特色,缺失

2020-09-26 #长篇故事

黄小峰:看懂中国艺术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

黄小峰:看懂中国艺术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

艺术,中国艺术,中国,艺术品,艺术史,王冕,中国艺术史,故事,美育,艺术的故事,这个故事,需要用,世界,产物,价值,历史,声音,心灵,感官,才能,文化,精神,缺失,视觉,青铜,魅力,研究,一种是,艺术故事,了真

2011-04-22 #故事大全

影响孩子一生的101个经典故事加入书架

影响孩子一生的101个经典故事加入书架

孩子,美育,女儿,美的,家长,艺术人生,开端,能力,老师,艺术,苏清,理想,审美,教育,美和,家庭,标准,情感性,情操,班主任,素描,缺失,影响,一起成长,创造能力,多彩的生活,或者说是,艺术游戏,艺术能力,苏清华

2020-09-10 #短篇故事

美育教育不用愁 专业老师来帮忙 轻松美育启蒙

美育教育不用愁 专业老师来帮忙 轻松美育启蒙

孩子,美育,绘画,给孩子,家长,时期,阶段,让孩子,父母,爬楼梯,实验,东西,作者,大人,基础,想法,艺术,得比,发展规律,专业,事物,写实,双胞胎,家庭,房子,指南,材质,样式,物体,画笔

2008-10-27 #长篇故事

两会声音|刘广:关于利用公益美育延伸青少儿美育教育的提案

两会声音|刘广:关于利用公益美育延伸青少儿美育教育的提案

美育,公益,教育,美育教育,社会,美的,形式,审美,家庭,教育工作者,美学,资源,问题,传播,工作,习近平,王国维,益美,蔡元培,鲁迅,新时代,人才,人格,体系,价值观念,公益广告,内容,地位,宗旨,学校

2012-10-05 #故事阅读

从“诗歌的样子”到儿童美育教育(专家篇一)2019年儿童美育研讨

从“诗歌的样子”到儿童美育教育(专家篇一)2019年儿童美育研讨

美育,诗歌,孩子,儿童,样子,艺术,审美,先生,活动,美育教育,文学,缪力,美的,王新,方式,好的,赵智,陈晓夏,形式,空间,过程,专家学者,中华文化促进会,让孩子,互联网,人格,研讨会,美术,问题,刘昶

2007-12-12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