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请问有哪些体现“和”的历史故事?类似于将相和 六尺巷的那种

时间:2013-12-16

六尺巷的类似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238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1.舜和象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2.桃园三结义《三国演义》里记载的故事,说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选在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三兄弟感情深厚,至死不渝。3.苏轼苏辄兄弟情深。苏轼兄弟的手足情,与他们的文学成就一样,永远是悠悠历史中璀璨夺目的华章。而苏轼将这种并肩携手、患难与共的手足亲情,用他最擅长的词的形式表现出来,便形成了那一首首发自肺腑、贯注着充沛真情实感的关于兄弟亲情的词。苏轼中秋怀人之作,为兄弟而发,其中一首《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更是成为千古绝唱。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成为千古佳句。苏轼兄弟情意甚笃,写作此词时,他与苏辙已有六年没见面了。时至中秋,苏轼望月思弟,生出无穷悲欢之感,故有此作。全词以明月为线索,处处咏月,同时也处处在抒发人的主观情感,生发人生感慨,是对人生宇宙哲理的深深思考。 词中贯穿着情感与理智的矛盾,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最后以旷达情怀收尾,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境界壮美,融抒情、写景、说理于一炉,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正所谓“兄唱弟随”,在苏轼写了《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的第二年,也就是神宗熙宁十年,苏辙也写了一首《水调歌头 徐州中秋》来回赠其兄。当时苏轼出任徐州知府, 四月离家赴任。苏辙与之偕行,并在徐州停留百余日。临别之际,适逢中秋佳节,他们一同泛舟赏月,苏辙就写了这首词来告别其兄。苏轼读了也即席写了一首同调和韵之作,序中云:“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门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词中抒写二人久别重逢接着又将分别的依依难舍之情。全篇语调凄凉,笼罩着浓厚的“愁”与“忧”的气氛,生动地表现出苏轼兄弟亲密无间的手足之情。自从踏上官宦仕途之路,苏轼兄弟二人的命运就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的政治见解相同,也都敢于直言极谏。他们因才略而被任用,也因才略而罹难。当兄长被一贬再贬时,弟弟也因为受牵连而日子很不好过,但做弟弟的从来未有过丝毫怨言。在勘问“乌台诗案”的过程中,苏辙愿意以自己的官爵为长兄苏轼赎罪,结果被贬为筠州监酒。常言道:“患难见真情”,兄弟间的手足真情在患难时更显得弥足珍贵。后来苏轼第三次被贬,居于儋州,位于海南,而苏辙也因为哥哥而受牵连被贬雷州。东坡居海南,子由居雷州,正是一南一北隔海相望。兄弟二人同时遭贬,患难与共,倍觉情笃。“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兄弟之情见于末句之间矣。由此不难看出,在中国古代作家中,大、小苏不愧为一对情深似海的模范兄弟。4.班固班超兄弟情深班氏兄弟和兄妹之间一向手足情深。班固为了继承父志,立志续写《汉书》这一著作,但是却遭到一群小人的诬陷:“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南朝宋·范晔著《后汉书》)。班固被以“私改国史”的罪名关进了监狱,写的书也被没收。这时候班超得知消息后,生怕碰上个地方上的昏官一下子就“葫芦僧判葫芦案”般地胡判了,于是星夜驰回京师,亲自向皇帝上书说明。皇帝看了班超的奏折,让地方官呈上班固的史书看了后,不但没有责怪,反而很欣赏,当场赐于班固修史的权利。这样班固一下子变为“中央文献研究室”人员一样的身份了,倒是因祸得福,给《汉书》的问世起到了促进作用。这其中班超功不可没,若非班超亲自上书皇帝,碰上个昏官错判错杀了,那《汉书》就此湮灭无闻了。而到了班超晚年,班小妹又为自己的哥哥讨了一次公道,班超在西域已久,年纪也很大了,他起了思乡之情,想乞求皇帝恩准他还乡终老。但是皇帝没有准,班昭又代兄上书,有理有据,入情入理地请求皇帝恩准其兄回乡。这篇文章也写得很有水平,原文太长,我们择精要处一观:“妾同产兄西域都护定远侯超,幸得以微功特蒙重赏……天恩殊绝……”,这段上来先感谢皇帝的恩赐,俗话说“高帽子人人喜欢戴”,想来皇帝见了夸他的这些话,就算不“龙颜大悦”,肯定也会“甚和”。“……超以一身转侧绝域,晓譬诸国,因其兵觽,每有攻战,辄为先登,身被金夷,不避死亡。赖蒙陛下神灵,且得延命沙漠,至今积三十年。骨肉生离,不复相识。……超年最长,今且七十。衰老被病,头发无黑,两手不仁,耳目不聪明,扶杖乃能行……”这里倍言班超为国尽忠的情形,把大好青春都献给了平定西域事业的精诚,接着笔锋一转,又着力描绘班超的衰老之态,从这一侧面说明班超即便想为国尽力,也是有心无力了。然后班小妹又写道:“蛮夷之性,悖逆侮老,……如有卒暴,超之气力不能从心,便为上损国家累世之功,下弃忠臣竭力之用,诚可痛也……”。 是说西域的少数民族野蛮无情,一向欺负老弱,一旦他们见班超老弱而兴了作乱之心,既有损于国家,又让班超不能善始善终。从国家利益的高度说明让班超回乡也是恰当的。最后班小妹又用古来仁君一向怜老重孝来说服皇帝,进一步委婉地请求:“……缘陛下以至孝理天下,得万国之欢心,不遗小国之臣,况超得备侯伯之位,故敢触死为超求哀……”正是由于班昭这封丝丝入扣、情理俱全的奏疏打动了皇帝,于是班超才得以叶落归根,于垂暮之年回到了故乡。班昭这篇文字也为后人所赞赏,被收入《古文析义》等书中。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请问有哪些体现“和”的历史故事?类似于将相和 六尺巷的那种”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和六尺巷有关的类似历史事件有哪些啊 求告之谢谢

和六尺巷有关的类似历史事件有哪些啊 求告之谢谢

张英,宰相,六尺巷,故事,有关,博中,张廷玉,应是,秦始皇,父子,人物,主人公,三角形,修书,北京,名相,司机,周边,小学生,日记,指示牌,方向,标语,瑞雪,牌子,诗文,老外,写字,前几天,一首诗

2014-06-06 #故事会

六尺巷新故事 豆瓣

六尺巷新故事 豆瓣

六尺巷,故事,桐城人,电视剧,精神,孔丹,孟庆良,张义文,赵克明,中不,新时代,作品,主人公,人民,使命,年轻一代,现实主义,本心,父辈,梦想,题材,福利,蛀虫,电视连续剧,为主线,不良商人,为群众,作斗争,新故事,历史典故

2018-04-12 #小故事

六尺巷的故事简介

六尺巷的故事简介

张英,六尺巷,吴家,典故,双方,石牌坊,精神,宰相府,休闲广场,和西,家院,巷南,佳话,个人,人们,全长,关系,历史,张家,县衙,县官,参考资料,名门望族,含义,后街,回信,吴氏,年间,官邸,境界

2016-07-28 #故事大全

六尺巷的故事说明什么?

六尺巷的故事说明什么?

六尺巷,人生,张英,老家,值得我们,吴家,小非,明之士,高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事情,京城,修养,住宅,故事,历史,典故,县衙,参考资料,小事,封建时代,境地,后人,和谐社会,吴姓,天地,大学士,官司,寄回

2008-02-25 #故事会

历史典故素材:“六尺巷”的故事

历史典故素材:“六尺巷”的故事

张英,家人,让三尺,吴氏,向后退,事例,上风,书信,内容,人心悦诚服,六尺巷,发生争执,双方,北京,县衙,大官,宅基地,平等待人,张家,老家,纠纷,思考问题,打油诗,意思,才能,问题,邻居,聚讼,飞书,院墙

2020-09-02 #长篇故事

历史典故素材:“六尺巷”的故事

历史典故素材:“六尺巷”的故事

张英 家人 让三尺 吴氏 向后退 写日记 事例 上风 书信 内容 人心悦诚服 六尺巷 发生争执 双方 北京 县衙 大官 宅基地 平等待人 张家 思考问题 意思 日记 打油诗 才能 老家 纠纷 问题 邻居 聚讼

2020-04-30 #故事会

历史典故素材:“六尺巷”的故事

历史典故素材:“六尺巷”的故事

张英,家人,让三尺,吴氏,向后退,写日记,事例,上风,书信,内容,人心悦诚服,六尺巷,发生争执,双方,北京,县衙,大官,宅基地,平等待人,张家,思考问题,意思,日记,打油诗,才能,老家,纠纷,问题,邻居,聚讼

2020-05-26 #长篇故事

历史典故素材:“六尺巷”的故事

历史典故素材:“六尺巷”的故事

张英,家人,让三尺,吴氏,向后退,写日记,事例,上风,书信,内容,人心悦诚服,六尺巷,发生争执,双方,北京,县衙,大官,宅基地,平等待人,张家,思考问题,意思,日记,打油诗,才能,老家,纠纷,问题,邻居,聚讼

2007-06-13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