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一个历史故事的形成及其演进

时间:2014-01-15

历史故事题目有哪些

提示:本文共有 1316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7 分钟。

一个历史故事的形成及其演进 论孔子诛少正卯 本帖最后由 time0 于 2011 7 1 11: 29 编辑 作者: 徐复观 题目: 一个历史故事的形成及其演进 论孔子诛少正卯 来源: 中国思想史论集 台湾学生书局, 中华民国八十二年九月初版第九次印刷 ================================= 香港「自由人」 七三八期有孟戈先生「雷震安可杀」 一文, 是对高明先生在自由青年上「孔子与少正卯」 大文的抗议。 我没有看过自由青年, 所以也不曾看到高先生的原文。 据孟戈先生文中所转引, 高先生主要的意思是觉得「我们自由中国的境内, 也有一些闻人, 以自由为标榜, 以科学为号召, 以民主为掩护, 从事乱政的工作, 我想孔子如生在现代, 对於这些现代的少正卯恐怕也不会轻轻放过, 而不予制裁的。 」 诛少正卯故事的虚构, 早有许多人论证过。 高先生是国立政治大学中文系主任, 兼省立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的所长, 若说他对此问题全无理解, 那倒是很奇怪的。 我根本不相信为我平日所钦佩的这位朋友高先生, 会真正要在「自由中国的境内」 , 来作教唆杀人的事。 文人之笔, 以感兴为多, 常常是不应认真去推求的。 我之所以写这篇文章, 是因为在最近的刊物报纸上, 有好几处提到此一故事, 这当然有其时代的意义。 所以把前人对此一故事的考证所未说到的, 试作进一步的探索。 决非针对高先生的大文而发, 这点愿先向读者交代清楚。 ================================= 一 孔子诛少正卯的故事, 早在王若虚的五经辨惑, 陆瑞家的诛少正卯辨, 阎若遽的四书释义又续, 崔述的洙泗考信录, 梁玉绳的史记志疑等中加以辨正。 综合他们的论据, 可以分为三点: 第一是从思想上看, 认为此事与孔子的整个思想不相容。 第二是从历史上看, 认为在春秋时代, 孔子不可能作出此事。 第三是从文献上看, 此故事不见於论, 孟, 春秋三传, 国语, 大小戴记等者。 最早的见於荀子宥坐篇, 及尹文子。 荀子已及战国末期, 尹文子一书根本不可靠, 所以此故事, 是晚出的东西。 我现在除对他们的论证稍加补充外, 主要是想说明此一故事如何能假借孔子以出现; 及此一故事系经过如何之经路而演进, 因而涉及记载此故事之几种文献的年代问题。 关於后面这一点, 恐怕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首先是少正卯的身分地位问题。 高诱淮南汜论训注: 「少正, 官; 卯, 其名也。 」 按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夏, 晋人徵朝於郑, 郑人使少正公孙侨对」 注: 「少正, 郑卿官也。 」 正义:「十九年传云, 立子产为卿, 知少正是郑之卿官名也。 春秋之时, 官名变改, 周礼无此名也。 」 按少正的官名, 不仅为周礼所无, 且除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此一记载外, 亦为先秦其他典籍所未见。 在与鲁有关的文献中, 更找不出有少正官名的痕迹。 所以杜注认为是「郑卿官」 , 意思是这只算郑国官制中的特称, 这是他的谨慎。 假使鲁国也有此卿官的名称,则春秋尚是「世卿」 的时代, 不仅孔子无权专杀, 且在少正卯以前及其以后, 何以毫无此一世卿谱系的痕迹。 所以揑造此一故事的人, 已经远离世卿时代, 故在人名的本身, 不觉留下了这样一个大漏动。 其次是孔子诛少正卯时的官职。 荀子宥坐篇称「孔子为鲁摄相。 」 尹文子大道下称「孔丘摄鲁相。 」 高诱淮南子汜论训注称「孔子相鲁。 」 说苑指武篇称「孔子为鲁司寇。 」 白虎通诛伐篇引韩诗内传称「孔子为鲁司寇。 」 后汉书李膺传「昔仲尼为鲁司寇。 」 史记孔子世家称「定公十四年; 孔子年五十六, 由大司寇行摄相事崔适以为应依鲁世家订为摄行者是 。 」 孔子家语始诛第二称: 「孔子为鲁司寇摄行相事。 」 按孔子为鲁司寇见於左传定元年, 及孟子告子篇, 礼记檀弓上篇, 荀子儒效篇, 吕氏春秋遇合篇, 这是可信的。 但正如公羊定公十四年疏所说:「鲁无司寇之卿」 , 这是以周朝的官制为根据。 因此, 孔子所作的司寇, 应当是在司空之下的小司寇, 其位为下大夫。 先秦典籍, 无一称孔子曾为司空的;在当时, 司空才是卿位。 所以史记「由中都宰为司空」 , 乃全无根据的说法。 再「由司空为大司寇」 , 这是一路升官的口气, 於是在司寇之上, 便不能不加上一个「大」 字, 以见其为卿位的司寇。 非复为下大夫的司寇。 但先秦典籍中, 无一称孔子为「大司寇」 者, 所以吕氏春秋偶合篇称「仅至於鲁司寇」 , 「仅」 者仅止於此, 盖有所不足之意。 若如史记所称之大司寇, 或以鲁之司寇原即卿位, 则吕氏春秋何以称之曰「仅」 ?春秋之卿, 皆命自天子, 大夫始命自诸侯。 而韩诗外传八有鲁侯命孔子为司寇之辞, 则其为下大夫之司寇,彰彰明甚。 下大夫之司寇, 不能擅杀卿位之少正, 亦彰彰明甚。 大司寇既出於后来的附会,则史记「由大司寇摄行相事」 之进一步的升官, 当知更出於附会。 摄相乃代行相事之意。摄相既不可靠, 则史记中的秦纪, 吴齐晋楚魏世家, 及伍子胥传等所谓孔子「相鲁」 , 由代理而除真, 更为后起的附会。 按定公十年左传云「公会齐侯於祝其, 实夹谷, 孔丘相」 。崔述谓此乃相礼之相, 非相国之相, 这是很对的。 但摄相之相, 当即依傍此事附会而来。孟子告子篇「孔子为鲁司寇, 不用; 从而祭, 燔肉不至, 不税冕而行」 。 礼记檀弓上篇「有子曰, 昔者夫子失鲁司寇, 将之荆, 盖先之以予夏, 又申之以冉有」 。 由此可知孔子最后的官位止於司寇。 由司寇而大司寇, 由大司寇而摄相, 由摄相而相鲁, 孔子的官位, 是后人层层的加上去的, 愈到后来, 加上去的官愈大。 先了解这一点, 对於解决记转载诛少正卯各文献的时间先后问题, 是一个帮助。 二 孔子在政治上是最反对用「杀」 乃至用刑的人。 论语「季康子问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 何如?孔子曰, 子为政, 焉用杀? ……」 又说「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 他在政法治上最恨侫人, 利口, 认「利口」 可以覆邦家,「侫人」 可以使国家陷於危始侫人殆 ; 但对利口亦止於「恶」 , 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对侫人亦止於「远」 远侫人 。 在他当时, 尚无显着的学术思想之争; 即有, 尽其量, 也不过止於「道不同, 不相为谋」 。 他对当时「避地」 「避邑」 「避世」 的逃避政治现实的隐士, 无不寄与同情与尊敬。 他对政治, 只采取两种态度, 有机会便积极的去改造它达则兼善天下 , 没有机会便消极的保存自己穷则独善其身 。 决没有非与现实政治共存亡不可的意思, 所以尊重隐士的「消极的自由」 。 他的伦理思想, 实际是以自由精神为基底的, 这才能赋与以「中庸」 的性格, 使「道并行而不相悖」 。 到了孟子, 思想异同之争, 特为激烈。 他斥杨墨为「禽兽」 , 斥陈仲子为「乱大伦」 , 这都未免措辞过当了。 但归根到底,他也只说「有能拒杨墨者, 圣人之徒」 , 决不能说「有能杀杨墨者圣人之徒」 。 赵威后对於陈仲之深怪齐王「何以至今不杀乎」 ?而孟子则「於齐国之士, 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 。在儒家思想中, 决找不出用杀来解决思想异同之争的因素。 然则与儒家思想极端相反的诛少正卯的故事, 何以能附会到孔子身上这是现在应当追问的。 首先我以为儒家思想与专制政治的许多纠结, 是和儒家思想的性格有关。 儒家思想,是在封建制度下产生的。 儒家思想特性之一, 它不是以打倒现实, 去改造现实; 而是想攒入到现实之中, 采用脱胎换骨的方法去改造现实。 这用儒家自己的术语说, 即是所谓潜移默化。 因此, 儒家是在封建制度的形式中, 注入新的精神, 以改造封建制度。 譬如, 礼乐本是封建上层社会的东西, 但「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克己服礼为仁」 ,礼乐便在「仁」 的新精神中脱胎换骨了。 「君子」 本是封建制度下的贵族之称, 但在「人不知, 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的新精神中脱胎换骨了。 就造字的原始形象来看, 君臣本是尊卑悬绝的。 但在「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 及「君君, 臣臣」 的新精神之中, 也脱胎换骨了。 此一思想性格的长处, 是在不破坏既成的东西中去增加新的东西, 不须要巨大的阵痛来作新生的代价, 因而人类永远是在和平前进。 此一思想性格的短处, 是在於若界划不清, 把握不定, 则拖泥带水, 当於不知不觉之中, 易被腐朽的东西所假借利用。 加以儒家思想形成后, 政治情势, 由封建向专制演进, 在长期的专制气氛与利害关连之下, 凡与专制不相容的成分, 常得不到正当的解释、 发挥, 例如儒家中的民主思想, 有与专制容易混淆的部分, 如父子之亲, 君臣之义等, 便易受到过分的宣提渲染, 以至被专制的要求所渗透而发生变质。 例如在先秦的儒家伦理思想中, 绝对找不出片面义务性的三纲之说。 三纲之说, 乃出自韩非子的「三顺」 思想, 经过长期专制下的酝酿, 到东汉正式采入於作为儒家通论的白虎通义之中, 而始戴上儒家的帽子。 自此以后, 本来与儒家思想, 有本质上的区别的三纲之说, 一变而成为儒家思想的骨干。 这是儒家在专制政治的气压下, 受到专制思想 法家思想渗透的显明例子。 诛少正卯故事的来源, 正与此相似。 法家是我国古代的极权主义。 此一思想, 首先在秦国取得长期实验的地盘; 随秦国势力的扩大而法家遂成为百家争鸣的殿军, 并凭藉现实政治而居於思想的统治地位。 韩非及由韩非所代表的着作; 实已集法家之大成。 他们不仅要把人的物质生活, 完全归纳於政治严格控制之下, 使其成为统治者的工具; 并且要把人的精神生活, 也纳入於政治严格控制之下, 使人们的思想言论, 只能成为统治者的应声虫; 这便是他们以吏为师的真正意义。他们既对於避世的隐士, 认为是脱离了政治控制的不轨之民, 要加以杀戮; 则对於怀抱异见, 甚至以异见与统治者争是非的人, 当然更觉得非杀不可。 此一政策的澈底实现, 即是秦政的焚书抗儒。 在实行焚坑以前, 他们已有意无意的造成许多此类的故事, 以加强他们现实政策的根据。 孔子在其生时已被人称为圣人, 其思想在战国末期依然是「显学」 ; 假定不把孔子扯在一起, 他们依然感到支持现实政策的精神力量不够。 於是在现存的韩非一书中, 发现他们已经把孔子披上了法家的衣服, 并准备好诛少正卯故事的粉本。 经过此一酝酿以后, 孔子诛少正卯的故事, 便出而成为同类故事中的中心故事了。 韩非子内储说上: 「鲁哀公问於仲尼曰: 春秋之记曰: 冬十二月霣霜, 不杀菽, 何为记此? 仲尼对曰: 此言可以杀而不杀也。 夫宜杀而不杀, 桃李冬实。 天失道, 草木犹犯干之, 而况於人君乎? 」 「殷之法, 刑弃灰於街者, 子贡以为重。 问之仲尼。 仲尼曰。 知治之道也。 ……, 且夫重罚者, 人之所恶也, 而无弃灰, 人之所易也。 使人行之所易, 而无离读为罹 所恶, 此治之道也。 」 「鲁人烧积泽, 天北风, 火南倚, 恐烧国。 哀公惧, 自将众趣救火者, 左右无人, 尽逐兽而火不救, 乃召问仲尼。 仲尼曰: 夫逐兽者乐而无罚, 救火者苦而无赏, 此火之所以无救也。 ……请徒行赏。 哀公曰善。 於是仲尼乃下令曰, 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 逐兽者比入禁之罪。 令下未遍, 而火已救矣。 」 按刑弃灰, 正是商鞅治秦的故事; 而重轻罪, 轻罪加以重刑 , 也正是商鞅的政治思想。 所以在同一篇内「公孙鞅之法也」 一条下有「使人去其所易, 无罹其所难」 两句话,恰是上面「使人行之所易, 而无离所恶」 两句话的转述。 至於第二个故事, 又是同篇中另一故事的转述。 「越王问於大夫文种曰, 吾欲伐吴可乎? 对曰: 可矣。 ……何不试焚宫室? 於是遂焚宫室,人莫救之。 乃下令曰, 人之救火者死如死於救火 , 比死敌之赏。 救火而不死者, 比胜敌之赏。 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 」 两个故事中, 都有「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 一句, 而孔子所下的命令, 与大夫种所下的命令, 全无两样。 由这三个故事看来, 孔子已经变成法家的代言人, 由此再进一步以接受法家所迫切需要的一个诛少正卯的故事, 便不觉得唐突了。 诛少正卯的思想内容, 可以说是韩非子内外储说里面思想的总结。 如「似类之事, 人主之所以失诛, 而大臣之所以成私也」 内储说下 。 「论有迂深阖大, 非用也。 言而拂难坚确, 非功也」 外储说左上 。 「名外於法而誉加焉, 则士劝名而不畜之於君」 同上 。「人主多重视 无用之辩, 而少轻 无易之言, 此所以乱也」 同上 。 「夫称上古之传,诵辩而不悫, 道先王仁义而不能正国者, 此亦可以戏而不可以为治也」 同上 。 「夫好显岩穴之士而朝之, 则战士怠於行陈阵 。 上尊学者, 下士居朝, 则农夫惰於朝」 同上 。「夫不处势以禁诛擅爱之臣如田成氏 , 而必德厚以与天下, 齐行以争名, 是皆……舍车而下走者也」 外储说右上 「过其所爱曰侵, 今鲁君有民而予擅爱之, 是予侵也, 不亦诬乎」 同上 。 这些思想, 准备了诛少正卯的内容, 而太公望诛狂矞华士的故事, 正是诛少正卯故事的蓝本。 「太公望东封於齐, 齐东海上有居士曰狂矞华士……太公望至於营丘, 使吏执而杀之, 以为首诛。 周公旦从鲁闻之, 发急传而问之曰, 夫二子, 贤者也。 今日飨国而言杀贤者何也?太公望曰……先王之所以使其臣民者, 非爵禄, 则刑罚也。 今四者不足以使之, 则望当谁为君乎?……今有马於此, 如骥之状者, 天下之至良也。 然而驱之不前, 却之不止, 左之不左, 右之不左, 则臧获虽贱, 不托其足。 ……已自谓以为世之贤士, 而不为主用; 行极贤,而不用於君, ……是以诛之。 一曰, ……吾恐其乱法易教也, 故以为首诛。 」 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 诛少正卯的故事, 说苑, 尹文子, 称为「先诛」 ; 荀子宥坐篇称为「始诛」 ; 孔子家语的篇名称即为「始诛第二」 。 「始诛」 两字, 不是从这个故事中「故以为首诛」 来的吗?商鞅、 大夫种的故事可以套在孔子身上, 则太公望的故事为什麽不可以套在孔子身上?至於太公望的故事也是出於伪造, 固不待论。 三 孔子诛少正卯的故事, 经过法家思想, 专制政治, 长期酝酿后, 对其正式出现时期的合理推测, 当在秦统一天下之后, 或可视作为实行焚书坑儒所准备的谣言政势之一。 但此故事出现后, 最初并无固定形式, 是经过了一段长期演进的。 从前人以为此故事首先见於荀子宥坐篇; 我在写「荀子政治思想的解析」 一文时, 也以为是如此。 现在就记录得较详细的四种文献:荀子, 尹文子, 孔字家语, 说苑, 作一比较研究后, 才发现此故事最先见於记录者为淮南子汜论训之「孔子诛少正卯而鲁国之邪塞,子产诛邓析而郑国之奸禁」 。 就详细的纪录看, 则系依说苑→尹文子→荀子宥坐篇→孔子家语的次序而演进的。 史记孔子世家有关孔子仕鲁的一段纪录, 其材料与孔子家语为同一来源, 因之, 在时间上, 是东汉时加入进去的。 或者即出於王肃之手。 大体上说, 一个故事的演进, 总是在先者较为疏阔, 而后起者较为精密。 兹将四书所记录的分录於下, 以便比较。 说苑指武篇: 孔子为鲁司寇, 七日而诛少正卯於东观之下, 门人闻之, 趋而进, 至者不言, 其意皆一也。 子贡后至, 趋而进曰, 夫少正卯者, 鲁国之闻人矣, 夫子始为政, 何以先诛之。 孔子曰, 赐也, 非尔所及也。 夫王者之诛有五, 而盗窃不与焉。 一曰心辨而险; 二曰言伪而辩; 三曰行辟而坚; 四曰志愚而博; 五曰顺非而泽。 此五者皆有辨知聪达之名, 而非其真也。 苟行以伪, 则其知足以移众, 强足以独立, 此奸人之雄也, 不可不诛。 夫有五者之一,则不免於诛。 今少正卯兼之, 是以先诛之也。 昔者汤诛蠋沐, 太公诛潘址, 管仲诛史附里,子产诛邓析, 此五子未有不诛也。 所谓诛之者, 非为其昼则功盗, 暮则穿窬也, 皆倾覆之徒也, 此固君子之所疑, 愚者之所惑也。 诗云, 忧心悄悄, 愠于群小, 此之谓矣。 按说苑系刘向「采传记百家所载行事之迹」 而成。 此故事首称孔子为鲁司寇, 则其时孔子的官位尚未进至「摄相」 , 与白虎通所引韩诗内传相合; 而「东观之下」 的「东观」 , 则系汉家宫室。 故此故事之底本, 当即出於西汉初年。 韩婴为文帝博士, 两书恐系出於同一底本。 尹文子大道下: 孔丘摄鲁相七日, 而诛少正卯, 门人进问曰. 夫少正卯. 鲁之闻人也. 夫子为政而先诛, 得无失乎。 孔子曰: 居, 吾语汝其故。 人有恶者五, 而窃盗奸私不与焉。 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僻而坚, 三曰言伪而辨, 四曰强记而博, 五曰顺非而泽。 此五者有一于人, 则不免君子之诛, 而少正卯兼有之, 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 言谈足以饰邪荧众, 强记足以反是独立, 此小人雄桀也, 不可不诛也。 是以汤诛尹谐, 文王诛潘正, 太公诛华士, 管仲诛付里乙, 子产诛邓析史付。 此六子者, 异世而同心, 不可不诛也。 诗曰, 忧心悄悄, 愠于群小。小人成群, 斯足畏也。 按尹文子一书, 所为道家法家之言, 皆极浅薄, 无复先秦道家法家的意度; 其为伪托, 固不待论。 但就他「君年长多滕; 少子孙; 疏宗疆, 衰国也。 ……内无专宠, 外无近习, 支庶繁字, 长幼不乱, 昌国也」 大道下 这些话看来, 这是西汉末年政治情势的反映; 故其成书年代, 当在说苑之后, 哀平之世。 其所记少正卯故事, 孔子已由司寇进至摄鲁相, 「东观之下」 的显着错误已经删掉; 说苑上的「志愚而博」 , 实在有点欠通, 至此则修正为「疆记而博」 , 语意便较顺畅; 且以此为罪名, 又与法家的传统观点相合。 说苑上的「知足以移众, 强足以独立」 , 改为「居处足以聚徒成群, 言谈论以饰邪荧众, 疆啒足以反是独立」 ,和上面的五大罪名更为贯串; 文字亦更整饬有力。 又加上一个「文王潘正」 , 使说苑中之「此五子者」 成为「此六子者」 ; 又加上「异世而同心」 一句, 并将说苑上和「而盗窃不与焉」 一句重复的所谓「诛之者」 一小段六句删掉, 这都是文字上的进步。 荀子宥坐篇: 孔子为鲁摄相, 朝七日而诛少正卯。 门人进问曰: 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 夫子为政而始诛之, 得无失乎。 孔子曰: 居, 吾语女其故。 人有恶者五, 而盗窃不与焉。 一曰心达而险, 二曰行辟而坚, 三曰言伪而辩, 四曰记丑而博, 五曰顺非而泽, 此五者有一於人, 则不得免於君子之诛, 而少正卯兼有之。 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 言谈足饰邪营众, 强足以反是独立, 此小人之桀雄也, 不可不诛也。 是以汤诛尹谐, 文王诛潘止, 周公诛管叔, 太公诛华仕, 管仲诛付里乙, 子产诛邓析史付, 此七子者, 皆异世同心, 不可不诛也。 诗曰:忧心悄悄, 愠于群小。 小人成群, 斯足忧矣。 按荀卿本人着作, 当止於性恶篇。 其君子, 成相, 赋等三篇, 是否出於荀卿本人之手, 已其可疑。 大略篇杨倞谓其「弟子杂录荀卿之语, 皆略擧其要」 。 至宥坐篇以下五篇, 杨倞谓「此以上皆荀卿及弟子所引记传杂事, 故总推之於末」 。 考其内容, 以两汉儒者所附入者为多; 其定篇当不能早於东汉初年。 宥坐篇所记孔子观於东流之水一条, 也是说苑指武篇「子贡问曰, 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 一条的整理。 此处所记的诛少正卯, 与尹文子上所记者大体相同。 荀子儒效集篇称「仲尼为司寇」 , 与先秦其他文献相合; 而此处则称「为鲁摄相」 , 即可证明其非先秦之文献。 且有三点确可证明系说苑与尹文子的进一步的综合整理: 首先, 说苑, 尹文子, 皆称为「先诛」 , 荀子宥坐称为「始诛」 , 「始」 字较「先」 字,於义为长; 所以家语也称「始诛」 , 可见家语是紧承荀子宥坐篇。 其次说苑之「志愚而博」 , 尹文子改为「疆记而博」 , 已较为明白, 故下文承此句说, 「疆记足以反是独立」 , 意思是一贯的。 但「疆记而博」 站在法家的立塲足以构成一个罪名;因为疆记即韩非子内储说下中所谓「称上古之传, 诵辨而不悫, 道先王仁义」 等。 可是站在儒家的立场, 则疆记而博, 并不能成为一个罪名; 此故事既录入荀子一书, 则将「疆记而博」 改为「记丑而博」 , 真是尽到了修改的技巧。 已经想出了妙不可言的「记丑」 两字后, 最笨的人也不会回头去再用「疆记」 二字。 所以用「记丑」 两字代替「疆记」 两字,是此一故事演进的一大进步。 不过, 尹文子上承此语的「疆记足以反是独立」 , 在语意上不能改为「记丑足以反是独立」 , 於是宥坐篇只好援用说苑上的「强足以独立」 一语, 而成为「疆足以反是独立」 。 但说苑上的「知足以移众, 强足以独立」 , 「知」 「强」 都是单语名词, 两句话是很对称的。 尹文子的「居处足以……, 言谈足以……, 疆记足以……」 ,「居处」 「言谈」 「疆记」 , 都是复语名词, 三句话也是很对称的。 宥坐篇则上两句用尹文子上的「居处」 「言谈」 的复语名词, 而第三句又用说苑上的「强」 的单语名词, 上下语气便显得不很调和; 而其因修改「疆记」 为「记丑」 所发的的上下文连串上的困难, 及弥缝此困难而两相结合之迹, 亦显而易见。 至宥坐篇多出「周公诛管叔」 , 将尹子之「此六子者」 发展为「此七子者」 , 这是因为说苑在此故事之前二条有周公诛管蔡一事, 因而添入的。 由此可知宥坐篇的此一故事, 实由综合整理说苑与尹文子上的此一故事而来, 可谓铁案如山了。 孔子家语始诛第二: 孔子为鲁司寇, 摄行相事, 有喜色。 仲由问曰, 由闻君子祸至不惧, 福至不喜, 今夫子得位而喜, 何也?孔子曰然, 有是言也, 不曰乐以贵下人乎。 於是朝政七日而诛乱政大夫少正卯, 戮之於两观之下, 尸於朝, 三日。 子贡进曰, 夫少正卯, 鲁之闻人也。 今夫子为政而始诛之, 或者为失乎。 孔子曰, 居, 吾语汝以其故。 天下有大恶者五, 而窃盗不与焉。 一曰心逆而险, 二曰行僻而坚, 三曰言伪而辩, 四曰记丑而博, 五曰顺非而泽。 此五者有一於人, 则不免君子之诛。 而少正卯皆兼有之。 其居处足以撮徙成党, 其谈说足以饰褒当系袤之误 荣荧 众。 其强御足以反是独立, 此乃人之奸雄者也, 不可以不除。 夫所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正, 周公诛管蔡, 太公诛华士, 管仲诛付乙, 子产诛史何。 是此七子, 皆异世而同诛者, 以七子异世而同恶, 故不可赦也。 诗云, 忧心悄悄, 愠于群小。 小人成群, 斯足忧矣。 按家语乃王肃编集古录杂记, 及自己有所增附而成。 上文很显明是抄自荀子宥坐篇, 但有几点值得注意的修改: 第一、 把说苑的为鲁司寇, 尹文子的摄鲁相, 和荀子的为鲁摄相, 合成为「为鲁司寇, 摄行相事」 。 而中间添出「仲由问曰」 一小段, 以作摄行相事之旁证。 第二、 把说苑的「东观之下」 改为「两观之下」 , 王肃并注为「阙名」 , 以符合鲁制; 并把说苑的子贡补入, 这可使故事的本身将更显得具体。 第三、 说苑的「心辨而险」 , 尹文子, 荀子宥坐篇的「心达而险」 , 「辨」 字「达」 字,意义皆欠明白, 故他改为「心逆而险」 , 用此一「逆」 字, 意思便明显多了。 第四、 在荀子的「强足以反是独立」 的「强」 字下面加一「御」 字, 使成为「强御」 的复语名词, 以便与上面的「居处」 「谈说」 复语名词相对称。 且每句加一「其」 字的指谓词,使文气更易贯串。 第五、 把尹文子荀子坐宥篇上的「成群」 改为「成党」 , 又把尹文子上的雄桀, 荀子上的「桀雄」 改为「奸雄」 , 盖前者为西汉时之常用语, 后者, 则为东汉末之常用语。 第六、 子产诛邓析的故事, 有吕氏春秋可据, 故说苑等皆因之。 而王肃博学多通, 知道杀邓析的并非子产, 有左传可为铁证, 所以他便甘脆去掉邓析而用「史何」 使其与尹谐、 潘正、 华士、 付乙, 都成为历史上无稽考的人物, 对於故事本身的完整性, 反为有利。 至尹文子及荀子宥坐篇之「史付」 , 在家语中则写成「史何」 , 或因形近而误, 是不关重要的。 这中间, 应当提到礼记王制上「行伪而坚, 言伪而辩, 学非而博, 顺非而泽, 以疑众,杀」 的这一段话。 这段话分明是根据孔子诛少正卯故事中的思想, 而说成为刑法上的原则的。 所以也等於是此一故事的简约化, 一般化。 按此应照「补志」 订正。 四八。 十一。 廿六。 按王制系由汉文帝命博士诸生所作; 而它所根据的材料, 则出自周亡之后; 此皆有明文可据。 清今文学家欲推翻此说, 纯出於张大门户之私见。 由秦及汉初, 政治上实以法家及黄老为主流。 而文帝命博士诸生作王制, 殆亦欲以此作其政治设施上的参考。 所以在此篇中, 渗杂有法家思想, 乃时势使然。 关於此篇的刑法思想, 自「司寇正刑明辟」 到「故君子尽心焉」 一段, 和自「析言破律」 到「凡执禁以齐众, 不赦过」 一段, 一宽一严, 一仁一酷, 完全成为相反的对照; 前者出於儒家, 后者出於法家, 其分际有如泾渭。 孔子诛少正卯的故事, 既已由法家酿成於秦统一之世, 其内容已由秦见之於施行, 焚书坑儒, 亦需有刑法思想之根据, 则在「析言破律」 一段中, 采入诛少正卯故事之内容以为刑法之原则, 就王制成立的历史渊源及当时的形势说, 也是很自然的。 王制是奉诏的集体着作, 他们把诛少正卯故事中的五项理由, 去掉了「心辨而险」 或「心达而险」 一项, 只采用四项,这正是他们精密的地方。 因为不论「心辨而险」 或「心达而险」 , 都是意义含糊, 怎样也不能构成一项刑法原则的。 最后, 便是史记的孔子世家的问题。 司马迁以继承孔子作春秋自任, 史记中对孔子的推崇, 可谓到了极点。 但他所作的孔子世家, 芜杂疏陋, 尤以孔子仕鲁一段, 几乎每句话都成问题, 这是什麽原因呢?我认为这是因为史记成书后遭逢了两大厄运。 一是因触犯政治上的忌讳而被删改乃至消毁, 如景帝武帝两本纪者是。 二是史记公开后, 十多人加以补续,所以在很长的时间内, 史记尚未得勒成定本。 现在史记中有许多司马迁死后的记事, 乃是最容易看出的证明。 孔子自董仲舒后, 特别受到汉代儒生的尊崇, 对於孔子的历史 孔子世家, 当然会引起他们的重视。 先秦的许多遗闻逸事, 汉代儒生都在不断的加以辑录整理; 同时, 在典籍流通困难的时代, 又容易发生新的古代传说。 司马迁最重视孔子作春秋乃至删述六经; 但汉代儒生对政治的兴趣特浓, 所以特重视孔子在现实政治上的成就。 於是孔子仕鲁一事, 大大的被他们所夸张, 以致力形成许多鄙俚的故事, 更进一步而一起加到孔子世界里面去了。 按司马迁修史记, 「贯穿经传」 其取材必有根据。 且对诸子百家之说, 必「取信於六艺」 ; 所以刘向杨雄, 皆「谓之实录」 。 「疑则传疑」 这是他说孔子修春秋的态度, 也是他修史记的态度。 孔子世家中的材料, 凡在先秦典籍中可以找到来源的,这是司马迁的本文。 否则多系汉代儒生所附入, 或窜改。 孔子仕鲁一段, 几无不与先秦典籍抵触乖迕; 而独与孔子家语相契合; 这既不是史记取材於家语, 也非家语取材於史记,而系相同的假古董, 在大约相同的时间里分别出现。 又按三国志王肃传转载肃答魏帝「司马迁受刑之故, 内怀隐切, 着史记非贬孝武, 令人切齿」 之问, 力为司马迁辩护, 推崇史记备至, 甄别知王肃与史记有密切的关系, 则孔子世家中孔子仕鲁一段, 或即王肃以增饰家语之笔, 转而增饰孔子世家, 亦未可知。 此事虽无确证, 但史记此段的材料, 不能出现於史记司马迁以前而系与家语同一来源, 乃至同一时代, 却是可以断言的。 四 如上所述, 孔子诛少正卯的故事, 酝酿於战国末期的法家思想以韩非为代表 , 成立於秦政焚书抗儒之世, 盛流传於两汉之间, 一直到孔子家语而故事的演进才算完成; 因把家语的同一材料窜入於史记的孔子世家而其影响乃更为扩大, 这是与法家思想及专制政治有密切关连的故事。 不过, 一个故事的发生, 固然有其思想与时代的背景; 但对於同一故事的观点与解释, 也会随着思想与时代为转移。 韩非子中太公望杀华士的故事, 及吕氏春秋中郑子产杀邓析的故事, 在孔子诛少正卯的故事中是揑在一起, 好像在性质上是完整相同的。 但若详加考察, 则韩非子杀的是隐士, 而吕氏春秋中所杀的, 若用现代词句表达,则是政府中玩弄司法, , 破坏司法客观性的败类。 两个故事在性质上并不相同, 乃因韩非子与吕氏春秋在思想上并不相同的原故。 同时, 王肃在家语诛少正卯的太公诛华士句下注云:「士之为人虚伪, 亦聚党也。 而韩非谓华士耕而后食, 凿井而饮; 信其如此, 而太公诛之, 岂所谓太公者哉。 」 此即说明在王肃的时代, 不能承认韩非的杀隐士为合理, 所以他不得不另换一个观点来另加解释。 孔子诛少正卯的故事, 虽然以法家思想及专制政治为其背景, 但两汉儒生, 究竟是受过儒家思想的薰陶, 并生於专而有制的时代, 所以对此一故事的观点与应用, 却与法家大有出入。 例如高诱注淮南子汜论训的这一条, 说少正卯是「鲁之谄人」 。 白虎通义所引韩诗内传及王充论衡讲瑞篇和定贤篇, 则把少正卯说成是「侫人」 。谄入侫人, 事同一体。 并且王充在定贤篇的前面, 对侫人有一段形容, 也即等於下了一个定义。 「夫顺阿之臣, 侫幸之徒是也。 准主而说, 适时而行, 无廷逆之郄, 则无斥退之患。 或骨体娴丽, 面色称媚, 上不憎而善生恩泽, 洋溢过度……」 可见汉人希望孔子杀的乃是这种人物。 即是希望孔子由「远侫人」 进而「杀侫人」 。还有一个与此有关的实际例子: 后汉书党锢传中的李膺传转载「膺再迁复拜司隶校尉。 时张让当时最坛的宦之一 弟朔为野王令, 贪残无道, 至乃杀孕妇。 闻膺厉威严, 惧罪逃还京师, 因匿兄让弟第 舍, 藏於合柱中。 膺知其状, 率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 受辞毕, 即杀之, 让诉寃於帝, 诏膺入殿, 御亲临轩, 诘以不先请, 便加诛辟之意。 膺对曰, ……昔仲尼为鲁司寇, 七日而诛少正卯。 今臣到官, 已积一旬, 私惧几次稽留为愆。 ……帝无复言, 顾谓让曰, 此汝弟之罪, 司隶可愆, 乃遣出之。 」 原来李膺心目中的少正卯, 乃是宦官的亲戚爪牙, 难怪他要搬出孔子来杀掉。 因此, 我想, 假使孔子在天之灵, 真正肯应今人的请求, 下到人间世来, 接受汉人为他所流传的故事, 而大开杀戒, 则他所要杀的, 恐怕会使请求他的人大惊失望的。 四七、 五、 十五、 民生评论九卷十期 ================================= 按我写这篇文章, 是以思想的线索, 作文献资料搜集时的导引, 而断定孔子诛少正卯的故事, 是由法家转手而来的。 顷重读管子, 乃知此一故事思想方面文献的来源, 是出於管子法禁篇第十四。 不仅此篇所举十七个「圣王之禁也」 , 其内容与诛少正卯故事的内容大体相同; 且此篇之「聚徒威群」 , 洪颐煊谓「威群」 当作「成群」 , 则与尹文子荀子之「聚徒成群」 正合; 而少正卯之罪名, 分明抄自此篇之「行辟而坚, 言诡诡伪古通 而辩,术非而博, 顺恶而泽」 四语。 说苑上无「聚徒成群」 一语, 盖此语乃在法禁篇十七个「圣王之禁也」 的前面, 为初编此故事者所忽略, 正可证明此一故事在今日可以看到之详细纪录中, 以说苑为最早。 而王制上与此有关的四句话, 则当系直承此篇而来。 必先有此篇之思想文献, 然后再接上韩非子上所造形之孔子, 太公等人物, 此故事乃得以成立。 管子此篇之内容, 与韩非子之思想最为吻合, 而诛少正卯故事系出於法家, 乃成铁案。 四八年十一月廿六日夜补志。 徐复观教授着《中国思想史论集》 , 页 118 132, 台湾学生书局, 中华民国八十二年九月初版第九次印刷。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一个历史故事的形成及其演进”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绿皮书》一部演进内心的电影 真实的揭露了那段不忍翻开的历史

《绿皮书》一部演进内心的电影 真实的揭露了那段不忍翻开的历史

黑人,台词,白人,餐厅,影片,绿皮书,故事,厕所,钢琴,音乐,做事情,虽然是,和发,票房,斩获,保镖,上流社会,一顿饭,主角,主人公,历史,内心,参杂,原因,同事,吃鸡,垃圾桶,型号,弹钢琴,性格开朗

2016-07-03 #小故事

生态演进故事:我与天地生人学术讲座

生态演进故事:我与天地生人学术讲座

中华传统文化,天地,文化,生人,讲座,道德经,伪科学,先生,斗士,学术讲座,西方文化,科学,老子,楚渔,专家,世纪,我国,思维,权威,现实,王文光,解玄,陈光柱,会上,中西文化,人们,代人,作者,基础,天地生

2012-12-13 #长篇故事

又见“小红帽”:一个公司LOGO的演进

又见“小红帽”:一个公司LOGO的演进

红帽,企业,全球,技术,红帽公司,峰会,商业,负载,领域,工作,峰会上,解决方案,传奇,合作伙伴,文章,生态系统,红帽子,行业,公司,应用,胜利,认证,世界上最大,开源软件,联合管理,多云,中心里,数据中心,环境中运行,都会

2010-03-07 #短篇故事

请忽略剧情演进节奏和故事留白的结尾吧

请忽略剧情演进节奏和故事留白的结尾吧

剧情,故事,留白,尼莫,罗伊,微博,免俗,噱头,嫌疑,戏剧,感觉,悲剧,收场,故事会,观众,痕迹,画面,穷学生,结尾,节奏,观影,题外话,冲突,巴以冲突,同志之爱,不觉得,很明白,政治问题,我不是,这么大

2020-09-11 #短篇故事

我国改革开放40年产业结构演进历程

我国改革开放40年产业结构演进历程

产业,我国,产业结构,劳动生产率,三次产业,发展,制造业,总体,趋势,20世纪,工业,差距,水平,战略,贡献率,传统,农业,房地产业,服务业,比重,90年代,经济增长,现代化,演进,三产,全球,内部结构,区域,牧业,美国

2008-06-04 #故事会在线阅读

民族霓裳旗袍的前世今生 时尚演进中的民族融合

民族霓裳旗袍的前世今生 时尚演进中的民族融合

旗袍,图片,女子,网络,袍服,入关,文明,服装,满族,汉人,汉族,长袍,世纪,传统,旗人,新装,服饰,民国时期,穿着,统治者,妇女,年代,衣服,袖口,雏形,生活,意义上,是现代,婉容,曾强

2008-07-30 #故事会

故事内容与形式的演进——唐代——理性与智慧的光芒

故事内容与形式的演进——唐代——理性与智慧的光芒

故事,老二,老虎,高粱,猴子,小说,民众,梗概,民间故事,草房,演进,魏晋,国力,作品,媳妇,宝物,小儿,情节,故事情节,民间,老弟,艺术,观念,叙事艺术,幻想故事,显示出,佛道,侯白,华艳,唐人乃

2007-05-11 #故事阅读

自女娲造人 三皇五帝至今 人类文明之路的演进变化!

自女娲造人 三皇五帝至今 人类文明之路的演进变化!

人们,宗教,祭品,人类,世界,神灵,国王,宠物,巫师,氏族,动物,生殖崇拜,万物,中国,大臣,远古人,图腾崇拜,图腾,女神,文化,佛教,古人,基督教,太阳,思维,巨石阵,思想,月亮,民族,祖先

2009-05-25 #故事会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