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廖彬宇:中华文化最伟大的智慧核心在于如何知人和做人(下)

时间:2014-01-25

左宗棠出身贫寒,他曾在他的家书中说:吾家积代寒素,先世苦况百纸不能详

提示:本文共有 2628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3 分钟。

年纪轻轻而能与朝中重臣为友的,还有清朝的名臣左宗棠。

左宗棠出身贫寒,他曾在他的家书中说:“吾家积代寒素,先世苦况百纸不能详。(《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与孝威》)”

左宗棠有成长于清贫之家,养成了吃苦赖劳和节俭质朴的生活习惯。他有两个哥哥,三个姐姐,他作为年龄最小的男童,倍受祖父左人锦宠爱。左宗棠三岁时,随祖父到山上采栗子,他采到栗子回家后能平均分给哥哥姐姐,“不自取食”。左人锦高兴地说:“此子幼时分物能均,又知让而忘其私,异日必能昌大吾门。(《左宗棠年谱·左孝同:先考事略》)”

左宗棠家不仅贫穷,而且自幼家门连遭不幸:十多岁时连丧祖父母、父母和长兄,家中只剩他和仲兄二人相依为命。然而艰苦的生活并没有将左宗棠压倒,此时的他仍然在专心致志学习。

到他18岁时,他的同乡,时任江苏布政使的贺长龄回家丁母忧,左宗棠趁机前去拜访。贺长龄是谁?是清代中期著名的务实派官员和经世致用学者,曾与同是湖南人的江苏巡抚陶澍针对时弊,进行大力革新,并请同是湖南人的魏源选辑从清朝开国到道光初年有关社会现实问题和经世致用的论文,编成了《皇朝经世文编》120卷。同时也是天下第一志《遵义府志》的编撰人。历任南昌知府,山东、广西、江苏、福建按察使、布政使,贵州巡抚,云贵总督兼署云南巡抚等。是被左宗棠视为“学术之纯正,心地之光明”的“嘉、道两朝名臣”。

左宗棠怀着敬慕之情拜访了这位名臣。

贺长龄面对18岁之左氏,毫无鄙夷之情,“以国士见待”之。此时的左宗棠不过是一名年纪轻轻连生员资格还未取得的青年人,而贺长龄则早已是进士出身、官至江苏布政使的地方要员。左宗棠受到如此器重,说明他在经世学问的探索上已有足以为贺长龄所赏识的见解。贺长龄面对眼前这个“颇好读书,苦贫乏无买书资”的青年人,马上说:“从此我的书房就是你的书房。想借书上我们家来——我得在家里住一年呐——我亲自给你拿。”从此,左宗棠“每向取书册,贺长龄必亲自梯楼取书,数数登降,不以为烦。”还勉励左宗棠说:“天下方有乏才之叹,幸无苟且小就,自限其成。”有的版本贺长龄还说,观君气宇非常,若能潜心钻研,将来成就必定远在我之上。当然,左宗棠在贺长龄的热情关怀下,大有长进。

如果说贺长龄是左宗棠生命中的第一位贵人,那么第二位贵人就是陶澍。就是前面我们讲过把女儿嫁给胡林翼的那位两江总督。

陶澍这个人,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因为正是在陶澍的培养和影响下,才成就了林则徐、魏源、邓廷桢、胡林翼、曾国藩等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批名臣——当然,这中间,还包括左宗棠。

1837年,时任两江总督的陶澍阅兵江西,顺道回湖南安化扫墓,途经醴陵。陶澍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封疆大吏,他的到来,醴陵县令自然要竭力款待,大事欢迎,为其准备了下榻的馆舍,并请渌江书院山长左宗棠书写楹联,以表欢迎。左宗棠崇尚经世致用之学,对陶澍也早有仰慕之情,于是挥笔写下一幅对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这副对联,既表达了故乡人对陶澍的敬仰和欢迎,又道出了陶澍一生最得意的一段经历。

一年多前,道光皇帝在北京皇宫连续14次召见陶澍,并亲笔为其幼年读书的“印心石屋”题写匾额。这件事,朝野相传,极为羡慕,陶澍也自认是“旷代之荣”。因此当他看到这副楹联后,极为赏识。

陶澍看到对联后心想:小小醴陵,居然有我的人生知己!这位六十多岁的封疆大吏,当即提出要见见作者。哪知左宗棠的狷狂之态显露,任凭知县苦苦哀求就是不见。

陶澍对左宗棠的举动并未恼怒,第二天化装前往书院与左宗棠交流。令陶澍没想到的是,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出现在他的面前。结果自然是“一见目为奇才,纵论古今,为留一宿”。那一晚,两人秉烛而坐,整整谈了一夜。从学问谈到家事、国事,从漕、盐之道谈到海运、国防。左宗棠积了一肚子的学问,恨不得全部倒出来。陶澍深为他的学识所倾倒。此时的陶澍预言,左宗棠今后的地位、成就将会在自己之上,并勉励左宗棠不要被功名所累,以致耽误自己的大好年华。陶澍特意推迟归期一天,于次日与左宗棠周游醴陵。

1838年,左宗棠第三次赴京师参加会试,结果是再度名落孙山,诚如他所说:“三次礼部不第,遂绝意进取。”

南归途中的左宗棠绕道专程去南京拜访了两江总督陶澍。陶澍一连留左宗棠在总督衙署中住了十多天,还主动提议将他唯一的儿子陶桄,与左宗棠长女左孝瑜定婚。

就在此后不久的1839年夏,陶澍病死于两江总督任所。陶澍重病垂危之时,派人专程送信,把左宗棠叫到病榻前,不仅把8岁的独子陶桄托于左宗棠,并订下了儿女亲家;其他家事也托付给了左宗棠。

在清朝,没有博得功名,是几乎没有做官的资格的。左宗棠能够从一介书生直接入仕,得力于他的第三位伯乐,也是第三位贵人——林则徐。

林则徐早年于江苏为官时曾被左宗棠的亲家、两江总督陶澍所赏拔,而他在1847年担任云贵总督时,又视左宗棠的同学胡林翼为得力助手。

陶澍与林则徐的同事关系及与左宗棠的亲家关系,胡林翼与林则徐的上下级关系和与陶澍的翁婿关系及与左宗棠的同窗好友关系,都构成林则徐与左宗棠会面的因缘。

尤其是左宗棠对林则徐道德品质的一向倾慕和林则徐从胡林翼处得悉左宗棠对经世致用之学的追求,更促成了林则徐和左宗棠的湘江之会。

早在1848年,胡林翼就曾经向林则徐推荐左宗棠。但由于此时的左宗棠已经负责起培养陶澍独子陶桄的任务,一时半会儿还无法离开湖南赴云南去做林则徐的幕宾。

而到1849年冬,林则徐因病卸云贵总督职回福建原籍途经长沙,遣人至柳庄约请左宗棠相晤。左宗棠赶至长沙,在湘江边上见到了他所崇拜的林则徐。

去见林则徐是在夜里。37岁的左宗棠行色匆匆,心情激动,一脚踏空,落入水中。林则徐笑着说:“这就是你的见面礼?”

这次会见,称得上是左宗棠一生中的一次历史性会见。因为正是这位清代官员的佼佼者,杰出的民族英雄,将让左宗棠迈出生命中最重要的第一步,他将成为未来中国历史舞台上的风云人物。

双方这次交谈的内容非常广泛,家事、国事、人物、政务无所不及。他们谈到了吏治,也谈到了贺长龄,谈得更多的还是西域边政。

林则徐说西域屯政不修,地利未尽,以致沃饶之区都不富强,他曾在边部各城大兴水利,可惜功未告成,深以为憾。

林则徐认为只要水利兴修,稻田广种,那么西域就能不减东南富庶之区。

林则徐还预见俄国将成为中国的边疆大患,谈及他对新疆地理的观察,俄国在边境的政治军事动态和自己的战守计划。

不知不觉之中,夜已将尽,两人才相互告别,林则徐手书对联一副送给左宗棠,曰:“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斯人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上联写了湘江夜话处的美丽景色,下联抒发了胸怀古今文化的豪情,也是对左宗棠的高度评价。

临别时,林则徐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和绘制的地图全部交给左宗棠,并举手拍着左宗棠的肩膀说:“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终无成就之日。数年来留心人才,欲将此重任托付!”

他还说,将来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然西定新疆,舍君莫属。以吾数年心血,献给足下,或许将来治疆有用。

年逾花甲的林则徐是用滴血的心说这段话的,好比临终托孤,后来左宗棠征战新疆,从俄国人手里夺回广袤的新疆土地,带的就是林则徐绘制的地图。

见面后不久,身染重病的林则徐回福建后知道来日不多,就命次子聪彝代写遗书,向大清皇帝一再推荐左宗棠,称其为“绝世奇才”、“非凡之才”。左宗棠的名字,第一次引起了京城的注意。

40岁时,终于被朝廷启用,但是因无功名,所以只能做湘佐。他出佐湘幕,初露峥嵘,引起朝野关注,时人有“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语,诸多高官显贵竞相举荐,使咸丰帝很是关注,但也引起小人的忌恨诽谤,特别是湖南永州镇总兵樊燮的构陷,险些使左宗棠性命不保,幸得好友胡林翼、郭嵩焘等人仗义执言,潘祖荫、肃顺等披沥上陈才以得救。

此后左宗棠青云直上,迅速成长为可与曾国藩分庭抗礼的重臣。

当然左宗棠也提拔和培养了一批人才,如胡雪岩、潘鼎新、刘铭传、王德榜等,邓世昌、林永升、詹天佑、严复都是在左宗棠与洋人签定合同后,开办的新式学堂里出来的人才。

需要一提的是,左宗棠23岁入赘周家,与周诒端结婚。由于左宗棠父母双亡,无钱操办婚礼,而周家是湘潭大富,所以只能入赘周家。住在周家的厢房里。在新婚之夜,左宗棠写了一幅对联自勉:

上联:身无分文,心忧天下;

下联:手释万卷,神交古人。

看懂了左宗棠的勤奋与抱负,你就必然如贺长龄、陶澍、林则徐一般看懂了左宗棠——此子旷世奇才,绝非池中之物。

图十二

另外一个出身贫寒,却青史留名的典型代表是范仲淹。范仲淹自幼丧父,母亲改嫁,不得已范仲淹有很长一段时间不得不随继父姓。他读书时很勤奋,曾有“划粥割齑”的典故,冬天时早上熬一碗粥,等冻僵硬了,在碗中划一个十字,一碗粥就被分成了四块,他早上吃一块,中午吃一块,下午吃一块,晚上吃一块。一天就是这么一碗粥分着吃。就是如此勤奋地苦读。

他小时候还有一个算命的故事。他有次遇到一位算命先生,索性就问:“你帮我看一看,我能不能当宰相?”这算命先生一辈子从未见过一个小孩居然开口就说要当宰相,也被吓了一跳。就说:“小小年纪,为什么口气这么大?”

范仲淹有些不好意思,接著又跟算命先生说:“不然这样好了,你再看看,我能不能当个医生?”算命的有些纳闷,为何志愿如此悬殊,就问他:“你为什么选择两个志愿?”范仲淹回答:“因为只有良相和良医可以救人。如果我有做大官的命,那我就可以帮助天下人;如果我没有做官的命,那我就希望成为一个良医,能救身边的人。”

算命先生听完后很感动,一个孩子念念想着要救人,于是感慨地说:“你有这样一颗善心,是真正宰相之心,你以后一定可以当宰相。”

后来范仲淹官至参知政事,类似于副宰相的位置。

图十三

再说一个历史上的狂人——王猛。

《晋书》里记载,王猛出身贫贱之家,由于太穷,不得不从小以买畚箕为业。他卖畚箕和别人卖畚箕不同,别人是叫卖声不绝于耳,而他似乎是迫不得已才叫喊两声。在没人光顾时,他用竹篾断头和石子在地上画一些谁也不明白的阵图,又好像是自己和自己在下棋。摆到兴奋时,往往击掌叹息一句:“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所以人们看到的与其说是一个卖畚箕的买卖人,倒不如说是一个神经有些错乱的癫人、怪人。常有人好心劝他:“小伙子,为何不老老实实在家种几亩薄田,虽不能发财,也能吃口饱饭呀!”王猛听后直摇头,说:“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不计一己之温饱。如今天下大乱,豪强并起,黎民百姓自身难保,妻子儿女离散四方,只有天下太平了,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啊。”

王猛偶尔发出的高论往往引来好心人的叹息,却又屡屡招到富家子弟的讥笑。都笑他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了,还侈谈什么以天下为己任,不知天高地厚,好高骛远。对于这种言论的侮辱,王猛往往不置一辞,从不还嘴,挑起畚箕担子便走。对此,“浮华之士咸轻而笑之”(《晋书》)。对于这种羞辱,王猛往往听之任之,从不纠缠,只是笑笑。

王猛笑他们无知。这些酒囊饭袋只知富贵之后,不知富贵之前。古来多少王侯将相,原本出身布衣之家。辅佐齐桓公称霸的一代名相管仲,年轻时曾与鲍叔牙合伙做生意,在分利润时,管仲得大头,鲍叔牙得小头,因为管仲贫穷,鲍叔牙佯装不知,从不计较;诸葛亮出山之前,只能身居茅庐(住不上瓦舍),亲自耕田劳作;刘邦的大将韩信,年轻时不仅曾有胯下之辱,而且饿得半死,不得不向漂母(靠为人洗衣服为生的妇女)讨碗饭吃……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当然,王猛不可能向纨绔子弟们讲这许多历史典故。因为身居乱世,这些富家子弟可以仗势欺人,是不会听你讲什么狗屁道理和典故的。

就是在卖畚箕的时候,他引起了一位隐士的关注。这位隐士派人把他引到了嵩山里,他感觉这位隐士深不可测,决意拜师,跟随隐士入山修行。隐士却说:“我早知你怀有佐世之志,只是在等待风云际会之时机。你既要济世就不可为隐士,既为隐士便难以济世,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也。”

王猛在兵荒马乱中,观风云变幻;却手不释卷,刻苦学习,广泛汲取各种知识,逐渐长成起来,为人谨严庄重,深沉刚毅,胸怀大志,气度非凡。他曾经出游后赵国都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达官贵人们都瞧不起他,唯独一个“有知人之鉴”的徐统“见而奇之”。徐统在后赵时官至侍中,召请他为功曹。王猛遁而不应,隐居于西岳华山,静候风云之变而后动。

后来扪虱见桓温,一边扪虱,一边纵论天下,引起桓温惊奇。此后出山辅佐苻坚,成为前秦宰相。历史上评价很高,被誉为“功盖诸葛第一人”,范文澜的评价是:“苻坚在皇帝群中是个优秀的皇帝。他最亲信的辅佐王猛,在将相群中也是第一流的将相。”而台湾的柏杨则说:“王猛是中国成功的伟大政治家之一,在他之前有诸葛亮,在他之后有王安石,诸葛亮欠缺军事上的成就,王安石欠缺坚强的支持力量,所以王猛得以独展长才,把一团乱糟糟的流氓地痞、土豪恶霸,硬是凝结成金钢;不但国泰,而且民安。距今虽已一千余年,但仍使我们对于那个辉煌的时代,怦然心动。可惜王猛早逝,假使上苍延长他十年二十年寿命,他带给社会的政治轨道,会更巩固。”

在儒家,孔子和子贡都富有知人之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儒家向来就很重视对他人的观察、考察和了解。主张既要有知人之智,又要有自知之明。把知人视为极其重要的一种智慧。《论语·颜渊》中樊迟问仁,孔子就说“仁者爱人”,又问什么是智,孔子就说“知人”。所以爱人就是仁德,而能够知人就是智慧。

《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第六十》(整篇文字又见于《孔子家语》)载,子贡曰:“贤人无妄,知贤则难,故君子曰:知莫难于知人。”意思就是说因为贤能的人没有妄为的邪行,了解贤人就很困难。所以君子说,没有比了解人更困难的了。

子贡就是端木赐,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名列孔门十哲,为言语科的佼佼者,被孔子赞为“瑚琏之器”(前面我们讲陶澍择婿的故事时,陶澍也曾把女婿胡林翼赞为“瑚琏之器”)。子贡办事通达,富有辩才,还善于经商,曾经官至鲁国和卫国的国相,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大商人,也是孔门首富。今天很多人把他视为儒商之祖。

图十四

谈到儒商,我在这补充一句,今天很多做生意的人也自称儒商,或者抬举别的生意人为“儒商”。我告诉你,不是因为读了几本书就可以自称儒商的。我见过的这些号称“儒商”的生意人,其文化立场还是基督教,谈到儒家文化也不甚了了,有一点点附庸风雅,就标榜“儒商”了。儒商,首先是儒,其次才是商。儒商不只是态度儒雅而已,他必须先以儒家的标准自勉自律,道德厚重,诚信为本,以义制利,且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当年的晋商东家把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银两交给伙计,伙计去遥远的蒙古、西伯利亚、欧洲做生意,一去多年,交通不畅,音讯杳无。过些年,伙计们连本带利全带回给东家。这在晋商是很平常的事情。晋商在中国历史上五百年来,从未出现一次“携款潜逃”之事,创造了人类商业文明史的奇迹。这才可以称为中国的儒商群体。

孔子为什么称赞子贡为“瑚琏之器”?我们来看看子贡的政治智慧。《史记》记载:

齐国的田常想向鲁国用兵,孔子担心家乡遭到荼毒,就让弟子们阻挠齐国。子路、子石、子张先后请命,都被孔子一一拒绝,只有子贡请缨,得到了孔子的同意。结果后来子贡果然不辱使命,奔走于齐、鲁、吴、越、晋之间,凭三寸不烂之舌,将高超的演说技巧和外交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史记》形容为:“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意思是说,子贡一出动,保全了鲁国,扰乱了齐国,灭掉了吴国,强大了晋国,并使越国称霸。子贡一次出使,就让这五个国家在十年内的形势发生变化。

由此可见,孔子知人善任。也同时可以看出,儒家之学,岂能被视为迂腐之学?子贡一人,就已比后来苏秦、张仪的纵横家之徒要显得高明。苏秦和张仪二人是连横合纵,相反相成,才能玩转六国,少了一人,都难以成功。而子贡仅凭一人之力,一次出使,就将五国成功变局。所以儒家的智慧,“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既是深不可测,又是切实可用的大智慧。

《史记·孔子世家》还记载,孔子困于陈蔡之间,断绝了粮食,情形十分危急。而“子贡使楚”,使得“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子贡去一趟楚国,就让楚国的君王出动部队来迎接孔子,解了师父孔子的困。

子贡特别师门情深。《史记》记载,孔子临死前,子贡来见孔子。孔子感叹地说:“赐,汝来何其晚也?”意思就是你怎么不早点来,说明孔子很想念他。七天后孔子去世,弟子们服的是“三年心丧”,而只有子贡,庐墓六年才离开。

孔子去世以后,子贡的名声很大,地位很高,有些人就认为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孔子还了不起,认为子贡应该凌驾在孔子之上。子贡都一一辩驳,并警告对方:“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自量也。”

《大戴礼记》记载,子贡在卫文子的请求下,对他曾接触过的一些孔门弟子进行品行特征的介绍评价,如:

评颜渊:“夙兴夜寐,讽诵崇礼;行不贰过,称言不苟,是颜渊之行也。”起早摸黑,诵习经书,又崇尚礼义,行为知错能改,不犯第二次错误。

评冉雍:“在贫如客,使其臣如借;不迁怒,不探怨,不录旧罪,是冉雍之行也。”虽然身处贫困,但是矜持厚重如为客,使唤臣仆又客客气气,不迁怒于别人,也不责怪、怨恨别人,不记别人的罪过,这就是冉雍的德行。

评子路:“不畏强御,不侮矜寡;其言曰性,都其富哉,任其戎,是仲由之行也。”不畏惧强暴之敌,不欺负孤寡弱小,说话率性本真,相貌端正,能带兵打仗,这是子路的德行。

评子有:“恭老恤孤,不忘宾旅,好学省物而懃,是冉求之行也。”尊敬长辈又能爱护孤儿,牵挂那些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旅人,喜欢学习,体察物理而勤奋刻苦,这就是冉求的德行。

评公西赤:“志通而好礼,摈相两君之事,笃雅其有礼节也,是公西赤之行也。”志向通达又喜好礼仪,作为两国之间的傧相,忠诚高雅而有礼节,这是公西赤的德行。

评曾参:“满而不满,实如虚,通之如不及,先生难之,不学其貌,竞其德,敦其言;于人也无所不信,其桥大人也,常以皓皓,是以眉寿,是曾参之行也。”近乎完美而不满足,内在充实,很有本事却又谦虚,非常通达却如赶不上,哪怕是过去的贤人也难以做到。无所不学,容貌谦恭,努力于提升德行,说话敦厚;对人诚恳守信,没有人不信任他,称得上是大人。一向胸怀宽广、识见通达,因此健康长寿。这是曾参的德行。

评子夏:“学以深,厉以断,送迎必敬,上友下交,银手如断,是卜商之行也。”学习深入,认真判断,送迎宾客必定恭敬有礼,和上下级交往界限分明,这是卜商的德行。

评澹台灭明:“贵之不喜,贱之不怒,苟于民利矣,廉于其事上也,以佐其下,是澹台灭明之行也。”富贵了也不以为喜,贫贱了也不恼怒。只要对人民有利,宁愿劝导上面的领导节俭,也要帮助百姓,这是澹台灭明的德行。

子贡做了这些评价后,回到鲁国见到孔子,就汇报了卫将军文子向他了解同门师兄弟情况的事情,因为是再三询问,实在推辞不掉,所以就把自己了解的情况告诉了卫文子将军,不知道做得对不对。孔子了解完他的评价后,笑着说:“赐啊,你已经有知人之能了。”接着,孔子又向子贡介绍了一些历史名家的品行德操,如伯夷叔齐、随武子、铜鞮伯华、蘧伯玉、柳下惠、晏平仲、老莱子、羊舌大夫等人物,充分体现了孔子的知人之明,在这就不多介绍了。

图十五

关于孔子品评弟子,我简单从《论语中》罗列出来给大家看看:

1、颜回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鲁哀公问:“你的弟子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很好学,他不迁怒于人旀不会两次犯一样的过错。不幸他短命死了。现在没有了,再也没有听说有好学的人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季康子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很好学,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像他那样的了。”)

2、公冶长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牢狱里,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呀。”于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3、南容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孔子评论南容说:“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他也可以免去刑戮。”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南容反复诵读“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不玷,不可为也。”的诗句。孔子把侄女嫁给了他。)

4、子贱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孔子评论子贱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他是从哪里学到这种品德的呢?”)

5、子贡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

6、冉雍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不善辩。”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靠伶牙利齿和人辩论,常常招致别人的讨厌,这样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言善辩呢?”)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使他当帝王。”)

7、子路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孤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是可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孔子说:“只听了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说话没有不算数的时候。)

8、申枨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刚强的。”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太多,怎么能刚强呢?”)

9、闵子骞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什么异议。)

这算是孔子单独评弟子的话,还有综合起来评弟子的话——

1、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吧?”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嘛,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采邑里当总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贵宾,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2、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3、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高柴愚直,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4、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孔子说:“颜回的学问道德接近于完善了吧,可是他常常贫困。端木赐不听命运的安排,去做买卖,猜测行情,往往猜中了。)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

5、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季子然问:“仲由和冉求可以算是大臣吗?孔子说:“我以为你是问别人,原来是问由和求呀。所谓大臣是能够用周公之道的要求来事奉君主,如果这样不行,他宁肯辞职不干。现在由和求这两个人,只能算是充数的臣子罢了。”季子然说:“那么他们会一切都跟着季氏干吗?”孔子说:“杀父亲、杀君主的事,他们也不会跟着干的。”)

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孔子说:“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你们平时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要怎样去做呢?”子路赶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冉求答道:国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饱暖。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说能做到,而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呢?”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人讲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说:“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的。”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都出去了,曾皙后走。他问孔子说:“他们三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夫子为什么要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曾皙又问:“那么是不是冉求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呢?”孔子说:“哪里见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曾皙又问:”公西赤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吗?”孔子说:“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像赤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又能做大相呢?”)

孔子之前,就有鉴人之说,孔子而后,评鉴家就更多了。东汉末年著名的水镜先生司马徽就以善鉴著称,在《三国演义》小说中更是被描述得十分传奇。

《三国志》中也记录了桥玄、何颙鉴曹操的故事,说曹操小时候非常聪明机警,而且有谋略擅权变,但是放荡不羁,游手好闲,不做正经事,所以大家都对他不以为然。唯独桥玄和何颙不这样看,认为曹操将是一个大人物,后来也印证了。(《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徵拜议郎。)

当然,三国还有一位著名的评鉴家是许劭,他评鉴曹操的一句话流传千古。在《后汉书·许劭传》、及《三国志·武帝纪》里,均有记载。

许劭是东汉末年汝南平舆(今属河南)人,《辞海》中对他的评价是:有名于世,喜评论人物。史书上称赞他“少峻好名,好人伦”。由于他学识深通,崇尚品节,因而为众所敬重爱戴。

当时汝南郡的读书人中,有一种风气,就是喜欢评论朝野知名人士,或褒或贬,无所隐讳。如疾恶如仇、敢惩不法的李膺,被好评为“天下楷模”;抗节不屈、勇斗宦官的陈蕃,被好评为“不畏强御”。他们每在月初就更换评论对象,称之为“月旦评”。这月旦评的领军人物,就是汝南名士许劭。

由于以许劭为首的月旦评,对人物的评论公正而又准确,官府往往依据其评价选用或是谪贬职官。所以人们都以能得到许邵的好评为荣,曹操也就找上门来了。

东汉末年,朝政黑暗,社会动荡,预示了又一轮改朝换代的来临。青年时代的曹操志向不凡,有心干一番事业作英雄造时势。为此博览群书,钻研兵法,又周游天下,广交志士,为后来的崛起作准备。

据《三国志·武帝纪》载,一次,曹操因传闻宦官头目张让聚敛有巨亿家私,便闯入其府中探看究竟,不料被家丁发觉,团团围住。他毫无惧色,挥舞双戟杀退兵丁冲出重围,扬长而去。

许劭也听说了曹操独闯张让宅院之事,也曾风闻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又传扬他“飞鹰走狗,游荡无度”。所以“卑其人而不肯对”,也就是看不起他而不愿为他作评价。

曹操心中不悦,请求再三,见许劭仍不答应,一气之下,口出威胁之言。许劭无奈,只好说:“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后汉书·许劭列传》),而《三国志·武帝纪》里的记载却不同:“(许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图十六

我鉴人的故事

我一生见过很多人,也评论过很多人。我23岁时,在深圳认识过一个姓唐的商人。这位商人听说了我,希望得到我的评鉴,所以特地找上门来要认识我。

他很讲排场,不管走到哪都是前呼后拥一大堆人。每到一个地方,住酒店,都是总统套房,助手、副手全住一起。他在贵州曾经做过一款比较有名的矿泉水品牌。每次到贵阳,就住喜来登酒店的总统套房。坐飞机几乎是清一色包下整个头等舱,让同行的朋友、随行人员全都坐满。

他的口才是一流的好,谈论东西头头是道,而且很有风范,能吸引人。但有一个不好,就是承诺的东西很多,很少能兑现。他还有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坐着说话时不停地抖腿,一直抖一直抖,你盯着他腿看,会感到快地震了。

古人是不让坐着抖腿的,从中医来说这是肾气不足的症状,从修养来说这是一种浮躁不镇定的表现。

他挥金如土,有次在澳门赌场一夜之间输掉几千万元。

他那时对我极好,很尊重。我看着不忍,就给他提过很多意见,他都表面虚心接受,但其实都没有做到。

我就告诫他,如果再不改变生活作派,不出五年,你将有大难。如果你再不改变,我们就做不成朋友了。

因为我心里有愧,为什么呢?因为作为朋友,我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一天天堕落下去而无能为力。所以我只能选择疏远他,以此来警醒他。但就在我疏远他时,却仍有很多人对他趋之若鹜,去接近他、奉承他。

后来在2012年,他因为非法集资问题引来了牢狱之灾,整个下半生也都将在监狱度过了。

那他怎么会这样呢?《货殖列传》里有句话:“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他的那种挥霍,不是正常状态,而是一种急剧的消耗,任何强大的产业都支撑不起的。而且人到了那种状态里,很难扭转了,只会变得越来越奢靡堕落。所以你懂得了中华文化,就懂得了怎样做人,怎样惜福,然后怎样去做事。贪图享受固然舒服,但是当难以为继时是否会铤而走险呢?这是需要注意的。

唐先生就是一个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反面教材,像他这样的人还很多。我希望有很多像他这样的人或者想成为他这样挥金如土的人能够看到,成为一种鉴戒。

在我26岁时认识了一个年轻人,韩丹先生。说是年轻人,他比我还要年长四岁。他那时很穷困,但是很喜欢到处去听传统文化的课,有次在外地听课,连回家的火车票钱都没有了。

他听传统文化的课,很受传统文化所吸引,就发起了大乘心,看到很多人可怜,就会发出悲悯之情。他不忍心杀生,就决心吃素。

那时候我们一起吃饭,看他很有修养,很有礼节,虽然穷困,精神面貌却很好。我就告诉他,差不多三年时间,你会成亿万富豪。

他那时很穷,也看不到未来。但是却有一颗利济之心。

现代社会生活普遍提高了,大家都吃得好,营养过剩,很多人的健康成为隐忧。他自己吃素感觉很好,就发心想让更多人也来多吃吃素。

但是我让你吃素你会说凭什么干涉我的生活啊?

韩丹先生是吉林人,北方都吃五谷杂粮,他觉得五谷杂粮很好,但是南方人嫌粗糙,不爱吃。他就想,能否让南方人也爱上吃五谷杂粮呢?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想出一个妙招,把五谷杂粮磨成粉末,把味道调得很好,就做成冲泡的粥的形式了,但是很快他又进行了调整,光吃五谷杂粮不够,应该多一点食材,多一点营养,就开始用中医、现代医学和营养学来进行研究,最后用了159种全素食材磨成粉末用水冲泡做成粥。

冲泡一碗粥很方便啊,老外不是在全球开快餐店吗?但是中国粥健康吖,也方便吖,所以他要把他的粥推向世界,把健康带给世界。

一年下来,他成功了,第一年就盈利上亿,还顺带把一家快倒闭的包装厂给带活了。

2017年是他做粥的第三年,这年下半年,他邀请我去长春他的总部参观,就在长春市,一条大道就是以他的企业名称命名的,叫“佐丹力街”,没过多久,我国第一颗以企业名称命名的卫星发射了,这颗卫星的名字也是“佐丹力”,就是他的企业。

现在他成了吉林省的纳税大户,也带动了整个吉林省的农业发展。

韩丹先生依旧很谦逊,生活也依旧很简朴,每次来酒店接我,总比我先到,谈话中,我感受到他比以往更谨慎,这是好兆头。他对自己很节俭,对公益事业却很慷慨。

最近,《人民日报》将他作为新时代的奋斗人物进行了专访,以《上心熬粥出真味》为题对他进行了报道。

韩丹先生的成功,其实也正是得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图十七

不知人的后果

前面讲了孔子的知人善任,那么不知人呢?会怎样呢?常言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道理很对,但这也是建立在知人的基础上的。如果不知人,疑不疑都毫无意义。多疑多虑多防范,被用者心中不快,就不会尽心尽力办事,还可能因为你的多疑而真的成为你因疑虑而想象的那种人物。但不疑的话,如果信任了不值得信任、重用了不能够重用的人,会更危险。古今中外多少大人物因为用人不当、用人失察而酿造大祸或死于非命,甚至灭国灭族。

例如齐桓公错信了易牙、竖刁等奸吝,被活活饿死;魏国的公子交友不慎,卬错信了老友商鞅,自取败亡;孙膑太信任同学庞涓,被斩去双足,还险些丧命;韩非子错信了老同学李斯,李斯错信了老同事赵高,都送了命;秦始皇错信了丞相李斯和郎中令赵高,导致政权覆灭,国家亡失。

西汉的太皇太后错信了王莽,丢了大汉江山;董卓错认了吕布,死于非命。

诸葛亮错看了马谡,结果丢了街亭,第一次北伐失败,错过了千古良机;

隋文帝死于最为看重的儿子之手,隋炀帝又死于最亲信的宇文氏;唐玄宗错看了安禄山,老来遭尽流浪之罪。

还有“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典故,也是和“不知人”有关系。

赵孝成王因为有眼无珠,抛弃廉颇,错用赵括,致使大败亏输。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熟读兵法,但只会背,谈起来头头是道,却不能够灵活运用,缺乏实践。对此,相国蔺相如很了解,提醒赵王:“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业。”就是说赵括虽然能熟读父亲的兵书传记,却不懂得合乎时宜,变通应用。

赵括的父亲赵奢也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意思就是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大事,可赵括却说得那么简单轻松,可见态度不慎重。赵国如果不用赵括为将就罢了,如果一定要用他为将,那么让赵军失败的一定是他!

不光赵括的父亲,连他的母亲也了解。《资治通鉴·周纪》记载:

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到赵括将启程出发时,他的母亲给赵王上书,说:“不可让赵括做将军。”赵王问为什么。他母亲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父亲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饮食伺候吃喝的人有数十人,而被他当做朋友的有数百人,大王和王族赏赐的东西全都分给了军士和士大夫,他从接受君令那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一下做了将军,面向东方接受朝见,军吏没有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他都收藏在家,还天天查访便宜的田地房产,可以买的就买了下来。大王认为他哪里像他父亲呢?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统兵。”赵王说:“你不要再说这事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母亲接着说:“既然大王一定要派遣他领兵,如果他有不称职的地方,我能不受株连吗”赵王答应了。

图十八

赵王没有听劝,结果赵国大败,四十万大军被永远埋在了长平。不久,赵国又被秦国所灭。这就是不知人的后果。

前面讲的是不知人而招灾,历史上也有因知人而远祸的事例。最为人所称道的,就是范蠡。

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成功之后,立刻离开了越国。他从齐国写信给文种说:“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大意是说:飞鸟射杀完了,好的弓箭就会被收起来。狡猾的兔子捕完了,猎狗就会被煮掉。从越王的长相看,他脖子长嘴巴尖,这种长相的人为人阴险,工于心计。可以与他共患难却不能同享乐。你为什么还不赶快离开呢?文种在收到信后便称病不上朝,但最终仍未逃脱赐死的命运。而范蠡却早早料到这一点,不得不说,正是有知人之智,才免除大祸。

鸟尽弓藏自此以后便成为了一个成语,比喻事成之后,把很多曾经出过力的人都一脚踢开或加以消灭。同义词是过河拆桥。

前面我们讲李泌写的那首《丈夫吟》,写到“扁舟泛五湖”就是用的范蠡的典故。范蠡又叫陶朱公,被誉为中国的商圣。据说他在离开勾践之后,是带着美女西施一起走的。他们到了太湖以北的五里湖边,见风景优美,山明水秀,就搭了几间草屋,隐姓埋名住了下来。期间文种被杀,范蠡为保性命曾三迁他地,但是由于西施非常喜爱五湖风光,最后二人还是定居于西湖。

他在三迁的途中,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耕作,兼营副业(捕渔、晒盐),很快积累了数千万家产。范蠡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他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就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他感叹说:“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是不祥之兆。”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百姓。一身布衣,第三次迁徙至宋国陶邑(今菏泽定陶区南),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的宋国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人称陶朱公。

郭子仪也因为知人而让家族避过祸。

郭子仪大家都知道,唐朝的重臣,平定过安史之乱。他晚年时退休在家,每天就是饮酒作乐,安享晚年。有一次他在大厅观看自己的丫鬟、舞女们跳舞,忽然一个叫做卢杞的年轻后生来家中拜访。郭子仪赶紧撤走所有丫头,亲自出门迎接卢杞,跟他说完话以后又亲自送他出门。

有人疑惑不解,就问:“卢杞这个年轻人来拜访您,他也没有什么地位,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德行,而您德高望重,随便见一见他就可以了,为什么为了见他还要迅速把舞会解散,让所有女子都回避,而且还亲自迎送他呢?”

郭子仪就说:“我看卢杞这个人,因为脸上有青色的胎记,显得丑陋,而他又很有才华,不甘于久居人下,将来一定会位高权重。我是怕他来了府上,家里的女子们看到他的长相而窃笑,就会得罪于他。他这有的人定会怀恨。将来一旦得势,恐怕郭家难逃厄运。所以我对他格外客气。”

后来卢杞的发展果然如郭子仪所料,成为唐朝的权臣,做了宰相,权倾朝野。而此人也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奸臣。得志以后,铲除异己,报复了很多曾经得罪过他的人。而

图十九

中华文化的妙观察智与做人

如何观人的理论,前面有提到《人物志》,其实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文王就提出了“六征之法”,《庄子》中也提出了一个观人模型,叫“八验”;还有李克的观人五法,《吕氏春秋》中提出的“八观六验”“六戚四隐”法等等。我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

周文王求贤若渴,沐浴斋戒迎请姜太公并拜为太师。从姜太公所受文王之礼遇,并得以展其才尽其用,可以看出文王是识才用才之人。在遇到姜子牙之前,周文王已有好贤爱才之称。《诗经》云:“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周文王在任命官职处理事务之时很注重对人的观察,《礼记·文王官人篇》提出了“六征观人法”,这是一套记载完备、系统、成熟的鉴别人才的方法,既是“观人术”、相人术,又是“官人术”、用人术。

官人,就是用人为官。六征,为观诚、考志、视中、观色、观隐、揆德。这篇文章可谓古代探讨观人方法的一篇专门文献。关于观诚、考志和视中,该文写道:

富贵者观其有礼施也,贫穷者观其有德守也,嬖宠者观其不骄奢也,隐约者观其不慑惧也;其少观其恭敬好学而能弟也,其壮观其洁廉务行而胜其私也,其老观其意宪慎、强其所不足而不逾也;父子之间观其孝慈也,兄弟之间观其和友也,君臣之间观其忠惠也,乡党之间观其信惮;省其居处观其义方,省其丧哀观其贞良,省其出入观其交友,省其交友观其任廉;考之以观其信,挈之以观其知,示之难以观其勇,烦之以观其治,淹之以利以观其不贪,蓝(滥)之以乐以观其不宁;喜之以物以观其不轻,怒之以观其重,醉之以观其不失也,纵之以观其常,远使之以观其不贰,迩之以观其不倦;探取其志以观其情,考其阴阳以观其诚,覆其微言以观其信,曲省其行以观其备成。此之谓观诚也。

二曰方与之言,以观其志。志殷如深,其气宽以柔,其色俭而不谄,其礼先人,其言后人,见其所不足,曰日益者也。如临人以色,高人以气,贤人以言,防其不足,伐其所能,曰日损者也。其貌直而不侮,其言正而不私,不饰其美,不隐其恶,不防其过,曰有质者也。其貌固呕,其言工巧,饰其见物,务其小征,以故自说,曰无质者也。喜怒以物,而色不作;烦乱之,而志不营;深道以利,而心不移;临慑以威,而气不卑,曰平心而固守者也。

喜怒以物而变易知,烦乱之而必不裕,示之以利而易移,临慑以威而易慑,曰鄙心而假气者也。执之以物而遫惊,决之以卒而度料,不学而性辨,曰有虑者也。难投以物,难说以言,知一如不可以解也,困而不知其止,无辨而自慎,曰愚赣者也。营之以物而不虞,犯之以卒而不惧,置义而不可迁,临之以货色而不可营,曰洁廉而果敢者也。易移以言,存志不能守锢,已诺无断,曰弱志者也。顺与之弗为喜,非夺之弗为怒,沈静而寡言,多稽而俭貌,曰质静者也。辨言而不固行,有道而先困,自慎而不让,当如强之,曰始妒诬者也。征清而能发,度察而能尽,曰治志者也。华如诬,巧言、令色、足恭,一也,皆以无为有者也。此之为考志。

三曰诚在其中,此见于外;以其见占其隐,以其细占其大,以其声处其气。初气主物,物生有声;声有刚有柔,有浊有清,有好有恶。咸发于声也。心气华诞者,其声流散;心气顺信者,其声顺节;心气鄙戾者,其声斯丑;心气宽柔者,其声温好。信气中易,义气时舒,智气简备,勇气壮直。听其声,处其气,考其所为,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以其前占其后,以其见占其隐,以其小占其大。此之谓视中也。

其余观色、观隐、揆德等观人的方法,都相当深刻而独到,大家下去可自行查阅。

《文王官人》进一步提出“九用”之说,就是对九种不同气质和特长的管理人才,让他们担任九个方面的工作。周文王求贤若渴,很有识贤观人的慧眼,他能开辟周王朝八百年天下取得空前绝后的成功,绝非浪求,岂是偶然哉?

而李克对魏文候说过观察人的五个方法:“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就是说,平时看他喜欢和什么人在一起,富有了又看他怎么花钱,他有地位了又看他举荐什么人,失意的时候看他不做什么事情,贫困的时候看他不拿什么东西。这个“五视”观人法,虽然简单,却具体而深刻,可以借此深度了解一个人的品德操守和志向。

《庄子》里提出的“八验”观人模型是:“远使之以观其忠,近使之以观其敬,烦使之以观其能,猝问之以观其智,急与期以观其信,醉以酒以观其性,杂以处以观其色,示以利以观其廉。”

《吕氏春秋》在《论人》中提出“八观六验”“六戚四隐”等观人法。所谓八观六验是:

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

“八观”是根据一个人在显达、尊贵、富有、听言、赋闲、学习、困窘、卑贱等不同境遇中的行为表现出来了解其内在修养的观察法。而“六验”则是试验之法,通过一定的方法诱导出一个人相应的喜怒哀乐忧惧苦等情感,再进一步观察他在这些情感支配下的行为,以鉴别其节操、意志、气度、心念、品行、仁爱等特质。

“六戚四隐”是:

论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隐。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谓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郭(门客亲信)。

就是从处理与父母、兄弟、妻子的关系上考察其伦理道德,从处理与熟人、老乡、亲信的关系上来考察其社交品质。

通过对观察对象的相貌表情、言谈举止、心理品质、主要社会关系等进行全方位考察,得出的结论就比较全面。

图二十

《人物志》中也有“八观”之法:“八观者,一曰观其夺救,以明间杂;二曰观其感变,以审常度;三曰观其志质,以知其名;四曰观其所由,以辨依似;五曰观其爱敬,以知通塞;六曰观其情机,以辨恕惑;七曰观其所短,以知所长;八曰观其聪明,以知所达。”即(1)观察一个人夺(“恶情夺正”)和救(“善情救恶”)的行为表现,以了解其性格的“间杂”情况和本质。(2)观察一个人在变动状态下的反应,以了解他在稳定状态下的性格。(3)观察一个人得到了充分发展的资质的情况,以了解他具有某种名声的才能和性格。(4)观察一个人行为的来龙去脉,以辨别他的那些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特点。(5)观察一个人爱与敬两种情况的表现,以判断他的种种人际关系。(6)观察一个人情欲变化的种种关键,以辨明他高尚或低俗的志趣。(7)观察一个人在某方面的短处、缺点,以知道他在另一方面的长处、优点。(8)观察一个人的智力文化水平,以了解他通达的程度。

诸葛亮在《知人》一文中提出知人七法:“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期之以事而观其信。”此七观可概括为:志、变、识、勇、性、廉、信等七项内容。”

这些都是古人观人识人验人的智慧结晶,所谓观人,其实就是观这个人做人如何。而根据观人的内容,也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去做人。

《孟子·尽心上》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意思是说君子本性会自然流露出来,因为仁义礼智都根植于内心,表现出来的气色醇和温润显现在脸上,洋溢在背上,散步到四肢,举手投足间尽显无疑。

孟子又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孟子·离娄上》)就是说观察一个人,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办法了。眼睛掩藏不了邪恶。心胸正的人眼睛就明亮,心地不光明正大,眼睛就浊暗。听他的言论,观察他的眸子,那么他内心的正邪怎么隐藏得了呢?

曾国藩就善于鉴人,通过鉴人来选拔人才、使用人才。

曾国藩平时留心观察人,并提出著名的“五到”。其中“眼到”特别强调“着意看人”,“手到”提出“于人之优劣,事之轻重,随手笔记,以备遗忘”。

可见曾国藩注意平时与人接触时“相人”,在日常军政生涯中积累了很多经验,有关传闻很多,并称他有《冰鉴》之类学问。

最可信的是,他在同治四年十一月十三日日记中写道:因忆昔年求观人之法,作一口诀。这个口诀就是识人口诀,也可以说是曾国藩对相人术的总结,其中有的内容显然超出传统相人术的范围,而融入一些新的考察、观察人的方法。

中国从唐代时,选拔人才以“身、言、书、判”为标准。

“身”,就是人要长得标致,身方端正是最好面相。我们通常说,这个人是国字脸,就能成大器。比如两肩不平,一高一低,就不能担当重任。

曾国藩的日记是这样记载的: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第一句是“邪正看眼鼻”。忠、奸是中国人看人当中最主要的两个方面,如果连好人和坏人都不能识别,那何谈用人。所以曾国藩把识人口诀中的第一句话定为“邪正看眼鼻”,如果鼻子和眼睛不正,即俗话讲的眼斜鼻歪,在曾国藩看来这个人肯定心术不正。正如看京戏的时候,脸谱一出来就知道这个人是奸臣还是忠臣。相术上讲,七尺之躯不如一尺之头,一尺之头不如一寸之睛。所以看一个人,除整体外,第一就要看鼻和眼是不是长得正。这也是看人最基本的方面。

《人伦大统赋》说,“欲察神奇,先睹目睛”。眼睛掌贤愚、贵贱、巧拙、勇怯、邪正之宫。孟子说:“胸中正则眸子眊矣。”眼睛以长、深为贵,其次是尾部稍微翘起,再次是藏神。因此有“两眼藏神,富贵高名,鱼尾插额,位至相国”。而三角眼通常为人狡诈。再如,瞳仁要如点漆,黑白分明。象眼属于思考理智型,黄眼仁属于长寿型,突目属于性格暴躁,浑浊属于早逝型等。从眼睛观察人的类型,曾国藩记载的例证最多,如“平视无顾”为最佳,“游目为贼眼”,于他人不利,而“痴视伤己”。鼻子居五岳之中岳,相书上讲鼻子是审判官,位居中央,高高耸立,号称天柱山,上接天庭,下接水沟(人中)。“鼻以准头为主”,两边为“金甲”。

第二句话是“真假看嘴唇”。口为出纳官,不嫌大。口德、口贼是完全截然不同的两极。口以方、广、厚为贵。又有“开欲大而合欲小”。嘴唇:两唇相副好文章,如果上唇盖不住下唇,男必多诈,女必克夫。口像鸟嘴最难交,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成功后决计和他分手,就是看出他长颈鸟嘴,不可共享安乐。史书上记载,汉代许负,就是凭周亚夫的口,相出他必将饿死的:相法说,有横纹深入口内,必然饿死。

第三句是“功名看气概”。一个人有没有功名,曾国藩说要看人的气概。有的人就是一出场把所有的人都带动起来,像谈恋爱的时候也有一见钟情,被对方的一种气质所慑服,有一种追随的感觉。咸丰四年初,贵州黎平知府胡林翼因湖广总督吴文镕奏调,率三百人进入通城途次,得悉吴已战死黄州。曾国藩当时尚不知吴已死,写信称其来,“为甄师(吴文镕)喜,为两湖喜。又接庐州失陷,岷樵(江忠源)殉难之信,为天下忧,为吾党忧”。随即向清廷上密疏,称赞“胡某才胜臣十倍,可大用”。胡遂成为曾的部下。但后来胡最早得到封疆之任,“谨事文正,交欢文恭(官文),推美让功”,“中兴之烈基于此乎!”胡去世后,曾国藩私下与心腹幕僚赵烈文谈话时还说:胡林翼是英雄一类人物。而咸丰十年五月胡林翼给曾国藩写信说,少荃如论骨法必大阔,才力又宏远,择福将而使之,亦大勋之助也。曾、胡两个人给李相面,都说李鸿章是属大富大贵之相,是一个福将。

第四句是“富贵看精神”。这里的“精神”是精气神的意思。一个人能不能长享富贵,曾国藩说有的人才即便你着意培养,但因为他不能长享富贵,可能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他在私下跟赵烈文谈话时非常惋惜地说,胡林翼是湘军第一苦命人。薛福成也相出胡林翼是苦瓜脸,虽有非凡的英雄气概,却是一种苦相,即精气神不足,所以不能够长久。我们通常讲人活一口气,寿命长的气长,寿命短的气短。这个气就是精气神。而精是有形的东西,气和神是属于无形的东西,但气和神这种无形的东西都要靠精来支撑,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是如此。精又由肾而出,所以一个人肾衰竭了,人的精没有了,气和神随之而散。康熙晚年有一句名言,他说自己为大清帝国殚精竭虑,“心为天下耗其血,神为天下散其形”,是最好的一种表述。所以曾国藩说富贵看精神。

第五句话叫“主意看指爪”。人有没有主意,他说主要看指爪。实际是相手。古书有四肢象四时,五体象五行的说法。手以厚、软为贵。手指纤长,其人聪颖,有主意,短而粗者愚鲁。曾国藩说,“手心、手掌心当中纹络清晰而浅者,心定”。这个心定就是主意定,临事不慌乱。“手掌纹络浅而乱者,人心乱、心浮”。

第六句是“风波看脚筋”。足是千里马,我们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书讲,足者,上载一身,下运百体。足代表良马,代表地。足以平、厚、正、长为贵。清朝时每有大的战争发生,要选好马匹,大多会从蒙古、西北这两个地方选。鉴别马匹好和坏的一个标准就是在一个特定时间中,先到达这个地方的就是好马,而没有到达的这些就被淘汰。人衰老的时候也是从足开始,所以他说“风波看脚筋”。有的人就是无风无浪、无灾无难到三公,位置升得很高;而有的人则是一生坎坎坷坷,才最终有成就。这就属于有风波的那种人。

最后两句是“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这两句不是相人,而是观察人。曾国藩特别重视有条理,并把它作为用人最重要的四个方面之一。他说有无条理,通过语言能够看出来。而语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书面语言,包括各种汇报、报告等。在每个人的一生中,可能最离不开的就是我们的文字。文字有很多是属于报告之类,报告有没有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曾国藩这里的语言主要是指口头语言,他经常讲,古人说的听言非常适用,即两个人谈话,能不能切中要害,条理清晰,把对方抓住,就能显示出有没有条理。

图二十一

近代有一个很好的例证。张学良因为西安事变,被蒋介石囚禁,到了蒋经国时期,仍然没有获得完全自由。当时参与西安事变的主要人物太多去世,只有他能够说出真相,但他多年来一直对此保持沉默。所有的来访者都被拒之门外,但是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唐德刚做到了。他用一句话就让张学良说出藏在心灵深处的秘密:

如果没有西安事变,你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甚至连你的父亲都不如,你的父亲是东北王,他不向日本人屈服。你虽因西安事变坐了三十年的牢,但却改变了中国,你所做的付出,值得!

这句话让张学良当即答应唐德刚的采访。后来张学良所有的回忆录都保留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这应该归功于唐德刚。一个人说话是否有条理,是否能够在最短的时间打动对方,是曾国藩相人的秘籍之一。

《曾氏湘乡文献》还保留了曾国藩相人的具体记载,比如说看一个人的面,曾国藩会说什么样的脸是颟顸型。人们常说不能与颟顸的人交往,因为这类人讲不清道理。曾国藩也有“八交九不交”之说,说这种人避之唯恐不及。颟顸之人的面相是“面快然而大,无清气者”,即脸盘非常大又没有清气。

面:面快然而大无清气者,谓之颟顸,颧骨森耸,地角方阔者,主有岁权;色黄黑而润泽者吉,哑白而枯涩者凶。

口:口唇太薄而颤动者靠不住,口角方者贵。说话闪烁游移者靠不住,言伤易者后难渡,言伤烦者做事必浮。

头:头如山者贵重,偏颇好动者败。

身:腰长过人者贵,三段停匀者贵寿。头,头一段;肩至丹田一段,以下为一段。

目:暸则胸中正,眊则胃中不正。黑珠黄者有胆,淡黄深黄数道分明者,胆大而多智。

视上者傲,视下者骄。

忧倾则奸(侧头视也),神定而目如流星闪电者大贵,神荡而目动言肆者可恶。

鼻:梁正者心正,歪者心不正。

准隆而圆美如珠者贵,准削而歪者人心不正,伏犀贯顶者贵(若比他人迥长者尤贵),中如蜂腰细断者贱。

手:指甲坚者心计定,指长者聪明,掌纹细而浅者秀,多者心杂,粗而深者定,少者心专。

足:行路稳重者贵,轻佻者贱。

“言伤易者”指说话大言不惭。“后难渡”指把什么事情都看得非常简单,天大的事情在他那里都是小事一桩。这样的人做事靠不住。曾国藩经常讲,这种好大言而胸无实际的人最易坏事。

“言伤烦者,做事必浮”,指的是不喜欢别人说话絮絮叨叨,大多时候伤烦。烦是烦恼的烦,就是没有耐心。曾国藩在用人中有一条,“不胜繁巨者,不能重用”。就是不踏实,不能事无巨细,做不到“五到”。

他关于“头”的说法,“头如山者贵重”,“偏颇好动者败”。他讲人的身体,“腰长过人者”是大贵,尤其是“三段停匀者贵寿”。所谓三段,头是一段,头下至丹田是一段,丹田以下是一段。这三段非常匀称的人,是大富大贵之相。

其实,曾国藩这些自己总结出来的相人方法,有的直接来源于中国儒家经典,如前面提到的《孟子》中载:眸子,人眼睛的瞳孔。胸中正的人,眸子明亮。曾国藩说“黑珠黄者有胆”,就是有胆量;“淡黄深黄数道分明者,胆大而多智慧”。

司马迁在《史记》中描写汉高祖为“龙准龙颜”。“龙准龙颜”就是他的鼻头特别大,像龙一样的面目。

曾国藩特别讲行路的姿势,“行路稳重者贵,轻佻者贱”。所以,他在通信中多次教育他的儿子曾纪泽,走路一定要稳重。所谓人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除了讲求姿势外,还蕴涵了很多古人养生方面的道理。

曾国藩同样评鉴过很多人,这里给大家介绍两个,一个是刘铭传,另一个是李鸿章。

当时有人向曾国藩推荐了三个年轻人。

曾国藩有意将三人留在庭院等候,自己暗中观察。只见其中一人不停打量屋内摆设,若有所思;一人低着头规矩地站立在庭院中;还有一人虽然相貌平庸,却背负双手,仰望浮云。

观察了一会儿,曾国藩已然胸有成竹。他召见三位年轻人,并和他们谈论起来。曾国藩发现,不停打量客厅摆设的人似乎很熟悉自己的喜好习惯,聊天最投机。其余两人的口才平平。抬头看云的人对事对人都很有自己的看法,但说话过于直接。

聊天之后,曾国藩让口才最好的年轻人做了有名无权的虚职,老实规矩的年轻人做了管理钱粮马草的同知,而让仰头看云、说话直接的年轻人去军队效力,重点培养。

他向迷惑不解的众人解释道:“第一个人在庭院里等候时,便用心打量室内摆设,虽然他侃侃而谈,但很多东西不甚精通,只是投我所好而已。可见,此人善于钻营,不足以托付大事。第二个人沉稳有余、魄力不足。第三个人不浮躁,从容淡定,面对显贵,很有主见,能不卑不亢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正是少有的大将风度。但他性情耿直,将来可能会招惹口舌是非。”

那个仰头看云的年轻人后来战功显赫、扬名中外,他便是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但后来也果真应了曾国藩的预言,刘铭传性情过于耿直,最后被小人恶言中伤,黯然离台。

关于李鸿章,事情要从道光十八年说起,这一年,36岁的李文安与28岁的曾国藩同时中进士。五年后,曾国藩升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因儒学修养及不俗之诗文而成为政治新秀。此年李文安带20岁的次子鸿章来拜曾氏为师。曾氏翻阅李鸿章诗:“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哪有闲情逐水鸥。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曾氏见李鸿章气宇非常,进退有节,仿佛见到了未来之国家栋梁,遂欣然收为门人。

试想,若无极好的修身的功夫,年方二十的李鸿章何以能写出如此气魄宏大的诗文让曾国藩青眼相看?若其无精深的修身功夫,在面见曾氏时又何以能打动曾氏,使曾氏下决心纳其入门下并着意栽培他?

所以对于观人一方而言是在“知人”,对于被观一方而言则是“做人”。汉代张良遇黄石公的故事最为典型。

黄石公为了考察张良的为人,故意把自己的鞋子从桥上踢下去,让年轻人张良从桥下捡上来,而且一而再、再而三折腾张良,张良心平气和,一一照做,黄石公就认为张良孺子可教,于是将绝学传授给了张良。这一方面既考验了张良的智慧,另一方面又考验了张良的品性。

张良若无智慧,就不会看懂眼前的老人绝非常人。所以能够耐住性子让老人折腾。

试想,如果张良做人不行,自然就不会得到老人的真传。

古来写诗而流露出不俗气概被起用为官的,不止李鸿章一人,唐朝有位名士叫郭震,就是写诗而做大官的人。

我是念小学六年级时读到了郭震的《古剑篇》,非常喜爱,后来了解到背景,原来是有人诬告他,说他在地方上任县尉时私铸钱币,买卖人口。武则天大怒,便召他入朝。发现此人对答如流,不似奸人,于是在朝堂上,命他现场作诗,这首《古剑篇》就是他在朝堂现场所作,我们一起来感受下: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

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

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

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

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绿龟鳞。

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

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漂沦古狱边。

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所咏的对象是龙泉宝剑。据传龙泉宝剑是吴国干将和越国欧冶子二人,用昆吾所产精矿,冶炼多年而铸成,备受时人赞赏。但后来沦落埋没在丰城的一个古牢狱的废墟下,直到晋朝宰相张华夜观天象,发现在斗宿、牛宿之间有紫气上冲于天,后经雷焕判断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这才重新被发掘出来。这首诗就是化用上述传说,借歌咏龙泉剑以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抒发不遇的感慨。

郭震用古代造就的宝剑比喻当时沦没的人才,贴切而易晓。从托物言志看,诗的开头借干将铸剑故事以喻自己素质优秀,陶冶不凡;其次赞美宝剑的形制和品格,以自显其一表人材,风华并茂;再次称道宝剑在太平年代虽乏用武之地,也曾为君子佩用,助英雄行侠,以显示自己操守端正,行为侠义;最后用宝剑沦落的故事,以自信终究不会埋没,吐露不平。郭震这番夫子自道,理直气壮地表明着:人才早已造就,存在,起过作用,可惜被埋没了,必须正视这一现实,应当珍惜、辨识、发现人才,把埋没的人才挖掘出来。这就是它的主题思想,也是它的社会意义。他面对地位至尊的皇帝,敢于写出这样寓意显豁、思想尖锐、态度严正的诗歌,其见识、胆略、豪气是可贵可敬的。对压抑于下层的士子有激发感奋的作用。

武则天睹诗后大悦,并让朝臣传阅此诗。同时认为郭震是个大才,志向和文才都极大,于是没有降罪,反而将其提拔为右武卫铠曹参军,后又进封奉宸监丞,再后来担任过睿宗、玄宗两朝宰相,又是唐代名将。郭震算是经历了一次“因祸得福”的奇遇。唐玄宗曾如此评价郭震:“经纶文章,今之王佐;出入将相,古之人杰。”

不过这首诗最后一句:“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一语成谶,郭震晚年被小人陷害,遭到贬谪,郁闷而死在他乡。

图二十二

李鸿章写诗,郭震也写诗,唐代还有一个传奇皇帝,被誉为“小太宗”的唐宣宗李忱,曾经落难隐没山林时也写出了气势非凡的两首诗。

据韦昭度的《读皇室运寻》和令孤澄的《贞陵遗事》,说李忱曾为了逃难出家为僧。这两篇文章说唐武宗为了争夺皇位,曾想杀死李忱。于是派中常侍四人将李忱抓来,浸在宫内厕所里。有个叫仇公武的宦官有心搭救,便假意借口已杀死李忱,而将其送出皇室。三年后,武宗死,宦官才将李忱请出来当皇帝(不过也有不少史家,如北宋的司马光,认为李忱曾被唐武宗迫害及出家为僧是没有根据,因正史中没有相关记载,而且当时李忱只是众多的庶出皇叔其中之一,对武宗的帝位根本没有威胁)。

五代时《中朝故事》、《北梦琐言》及宋陆游《避暑漫钞》中也都有李忱潜逃到江南遁入空门的简略记载。五代末,宋初人赞宁《宋高僧传》也说,李忱为僧,曾游方到杭州,齐安禅师很好地照看了他。

李忱即位时,齐安已死,李忱为了报恩,便敕赐寺名,谥齐安为悟空大师,还御制哀诗悼念。

此外,在禅宗的名僧希运《黄檗宛陵录》中也有记载,说李忱为沙弥时,曾见黄檗大师大佛殿上礼佛,便问,“不看佛求,不看法求,不看众求,长老礼拜当何所求?”于是两人一问一答,就说起公案来。

禅宗以说“公案”代替说经,这次两人的谈话,还成了以“黄襞礼佛”为命名的有名的“公案”。

希运在江西黄檗山路过,传说还曾和正在该山做沙弥的李忱一同观瀑布,吟诗作赋。

观瀑吟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百丈山吟

大雄真迹枕危峦,梵宇层楼耸万般。

日月每从肩上过,山河长在掌中看。

仙峰不间三春秀,灵境何时六月寒。

更有上方人罕到,暮钟朝磬碧云端。

这两首诗,当真是气象万千,也只有心胸、气魄都很大,才能有此口吻。

《月波洞中记》说:“燕雀之志,尝思爪下之食,肠不盈于百粒,声不远于五畦,翱翔藩篱之下,其气量亦自足矣。鸾凤之志,一举千里,非梧桐而不栖,非竹实而不食,鸣于朝阳,天下称其庆,志度气象,固自有殊也。是知有冲天之异者,必不肯栖托桑榆,有方外之材者,必不肯贪求名利,志之所向取舍,以此观之,志趣远近,气量深浅,自可见矣。”

回到一开始给大家讲的,看一个人,就是看一个人的气质、气度、气势和气象。要想成为一个伟岸的人,必定要有气质,或清贵之气,清贵则不庸俗;或定静之气,定静则不浮躁;或厚重之气,厚重则不硗薄;或中正之气,中正则不偏狭。一个碌碌无为之人,必定或染俗气、或染浊气,或染娇气、或染戾气、或染晦气、或染邪气……

所以知人即是做人。孟子一言以蔽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廖彬宇:中华文化最伟大的智慧核心在于如何知人和做人(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廖彬宇:中华文化最伟大的智慧核心在于如何知人和做人(上)

廖彬宇:中华文化最伟大的智慧核心在于如何知人和做人(上)

李泌,刘邦,孔子,毛泽东,杭辛斋,知人,胡林翼,天地,天下,女儿,吕公,杨昌济,君子,故事,张九龄,邓通,钱鏐,商鞅,袁天罡,父亲,南宫适,周亚夫,郗鉴,陶澍,代表,历史,夫人,薄姬,丈夫,人民

2009-04-03 #小故事

廖彬宇先生与四观学员另类风花雪月的故事

廖彬宇先生与四观学员另类风花雪月的故事

先生,乌江,赵力,苏子,吴晓刚,李商隐,金琦,人生,入声,命题,师范,江面,生态,白鹤,网络,苏轼,题字,元末明初,请先生,风花雪月,宇先,于赤壁,何栻,何景明,何永,依南,刘玉,凌波,刘禹锡,双珠

2010-01-21 #故事阅读

中华十大传统美德摘录

中华十大传统美德摘录

中华,子智慧,立德,体系,不惑,传统美德,人间正道,中庸,中华文化,伦理道德,内容,信实,动力,意识,思想道德,孝敬父母,忠恕,悟道,观念,灵魂,核心,标准,智者,见利思义,纽带,至德,结晶,途径,行动,不犯法

2020-09-20 #小故事

诚信故事

诚信故事

故事,智慧,精品,中华民族,中华,中华文化,寓言,文化,渊源,部分,陕西省,钱欣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伦理道德,传统,书信,价值观,内涵,图书,国家,寓言故事,少儿,小学,形式,民族,精神,第十一届,经典,读者

2020-07-27 #故事阅读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作文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作文

爱人,孔子,仁义礼智信,读后感,作文,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中华民族,仁义,仁者,智慧,礼仪,道德,中华,五常,仁爱,传统美德,礼节,礼制,东西,中国,亲亲,人家,仁人,伦理,关系,信者,儒家,文化,明礼,核心

2020-09-29 #小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作文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作文

爱人,孔子,仁义礼智信,读后感,作文,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中华民族,仁义,仁者,智慧,礼仪,道德,中华,五常,仁爱,传统美德,礼节,礼制,东西,中国,亲亲,人家,仁人,伦理,关系,信者,儒家,文化,明礼,核心

2020-09-27 #故事会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作文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作文

爱人,孔子,仁义礼智信,读后感,作文,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中华民族,仁义,仁者,智慧,礼仪,道德,中华,五常,仁爱,传统美德,礼节,礼制,东西,中国,亲亲,人家,仁人,伦理,关系,信者,儒家,文化,明礼,核心

2018-10-16 #经典故事

传承中华文化 培养核心素养――湖口县第四小学研学旅行活动

传承中华文化 培养核心素养――湖口县第四小学研学旅行活动

胡耀邦,同志,全体师生,活动,孩子们,第四小学,同学们,湖口县,学生,老师,周瑜,沈江,舟行,来到了,中华文化,全面实施,仪式,书声,亲睹,素质教育,号令,兴味盎然,典故,千岛,回味,品质,国学,团队精神,基地,寒意

2018-12-23 #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