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余亚文:我读吴融《巫山往事烟云中》等系列知青文章

时间:2014-02-25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风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烙印

提示:本文共有 408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我读 巫山往事烟云中

作者: 余亚文

有幸在《故人旧事百姓记忆》平台上,读到吴融老师写的巫山知青系列作品,作者记述的都是她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在巫山当知青的一些不起眼的平凡人的平凡事,读着读着眼睛为之一亮,我读过知青题材的作品不少,很多年来基本上很难读到这类手法描写知青生活的文章了。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风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烙印。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那些风俗和特色,有可能渐渐湮没于滚滚红尘之中。如何用文学的、艺术的形式来描绘和展现一个时代特色,再现这个时代风起云涌的变化,是当前摆在文艺工作者面前应该思考的问题。

然而,读了吴融的巫山知青系列作品,我很是为之惊喜。这些作品都是以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巫山地域为背景描写知青生活的小事件,勾画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耀然你眼前。通过一系列“小人物”的荣枯与浮沉,生动地再现了植根于地道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重现了一段“大事件”中“小人物”的“小故事”,留给我们诸多的思考和思念。简单概括,我有以下三体会:

一、地域特色,淳朴乡情,风俗如画 在我看来,这些作品最大的特色,是其浓郁的地域特色。巫山自古以来不仅物产丰富,而且地灵人杰。南北朝诗人萧纲在《蜀道难.其二》中称赞:“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笛声下复高。猿啼断不续。”历史不仅是“大人物”才能书写的,正如毛泽东主席诗句有:“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吴融的作品不为“大人物”立传,而是为“小人物”作记,这样,能更好的诠释社会现象,表达作者情感,传递创作倾向。这一系列作品,以狭小的场景、较为细腻的笔法,描写了巫山一带的山民生活。队长,县干部,山民,市民,知青,在作品中各尽其有,形成了一幅形色各异的人物画卷。

作者在《巫山云巢》一文中用“ 队长仰头看看太阳的位置,大叫一声“吃烟!”众人锄头一丢,自寻草丛、石头后面去浇灌大地。阳光暖暖的,女人聚成一堆开始纳鞋底说闲话,姑娘们互相依偎着翻头发捉虱子,男人坐在坡上拿出自家种的兰花烟叶,卷了叼在嘴上,摸出挂在腰间布袋里的火镰“叭!叭!”点燃,贪婪地吸一口,惬意地吐出烟圈儿,看着大江流去。坡下走来一个穿红花衣衫的女人,欧家大哥张口便唱:远望大姐扭过来,不胖不瘦好人才……那女人假装没听见,加快脚步逃走了。”几句朴素的语言,勾勒出当地人粗旷的个性和淳朴的乡情。

在环境描写方面,作者用“生产队人多地少,土质贫瘠,又多是五十度左右陡的坡地,只能种些杂粮。劳动叫“上坡”。在坡上挖土往往要屁股朝天倒着挖,把下面的泥巴往上面刨,不然土块就会跑到长江里去了。

干瘦瘦的土地是集体的,干筋筋的农民在上面集体劳作,自然条件的恶劣使农民付出十分力得到三分物,生存实在很艰难。一年到头,我们跟在农民屁股后面随季节变换干各种农活。队长说,当农民要练就“三得晒得、饿得、累得。 ”渺渺几百字就概括了巫山地区的地质地貌,农民的习性,生活的艰辛。

在作品中,作者花了不少的心血,写了上世纪的巫山的村镇,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纯朴”。作者在《巫峡云巢》中写道“生产队有块地叫“果花台”,又远又高,每年农民上去两次——栽红苕、收红苕......小房里住着一对母女。看见来了挖红苕的人,母女俩有些高兴,中午,她们到石头坑缝里取水给大家煮红苕,艾春波发现水里有小虫在跳,她揪紧眉头说是红虫。母女用辣椒、盐拌野葱给大家下红苕吃,再喝红虫开水......,

劳动的人一顿饭就把石坑里的水吃完了,母女说:不怕,天还会下雨。当山下的长江装满了夕阳红,我们开始连梭带滑地下山,红苕留在山上,算生产队分给母女俩一年的口粮。母女在山顶挥手,像剪影。”这就是巫山人的质朴的性格、友爱和善的内心世界。

吴融老师是一位画家,文学、艺术、美学修养都极高,读她的文章就像欣赏一幅幅地域特色浓郁的精美画,吟诵一首首优美乡情的小诗,它牵动你的心随文章走近巫山,走近淳朴的乡民,情感随文章的深入而升华,带给你无尽的美的遐想。

二、时代特色,时过境迁,情景再现 文学的创作,不是写作者的经历,就是写作者的想象。从这些作品中看出,作者有沧桑的知青经历,阅历丰富,艺术修养极高,把很多的亲见、亲历、亲闻,化作他笔下一个一个亲切的画面;作者文笔活泼,有见有识,一个个场景、一个个人物,在她的笔下如汩汩之山泉,自然流出,生动可感。

这些作品,大多所写的对象是一同下乡的知青和巫山的农民,尽管时间跨度近五十年,然而,作者通过活生生的小人物的记述,把时间定格在了那个特殊的年代,在勾起往事回忆的同时,诠释了人性关爱的美德。通读这些作品,仿佛故事就在昨天。

那个时代,是国家处于癫狂的年代,阶级斗争、打倒一大片,给人们带来灾难性的痛苦,其中知青也是这个时代的受害者之一。然而,作者作为亲历者,在整个作品表现形式上,不同于同类型知青作品的作者那样,大书特书其悲哀场景,悲惨的人物命运,以唤起人们的关注和同情。

吴融在作品中并没有提及这些不愉快的往事,通篇都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幽默风趣的语言,不自觉地就把读者带到了那时的巫山。让读者在领略古老巫山人文地里及淳朴乡情的同时,从而得到无尽的美的享受。这样的情节,也只有上世纪那个特殊的年代才可能发生,所以作品通篇具有很明显的时代特征。

优秀的作品往往来自生活,来自最底层的寻常百姓。上世纪贵州作家何士光连续三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被文学界称为贵州文学的一面旗帜,其中《乡场上》写的就是贵州一个小乡场上的事,人物就是在平凡的冯幺爸,《种包谷的老人》写的种包谷的刘三老汉,这些人物都是在现实社会中都再平凡不过的小人物。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起,全国获奖小说中,知青作家占了相当的比例,也奠定了知青作品在文学中的地位,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中的李小燕、王志刚《今夜有暴风雪》中的曹铁强、刘迈克,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中的白老汉,铁凝的《哦,香雪》中的香雪等,这些人物同样是社会潮流中不起眼的小人物。

吴融正因为抓住这样的“小人物”,如水融于盐,同大时代的背景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将读者带入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巫山农村,去感受那时的知青生活,触摸乡村风俗,去经历形形色色、贫瘠落后,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文学批评界曾有这样的说法,越是地域的,便越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便越是大众的。从这个角度而言,这些作品是较为成功的。

三,语言特色,幽默风趣,多滋多味 前面说过,吴融的作品的地域特色十分浓郁。一部作品的地域特色,除了其所描绘的对象须具有指向性极强的地域特征而外,我认为,主要还是通过作品的语言,来更准确地表现出作品描绘的地域特色。老舍先生“京味”十足的小说,如果缺少了生动的北京方言,能成吗?鲁迅“绍味”氤氲的作品,总是令我感受到从绍兴东边吹来的冷峻的海风。作家汪曾祺说过,要使作品有特色,关键是语言。吴融的巫山系列,就具有非常突出的四川方言特色。

比如吴融在《知青‘杀白’》中写到:二00九年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四十周年之际,巫山县邀请重庆知青集体回巫山,杀白心里好激动,离开这块熟悉而陌生的土地四十年了,是恨是爱实在难以说清。赶车、赶船、走路,终于回到巫山,回到当年插队落户的官渡区。来到生产队,杀白去拜见快八十岁的李队长,他压住激动把头伸过去叫一声:“队长,你看我是哪一个,还认得到不?”李队长抬起老眼盯着他看一阵,突然冒一句:“哦,打打杀杀的回来了嗦!那阵你们搞得几闹热哟。”。这几句是典型的川东地方语言。离别四十年的两个人,一句对话,象没有时间距离那样,一下回到四十年的那种近距离的样子。

吴融在《官渡孵米》中写到:“巫山,山高坡陡土瘦,只能出产杂粮。我们一年四季杂粮当顿,豌豆、胡豆、红苕、洋芋……每当面对各式各色的杂粮难以下咽之际,幻想便展开硕大的翅膀——我气沉丹田大叫一声:“回锅肉”!大家应声咽下一口洋芋;艾春波举起筷子向空中激情一夹“红烧排骨”!忙又下去一口;王小妹哽得遭不住了,挤出一声“金钩丸子汤”……有这样的“精神美食”佐餐,一年下来,我们竟被杂粮催得红头花色的了。

在《发配巫山》中吴融写到:“我们三个知青成了一家人,我将满16岁、艾春波15岁、王小妹刚满16岁。一日三餐杂粮当顿,炊事的分工我管烧火,王小妹掌勺,艾春波负责拉二胡“杀鸡杀鸭”,用餐可以不用碗筷,红苕、洋芋了用手从锅里抓起就吃。”

这几段语言,作者用较为典型的川东方言,将人物的神态、语气,描写得活灵活现,掩卷细思,其情其景,如在目前。

四川方言属于北方语系的一个分支,但其音调和北方方言又有很大的不同。在语言的表达方面,正宗的四川方言,往往通过谐音、歇后、双关、言子等等,通过具有地方特色的个性化的特征,来增加语言的表现力。这一系列作品中,作者在语言表述上,内容十分丰富,表达活力四射,既增加了作品的表现力,更增强了其感染力。县领导、队长、知青、村民、小县城的市民……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共同构成了这部系列的人物群像。总之,吴融的巫山知青系列作品,替风俗留记,为时代留痕,有较强的可读性。

此外,这些作品还有一个特点,通篇语言诙谐幽默,乐观向上,时过境迁几十年了,作品尽管描写的是那个令人困惑年代,但没有作者乐观地对待生活和挫折,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是写不出如此感人的作品的。十九世纪法国雕塑大师罗丹说过,不热爱生活,是造不出好的作品的。巫山知青系列作品之所以感人耐读,正是作者对生活无限热爱的产物。

文艺作品来源现实生活,各型各异的人物组成纷繁复杂的社会,用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窥视大社会,这也只有在文学艺术作品中通过艺术再现才能淋漓尽致表现,如果背离了现实生活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是不可能受大众欢迎的。换句话说,文学零落现实,现实必然零落文学,这是无情的二律悖反。

吴融的巫山知青系列作品,并没有刻意去写“知青上山下乡大事件”,而是写这样的“大事件”背景下“小人物”的“小故事”,通篇顺畅,充盈着能量,读来给人以启迪。留给我们的是对美好生活无限的向往,同时也得到美的艺术享受。

我们期待读到吴融老师更多更好的作品。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余亚文:我读吴融《巫山往事烟云中》等系列知青文章”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中国神话故事巫山神女讲述.ppt

中国神话故事巫山神女讲述.ppt

姐姐,巫山神女,人间,百姓,巫山,巫峡,神女峰,巫山十二峰,神女,龙太子,少女,妈妈,姐妹,烟云,王母,长江,龙王,帮助百姓,最著名,亭亭玉立,松峦,王一见,那峰,东海龙宫,座山,金龙腾,中国,东海,下界,经典

2007-12-26 #经典故事

经典伤感古风句子摘抄

经典伤感古风句子摘抄

吾爱,怎知,流年,花落,彼岸,红颜,尘缘,岁月,心事,桃花,白发,笙歌,红尘,记忆,望梅潮,润无声,花间,一生,寒风,残梦,往事,念奴娇,情丝,抚琴,时光,春风,月色,流光,烟雨,烟云

2014-03-21 #故事会

烟云深处我归来

烟云深处我归来

断桥,亲人,后天,小鱼洞,人民,烟云,渔歌,彭白路,二老,山水,大桥,民宿,生态环境,阿姨,南下,5·12,李二娘,灾后重建,天更蓝,杨明强,富婆,李传,李素清,江桥村,葛仙山,金山,农民新村,小洋楼,小鱼洞镇,湔江

2017-01-21 #短篇故事

科学家与船夫的故事

科学家与船夫的故事

生命,岁月,人生,劫难,时间,往事,日历,和珍,如梦,如歌,不幸,云朵,乐章,光盘,原野,图画,小精灵,天地,擦肩,少年,年轮,时光,烟云,机会,记忆,苍穹,脚步,疾病,用心,真情

2020-07-31 #故事大全

科学家与船夫的故事

科学家与船夫的故事

生命,岁月,人生,劫难,时间,往事,日历,和珍,如梦,如歌,不幸,云朵,乐章,光盘,原野,图画,小精灵,天地,擦肩,少年,年轮,时光,烟云,机会,记忆,苍穹,脚步,疾病,用心,真情

2020-08-04 #经典故事

京华烟云读后感1500字

京华烟云读后感1500字

京华烟云,小说,木兰,中国,女人,人生,读后感,母亲,立夫,什么时候,两姐妹,个性,偏向,女儿,性格,心理,方正,有闲,智慧,宣传,出国留学网,中国社会,有足够,生活中,给孩子,何为梦,得多,易冲,林语堂,林如斯

2009-07-08 #故事阅读

京华烟云读后感1000字作文

京华烟云读后感1000字作文

木兰,红玉,林语堂,曹丽华,读者,阿非,史湘云,宝芬,京华烟云,女儿,印象,才智,红楼梦,错误,姚木兰,守德,孙亚,才德,林黛玉,爱阿,王熙凤,秦可卿,薛宝钗,完美形象,想家,乐趣,个性,专情,事情,读后感

2010-04-16 #故事阅读

《京华烟云》与林语堂的背后故事

《京华烟云》与林语堂的背后故事

林语堂,京华烟云,小说,林太乙,书房,北京,原著,父亲,著作,英文,美国,贡献,宰予,林如斯,龙溪,原名,中文,东西,主旨,二十世纪,书目,代表作,人生,代表人,全书,优点,印象,大衣,大梦,性格

2011-04-18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