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苏辙:其人深 不愿人知之

时间:2014-03-20

爸爸苏洵27岁才开始认真读书,写的文章连欧阳修都赞不绝口

提示:本文共有 446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苏辙大概是史上最“惨”的孩子,套用现代流行词汇就是:我太难了!

同为“唐宋八大家”的“三苏”,苏辙总是存在感最低的那一个。

爸爸苏洵27岁才开始认真读书,写的文章连欧阳修都赞不绝口。哥哥苏轼就更不用说了,宋朝顶流人物,写诗、写词、画画等都不在话下。

可一到苏辙,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苏轼的弟弟”。可苏辙最想告诉大家的就是,我就是我,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他的《自写真赞》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辙并不只是苏轼的弟弟那么简单。

《自写真赞》心是道士,身是农夫。误入廊庙,还居里闾。秋稼登场,社酒盈壶。颓然一醉,终日如愚。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苏辙到底为自己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如何活出自己的人生。

1、苏辙的道士形象:是闻道者而不是修道者

“道士”形象是苏辙为自己塑造的最主要的自我形象,但他的“道士”不是进行宗教行为的修道者,而是修身养性的闻道者。

在苏辙心目中,首屈一指的“闻道者”是“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这也是他的偶像。

颜回的那种安贫乐道、旷达淡泊的处世精神,将苏辙深深折服了。于是,苏辙经常在诗歌中描绘出一个孤高超世的闻道者形象。这也成为苏辙一生的精神追求。

比如,他在《雨后游大愚》中写:一饱人生真易足,试营茅屋傍僧居;在《将移绩溪令》中写:他年贫富随天与,何日身心听我闲。

他把自己的想法都写在诗里,表明自己不贪图于物质享受,用生活的窘迫来衬托自己的旷达。

2、苏辙的农夫形象:不是空想是认同

“三苏”虽然在文学上成就出众,但早期却是家境贫寒,本来应该是要以种田为生的,但爸爸苏洵发话了:咱们要走寒门苦读之路,当大官,干大事。

于是,“三苏”就去参加科举考试了,考得都还不错,苏辙甚至还当上了宰相。如果一定要拿苏轼与苏辙作比较得话,苏辙更胜一筹的就是官大!

在苏辙的诗中,我们总是能够看到“农夫”形象的存在,看到他为自己构建的理想的隐居生活。

但是在晚年之前,他其实从未实现过归耕的愿望,“归耕”几乎成为苏辙所特有的口号。

直到晚年,苏辙闲居颍昌,以种田为生,在切身体会过农民生活之后,他的“农夫”心理才逐渐培养起来,“农夫”形象也逐渐丰满起来。

比如,苏辙在《久雨》中写道:愿见云解脱,秋阳破群阴。

他开始以农夫的眼光取看待自然现象,体会到农民的不容易,所以他以自己的愿望代表农民盼望雨停的心情,把自己和农民的生活联系起来。

这里的“农夫”身份已经不再是空想,而是苏辙与农民共情后的同理心,是对“农夫”身份的认同。

3、苏辙的官吏形象:既是政治家又是失意者

苏辙几乎一生都在官场“摸爬滚打”,他把自己的“官吏”形象分化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爱国爱民的政治家,另一种是仕途坎坷的失意者。

在《送排保甲陈佑甫》《东方书生行》等刺政诗中,苏辙塑造了一位耿直的诤臣形象和清官形象。

在晚年诗歌《秋稼》《欲雪》中,苏辙突出描写了农民生活的艰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展现出关心民生的形象。

从他的众多诗歌中,我们看到的都是积极的官吏形象,实际上他的现实状态依然有些窘迫。

比如:《次韵赵至节推首夏》中写道:官居寂寞如僧舍,海燕怜贫故入扉。《官居即事》中写道:此身已分长贫贱,执爨缝裳愧老妻。

贫穷孤寂才是这位满腹才学的官吏的真实状态,只是他经常以“道士形象”自居,用闻道者的豁达掩盖这种窘迫;以“农夫形象”自比,把大家对他官场生活的关注引向归耕的美好构想。

苏辙这一生,都在积极向哥哥苏轼靠拢,也在不断摆脱苏轼的束缚,他就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中,探索着自我形象与自我意识的升华。

张方平:二子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

赵祯: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

苏轼: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刘攽:具官某天材颖茂,儒学纯备。敏于事而慎于言,志于道而辅以术。早繇方闻之举,藉甚士林之誉。粤自谏垣,进陟词掖。倜傥正论,启沃者非一;润色王猷,灏噩乎吹万。

陈襄:学与文若不逮轼,而静厚过之。

张耒:某平生见人多矣,惟见苏循州不曾忙,范丞相(范纯仁)不曾疑。苏公虽事变纷纭至前,而举止安徐,若素有处置。范公见事,洞达情实,各有部分,未尝疑惑。此皆过人者。

王辟之: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

孙觌:白公(白居易)诗所谓辞达,大抵能道意之所欲言者。苏黄门诗已不逮诸公,北归后效白公体,益不逮,惟四字诗最善。张文潜(张耒)晚年诗不逮前作,意谓亦效白公诗者。公述潘邠老言,文潜晚喜白公诗。信矣,如所料也。

王称:辙之名迹与轼相上下,而心闲神王,学道有得,是以年益加而道益邃,道益邃,则于世事愈泊如也,不有所守而然哉。

朱熹:苏子由爱《选》诗“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此正是子由慢底句法。

文天祥:国初,诸老尝以厚士习为先务,宁收落韵之李迪,不取凿说之贾边;宁收直言之苏辙,不取险怪之刘几。

脱脱:苏辙论事精确,修辞简严,未必劣于其兄。王安石初议青苗,辙数语柅之,安石自是不复及此,后非王广廉傅会,则此议息矣。辙寡言鲜欲,素有以得安石之敬心,故能尔也。若是者,轼宜若不及,然至论轼英迈之气,闳肆之文,辙为轼弟,可谓难矣。元祐秉政,力斥章、蔡,不主调停;及议回河、雇役,与文彦博、司马光异同;西边之谋,又与吕大防、刘挚不合。君子不党,于辙见之。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独其齿爵皆优于兄,意者造物之所赋与,亦有乘除于其间哉!

王世贞:吾尝谓子瞻非浅于经术者,其少之所以不典,则明允之余习。晚之所以不纯,则葱岭之绪言。然而得是二益,亦不小也。子由稍近理,故文彩不能如父兄,晚益近理故益不如,然而不失为佳子弟也。

茅坤:苏文定公之文,其镵削之思或不如父,雄杰之气或不如兄;然而冲和澹泊,遒逸疏宕,大者万言,小者千余言,……西汉以来别调也。

杨庆远: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天心厚有属,任凭他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

张鹏翮: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朱轼:辙自熙宁以前,滞于小官。及元祐之朝,耆旧居职,未及有所施用。至绍圣,而世变不胜言矣,其斥调停、论绍述之非,有味乎其言之也。平居澹然无营,至引当否、商是非,直言抗论,无所回挠,斯可尚也已。

瓜尔佳·文祥:取材当如宋富弼、苏辙,庶有裨时政。

钱基博:①自宋初柳开、穆修以迄石介、尹洙、苏舜钦、欧阳修、梅尧臣、王安石、曾巩、苏洵及其子轼、辙兄弟、秦观、张耒、黄庭坚、陈师道,气必疏快而力祛茂兴,与发宋文之机利,而以殊于唐格者也。...其中欧、苏、曾、王,与唐之韩、柳,并称唐宋八大家,为后世言古文者之所宗。然惟欧阳修,碑传议论,兼能并擅。苏氏轼、辙,策论得欧阳之明快,而碑传殊无体要。②今观其文疏于叙事,而善议论,辨明古今治乱得失,出以坦迤,抑扬爽朗,语无含茹,而亦不为钩棘;策论特其所长,碑传则其所短,与轼蹊径略同,而波澜不如;气不如轼之舒,笔不如轼之透。……策论至苏氏父子,原原本本,述往事,思来者,有以见天下之赜,古今之变,而观其会通,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直与周秦诸子同为一家之言,固不仅文章之工。而观辙之所为,其学兼综兵农儒法,其文出入庄、孟、苏、张,虽不如洵之峭劲廉悍,而颇追轼之条达疏畅,意到笔随,无愧难弟也。……然轼辙之文,有余于汪洋,不足于淡泊;工于用尽,而不善于用有余;可振厉以警发愦愦之意,而未能唱叹以发人悠悠之思。

朱德: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在文学上,唐宋八大家的席位蜀人独得其三(三苏);史学上,“隋前存书有二,唐后莫隆于蜀”;经学方面,更有程颐“《易》学在蜀”的感叹。以“三苏”父子为代表的“蜀学”,终与二程“洛学”(即理学)和王安石“新学”鼎足而三,共同构成当时中国学术的三大主流。

蜀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宋代蜀学指由苏洵开创,由苏轼、苏辙兄弟加以发展,由黄庭坚、张耒、秦观等文人学士参与组成的有共同思想基础与学术倾向的学派;广义的宋代蜀学指两宋时期包括三苏、周程及其在蜀后学张栻、度正、魏了翁等著名人物融合蜀洛、贯通三教而以宋代新儒学为主的巴蜀地区的学术。

苏轼蜀学与二程洛学和王安石新学并非都是完全对立的 ,而是有异有同。三家经过相互驳难 ,相互吸收 ,相互促进 ,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派风格。二程洛学与王安石新学在维护统治集团的政治利益上 ,都希望变法改革,挽救由于北宋王朝积贫积弱而引发的社会危机局面。只是在具体方法上出现了分歧 ,王安石变法的总目标是富国强兵,总方针是“理财”、“通变” ;二程则认为应该通过行仁政、重礼义、重教化的办法调整社会关系 ,缓和社会矛盾。王安石主张“兴利” ,二程主张“尚德” ,二者产生矛盾。二程加入反对变法的行列。但在态度上是比较温和的。他们在学术上 ,都为儒学的哲学化、儒经的义理化做出了贡献。

苏氏蜀学是由三苏父子创立的儒学派别,它与荆公新学、二程洛学相对立,是北宋中期儒、佛、道三教融合的时代潮流的产物,是当时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派别。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三苏在文学领域里的巨大成就掩盖了其在经学领域里的贡献,加之传统学界的学术偏见,致使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未给三苏以应有的地位。直至近年,此种情况才有所改善。实际上,三苏作为经学家也毫不逊色,其经学著述亦颇夥。从这些成果中可以看出,三苏父子共同为蜀学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果说苏洵是苏氏蜀学的开山祖师,那么苏轼、苏辙则是苏氏蜀学的集大成者。

三苏父子是以儒为宗,通过融通三教、兼采诸子来创立蜀学体系。苏轼在对苏辙的祝寿诗中写道:“君少与我师皇坟,旁资老聃释迦文。”一语道破苏氏蜀学的学术渊源是以儒为宗、兼融释道。

巴蜀文化,除去远古文明三星堆和金沙遗迹,单是史籍中诸如司马相如、严君平、扬雄、陈寿、李白、“三苏”、杨慎、张问陶、郭沫若、巴金,这一串串如雷贯耳的名字,就足以让蜀文化在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中熠熠生辉。

西汉以来,四川就有“文翁倡其教,相如为之师,其学比于齐鲁”的学术盛况;在两汉,四川成都是全国文化最为发达、产生文献和博士、教授、公卿等人才最多的“四大区会”(即齐鲁梁宋地区、关中平原、成都平原和东南吴会)之一;到宋代,吕陶有“蜀学之盛,冠天下而垂无穷”的赞誉。只是因南宋末年与明朝末年的频繁战乱,蜀学才逐渐衰落。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四川按察使刘德芳重建锦江书院,光绪初年(1875)四川学政张之洞创立尊经书院,不仅扭转了蜀中已见陈腐的学术风气,也为昌明四川地区的学术文化奠下雄厚的基础,为天下培植出许多精英人才

中国古代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先民们,其自然环境相对地艰难,曾遇到种种的挑战,却玉成了他们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创造者。古代巴蜀的先民未遇到严酷的环境挑战,以致在很长的时期内社会停滞不前,没有创造历史,没有体现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的力量,没有创造文明。秦灭蜀后,古代巴蜀消失了,未留下任何有意义的东西。这是文明战胜愚昧的必然结果。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苏辙:其人深 不愿人知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苏辙宋朝时期苏辙生平简介故事

苏辙宋朝时期苏辙生平简介故事

苏辙,任右司,士第,苏洵,御史中丞,三苏,眉州,四川,兄长,历官,史论,眉山,宰相,学问,政和,父亲,散文,政论,生平,苏轼,遗老,诗人,影响,字子由,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尚书右丞,门下侍郎

2020-07-14 #经典故事

北宋宰相苏辙的故事 苏辙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北宋宰相苏辙的故事 苏辙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苏辙,苏轼,雷州,文章,三苏,苏洵,唐宋八大家,散文,人民,广东,老道,欧阳修,秘书省,兄长,巫山,教民,散文家,河南,民智,父子,礼遇,绍圣,称号,影响,古文运动,校书郎,散文创作,门下侍郎,任右司,中大夫

2020-07-14 #经典故事

北宋宰相苏辙的故事 苏辙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北宋宰相苏辙的故事 苏辙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苏辙,雷州,苏轼,文章,苏洵,唐宋八大家,欧阳修,三苏,人民,广东,散文,老道,巫山,散文家,父子,礼遇,称号,苏氏,古文运动,散文创作,何叶,于元符,友善,吉贝,唐宋八,唐顺之,唐顺,商之利,宋仁宗,巫鬼

2020-07-14 #故事阅读

北宋宰相苏辙的故事 苏辙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北宋宰相苏辙的故事 苏辙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苏辙,苏轼,文章,三苏,苏洵,唐宋八大家,散文,老道,欧阳修,秘书省,兄长,巫山,散文家,河南,父子,称号,影响,古文运动,校书郎,散文创作,任右司,中大夫,何叶,其诗,唐宋八,唐顺之,唐顺,士第,宣奉,张方平

2020-07-14 #故事会

苏轼和苏辙的故事 苏轼和苏辙关系怎么样

苏轼和苏辙的故事 苏轼和苏辙关系怎么样

苏轼,苏辙,兄弟,渑池,苏洵,朝廷,王安石,一生,嘉佑,欧阳修,飞蓬,奉闲,母亲,京师,人生,僧舍,横木,程氏,河南,治平,父子,熙宁,神宗,秋风,结果,车轮,陕西,教育,两兄弟,其实也

2020-07-14 #小故事

谁说苏辙才华不如苏轼?这件事足以说明苏辙才华不逊其兄

谁说苏辙才华不如苏轼?这件事足以说明苏辙才华不逊其兄

苏辙,苏轼,皇帝,韩魏公,才华,考试,宰相,知名度,兄弟二人,时间,诗词,仁宗,苏洵,唐宋八大家,名气,哥哥,奏疏,殊荣,散文,朝廷,科举考试,制科考试,苏家兄弟,这件事,史中,唐太宗,夏文明,宗皇帝,欧阳修,王士禛

2015-07-04 #故事会

唐宋八大家中苏辙真的不如苏轼?实际苏辙文若汪洋 丝毫不弱他哥

唐宋八大家中苏辙真的不如苏轼?实际苏辙文若汪洋 丝毫不弱他哥

苏辙,苏轼,巢谷,诗文,宋哲宗,文章,兄长,散文,京城,时代,文学,研究,王安石变法,王安石,三苏,人物,一生,作品,名家,父亲,弟弟,所作,方面,经历,磨难,风格,一部分人,唐宋八大家,如今也,磅礴大气

2015-10-11 #小故事

苏辙的诗

苏辙的诗

苏洵,苏轼,苏辙,儿子,大文,柳宗元,曾巩,欧阳修,王安石,韩愈,三苏,政治家,学家,弟弟,尊称,文学家,父子,时人,唐宋八大家,著名文学家,在当时

2020-07-14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