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西游记》里“唐僧师徒过凌云渡 成佛的故事”

时间:2014-07-11

续写西游记四人成佛后的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706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5 分钟。

“唐僧师徒过凌云渡、成佛的故事”描写唐僧师徒经过十四年长时间的跋山涉水、一路上斩妖除魔,千辛万苦终于到达目的地—“西天如来佛大雷音寺”处。自然,这样故事不会是“真”的,而是“假”的。作者生怕我们读者不明白,特地描写“灵山下玉真观金顶道人迎接唐僧师徒”的故事情节来暗示。印度佛教圣地那来道观和道士呢?其实,这是作者一贯写法,唐僧师徒四人向西取经一路上借宿的寺庙,首先迎接他们都是寺庙里的道人。寺庙里那来“鬼”道人呢?我们读者单凭这一点,就知道“唐僧师徒取经的故事”是“假的”,也不是宗教的,谁见过一个信佛信道竟然这么拿佛、道两教常识来开玩笑呢?那么“唐僧师徒过凌云渡、成佛的故事”故事“假代”什么呢? 大家记不记我曾说过,唐僧是一位一试中举被朝廷任命为地方长官—县令的“读书呆”官员,现在他在基层干了十四年工作,政绩斐然,要升官了。至于玉真观金顶道人说“观音菩萨骗他,说唐僧几年就可以到达,结果却让他等了十四年”的话,那是作者在对他朋友陈文烛在大发牢骚。我估计陈文烛当时要作者出来协助“唐僧”工作,肯定说过“唐僧”在基层锻炼几年,就会提拔、升官,当“唐僧”一提拔、一升官,作者也就“无职一身轻”了。不料,“唐僧”在基层一锻炼就是十四年,作者一协助他的工作不知不觉十四年时间就过去了。此外,这故事里还描写唐僧要从玉真观到山上大雷音寺的路,孙悟空说他认得,“金顶真人”却说孙悟空认得是“云路”,正规的路是从他观中直通山上的路,孙悟空听完后赶紧叫唐僧按金顶真人的话去做云云。这故事意思是说,升官路径有“云路”和“实路”,一个官员要想升官,还得按“实路”来,一步一步往前进,不要投机取巧走“云路”。接下来的故事,重点描写唐僧师来徒到灵山“凌云渡”。这“凌云渡”很险,要过去只有经过一条又窄又滑的独木桥,孙悟空摇摇摆摆地走过去,并在那头招呼唐僧、猪八戒、沙和尚三人过去,却没一人敢过。孙悟空见此就回来想拉大家过去,猪八戒、沙和尚都说太滑走不得,猪八戒还对孙悟空说道:“哥啊,佛做不成也罢,实在走不得!”就在此时,灵山上“接引佛祖”撑一艘无底破船儿来接唐僧师徒四人及白龙马。唐僧刚开始还不敢上船,结果被孙悟空硬推上船,因为他早知道撑船是接引佛祖。唐僧师徒一上船,接引佛祖立即撑船,刚一撑船,上溜头泱下一具死尸,唐僧大惊,而船上孙悟空等人都说尸体是唐僧,还唱号相和。接引佛祖稳稳把唐僧师徒四人及白龙马渡上岸。作者称“此诚所谓广大智慧,登彼岸无极之法”。作者意思是说,成功道路艰难险阻,如果没足够的勇气,既使你十分有恒心,也很难到达成功的彼岸。显然作者在这里把勇气放在成功要素:恒心、毅力等之前。这个故事出现“接引佛祖”,渡“新生”唐僧过凌云渡情节描写,无非是说一个人不能光抱怨、观望,要勇敢去“渡”、去行动,即使你坐的这只船看起来是“无底”的,随时都有可能沉没,但只要你勇敢坐上去,你就“脱胎换骨”成了“新人”,而且这“无底破儿船”会把你送上“成佛”的彼岸。“广大智慧,登彼岸无极之法”,作者之言诚不虚也。 这个小故事难点在于如何理解“接引佛祖撑一只无底船接唐僧师徒过渡”这个描写上,我的理解是:“接引佛祖”是“假的”。这话怎么说呢?书中不是说“接引佛祖”也叫“南无宝幢光王佛”吗!“南无宝幢光王佛”谐音是“难悟抱、创、观,忘,福”,即成功、幸福人生是没有抱怨、没有观望,忘掉过去创伤和不幸,勇敢去追求理想和目标的人生。 好了,不管我的理解是否正确,总之,书中唐僧等人渡过凌云渡,取经之事触手可得。不过,好事多磨,如果这么容易就让唐僧师徒取到真经,故事岂不无趣的很,再说这也没什么意义,对吗? 话说唐僧师徒在“接引佛祖”帮助下,这一次是真的到了如来佛的宝殿大雷音寺处。不过,接下来发生的事就有点让人看得“云山雾绕”的。唐僧师徒的到来,受到如来佛热情接待,并吩咐手下阿傩、迦叶立即给唐僧师徒传经。不料,阿傩、迦叶向唐僧师徒索要“人事”无果后,心里十分不高兴,就传给唐僧师徒一些“无字经”,开始唐僧师徒还不知道,高高兴兴把这些“无字经”往回带,得亏如来佛旁有一尊“燃灯上古佛”知道这情况,派他手下“白雄尊者”把这些经书从唐僧师徒手里抢过来,然后从半空抛落地下,这才让唐僧师徒发现迦叶、阿难传给他们的经是卷卷白纸的“无字经”。孙悟空和猪八戒当然不肯被人这么“耍”,于是乎唐僧师徒就回去把迦叶、阿难“掯财不遂传白经”之事告到如来佛处,岂料教主却道:“他两人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己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然后吩咐阿傩、迦叶传有字真经给唐僧。至此,阿傩、迦叶这才把三藏“有字真经”传给唐僧师徒,不过仍向唐僧要“人事”,唐僧只好把唐王赠紫金钵盂给阿傩。哈,看来求菩萨、佛祖办事情是一定要“人事”的,只凭虔诚是不够的。显然,作者在这里有点调侃味道在。 这个故事里这尊“燃灯上古佛”,我不知正宗佛教里是否有这尊佛,还是作者杜撰出来的,但不管是原来就有,还是杜撰的,作者拿他来说事,肯定不是无因的。他无非是要说“好的经验”(无字经)虽好,但如果没有文字记载,就很少有人看得懂。如此一来,它也就不能起到什么教育意义了。此话怎么说呢?这是因为这尊“燃灯上古佛”,他的谐音就是“燃灯、赏古,福”。这不也就是说这尊佛非“真佛”,而是表示“读古人书,是一件很有福气的事”吗。古人写的书当然得有字,无字还能叫书吗?如果我们读者知道“燃灯上古佛”是表示“夜读古人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这个意思后,也就明白他和教主两人同时说“无字经是好的,但却没几人看得懂”这句话的涵义了。就如当今西方先进国家表面鼓吹什么自由、民主,实则它是法治社会,做什么事情都得按法律规定的来。“自由、民主”是这些国家“有字真经”,而“法治”就是它们“无字真经”。我们经常说要向西方先进发达国家取“经”,一个高明领导人,应该取那种经,就无须别人怎么教他了吧? 上面我说过这故事有点让人看不懂,指的是如来佛在知道迦叶、阿难“掯财不遂传白经”之事后,竟讲出“经不可空取、也不可贱卖”这样不伦不类的话。以我看作者这么写有二个含义。一是:讽刺如来佛也有“欲”。佛教提倡普渡众人,比如你也信佛,可是口袋没一文钱,我只怕“得道”高僧没一人肯来渡你。二是:要告诫为官者不但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传经、取经),而且还不能忽视“物质文明建设”(经不可贱卖),这两者都得重视,不然精神文明取得丰硕成果,物质文明却搞不上去,必然会让儿孙后代没钱花,这也不行的。如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实则是“灵魂深处闹革命”,十年间,精神文明取得丰硕成果,全国人民学“雷锋”,争当“雷锋”,但却忽视物质文明建设,导致“文化大革命”以惨败收场。当然,“经”还是要传(搞精神文明建设还是主要)的,因为它决定着我们社会是否安定、和谐,决定我们生活是否幸福、安祥。 通过上面粗浅的分析,如来佛说“经不可空取、贱卖”话里意思应该是:要取得“精神文明建设”伟大成就,没有物质基础可不行。回顾我国历史,教主这话真是至理名言啊。我们伟大祖国从清朝未到上世纪四十代,一直是多灾多难、一穷二白,还好伟人毛泽东领导共产党改变这状况,让我们伟大祖国重新屹立在世界东方,按西方人说法是“中国这头沉睡雄师醒了”。刚解放后的中国,短短几年之间,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消灭剥削,社会上黄、赌、毒绝迹。这一点,连当时敌对国家西方都惊叹不己。但新中国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就有点欠缺了,五三年“抗美援朝”才结束,经济上刚恢复点元气,五七年就搞起“公社”;五八年搞起“大跃进”;接下来三年自然灾害,全国人民惨不忍睹;六二年经济有点恢复;到了六六年却又搞起“文化大革命”,结果物质文明不进反退,最终使毛泽东从“马列处”取回的“经”变成一堆无人看的“破经”。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正相反,过份重视物质文明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还把什么“白猫黑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民间俗语当作国家政策来宣传、来鼓吹,这是十分荒唐可笑。对了,我说“白猫黑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是句极端荒唐可笑的宣传口号,大家肯定不服气,认为我在污辱某人。不是的。首先,能抓老鼠的猫不一定是好猫。“抓老鼠是猫的天性”,你把判断一只猫好坏水准降低到这么可怜地步,实际上就是人为降低社会道德水平。这种行为危害极大,我认为如今官场腐败不堪、社会上人欲横流、国民整体道德大滑坡,始于这句极端无知的宣传和政策。其次,一只好猫要看它怎么抓老鼠,主人是有判断的。比如一只聪明老鼠为了逃避一只猫的追捕,钻进瓷器店内,而这只愚蠢的猫竟然把瓷器店打翻也要抓到这只聪明老鼠。事后,这只抓到老鼠但却愚蠢猫会被它的主人怎么对待可想而知。比如一个官员虽然他有本事吸引外资,却让外资企业大肆破坏当地环境,让广大老百姓生活在到处都是垃圾成山、“毒气”弥漫、污水横流的环境里,我想我们广大老百姓是不会感谢这位官员的,而只会在背地里诅咒他“祖宗十八代”。所以,“白猫黑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这一句民间俗语,与精神文明建设背道而驰,把它当作一个国家政策来宣传,来号召,是极端愚蠢和荒唐的做法。好了,不管说这话的人当时是无知,还是有意为之。总之,只重视物质文明的危害比只重视精神文明要大很多,“两害相权取其轻”,如果说非要这两者作选择,我宁愿我们国家领导人只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也不愿意我们国家领导人只重视物质文明建设。不知大家的观点是否和我相同呢? 文章描写唐僧师徒到了西天,好事多磨碰到阿傩、迦叶索要“人事”,起了不少波折,但最终还是顺利取到“有字真经”往回赶路。不过, 他们还少一难。当然,这一难,他们必须去经历一番,否则怎么能成“佛”呢? 我在拙作〖《西游记》里“九九八十一难”故事〗和〖《西游记》里“唐僧师徒渡通天河”的故事〗二篇文章里对唐僧最后一难“老鼋淬水”故事作了粗浅分析,在这里就不再赘言了,我想和大家探讨的问题是:书中为何一次再次凑集两份经目,还附上一份诸佛名单? 作者这种写法,常被专家、学家所诟病。他们认为两份经目是“荒唐无稽的”(鲁迅语),诸佛的名单是“杂七杂八的”。在文学作品中,这一切都显得生硬、累赘,就内容而言是唯心论的糟粕,在艺术上也是拙劣失败的。是否作者这么写就如他们所说这么不堪呢? 我不这么认为,之所以专家、学家会有这种似是而非的看法,是因为他们把“两份经目”和“诸佛的名单”当作佛教里知识来理解,如果是这样的,自然书中两份经目是“荒唐无稽的”、诸佛的名单是“杂七杂八的”,但是《西游记》这部名著是教给我们读者佛教知识的吗?显然不是。所以,这些专家、学家所评价的,是“文不对题”、是“牛头不对马嘴”,也说明这些专家、学家看不懂《西游记》。那么《西游记》到底写什么,才让这些知识渊博、才高八斗专家、学家大跌眼镜呢? 其实,《西游记》即不是一部宗教的书,也不是一部反封建、反宗教的小说,而是教人如何为人,如何做事的秘籍。在书中作者通过神话故事偷偷告诫人们:什么才是为人之道?什么才是为官之道?什么才是为君之道?当然,作者在书中谈得更多的是“什么是为官之道”这个问题,因为他毕竟是明政权里一位小吏,什么人就会站在什么样立场说话,这是必然的。但是,我们经常会说:要学做事先学做人;要想学怎么做官,就得必须先学做人的道理。因此,作者虽然在书中大谈特谈“什么才是为官之道”这个问题,毕竟他在文章里无法回避“什么才是为人之道”这个人生大问题,所以他必然会在他的小说里谈到这个问题,这是个基本判断。凭之判断,我就可肯定他必然会在书中把他对人生的感悟作了总结,而要总结他人生的经验当然最好是在书中的结尾之处。而书中结尾所写正是四十八尊佛与十五尊菩萨,表面这份名单是“杂七杂八的”,实际上却是作者要用大众都念的四十八尊佛与十五尊菩萨,将做人应该感悟的所有做人之道做了形象生动的总结。那么做人首先应该感悟是什么呢? 做人之道首先要感悟到幸福。幸福是我们做人第一要务,没有幸福,做什么人吗?那么是幸福呢?从作者为我们推荐的“佛”(福)中去感悟幸福。在作品的结尾作者用了四十八尊佛,将什么是幸福生动的展现在我们面前——既:南无燃灯上古佛。南无药师琉璃光王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过去未来现在佛。南无清净喜佛。南无毗卢尸佛。南无宝幢王佛。南无弥勒尊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无量寿佛。南无接引归真佛。南无金刚不坏佛。南无宝光佛。南无龙尊王佛。南无精进善佛。南无宝月光佛。…… 南无燃灯上古佛——难悟燃灯赏古,福。就是说有时间欣赏感悟古人为我们留下的文化就是最幸福的事情。也就是说读古人书是一件十分很幸福的事,作者把它放在幸福第一位。 南无药师琉璃光王佛——难悟要失、留离、观望,福。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怎么办?忘记。只有忘记了,才能找到了幸福。珍贵的东西失去了怎么办?忘记。失去的就让它失去,这样就找到了幸福。而理想和目标不能“光忘”(观望),要勇敢去追求。这样,就得到幸福了。看明白了吧,这幸福的第二个秘诀就是该忘记的一定要学会忘记,该追求就要勇敢去迫求。 南无释迦牟尼佛——难悟施加莫理,福。也就是说我们不计较他人对我们损害,这样才能得到幸福。这是人生应该悟出的第三尊“佛”。 南无过去未来现在佛——难悟过去、未来、现在福。忘掉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这样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南无清净喜佛——难悟清静喜,福。平静、安逸当然同样是福了。 南无毗卢尸佛——难悟纰漏是福。就是说做人做事不求完满,要从不完美中去感悟生活智慧,这才是一种幸福。 南无宝幢王佛——难悟抱创忘,福。忘记抱怨。忘记创伤,也能够找到幸福感。 南无弥勒尊佛——难悟迷、乐、尊,福。这该糊涂的时候就不应该清醒;该快乐的时候就不应该寻找烦恼;该尊重的时候学会尊重。这样做才会感悟到幸福。 南无阿弥陀佛——难悟恶迷托,福。面对他人的恶语能够装着听不懂,这也是生活幸福的奥秘所在。 南无无量寿佛——难悟无量受,福。学会忍受才会得到幸福。 南无接引归真佛——难悟接、引、归真,福。事业一帆风顺,到哪都有人迎接是幸福;有人引荐获得成功是幸福;平安回归故里享渡晚年还是幸福。 南无金刚不坏佛——难悟金刚不坏,福。庙里的金刚之所以不坏,是因为经常有人维护。我们要幸福,非要加强我们道德修养不可。 南无宝光佛——难悟宝光,福。难道我们没有显赫的家境和地位就不幸福吗?不是。只有我们能够时时刻刻感悟到自己生活中的快乐就是幸福。 南无龙尊王佛——难悟荣尊亡,福。荣华富贵是过眼云烟,人生在世要幸福,就要把它“忘”了。 南无精进善佛——难悟精进善,福。多做好事,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南无宝月光佛——难悟抱月光,福。在月光下散步,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 至于作者所写十五尊菩萨,即: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文殊菩萨。南无普贤菩萨。……菩萨在佛教里指比佛低一级修行者,既然“佛”是“福”的谐音,那么“菩萨”也就是“福”,只是这“福”比“佛”所代的“福”稍微少了一点而己。 南无观世音菩萨——难悟观世音、也是一种福。冷眼旁观这纷纷扰扰的世界,也是一种很惬意的事。 南无大势至菩萨——难悟大势至,也是一种福。识时务,知进退,当然是一种幸福的事。 南无文殊菩萨——难悟闻殊,也是一种福。能够听不同意见、不同观点的人,这人是有福气的。 南无普贤菩萨——难悟普贤,也是一种福。能够教育别人,也是一种快乐的事。“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亦乐乎。” ………… 上面,是我对书中后面“杂七杂八”诸佛名单里部份佛祖和菩萨名称的理解。当然,我的理解不一定正确。不过,我的方向应该是不会错的,作者在书后面拼凑出一份诸佛名单,绝对不是他不知道佛教里常识,而是他要这份“杂七杂八”的名单,将人应该感悟的所有做人之道做了形象生动的总结。同样的,书后会出现两份的经目,不是“荒唐无稽的”,而是作者有意为之。这样写,一方面点出唐三藏为何叫“三藏”。唐三藏去西天取经经过五千四十八日,此一“藏”;取回经书五千四十八部,此一藏;唐僧也叫玄藏,此一“藏”,合起来就是唐三“藏”。一方面是讽刺佛教经典汗牛充栋,真正有用只是一部《多心经》。书中说这《多心经》是个乌巢禅师传给唐僧,唐僧舍近求远,自讨苦吃,精神可佳,实际上却没什么用。显然,作者这是在评价历史上唐玄藏去印度取经之事。在作者眼里,唐朝玄藏法师花十几年时间去印度取经,精神虽可佳,实际上取回的都是一些无用的“破经”,没有多大意义,对这样事人们根木就不用去大书特书。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生活在几百年前明代一位古人都知道唐朝玄藏法师花十几年做了一件毫无意义的事,不值一谈,而生活在现在的我们竟然有人在大谈特谈这“破”事,更让人哭笑不得是大家对此还听得津津有味,真不知现在人们脑子里想什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我们现在的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是多么贫乏,以致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了。 上面就是我对“书后头会出现两份的经目”所要表达的意思的理解。自然,我的理解不一定十分正确,然而我总觉得这样要比“把书后头会出现两份的经目”看作“荒唐无稽的”好得多,在我看来说这话之人才真是“荒唐无稽”的。何也?一个人不知道《西游记》写什么,就乱下评论,他的这种评语不是“荒唐无稽”,又会是什么呢?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西游记》里“唐僧师徒过凌云渡 成佛的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猪八戒沙僧为啥不能成佛?在凌云渡那里有个细节 如来失望极了!

猪八戒沙僧为啥不能成佛?在凌云渡那里有个细节 如来失望极了!

孙悟空,唐僧,如来,成佛,猪八戒,八戒,沙僧,考验,凌云渡,能成佛,团队,故事,灵山,木头,唐僧团队,孙悟,当当,金顶,在做,人为,上帝,功绩,佛教,关卡,劣势,去处,原著,咋办,妖怪,大区

2009-07-09 #短篇故事

成佛必先脱去凡身 唐僧留在凌云渡 如来竟留在一位妖怪的肚子里

成佛必先脱去凡身 唐僧留在凌云渡 如来竟留在一位妖怪的肚子里

成佛,如来,孔雀,肉身,凌云渡,灵山,文华,金身,唐僧,如来佛祖,阿依,都会,佛教,一面,下期,佛祖,历史,彼岸,抛进,来历,臭皮囊,脊背,问题,菩萨,趣闻,雪山,风向标,上不得,不理解,主要原因

2012-07-19 #故事会

取经路上唐僧五戒全破 在女儿国更是连破四戒 最终殒命凌云渡!

取经路上唐僧五戒全破 在女儿国更是连破四戒 最终殒命凌云渡!

唐僧,孙悟空,女儿国,杨角,戒律,西游,凌云渡,五戒,佛教,徒弟,女王,宗教,邪淫,脱胎换骨,人家,吊桶,妄语,秘密,猪八戒,素酒,西游记,佛道,那道人,不杀生,女儿国国王,仙童,人参果,传统,国王,印度

2014-08-12 #故事阅读

三色翡翠破险成佛 唐僧师徒见如来 经典!

三色翡翠破险成佛 唐僧师徒见如来 经典!

翡翠,作品,主题,真经,西游记,创作,唐僧师徒,成佛,玉雕,玉料,立意,绿色,颜色,过程,质地,部分,设计,主题明确,作品中,种颜色,三彩,佛光普照,中不,都会,千金,个人,人生,中华文明,人物,作者

2011-10-29 #故事阅读

唐僧师徒四人取经 为何最终只有两人成佛?看他们的出身就清楚了

唐僧师徒四人取经 为何最终只有两人成佛?看他们的出身就清楚了

唐僧,佛教,天庭,正是因为,文化,人们,其成,势力,成佛,悟空,时候,西游记,天蓬元帅,孙悟空,石猴,不一样,产物,一大,人人,亲信,人家,儒学,佛学,佛陀,佛祖,佛门,八戒,后世,劫难,地位

2012-09-21 #长篇故事

《西游记》中 师徒四人最后真的成佛了吗?

《西游记》中 师徒四人最后真的成佛了吗?

西游记,剧照,妖精,孙悟空,唐僧,师徒,灵山,孙悟,如来佛,信仰,成佛,心意,问题,犯了错,于最,李逵,这都,魔都,一棍子打死,一念之间,个人,八戒,内心,原则,卫生死角,和尚,地盘,地方,恶人,态度

2014-06-18 #短篇故事

《西游记》如来佛祖不想让唐三藏成佛 但是燃灯古佛却很欣赏唐僧

《西游记》如来佛祖不想让唐三藏成佛 但是燃灯古佛却很欣赏唐僧

唐僧,如来佛祖,无字真经,如来,猪八戒,十世,真经,唐僧才,孙悟空,佛教,团队,师徒,流沙河,西天,不希望,什么时候,唐僧师徒,能成佛,才让,不一样,文章,小说,传经,办法,原因,命令,女色,大腿,实际行动,差距

2020-04-02 #小故事

为什么唐僧师徒四人只有唐僧和孙悟空能成佛 猪八戒和沙僧却不能

为什么唐僧师徒四人只有唐僧和孙悟空能成佛 猪八戒和沙僧却不能

唐僧,如来佛祖,猪八戒,沙僧,白龙马,孙悟空,玉皇大帝,原本是,分量,金蝉子,八部天龙,佛教,地位,天棚,徒弟,卷帘大将,接引道人,菩提老祖,斗战胜佛,西海龙,和西,家和,心里面,西游记,朋友,儿子,善恶,女娲补天,大闹天宫,大神

2009-08-17 #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