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故事会 > 正文

中国书画收藏者的故事

时间:2014-08-22

中国书画的收藏之路应该从明代作品开始;而要走好收藏之路,首先当从眼力开始

提示:本文共有 256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万峻池说, 明代以前的书画真迹,当属国宝级文物,在民间收藏市场已经很少流传,我认为不必纳入当代藏家关注的一般范畴。中国书画的收藏之路应该从明代作品开始;而要走好收藏之路,首先当从眼力开始。眼力可以分为多种。其一,专家型眼力;其二,战略型眼力;其三,市场型眼力。专家型眼力:一般指在国家文博机构工作的专业研究人士。随着谢稚柳、徐邦达、杨仁恺等前辈的离世,客观上来说,现在真正有眼光、又有丰富鉴别书画真假实战经验的专业研究人士凤毛麟角。战略型眼力:明清以来,部分经济实力雄厚、对中国书画有浓厚兴趣的大商家,他们怀着对中国书画艺术的热爱之情,以超凡的智慧,追寻着古人的足迹,以先贤的观点为标准,在收藏高手的指导下,专注收藏流传有序的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不断丰富,不少人自己也成为了优秀的收藏家。市场型眼力:主要是指一些对中国书画艺术有兴趣的市场人士,他们理论水平虽然不高,但是勤于实践,不断积累市场经验。在失败中寻找成功的途径。他们虽然意在书画的交易,但是,也有部分人超越了单纯的书画买卖,以一颗对中国书画艺术的敬畏之心和深厚情感,蜕变为真正的中国书画收藏家。真正的中国书画收藏家,应该具备一种所谓的藏家精神:用生命呵护中国优秀书画的“金山”;甘于过着清贫的生活,与珍爱的藏品“白头偕老”。 “最初靠书画装裱微薄的‘辛苦钱’获得收藏资金”1972年,我带着少年的幻想,走上了中国艺术品收藏之路。五年的临帖是我进行收藏的基础;地摊的“捡漏”是我练习眼力的必备之课。王端、赵里、沈迈士、谭少云、戚叔玉、郑逸梅、朱梅邨、方去疾、应野平、朱屺瞻、承名世、谢稚柳、程十发、刘旦宅等老先生的厚爱与指点让我能够在中国书画的收藏“登堂入室”。当我买到赝品,他们一句,“哎呀,‘吃药’了。”然后跟我详细讲解“药”的成分,字字句句,终身难忘;当我得到精品,他们以一种喜悦的心情,为我指点江山,从时代气息讲到书画家个人风格,从用笔、用色讲到印鉴、装裱,阐述他们的学术观点,令我至今难忘。

我最初以书画装裱为业。对于装裱,我永远持有割舍不断的情感,每装裱一幅名人字画,给我带来的是一种莫大的欣慰。在生活中它曾经是我赖以生存的基石,用装裱挣得的费用,竟然让我在一个特定的时代以合适的价格购买到大量书画艺术精品。记得1983年,我装裱了600幅名人字画,每幅净得12元,总计7200元。我用其中的5000元购买了张大壮、江寒汀、谢稚 柳、唐云、程十发、施南池、朱梅邨、应野平、黄幻吾、赵景庵、朱屺瞻、刘海粟等书画大家的100幅作品,其中92幅珍藏至今。如果说为了短期的利益,留不到今天。这些书画只是我日后庞大的艺术品收藏的起点。“沿着当年海派10家墨迹一路走来”1980年春节前后,上海友谊商店先后举办朱屺瞻、王个簃、谢稚柳、应野平、唐云、吴青霞、陆俨少、黄幻吾、程十发、刘旦宅“海派十大家联展”,引起各方关注,取得了出乎意料的社会效果。展览的社会效应。那时我初涉书画鉴藏,有幸得到了上述10位艺术家的教诲、点拨,获益匪浅,受用终身。我的收藏之路最初就是沿着海派十家的墨迹一路走来。记得每次到应野平先生家中去,应先生都要为我详加讲解,让我逐步了解传统笔墨的精髓,时代气息的特点,宋代画家用笔的高古,元代画家用笔的精妙,明代画家笔触的豪放,清代画家用笔的自如。应老为我日后的字画鉴定打下了一定的根基。而在与其他几位先生的接触中,朱屺老的豁达、王个簃先生的“三绝”、谢稚柳先生的严谨、唐云先生的风趣、吴青霞老太太的慈悲、陆俨少先生的才气、黄幻吾先生的浪漫、程十发先生的睿智、刘旦宅先生的傲骨……都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些老艺术家用他们独特的人格和艺术为一个时代留下了珍贵而丰富的精神财富。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的艺术品市场还刚刚起步。我一方面不断聆听这些先生的教诲,跟他们学本事,一方面,陆续向他们直接购买了300余件作品。记得这些作品最便宜的15元一平方尺,最贵的不过50元一平方尺,在15元至50元之间浮动。物是人非,而这些作品如今已经不知升值几何了。

“我目睹了无数珍贵的书画艺术品的交易”,30多年前,上海的艺术品交易还处于“地下”市场阶段,我已是一名“老游击队员”了。从“人民大道”、会稽路……一直到东台路古玩市场的正式形成,俨然成为当时上海古玩市场的常客。我不断积累书画市场交易的经验,练习对真迹赝品的鉴别眼力。这些玩市场地摊既是我的学校,也成为我精神的寄托。记得那时有个宁波老妈妈,在东台路开了家小饭馆,每个星期六,那里是各地古董商云集的场所。朋友之间在小饭馆进行“行交行”;同道之间穿针引线,介绍藏家在这里向买家出售藏品。我是那个小饭馆的熟人,菜饭骨头汤吃了近10年。不经意间,这个小饭馆也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见证者。在这里,我先后购得文徵明、郑板桥、张大千、吴湖帆、应野平、唐云等名人墨迹不下500余件。后来东台路改建,小饭馆拆迁前的最后一天,我来到东台路古玩市场,久久不愿离去。宁波老妈妈也在数年前离世,令我艺术品收藏想到了人生的变迁,感慨不已。

“要成为真正的艺术品收藏者,必须具备三力”,市场有起有落,但是回顾我多年的艺术品收藏,我认为要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品收藏者,必须具备“三力”。

第一是眼力。眼力是收藏历代古玩字画的前提和基础。熟谙传统文化精髓,研而究之。在不计其数的伪作中,你的眼光能否聚焦到“真、精、新”的优秀作品上,这关系到一个收藏者能否成功。同时,在继往开来,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发展进程中,中国书画收藏的最大魅力在于发现未来艺术家。

第二是财力。财力是艺术品收藏的有力保证。秉着“嗜古而力足以副之”的理念,像庞莱臣、刘靖基、吴湖帆、张伯驹、钱镜塘等近现代收藏大家,哪一个不是凭借自己不同寻常的经济实力,才得以广泛搜罗历代名迹。然而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境况,每个收藏家需根据自己情况作出适应的选择。

第三是定力。定力是真正的收藏家成功的基石。珍视每一件藏品,对藏品的艺术内涵及学术价值有深切的认识。如果你以优秀的眼光,用五千元买到一件艺术品,不久在市场诱惑下,以两万元转手,若干年后,这件作品的价值在市场上以三百万人民币出现,那么你的眼光是好是差呢?只有秉持数十年收藏一件作品的定力,才能分享艺术品万倍增长的全部历程。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中国书画收藏者的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文化传承是中国书画是中国书画的唯一衡量标准!

文化传承是中国书画是中国书画的唯一衡量标准!

时代,老师,作品,创作,书画艺术家,书画艺术,书画家,中国书画,评定,杜艳,陈云鹏,书画,文化,历史,大平,时期,烙印,艺术,门类,印象是,这个时代,艺术成就,百花齐放,古今之,文配图,连贯,新百,时代文化,时代印象,个性

2018-09-26 #短篇故事

中国道教协会道家书画院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书画笔会

中国道教协会道家书画院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书画笔会

书画,中国道教协会,书画院,道家,活动,笔会,华诞,会员,蓝天,京华,丁玎,刘军,刘建国,孟天宇,吴亚文,吕岩,吴明,张德辉,王治平,滕巍,杨翠金,李迎,李新宇,李建涛,李丽芳,李启,柳晨,王志宏,王沛,王昶

2013-09-06 #经典故事

书画逸闻全世界最大的中国书画收藏家和他的收藏故事

书画逸闻全世界最大的中国书画收藏家和他的收藏故事

庞莱臣,书画,狄平子,庞云,上海,全世界,先生,收藏家,时报,画作,续录,四王,中国,中华,中国书画,南浔,北京,古画,名画,山水图,时期,李氏,求售,绘画,重资,领袖,顾氏,书画收藏,是当时,赫赫有名

2017-07-18 #故事会在线阅读

安平书画家赴武强参观学习中国历代书画名家精品展览收获大

安平书画家赴武强参观学习中国历代书画名家精品展览收获大

2012-06-02 #经典故事

传世书画珍品《诗礼传家图》 以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传递家训家风

传世书画珍品《诗礼传家图》 以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传递家训家风

全国,中国美术家协会,作品,作品展,中国画,诗礼传家,获奖,大展,小篆,山水画,山水,楹联,诗礼,七言,书法,山西省,礼仪,画院,河南省,画风,诗书,中国女子,副院长,副主席,不学,中原,文明,先生,方圆,翰墨

2011-10-24 #故事会

中国书画家故事

中国书画家故事

故事,文天祥,唐伯虎,陆羽,万斯同,沈周,王羲之,包拯,林则徐,杨禄禅,时候,励志小,小故事,书法,志向,民族英雄,匡衡,叶天士,张三丰,王献之,范仲淹,诸葛亮,名人,宾客,对联,少年,文学家,母亲,父亲,禅师

2020-06-12 #小故事

中国书画家故事

中国书画家故事

故事,文天祥,唐伯虎,陆羽,万斯同,沈周,王羲之,包拯,林则徐,杨禄禅,时候,励志小,小故事,书法,志向,民族英雄,匡衡,叶天士,张三丰,王献之,范仲淹,诸葛亮,名人,宾客,对联,少年,文学家,母亲,父亲,禅师

2020-06-11 #故事会

中国书画家故事

中国书画家故事

故事,文天祥,唐伯虎,陆羽,万斯同,沈周,王羲之,包拯,林则徐,杨禄禅,时候,励志小,小故事,书法,志向,民族英雄,匡衡,叶天士,张三丰,王献之,范仲淹,诸葛亮,名人,宾客,对联,少年,文学家,母亲,父亲,禅师

2020-06-11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