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读书偶记:“三国归晋”之襄阳

时间:2014-10-03

据三国志 诸葛亮传裴松之注: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提示:本文共有 399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每日习武/文】

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获《隆中对》,从而明晰了鼎足三分的战略格局,刘先主也在诸葛亮等名臣辅佐下创建蜀国,成就了匡扶汉室的基业。

据《三国志 诸葛亮传》裴松之注:“《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P-565)如此看,三足鼎立起于襄阳,是历史事实。

浩瀚恢宏的三国故事,以司马氏灭蜀代魏又灭吴,由晋武帝(司马炎) 统一了全国为结尾。而“三国归晋”的最后一战“灭吴”,恰恰又发端于军事重镇襄阳及前后两任襄阳镇守:羊祜和杜预。

所以说,“三国鼎立”起于襄阳,“三国归晋”又发于襄阳。《三国演义》第120回里对此做了生动的描绘,但那毕竟是小说。

历史事实如何?笔者带着这样的兴趣,试图从《资治通鉴》中寻出些许历史记忆。

襄阳隆中 郑永强摄

谋划大计,富民强兵

蜀汉政权于公元263年为曹魏所灭后,公元265年(泰始元年),司马炎受禅让建立晋朝,即晋武帝。

“帝有灭吴之志。”首先要选任关键人才。泰始五年(公元269年)壬寅,“以尚书右仆射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资治通鉴 晋纪一》(P7)挑选足智多谋的羊祜这个宰相级别的能臣和重臣担大任,伐吴大计也授权羊祜谋划,是晋武帝的第一着棋。

为什么选荆州?

因为自赤壁之战以及其后刘备失荆州后,荆州已经被分割为曹魏控制的北荆州和吴国控制的南荆州。灭吴之计,首先考虑的就是南北荆州的边界问题。而西晋的北荆州治所设在襄阳,相对于长江下游的吴国都城建业(南京),把襄阳作为灭吴的战略出发地,这显然是襄阳独特的军事重镇地位所决定的。

然后是多点布局。羊祜原来手下有位参军王浚,羊祜深知其“有大才”,镇守益州时威望很高,被朝廷提拔为大司农。羊祜与帝密商伐吴计时建言:“祜以为伐吴宜藉上流之势,密表留浚复为益州刺史,使治水军。寻加龙骧将军,监益、梁诸军事。”于是,王浚奉诏加紧督造“长百二十步,爱二千馀人”的大型战舰,并训练水军,做好战争准备。《资治通鉴 晋纪一》(P11,12)

布局已定,襄阳镇守羊祜便开始了长达八年的荆州之治。

羊祜最重要的德治,就是“祜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羊祜认为,伐吴重要的不仅仅是占领其土地,而是统一后要得到所有百姓的拥护和支持。

首先是缓和边境紧张局势。“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大概相当于解放军的优待俘虏。如果行军进入或经过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这相当于军队的群众纪律;“务修德信以怀吴人。每交兵,刻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这是君子之战,讲信用;在边境地区游猎, 不出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送还之。于是吴边人皆悦服。”这叫与邻为善,以德服人。

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广为流传:羊祜与陆抗各为双方的主帅,他们两人 都是名将、儒将,各为其主,却常相互通使。“抗遗祜酒,祜饮而不疑;抗疾,求药于祜,祜以成药与之,抗即服之。人多谏抗,抗曰:‘岂有鸩人羊叔子哉!’”《资治通鉴 晋纪一》(P14)能得到曾在战场上厮杀的对方将帅如此敬重,羊祜的德声之盛可见一斑。

第二是“减戍逻之卒,以垦田八百馀亩。”既然要打仗,必须得有军粮。稳定边界,减少了军事巡逻等战事,士兵一边备战,保护老百姓安心种田以增产增收,又一边垦田,自产军粮。这个政策实施之前,“军无百日之粮”。到了第三年,荆襄一带“乃有十年之积。”《资治通鉴.晋纪一》(P7)

第三是品行高洁,儒雅亲民,深受军民爱戴。羊祜以宰相之位外任荆州都督镇襄阳,生活简朴,从来不彰显权势。无论是在民间走访,还是视察军队,“常轻裘绶带,身不披甲......侍卫不过十数人。”其爱民如子、管治得当的德政,深得民心,南北两边百姓皆尊称其“羊公”。《资治通鉴.晋纪一》(P7)

经过约五年的苦心经营和运筹,晋朝兵精粮足,民心、军心皆思统一,羊祜感到伐吴时机已经成熟。

咸宁元年(公元275年)冬,“羊祜上疏请伐吴。” 羊祜在给皇上的上疏中,详细分析了敌我双方政治、经济、军事态势,精准地提出了战略战役部署:“今若引梁、益之兵水陆俱下,荆楚之众进临江陵,平南、豫州直指夏口,徐、扬、青、兖并会秣陵......巴、汉奇兵出其空虚,一处倾坏,则上下震荡......吴缘江为国,东西数千里,所敌者大,无有宁息......一入其境,则长江非所保......吴人内顾,各有离散之心。如此,军不逾时,克可必矣。”

对于羊祜的上疏,武帝“深纳之。”并封“羊祜为征南大将军”。可是,当时除了度支尚书杜预和中书令张华赞同外,贾充等朝廷权臣多数人都极力反对,武帝犹豫不决,只好将之搁置。羊祜叹曰:“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资治通鉴 晋纪二》(P21,22)

咸宁四年(公元278年)春,已 镇守襄阳八年多的羊祜以病求入朝。到京后,羊祜抱病向武帝“面陈伐吴之计,帝善之。”可遗憾的是,到了当年十一月,“羊祜病笃”,自觉已无法领兵完成他心心念念的伐吴壮举,“举杜预自代”。武帝接受了的建议,便“以预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羊祜去世时,武帝非常伤心,寒冬时节,痛哭的涕泪沾上须发都结成了冰。“南州民闻祜卒,为之罢市,巷哭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羊祜镇襄阳时常游岘山,“襄阳人建碑立庙于其地。岁时祭祀,望其碑者无不流涕,因谓之堕泪碑。”《资治通鉴 晋纪二》(P24,25)后来,岘山上被后人增建了羊杜祠,以纪念羊祜和杜预,这是后话。

统筹运作,果决出击

杜预接手羊祜襄阳镇守之后,按照武帝与羊祜议定的战略部署抓紧实施。当年冬天就派精锐“袭吴西陵督张政,大破之。”以便扼住长江要隘,为益州的王浚水军来日通过提供支持。

次年(公元279年)夏秋,杜预眼看时机已到,马上上表伐吴,七十高龄的龙骧将军王浚也上疏伐吴。可是,却被反战派压下,“旬月未报。”杜预于是再次上表曰:“羊祜不先博谋于朝臣,而密与陛下共施此计,故益令朝臣多异同之议......自秋以来,讨贼之形颇露,今若中止, (吴主) 孙皓或怖而生计......则明年之计或无所及矣!”

也巧,杜预的上表呈至武帝时,武帝正与羊祜生前所托的主战派张华下围棋。张华立马推开棋盘下拜,坚定支持立即伐吴:“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愿勿以为疑!”这才坚定了武帝的信心,决定“以华为度支尚书”,负责伐吴战争的后勤保障。

然而,到这个时候了,尚书令贾充及荀勖、冯紞一干人还是极力反战,“帝大怒”,发了脾气,才使“充免冠谢罪”,于是晋武帝强行决定即刻伐吴。

武帝按羊祜提出的部署把七路兵马分派妥当后,还做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决定:把反战派的首领贾充任命为伐吴的大都督“命贾充为使持节、假黄铖、大都督”。可是,贾充仍坚持说伐吴不利,“且自言衰老,不堪元帅之任”,就是不想干。武帝生气地说:“君若不行,吾便自出。”充没办法,只好受命,“将中军南屯襄阳,为诸军节度。”《资治通鉴 晋纪二》(P27)也就是把灭吴战争的大本营设在了军事重镇襄阳。

其实分析起来,武帝这样做似乎也有道理。因为方略已定,精兵强将在一线作战,后勤保障也已分派好,既然下决心打,就要化解朝廷内一切消极因素,打胜了,你贾充们也有功,打败了,你也有过,起码你不敢使绊子。大家全力以赴先打仗,战后论功行赏时再说?

会师建业,一统归晋

一场规模宏大的统一战争,于公元279年十一月正式打响。

七路大军分别是:“遣镇军将军琅邪王伷出涂中,安东将军王浑出江西,建威将军王戎出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出夏口,镇南将军杜预出江陵,龙骧将军王浚、巴东监军鲁国唐彬下巴、蜀,东西凡二十馀万。”《资治通鉴 晋纪二》(P27)

次年春,由襄阳出兵的杜预及其它各路兵马分头出击,频频得手,长江中上游各重镇荆门、江陵、夏口、乐乡等重镇皆攻克。王浚的水军也用火攻突破了吴军在长江要害处暗置江底的铁锥等封锁,再克西陵,后配合王戎军攻克武昌。

第一阶段战役目标完成得很好。在这个关节口上,镇南大将军杜预召集各路将领开会,研究下一步行动。有人提出,吴立国多年,不可能马上攻克,春天汛期来了,不利于我方兵马久驻,不如等到冬天再大举进攻。然而杜预却认为:“昔乐毅藉济西一战以并强齐,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著手处也。”“遂授群帅方略,径造建业。”《资治通鉴 晋纪二》(P30)他说当年乐毅凭借济西一战兼并了强大的齐国。我们如今兵威大振,势如破竹,敌人已经没有还手能力了。胜利指日可待。

杜预向各路将帅详细面授具体作战意图,要求大家果断出击,直奔吴都建业(南京)。杜预还给将帅充分授权:“若浚得建平,则顺流长驱,威名已著,不宜令受制于我”,他写信鼓励王浚“足下既摧其西藩,便当径取建业,讨累世之逋寇,释吴人于涂炭,振旅还都,亦旷世一事也!”如此一来,各路将帅信心大增,个个争战抢功,率兵会师建业。王浚指挥戎卒八万,方舟百里,顺流而下,率先攻破石头城,“吴主皓面缚舆梓,诣军门降。”

平吴喜讯传到京城,群臣皆贺。帝执爵流涕曰:“此羊太傅之功也。”这都是羊祜的功劳啊!《资治通鉴晋纪二》(P30,31)

一场大规模军事行动的统一战争,自羊祜镇襄阳始,经过九年多的谋划、准备,从襄阳、益州等地发兵,由镇南大将军、襄阳镇守杜预前线节度,顺流而下,势如破竹,秋风扫叶,仅仅用了两三个月时间即大功告成。自此,晋武帝完成了九州一统大业,三国归晋。

归结起来,这成果首先得益于晋武帝的雄心大志、用人得当、英明决断和统筹平衡,同时与前任襄阳镇守、征南大将军羊祜的多年筹划、运营和战略部署分不开,也与后任襄阳镇守、镇南大将军杜预的正确判断、力排众议、抓住战机和果断指挥分不开。至于免为其难的大都督贾充把灭吴之战“大本营”设在襄阳,这应该是由襄阳的军事战略地位所决定的,也是羊祜筹划路线图的应有内容,当然也为“三国归晋”故事发端于襄阳添加了注脚。

摄影:郑永强 图文为作者原创,点赞很容易,评论显真情,关注更有爱!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读书偶记:“三国归晋”之襄阳”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探析襄阳在三国的重要战略地位 解析“三国归晋”

探析襄阳在三国的重要战略地位 解析“三国归晋”

襄阳,刘表,曹操,荆州,刘备,赤壁之战,蜀汉,孙吴,益州,关羽,庞统,诸葛亮,中心,优势,原因,地理,战略,洛阳,任贤,周瑜,孙权,孙坚,荆益,袁绍,鲁肃,一个重要,三分天下,文化中心,占据了,三国鼎立

2015-02-13 #小故事

《写给孩子的三国演义:三国归晋》——趣味性阅读&内容梗概

《写给孩子的三国演义:三国归晋》——趣味性阅读&内容梗概

内容,成语,孩子,感觉,知识,水平,这本书,三国演义,套书,插图,编者,三国归晋,三国游戏,个人,作品,剧情,小朋友,性质,文学院,文学,概要,歇后语,用心,用法,趣味性,问题,风格,发展,宣传,中共

2020-09-07 #故事会

三国归晋的故事

三国归晋的故事

孙皓,吴国,羊祜,晋国,大臣,陆抗,司马炎,王浚,陆凯,丁忠,司马昭,皇帝,铁锥,人家,武昌,吴军,晋武帝,杜预,陈声,相国,将士,时候,日子,朝廷,民心,水军,点儿,老百姓,过失,魏元帝

2013-09-12 #故事会

他有鸿鹄之志 亲手终结吴国 从此三国归晋

他有鸿鹄之志 亲手终结吴国 从此三国归晋

王濬,羊祜,司马炎,孙皓,王浑,时候,造船,功劳,吴国,少年,益州,曹操,范通,陈胜,东吴,准备充分,孩子,楼船,诏书,领导,三国归晋,第一功,十哲,关羽,张辽,周瑜,吴晋,吴名,吾彦,士兵们

2007-03-08 #故事阅读

三国归晋后 无关历史的事!

三国归晋后 无关历史的事!

三都赋,左思,代表作,张协,文人,潘尼,谢灵运,陶渊明,中国,历史,时期,文学家,洛阳,白日,诗人,陶渊明集,洛阳纸贵,丘陇,于太康,傅璇琮,历三国,南园,历古,吴都赋,吴之,含辉,国之桢,姜亮夫,季主卜,密叶

2015-05-19 #经典故事

从三国人口变化解读“三家归晋”的真实原因

从三国人口变化解读“三家归晋”的真实原因

人口,公元,蜀国,时候,吴国,魏国,蜀汉,孙吴,三国演义,角度,关羽,刘备,诸葛亮,东吴,优势,因素,损失,战乱,猇亭,荆州,蜀地,影响,能改变,北伐,子午谷奇谋,魏国人,代魏,司马,山下,张郃

2018-01-30 #经典故事

三国演义精选故事视频讲解第24集三国归晋.mp4

三国演义精选故事视频讲解第24集三国归晋.mp4

有效期,类型,教程,会员,方式,权限,网址,网站,手机版,安卓版,数量限制,有效期内,本站所有

2020-07-31 #故事会在线阅读

三国归晋只是皇权的回光返照?!

三国归晋只是皇权的回光返照?!

司马衷,贾南风,皇帝,司马炎,帝国,皇权,司马伦,权力,司马,王爷,杨骏,儿子,贵族,司马玮,士族,大佬,太子,司马亮,晋帝,皇族,诸王,司马越,事情,司马遹,刘渊,司马颖,贾南,乱世,匈奴,利益

2018-10-07 #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