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西游记》:“若一去不回 便一去不回”

时间:2014-10-13

今天的电视,美好之上似乎多了一层焦虑电视的时代要终结了吗?在这样的一个时间节点上,想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来重回曾被亿万人追寻的电视剧文化

提示:本文共有 393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导读:国剧走过60年。今天的电视,美好之上似乎多了一层焦虑——“电视的时代”要终结了吗?在这样的一个时间节点上,想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来重回曾被亿万人追寻的电视剧文化。国剧60年专栏将选择一些重要的国剧样本,它们或曾引发万人空巷的关注,或是一段“执拗的低音”;或显露着某种精英气质,或反映出无远弗届的大众影响力……无论基于怎样的特征,它们多少再现着国剧历史中某一个特殊的截面;而它们的意义,除了“怀旧”,还能让我们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段里寻回对国剧的信任和期许。

第一篇,想从最经典的这版《西游记》讲起。

文 | 何天平

那部循环了无数个暑期档的《西游记》,你还记得吗?这部如今看来粗粝无比的老国剧,大约是中国人最完整的一次神话印象。那个令人缅怀的80年代里,为什么是这部剧最令人念念不忘?

当我们怀念“西游”时,其实是在怀念那个时代。已经走过三十多年的经典《西游记》,如今看来恐怕是“槽点满满”。但恰恰,最不完美的影像才为国人留下了最完美的国剧记忆,在《西游记》之后,中国电视剧开启了一个又一个黄金时代。

作为神话的西游故事和作为“神话”的《西游记》

“大圣,此去欲何?”

“踏南天、碎凌霄。”

“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

当《西游记》的序曲《云宫迅音》响起,所有人的西游情结都会被唤起,无论在哪一年、哪一岁。

那个年代,大街小巷都弥散着《西游记》的气味:粗制滥造的塑料金箍棒,唐僧牌香菇块,还有在笔盒里、书包里随处可见的贴纸。作为神话的西游故事为人们创造了一个个关乎生活的“神话”。长大后才知道,1986年播出的《西游记》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神话”:一位摄影师、一台摄像机、六年时间,拍摄《西游记》的过程不比师徒四人西行途中遭遇的磨难少。

所幸,结果是好的。播出那年,《西游记》创下了89.4%的收视奇迹。

毫无疑问地,这一版电视剧《西游记》,是迄今为止所有根据西游故事改编的影视作品中最经典的一个,这种经典有着超越时代的恒定感。

经典之中最为经典的,便是六小龄童饰演的“孙悟空”一角。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孙悟空的传奇,也看到了六小龄童的传奇,《西游记》统统缩影到了一块。

在这一版《西游记》的师徒四人中,只有孙悟空的角色是全程一人饰演完成的。唐僧换了三个扮演者,猪八戒和沙僧也是俩人完成。其中的原因很复杂,既有客观条件制掣,也有主观原因约束。在经历了“换角”风波后,《西游记》还能成为一代经典,这在今天的国剧发展里算得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可《西游记》扎扎实实地做到了。

六小龄童回忆起自己如何“演活”孙悟空,有四点很重要:猴的动物性、神的传奇性、人的社会性和佛的神圣性。为此,他下了很多功夫。例如,跟猴一起生活,真真切切地来感受原始状态里的“猴气”。他出生在猴王世家,曾祖父那辈便已经演起了猴戏,然后是他的祖父、父亲、哥哥和他。六小龄童的父亲自六岁开始学猴戏,因此取艺名为“六龄童”。到了他哥哥章金星演猴时,父亲就给章金星取名“小六龄童”。不幸的是,1966年章金星患病夭折了。等到八十年代要拍电视剧《西游记》时,父亲想了许久,决定把名字中的“小六”颠倒一下,于是便有了“六小龄童”的名号。

不仅要演好“猴”的一面,孙悟空的形象还聚合了人、神、佛、魔的特性。不同的情境里,他都会带出相应的演绎。这对于当时尚处起步阶段的电视剧艺术而言,是颇具难度的。也正因如此,克服了千难万险创造出的这版“西游”,才足以令人感受到这份温热。

从戏曲走向电视的“老戏骨”

一个有关《西游记》的段子,曾经在社交网络上很火。

“唐僧和他的徒弟们最讨厌什么?”

“寒暑假。因为每到寒暑假,他们就必须被迫跋山涉水、赴汤蹈火再去取一次真经。”

三十年过去了,《西游记》依旧是每逢寒暑假必播,据说已经创下“重播3000多次”的纪录,在几代人的儿时记忆里都无法缺席。

很多人将1986年播出的这版《西游记》冠以“86版”以示区分,但是“86版”未必恰当,“82版”或许更为恰切。因为当年试拍的一集《除妖乌鸡国》,在1982年就已经登上荧屏。

2004年,《西游记》剧组“二十年”聚首,导演杨洁、“唐僧”“悟空”“八戒”“沙僧”等主要角色悉数到场;2013年,《西游记》的“三十年”聚首,“沙僧”缺席,因为扮演者闫怀礼已于2009年去世。而就在2017年,一手创造出《西游记》的导演杨洁也驾鹤西去。有人感叹道,等到“四十年”的三度聚首时,不知还有多少面孔能与观众见面。“物是人非”这般的形容,用在《西游记》身上也令人别有一番动容。

2017年大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号称“二十一世纪剧王”的这部作品,创造了国剧市场近十年来最为抢眼的收视成绩。在“流量小生”霸屏的年代里,它凭借一众“老戏骨”撑起了一部主旋律大剧。而当年的《西游记》,同样是一众“老戏骨”的团队,而且都是“戏曲”行当出来的角儿和腕儿,只不过彼时那个还未被商业力量过度浸染和裹挟的演艺行当里,这是常态,反而不值一提。

从导演到编剧,再到演员,大多都有戏曲的功底。

导演杨洁,在《西游记》以前一直都是戏曲节目的导演,临危受命要执导《西游记》,反对声还随之四起,“一个搞戏曲的能搞好电视剧么?”杨洁顶着争议,找来当时同在戏曲行当里的老搭档戴英录和邹忆青,开始做起了这部电视剧的编剧。全剧的主演里,扮演孙悟空的六小龄童自不用说,出身于绍剧猴戏世家,在拍摄前是一名昆剧演员。同样也是昆剧演员的还有猪八戒的扮演者马德华。而三位唐僧的饰演者中,其中一位迟重瑞则是京剧演员。

除此之外,配角中的“戏曲背景”更是囊括了京剧、评剧、越剧、黄梅戏、湘剧等多个剧种——“车迟国王后”赵丽蓉是评剧表演艺术家,“唐僧母亲”马兰是黄梅戏“五朵金花”之首,“玉兔精”李玲玉当时也已在越剧界已小有名气。

三十多年来,这一版《西游记》的戏曲底色,是鲜少有人谈及的话题。从梨园行当里跨界到镜头前的“老戏骨”们,眉角眼梢藏着故事,一颦一笑都是戏。由于经费紧张,在当时的主要角色中,“孙悟空”和“八戒”每集的酬劳最高,“唐僧”和“沙僧”次之,但最高的也不超过百元。表演功底之扎实、对名利之淡泊,恐怕也难以有后辈可以与之看齐。导演杨洁曾坦言,“因为我们是在搞艺术,用性命在拼搏,用心血在创造。”

“老戏骨”们在《西游记》中塑造的形象深入人心,以至于多年后,再有其他版本的《西游记》出现,大家都习惯于拿这一版来作比照,尽管它在诸多细节之处未必都遵循了原著。但只要这一个“西游故事”的巅峰尚在,对于《西游记》的翻拍争议恐怕就会一直存在。

当我们怀念“西游”时,其实是在怀念那个时代

《西游记》导演杨洁逝世的消息,几乎引发了全国上下的集体缅怀。人们纷纷怀念起杨洁,也一并怀念起她为人们编织的那个童年神话梦。

杨洁和《西游记》结缘,在1981年文艺部的一次会议上。当时中央电视台提出要把四大名著搬上电视荧屏,最先提上议程的就是《红楼梦》和《西游记》。可创作如此大体量规格的电视剧谈何容易,“文革”结束没多久,电视剧制作的水平跟得上吗?所有人都捏了一把冷汗。

那场会议上,时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的洪民生问杨洁,敢不敢接《西游记》?杨洁几乎是脱口而出的:“为什么不敢?”于是,她就领取了这一份艰巨的任务。

当然,她面临的困境是显而易见的。当时的中国电视剧,对于神话题材的创作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一头是家喻户晓的名著母本,一头是电视剧行业新鲜人,怎么做呢?

杨洁做出了一个果断的原则性界定:忠于原著、慎于翻新。于是,便用了单元剧的方式来呈现足本内容,每一个故事相互联系,却又保有自身的独立性,有些要搞笑,有些要悲情;有些要紧张,有些要抒情。

杨洁在她后来的回忆录里写道,“《西游记》,‘游’是一条贯穿线。从大唐景色到异国风光,表现了路途的遥远和取经的艰辛。通过‘游’字,把中国绚丽多彩的名山大川,名扬四海的古典园林,历史悠久的佛刹道观摄入剧中,增强它的真实感和神奇性,并达到情景交融、以景托情的效果。”于是,为了能去展现最符合原著描写的场景,开拍前她跟工作人员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跑遍远近七十个景点。《三打白骨精》的取景地张家界黄石寨,当时尚未开发,杨洁在堪景途中差点坠落悬崖。

有太多困难需要去克服,除了“天然”的,还有“人为”的。比如在电视剧原声中融入电子音乐遭到反对,再比如最初的《西游记》热播后遭遇的“人情冷暖”。

好在都挺了过去。

无论八十年代的这版《西游记》有多少瑕疵,它终究是不可取代的。在那之后,西游故事的改编方兴未艾,我们似乎长期处在“西游”的改编现场,却没有太多声音对“忠于原著”这件事再有苛求——毕竟,最忠实的这一版已经无法超越了。

八十年代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一段“执拗的低音”,阶级斗争的话语逐渐被改革开放的话语所取代,作为重要大众传媒手段的电视也承载了太多关于思想和文明的意义。也许那一时期的电视作品不够“好看”,但它所印迹着的美学意义和精英色彩,却是此后中国电视史中绝无仅有的。

这版《西游记》里的经典段落很多,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女儿国》一集。唐僧离开女儿国,女儿国国王与之告别,一句“来世若有缘分”动容无数观众。以至于直到今天,唐僧是否对女儿国国王动情的问题,仍是坊间议论《西游记》时的一个热门话题。但事实上,这个未解的情感难题,就脱胎于电视剧,在原著里未曾发生。

比起“名著”,1986年播出的电视剧《西游记》更带着些美好的人情味,这样的美好,显然是值得珍视的。

我的导师曾在评价这版《西游记》时这样描述:“比起其他说辞,我更愿意将这部虽粗糙却无比真诚的《西游记》视为专属于中国人的集体美学教育。正是在这个貌似奇幻的神魔世界的框架下,我们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于电子荧屏的美的战栗。”

《西游记》的“美”,大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吧。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西游记》:“若一去不回 便一去不回””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梁山108好汉谁结局最好?此人第一个识破宋江 谎称探母一去不回

梁山108好汉谁结局最好?此人第一个识破宋江 谎称探母一去不回

宋江,公孙胜,晁盖,梁山,兄弟,朝廷,梁山好汉,梁山泊,好汉,众位,头把交椅,结局,吴用,宋江便,阎婆惜,性格,老家,蓟州,伤残,老母亲,卢俊义,方腊,李逵,武松,母参,玉麒麟,主事,在官,回家乡,大舞台

2007-09-10 #经典故事

文物的南迁史:部分一去不回 故宫与台北隔海相望不得团聚!

文物的南迁史:部分一去不回 故宫与台北隔海相望不得团聚!

文物,南迁,库房,故宫,朝天宫,工作人员,故宫博物院,日本,北平,形势,战争,日军,院长,变化,兵分三路,得多,易培,易培基,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上海,华北地区,保护国,军队,北京,南京,卢沟桥事变,我国,国土,同胞

2016-01-10 #长篇故事

水浒传中结局最好的人 识破宋江 借口回家探母 最后一去不回

水浒传中结局最好的人 识破宋江 借口回家探母 最后一去不回

宋江,公孙胜,晁盖,这个人,水浒传,母亲,梁山好汉,兄弟,入云龙,决心,梁山,结局,神仙,有人说,吴用,大智,孙胜,宋江自,二仙山,后梁山,好的了,识破了,四大名著,下场,一去不复返,云游四方,中都,人们,人世,人物

2015-03-23 #故事会

西游记 西游记儿歌 西游记儿歌视频

西游记 西游记儿歌 西游记儿歌视频

七十二变,师徒,朝西,招数,画皮,美女,诡计,陷阱,魔法,八十一难,刀山火海,妖魔鬼怪,唐三藏,唐玄奘,白龙马,上大路,所属,卡通,兄弟,业绩,同心合力,徒弟,如意棒,类别,白龙,斩妖,正义,金曲,马蹄,铃儿

2020-06-19 #故事会

西游记 西游记儿歌 西游记儿歌视频

西游记 西游记儿歌 西游记儿歌视频

七十二变,师徒,朝西,招数,画皮,美女,诡计,陷阱,魔法,八十一难,刀山火海,妖魔鬼怪,唐三藏,唐玄奘,白龙马,上大路,所属,卡通,兄弟,业绩,同心合力,徒弟,如意棒,类别,白龙,斩妖,正义,金曲,马蹄,铃儿

2020-06-18 #短篇故事

西游记 西游记儿歌 西游记儿歌视频

西游记 西游记儿歌 西游记儿歌视频

七十二变,师徒,朝西,招数,画皮,美女,诡计,陷阱,魔法,八十一难,刀山火海,妖魔鬼怪,唐三藏,唐玄奘,白龙马,上大路,所属,卡通,兄弟,业绩,同心合力,徒弟,如意棒,类别,白龙,斩妖,正义,金曲,马蹄,铃儿

2010-08-30 #故事会

西游记 西游记儿歌 西游记儿歌视频

西游记 西游记儿歌 西游记儿歌视频

七十二变,师徒,朝西,招数,画皮,美女,诡计,陷阱,魔法,八十一难,刀山火海,妖魔鬼怪,唐三藏,唐玄奘,白龙马,上大路,所属,卡通,兄弟,业绩,同心合力,徒弟,如意棒,类别,白龙,斩妖,正义,金曲,马蹄,铃儿

2013-02-12 #故事会

西游记 西游记儿歌 西游记儿歌视频

西游记 西游记儿歌 西游记儿歌视频

七十二变,师徒,朝西,招数,画皮,美女,诡计,陷阱,魔法,八十一难,刀山火海,妖魔鬼怪,唐三藏,唐玄奘,白龙马,上大路,所属,卡通,兄弟,业绩,同心合力,徒弟,如意棒,类别,白龙,斩妖,正义,金曲,马蹄,铃儿

2013-10-23 #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