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热点聚焦」人民日报:保山腾冲“诗意傣寨”帕连:向艺术乡村的华丽转身

时间:2014-11-04

从云南腾冲市区出发,伴随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绕过几道山弯,几杆高达10米的竹制毛笔出现在视野之内五合乡帕连村到了

提示:本文共有 468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0 分钟。

9月1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故事》整版报道:保山腾冲"诗意傣寨"帕连:向艺术乡村的华丽转身,全文如下:

高黎贡山下,龙川江畔。从云南腾冲市区出发,伴随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绕过几道山弯,几杆高达10米的“竹制毛笔”出现在视野之内——五合乡帕连村到了。

“我不知道其他省份的情况,但这些‘毛笔’绝对是全云南最大的啦!”驻足村口,同行的五合乡党委副书记(挂职)张占菊热情地讲解道,“这其实都是电线杆,通过绘画加工才变成了‘大毛笔’。”

记者发现,类似的艺术装置正四散于这个游客口中的“诗意傣寨”:创意字体写成的诗句彩灯、仿村中孩童绘就的巨幅壁画、废弃砖瓦制作的墙面装饰……殊不知,在去年以前,帕连还一直是一座默默无闻的边陲村寨。

游客与创意壁画《骑单车的二猛》合影留念。五合乡文化站供图

五合乡党委立足资源禀赋,以美丽村庄建设为抓手,加快发展生态服务业,让绿色、健康、美好的生活环境成为展现五合美丽形象的发力点。2019年,五合乡选择在“云南省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村”帕连,以嫁接艺术的方式,带动乡村旅游,激活经济发展。在艺术的洗礼下,帕连村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引得无数游客沉醉其间。

帕连村中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墙。记者 刘乐艺摄

“能用艺术改变乡村,让我很有成就感”

顺着火山石块铺就的村道挪步向前,白墙、青砖、黛瓦鱼贯而出,徽派建筑风格民居鳞次栉比,汉文化符号在这个纯傣族村轻易可见,这便是帕连最大的特点。

张占菊告诉记者,帕连现有住户119户,均为傣族。但据邑人杨文选所撰《杨思孝老祖公定居帕连寨时间考查》一文可知,帕连人其祖却为汉族,大致于明朝万历年间到龙江刀土司家任书办之职,土司赠与庄田,又娶傣族雷氏为妻,而后定居帕连。在400多年的民族繁衍生息中,帕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傣”文化。2013年,帕连村还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这里距离最近的高速公路出口只有6公里,距离腾冲市区也只有30公里,但之前的旅游发展却并不尽如人意。”2019年6月,张占菊被选派至五合乡主抓乡村旅游,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她发现帕连的区位、民俗优势都非常明显,但缺少一张打响旅游名号的“关键名片”。

最适宜帕连的“旅游名片”从何得来?张占菊带领乡村两级干部四处打探,寻觅可行方案。很快,紧邻腾冲的德宏州梁河县举办的“涂鸦艺术节”吸引了张占菊的注意。

在画家信王军心目中,云南的村寨虽是一片神圣的艺术净土,却唯独缺乏艺术教育,“就连阅读、谈论文艺的人都很少”。因此,2017、2018连续两年,他来到梁河县发起涂鸦艺术节活动,邀请数百位涂鸦画家来此创作,并开展公益教育。在艺术的赋能下,单调的巷道开始变得五彩斑斓,吸引游客源源不断地参观浏览。

“既然有成功案例在先,那帕连是不是也能‘移植’这一模式呢?”在获得乡党委同意后,张占菊委托帕连文化站站长陈以晓与信王军取得联系,多次向他发出来帕连考察的邀请。

终于,去年8月底,信王军一行四人来到帕连。在村里村外转了两天后,他们发现,尽管帕连拥有独到的傣族文化,但它也是一座缺乏亮点的乡村。“如果能通过艺术让老旧山村焕发新活力,这会让我很有成就感。”信王军说,离开帕连回到家没几天,他便设计好了改造方案。

“对传统傣寨进行改造,这需要有情怀的艺术家参与主导,信王军先生的方案就很好地融合了现代风格与傣家传统。”对于信王军的设计方案,张占菊等人很是满意。在乡党委、政府的协调下,200多万元改造资金迅速到位,3个月过后,信王军便带领团队入驻帕连。

自村口向西没走几步,只见黄土砖墙内,却嵌有一台废旧黑白电视机,屏幕上清晰显示着“你们的美术馆”几个大字,这里便是帕连村艺术改造的起点。

原来,在前期考察中,信王军了解到,帕连村民其实并不缺少接触艺术的机遇,每年都会有大批艺术爱好者来村写生。为了让帕连真正成为艺术乡村,让艺术爱好者与其作品能在村中找到一个“落脚处”,信王军决定拉上村民一起修建一座美术馆,即“你们的美术馆”。

“美术馆不是我们的,也不是他们的,而是你们的,这样更显得亲切。”正如信王军希望的那样,在与艺术家们的朝夕相处中,村民渐渐对艺术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知从何时开始,每天傍晚,在未完工的美术馆内,砌墙工人、耕田农夫、年幼孩童都纷纷拿起了画笔,开始学习作画。

可别小瞧了这些“菜鸟”画家,正是他们最先在“你们的美术馆”办起了个人画展。这不,在8月末的帕连,一场名为“一个体育老师的绘画展”正在这里上演。这名体育老师不是啥知名画家,就是帕连村村民杨正斌。

因为家中空房较多,信王军团队进驻帕连后,便一直住在杨正斌家。耳濡目染下,这名五合民族中学的体育老师也慢慢迷上了画笔。从鹅卵石画到青瓦片,从田园山水画到傣族民俗,短短3个月,杨正斌就创造了29幅作品。

“大家告诉我要想啥画啥,还教给我具体构图方法,知道我喜欢吃鱼,艺术家们甚至还用捕鱼工具捞篼给我起了艺名。”对于这个新身份,杨正斌很是满意。

如今,帕连村这个传统傣寨的名气是越来越大。“今年五一期间,帕连村的单日游客量成功突破了3000人次,直到晚上10点还有游客来赏灯作画。”张占菊告诉记者。

为了更好利用艺术拉动帕连发展,信王军最近又开始将村中壁画制作成书包和服装,摆在网上销售。“这些纪念品的销售所得,最终还是要返还给帕连的,毕竟精彩地活着,比拼命赚钱更重要。”信王军笑着说。

壁画《当你站在这里时这个作品就完成了》。记者 刘乐艺摄

“看着这些宝贝还有点用处,我高兴着咧”

对这个拥有百年历史的村寨进行艺术改造,村民们是什么反应?

“听说村里要发展旅游,大家都高兴着咧!就拿建美术馆说起,开工第一天,全村上下老小都主动带上工具来到现场,一起帮着清扫整理,干劲儿可足啦!”张占菊说,“你瞧,这里是文举奇石馆,这便是我们村民自发捐建的。”

帕连村背靠云盘坡而建,村中地势因而起伏较大,巷道设计错综复杂。紧跟张占菊的脚步,在迷宫般的帕连走过几处巷角,抬首一看,文举奇石馆便到了,而这也是捐建者杨文举老人的家。

走入馆内,四面墙上尽是展柜,上千种奇石陈列其上,好不壮观。“你面前这块叫‘爱情石’,那边是‘东渡’,再旁边那个是‘美人鱼’……”杨文举热情地介绍着馆中藏品,声音浑厚有力,一点儿也听不出老人已有89岁高龄。

先后担任云南民族学院副院长、腾冲文教局文化科科长的工作经历,令杨文举对傣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颇为在意。因此,1992年退休后,他没有选择留在城市安度晚年,而是举家搬回了帕连。

自费建阅览室、开办汉语培训班、请专家教授种植技术……回到家的这28年里,杨文举基本上一天也没闲着,脑子里琢磨的尽是村里的大事小情。

一次偶然的机会,杨文举发现,帕连的石头资源很丰富,有特点、有灵性的奇石数不胜数。“遇到好看的石头,我就是背也要把它背回家,这都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贝哟!”这么多年下来,收集奇石成了老人唯一的爱好,一有时间,他便会欣赏起自己的收藏。

去年底,帕连村启动“艺术改变乡村”计划后,杨文举又动起了捐建奇石馆的心思。

“放心,知道项目资金不多,我不收你们钱,就把奇石馆建在我家就行,省得你们来回折腾。”至今,张占菊还记得初次拜访杨文举时,老人所讲的这句话。

事实上,当时杨文举的身体状况并不太好,大家都很担心嘈杂的施工会影响老人家休息。“你们尽管弄就好,不用管我,看到这些宝贝还能有点儿用处,我高兴着咧!” 杨文举的表态,令在场的每个人都感动不已。

今年年初,在共同努力下,文举奇石馆正式开业迎客,半年时间就接待了上万人次。

由于帕连旅游业是刚刚起步,景区创建工作面临着诸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村民活动空间压缩等多重困难。为此,五合乡党委在帕连组建了村民小组,形成“支部到组、自管到户、商量到人”的治理新格局。

得知帕连村民小组成立了,杨文举很是支持,他主动报名,并担起了村规民约义务宣传员、邻里纠纷调解员等多种职务。不仅如此,他还说服两个儿女加入了村民小组,一起为帕连服务。“不管用啥方式,只要能为家乡建设贡献份力量,我都愿意!”杨文举说道。

帕连村民跳起傣族嘎光嘎秧舞。五合乡文化站供图

“在家门口开店,比生活在城市还快乐”

换上“艺术装”,吃上“旅游饭”,帕连村傣家人的日子真的富起来了吗?

带着疑问,记者走进“你们的美术馆”,来到“阿改小吃摊”前。只见摊前的塘火旁,正围坐着一群歇脚游客,身穿傣服的阿改一边切着水果,一边热情地招呼着客人。

“不好意思,实在是招待不周。先来尝尝我做的肉干吧,这是第一次做,可能不太成功。”刚刚送走客人,阿改便忙将刚切好的牛肉干递给记者,眼神中满是歉意。对于这位30岁的傣家姑娘来说,能在家门口过上如此充实忙碌的日子,这是曾经的她想都不敢想的。

阿改,名叫杨秀改,是土生土长的帕连人。由于家庭贫困,初中毕业后,阿改便去县城打工,结婚后为了照顾两个孩子,阿改不再外出,而是留在家中务农。但一年到头算下来,也没多少收入,日子过得很拮据,“那时候就连买一件60块钱的衣服都要想好几个月。”

眼见游客是越来越多,为了带动村民增收,帕连村民小组在村中各处设置了多个公共摊位,只象征性缴纳一点费用,村民就可在此经营餐饮生意,“阿改小吃摊”便是其中之一。

靠着自学手艺,阿改将自家种的菠萝、芒果调制成特色饮品,并制作软米、猪皮、撒撇等傣味美食,供游客挑选。就靠经营小吃摊,阿改一个月就能有2000多块钱的收入。“在家门口开店,既能照顾老人、小孩,还能接受艺术教育,这比生活在城市里还快乐!”阿改笑着说道。

阿改告诉记者,因为艺术改造,村里1/3的年轻人都回来了。目前,只住有419人的帕连村光农家乐就开了4家,小吃店也有20多个,不用出家门,村民就能做起生意。

曾经,在64岁的帕连村民白兴秀心中,老年人要想补贴家用,就只能带着自家种的洋石榴到公路旁售卖,“路途远不说,路边蹲一天,最多也就挣几十块。”

“帕连作为傣族村寨,民族特色这块招牌必须得发扬光大。”张占菊明白,若想真正发展好乡村旅游,势必还要发掘傣家传统民俗的价值。

织锦技艺,是傣族的传统手工艺之一。近年来,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一梭一线制成的织锦逐渐被机器化纺织产品替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严峻的失传危险。“如果帕连能恢复做织锦,一来可以继承傣家传统,二来还能增加旅游卖点。”张占菊不禁想到。

“但整个帕连,已经有50多年没做过织锦了。”对于重振织锦技艺,起初,白兴秀并不看好,“说实话,像我们几个做过织锦的老姊妹,因为年龄大了,具体细节真是忘掉咯。”

既然在当地找不到‘师父’,那就去更远的地方看看。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11月,帕连村与龙陵县的一处傣寨取得联系。村民们分批来到龙陵,实地参观学习,最终成功将织锦技艺传归帕连。

在白兴秀家中,就有一间专门展示织锦的屋子。“像这种织锦,一般能卖到300块一米,另外一种质量稍差些,但也能卖到200块钱。”她告诉记者,听说村里又开始做织锦了,许多游客慕名而来,生意也好做得很,“现在,我再也不用去路边摆摊卖水果了,来旅游的客人直接把钱‘送到’了我家门口,真的谢谢政府对我们傣家的支持帮助!”

包括“你们的美术馆”、文举奇石馆在内,如今的帕连已经形成了“五馆联动”的特色景点。“下一步我们要考虑的就是把乡村旅游与壮大集体经济结合起来,帮助村民持续增收。”张占菊说道。

傣语中,帕连意味着“红岩下的寨子”。如今,艺术乡村散发出的“幸福光芒”已点亮了整片“红岩”,为傣家人带来希望!

鸟瞰五合乡帕连村。五合乡文化站供图

刘乐艺

编审:李赛航

责任编辑:杨冬燕 施媛媛 唐霖源

电话:0875-2203983

邮箱:bsrbwx@163.com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热点聚焦」人民日报:保山腾冲“诗意傣寨”帕连:向艺术乡村的华丽转身”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故事》大篇幅关注保山乡村振兴

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故事》大篇幅关注保山乡村振兴

连村,艺术,杨文举,张占,信王,五合乡,织锦,游客,美术馆,乡村,傣族,保山,村民,旅游,奇石馆,杨正斌,傣家,老人,改造,传统,文化,文举,新闻网,村里,刘乐,体育老师,发展,文化站,乡村旅游,告诉记者

2010-04-26 #故事会在线阅读

2020年保山市公务员面试热点:新冠肺炎疫情中医护人员的感人事迹保山人事考试网

2020年保山市公务员面试热点:新冠肺炎疫情中医护人员的感人事迹保山人事考试网

医护人员,疫情,云南,谣言,民众,物资,病毒,口罩,女护士,武汉,华图,内容,关注点,医疗,国人,女儿,好友,战士,照片,肺炎,配文,部分,发展,工作,战斗,防控,下一秒,公务员考试网,反映出,交叉感染

2020-05-26 #短篇故事

2020年保山市公务员面试热点:新冠肺炎疫情中医护人员的感人事迹

2020年保山市公务员面试热点:新冠肺炎疫情中医护人员的感人事迹

医护人员,疫情,谣言,病毒,民众,物资,口罩,女护士,武汉,华图,云南,关注点,医疗,国人,女儿,好友,战士,照片,肺炎,配文,部分,发展,工作,战斗,防控,下一秒,反映出,交叉感染,感人至深,居安思危

2020-05-26 #经典故事

人民日报持续关注的这个热点 高考作文会不会考?答案都在这里!

人民日报持续关注的这个热点 高考作文会不会考?答案都在这里!

高考作文,考生,热点,高三,素材,人民日报,老师,中学,公子,分数,教育,全国,个人,孩子,家长,方向,满分,考点,毛坦厂,高考考生,社会,一代人,中国,专栏,历史,北京,内容,好消息,大学,总分

2016-11-26 #短篇故事

人民日报热点:高考作文考察点揭秘 准了别谢我!

人民日报热点:高考作文考察点揭秘 准了别谢我!

防线,北斗,家园,青年,方向,高考作文,不一样,精神,中国,发射成功,北斗三号,高分作文,全球,公子,大学,布局,考生,距离,长征三号甲,高三,协作,攻关,教育,中国精神,多部门,我们的家园,我们需要,要思考,深刻认识,说的是

2024-01-24 #综合

隆阳稳就业小故事上《人民日报》啦

隆阳稳就业小故事上《人民日报》啦

杨彬,宋智明,菜市场,菜场,隆阳区,线下,就业中心,负责人,采购站,零就业家庭,人员,一家,上菜,买菜,保山市,大姐,小吃店,市民,市场,工作,指导,采购,网上菜场,王丽芹,郭巾,上平,天能,金上,人民日报,事例

2018-02-13 #故事大全

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 傣寨帕连的故事依旧在继续

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 傣寨帕连的故事依旧在继续

孩童,老人,好的,傣家,村寨,柠檬,藤编,太阳,光芒,声响,围墙,声音,引得,江水,果实,棍棒,阳光,炊烟,炙热,织锦,身子,象脚鼓,少年们,又安,土基,得金,林怡,路露,山坡上,云雾

2009-09-17 #故事阅读

保山脱贫故事:“孔小胖”养猪记

保山脱贫故事:“孔小胖”养猪记

干部,养殖,扶贫,国家,肥猪,贷款,生活,乡村,技术,弟弟,小胖,念头,我家,挂包,政策,父母,社区,种猪,规模,能繁母猪,新盖,李华,杨刘,创业路,甫家,技术学院,学名,保山市,乡里,乡政府

2013-06-24 #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