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一生奉行 为官十训三事忠告的清廉官者张养浩的忧民之心

时间:2014-11-21

位于济南地区的千佛山曾相传是上古时期舜成长的地方,即使是在如今在这个地方,依旧还留存着舜祠遗迹,而这个地方却对少年时期的张养浩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提示:本文共有 442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导语:

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似乎是人们对于济南的最初的一个印象,而写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篇《山阳潼关怀古》名句的张养浩就生活在这个山水地方,《元史》中曾记载,张养浩的家族曾是十分显赫的,他的祖先则是唐朝时期大名鼎鼎的张九龄的弟弟,可惜时光斗转星移,家道中落,到了张养浩祖父这一辈的时候,家中的口粮都存在了一定的问题,但是幸好张养浩的父亲并未因为家庭的贫困而自暴自弃,而是常年奔走于京师和江淮地区,他们的财富也就随之积少成多,家中也就逐渐富裕起来,但是他却没有只满足于经商所带来的利益,毕竟在古时,对于商人虽然有财富,但是社会地位却不高,于是他选择让自己的儿子奋发读书,重振祖上光辉。

位于济南地区的千佛山曾相传是上古时期舜成长的地方,即使是在如今在这个地方,依旧还留存着舜祠遗迹,而这个地方却对少年时期的张养浩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十七岁时张养浩曾下一首《过舜祠》在诗句的表达中,他渴望着能有一位像舜一样的贤明君主,大胆启用人才,让自己能实现抱负,同时还能造福天下。

一、知识积淀

1、元朝初年被废除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自被发明出来的时候,就一直被用于选拔朝廷官员的所用,在宋朝和金朝时期,科举制也都是朝廷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方法,但是在元朝建立之后,竟然废除了科举制,那元朝时期,他们又是如何选拔和任用官员呢?

这主要还是源于蒙古统治集团下的国家和往昔的那些历朝历代还是存在些许的差异的,他的国家组织结构更像是一个金字塔的模型,越往国家顶端的统治权,封闭性也就越强。

如宰相这一级别的大多都是从怯薛出来的,而这个怯薛就是皇帝的宿卫,他们虽为宰相但更像是皇帝的心腹一般,基本上也都不会从底层官员中选拔。

从小熟读儒家经典的张养浩,将《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了自己一生的座右铭,可是如何才能将这些才能施展开来却是一个问题?主要是元朝初期,已经将科举制取消了,所以向张养浩这样的读书人几乎是没有可以进入仕途的门路,所以那时学正是很多读书人所梦寐以求的仕途出路。

图一 张养浩

公元1292年,已经当了多年学正的张养浩,在同僚的建议下离开了济南,只身前往了元大都来求取仕途,在那里他一直是一个举目无亲的生活状态,所以也没有人注意到他的才华。

但是他一直坚信着"有志者,事竟成"的理念,所以他还是带着他的文章来到了元朝宰相不忽木的门前,一方面他要想着如何应对不忽木,另外一方面他还想着要如何让不忽木接纳自己。

但是机遇往往就是这般,不忽木接待了张养浩,令张养浩没想到的是,这位位高权重的当朝宰相竟然是一位色目人,毕竟在元朝时期,蒙元贵族一般都是享有最高等的地位,而色目人也就是各色各目之人,包括被蒙古人征服了的突厥、粟特、党项人等等,他们受到蒙元政府的信任,掌管着当时蒙元的财产等许多关键的职位。

与此同时,元朝还实行了一种叫做诸色户籍的户籍制度,这个户籍相当于就是把人进行了分门别类的划分,有参与军事的军户,有管理驿站的站户,读书人则就被称为了入户,儒户们的主要工作则就是读书。

2、下层儒生与上层高官清流的交融

不忽木作为元朝的高官,受中原地区文化的影响,主张修建学校,重视儒学,而此时的也正值年轻的时候,雄心勃勃的想为自己的政治生涯做出一些功绩,同时为了消除蒙元入驻中原的种种不适,他是有心广纳汉族人才,这般也是可以为蒙元注入新的文化血液。

张养浩的斐然文采,很是让不忽木很是惊讶,但也很赞赏他的文化素养,于是乎在这样的际遇下,不忽木开始正式培养这个很是与之投缘的青年才俊张养浩。

他破格将张养浩纳入了元朝的中央机构,并亲自引荐他出任礼部令史,后来还推举他为山东堂邑县令,这一步步的高升可谓是与不忽木的推荐密不可分的。

图二 不忽木

堂邑县在元朝时期属于中书省的东昌路,张养浩在刚到堂邑县的时候,曾听说这里的官舍是一座凶宅,前任诸官来到这里之后,都曾出现过一些或大或小的意外,但是张养浩却不相信这一套理论。

这在他的《初拜堂邑县尹》一诗中,有过这样的描述"一县安危任不轻,初闻恩命喜愁并。徒劳人尔岂吾意,何以报之惟此诚。操刃岂容伤美锦,循墙谁敢忘高名?前贤为尹规模在,他日须期与抗衡。"在这首诗中张养浩是清晰的表达出了他对于自己出任堂邑县的抱负与愿望。

二、 人生抱负与理想

1、三年积淀后世勃发

在堂邑县任职期间,张养浩将汉代名臣杨震的一句话一直悬于自己府宅的凉亭中,用于随时惊醒自己,此话只有三个字"四知亭"。这三个字直的其实是杨震当时对于那些向他送礼的人,并不因无人看见就接受,而是他认为只要做了就会"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所以他就将这四知作为了自己的为官箴言。

图三 四知亭

张养浩则也是受其影响,于是将杨震的为官之道,作为了自己的为官警言,匾额高悬一方面是为了表明其仰慕先贤、清廉自守之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能随时警醒自己的一言一行。

在堂邑县的三年,让张养浩更加知道了民间农耕百姓的不容易,另一方面这三年的磨练,也让他知道了该如何为官,才能不负一方百姓的重托。

也就是在这个地方,他完成了人生中很重要的一部作品《三事忠告》的第一部《牧民忠告》。

图四 《三事忠告》书图册

《三事忠告》其实主要就是讲的为政之道,这也基本都是遵循着张养浩自己的为官的经历而撰写的,其中《牧民忠告》的开篇第一章就讲述的是即将走马上任从士子一跃成为方圆百里的一位地方官,这种心态上的变化,可谓很是玄妙,而张养浩则就是将这种感觉进行详细剖析,作为了为政的指导用书。

2、回京担任要职

在大元年时期,国家皇帝进行了更新换代,武宗即位后,他将其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立为了皇太子,于是乎张养浩就被皇太子从堂邑县召回了京城,后来将其奉为了太子文学,后来改称为监察御史。

元朝最终为了更好的管理中原地区,于是欲设立尚书省,但是当时张养浩上书,认为设立尚书省是变法乱政,但是对于他的上书当时御史台大臣并未采纳他的建议,后来武宗按照既定的意思去南郊进行了祭祀大礼,但是就在此时出现了一些问题,那就是祭祀当天,狂风大作,有不少的百姓在这场祭祀中,因为天灾导致丧命,于是乎张养浩便上书"找错误的人来替代祭祀,所以上苍变化气候以示皇帝。"

图五 元武宗

但就是这般敢于说话,在大元三年,此时的张养浩已经位居监察御史,给皇帝上书了一封万言书,书中直接将朝政上的问题写了出来,如赏赐太多、刑禁太疏、名爵太轻、台纲太弱、土木太盛等等问题,但是这些指戳皇帝心里的话语让皇帝很是不能接受,于是他就因为言皆切直的原因,受到了贬伐。

将其免除了翰林待制,在受到严厉处罚之后,张养浩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乎他直接出走大都,知道武宗驾崩之后,在仁宗的召唤下,他才得以再度回到京城。

三、任劳任怨鞠躬尽瘁

1、恢复科举激励后学

元仁宗皇庆二年在张养浩、元明善等人的积极推动下,皇庆二年的年底,朝廷下诏将在皇庆四年恢复科举考试。

延佑二年元朝举办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张养浩以礼部侍郎的身份,与元明善、程钜夫等一起主持。当时张养浩的建议就是要广纳人才,所以这元朝的第一次科考并不是那么严格,同时他还对很多虽然落榜但是有才华的儒生进行留用,这也看出他们对于儒生们的珍惜。

图六 元仁宗

他的主张得到了朝廷认可,由此网罗了诸如张起岩、许有壬、欧阳玄、黄溍等许多元代名士。恢复科举开启了读书人入仕的大门,登科的士子非常感激,纷纷要登门拜谢,却被张养浩婉拒,只是告诫他们"只要想着怎么用才学报效国家就好了,不必谢我,我也不敢受诸公之恩。"

延佑五年张养浩被擢为陕西行台制书侍御史,后张养浩任礼部尚书,主持当年科举考试,忽都达儿等有五十六人及第,其中这有不少人在后来的元朝政局上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延佑七年仁宗去世,其子硕德八剌继承皇位,成为了大元的英宗皇帝。

图七 元英宗

但是一个人的作风,怎会因为时间就发生改变呢?于是英宗皇帝后,适逢中原地区的元宵佳节,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做成鳌山,于是张养浩就极力反对,皇帝在收到张养浩的奏书之后,一看其内容,就直言"不是张希孟不敢这样说"。最终英宗皇帝取消了这场花灯表演,还下令赐给张养浩钱财布匹,来表彰他的正直。

2、得疾不起,救济百姓

元朝作为一个草原民族,统治了中原地区,在治理上总是有些不那么得心应手,所以在天历二年陕西地区发生大旱之时,便派了张养浩去陕西行台为中丞。却万万没想的是,这一去张养浩就再也没有回来。

图八 张养浩救济陕西灾民

张养浩在接到朝廷对于自己的调令的时候,知道要去的是旱灾地区,于是他立即就将自己家中的财物分给了周边贫困的家庭,身无负累的前往了陕西去抗旱,在沿途他只要碰到有灾民便会进行救济,后来还途径华山的西岳庙直接跪拜不起,乞求上苍赐水,解救百姓。

或许是诚心感动上天,在他求雨后不久,天降甘霖,解了陕西的一时之困,但是张养浩深知,乞求苍天降下甘霖只能解一时之困,作为农耕文化国家,只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图九 张养浩前往陕西赈灾

张养浩白天要外出救济灾民,同时还要处理这期间发生的各种事物,如当时因为灾荒,许多百姓的钞票出现一点污损,米商就不卖,于是就造成了米价越来越高,百姓也无米可食,于是张养浩检查府库中那些没有污损的钞票与百姓兑换,同时还监察米商,不得随意因钱币问题,不予售卖大米给百姓,同时他还向朝廷上奏章,请求实行纳粮补官,最终张养浩因为积劳成疾,病死任上。

四、深厚的文学功底流传后世

1、散曲大家

虽然张养浩一生从政,但也是元朝时期的散曲大家,在散曲创作上有着不朽的文学地位。这一切其实都是源于张养浩的创作题材极为丰富,其中他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以其不凡的气质,寓意悠远的写作手法,在元曲中也是堪为佳作的。

图十 张养浩文学作品

由于他的直言,在朝廷上有所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有着不少的体现,他的很多作品具有着勤政爱民但又有寄傲林泉的避世思想,或许用范仲淹的一句话来形容张养浩的风格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似乎是格外的适合。

他出走元大都之时还曾留下了"视荣华如风花之过目,鸟声之悦耳。以六合为家,四时为友,寄傲林泉,纵情诗酒"的话语,这体现出了他的对于自己人生的理想规划。

2、诗文名家

多年的为官使得他的散曲中充斥着他的理想生活,但是在诗词歌赋上面则更多的体现的是他的为官期间的现实政治和民生疾苦,由于语言文学的深厚功底,使得他在情感叙述上有着很强的表现能力。

他长期的政治生涯使得文章论述精辟,条理清晰,往往很多事情都是他的亲身经历,所以在表达上也更具有感情。

只是可惜的是现在留存下来的佳作很多都在历史的长河中遗失了,现在保留下来的《三事忠告》中的三部,《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还被日本学者安冈正笃翻译成为了《为政三部书》。

结束语:

张养浩笔下那个"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养浩然之正气,解民生之倒悬。张养浩由于心中一直都有百姓,所以百姓心中也一直都有他。直至明清时期依旧有文人称颂他的功绩,形容他是为国为民,忧勤惕励之心,蔼然溢于文章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一生奉行 为官十训三事忠告的清廉官者张养浩的忧民之心”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张养浩《三事忠告 二则》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张养浩《三事忠告 二则》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A.,B.,C.,D.,子孙,妻妾,朋友,庶务,本题,答案,试题分析,家人,译文,念一,古人,官君,廉勤,这些事,由家,一家,前辈,公家,二者之间,缓急,巨细,句子,官职,居官,牧民,忠告

2020-05-26 #长篇故事

张养浩的这首散曲共七句 前六句连出六个典故只为了突出最后四字

张养浩的这首散曲共七句 前六句连出六个典故只为了突出最后四字

张养浩,班超,李斯,散曲,张柬之,陆机,最后一句,一生,功名,遭遇,秦始皇,说的是,例证,名人,屈原,故事,故乡,皇帝,结局,黄犬,西域,沉醉东风,司马,大才,楚灵均,武三思,江干,狄仁杰,班定远,苏子瞻

2012-08-29 #故事阅读

元曲中的故事之张养浩的失落感

元曲中的故事之张养浩的失落感

张养浩,蒙古,汉人,蒙古人,山东,百姓苦,儒家,民族,灾民,等级,科举考试,陕西,在朝,天子,大有,亲族,东平,公元,后世,商人,家世,朝廷,权臣,汉族,父辈,百姓,读书人,金国,儒家学说,关中大

2010-07-30 #故事会

济南没有遗忘李清照 也不能遗忘辛弃疾 张养浩

济南没有遗忘李清照 也不能遗忘辛弃疾 张养浩

济南,张养浩,辛弃疾,李清照,泉城广场,山东,先贤,代表人,元曲,塑像,名人,大流,宋词,文化,故里,文学,本地人,长廊,络绎,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文学史,文化价值,齐鲁文化,济南城市,东历,刘洪,圣祖,多大,孔丘,孙武

2012-05-02 #经典故事

海瑞一生为官清廉 最后却无人送葬

海瑞一生为官清廉 最后却无人送葬

海瑞,时候,百姓,皇帝,徐阶,胡宗宪,中大,治安疏,人们,世宗,乡绅,南京,浙江,福建,父亲,贡献,海翰,右佥都御史,丧事,儿子,年间,巡抚,总督,水患,江南,淳安县,知县,谢氏,官清廉,向明

2020-03-31 #故事阅读

“三代宗师”许由的清廉一生

“三代宗师”许由的清廉一生

许由,俗世,权势,气节,丝毫不,代宗师,这样的人,人物,后世,尧帝,态度,金钱,独立于,如此之,高风亮节,乾隆,其才,刘禹锡,官入仕,曾言,武仲,陶渊明,采山,利的,村西,箕山,自然之水,世人,上古时代,不义

2014-01-08 #经典故事

包公包青天清廉一生 爱民如子的故事

包公包青天清廉一生 爱民如子的故事

2014-08-26 #故事会

杜甫:才华横溢不得重用 一生写下诗篇多为忧国忧民

杜甫:才华横溢不得重用 一生写下诗篇多为忧国忧民

诗篇,一生,杜甫,一职,朋友,潭州,李白,国家,历史,受苦受难,官职,官位,时候,日子,权相,杂谈,田地,皇帝,百姓,秦州,红艳,落第,过程,生活,有关于,才华横溢,忧国忧民,大诗,出生于,后太子

2008-05-17 #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