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网,网罗全网精彩故事大全。找好故事就来搜故事网!
搜故事 > 故事会 > 正文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曾受质疑 捐出奖金再攻坚 她的动力从不是荣誉

时间:2014-12-16 17:23:10

相关推荐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曾受质疑 捐出奖金再攻坚 她的动力从不是荣誉

文 | 云慕溪

屠呦呦先生,2015年诺贝尔生物和医学奖获得者,今年已经89岁了。

当年她就因为腰痛和身体不适,几乎准备放弃亲自领奖,还是听同事劝说涉及中国荣誉,才在丈夫和女儿的陪同下,飞往瑞典出席领奖仪式。

在别人看来,作为中国本土第一位诺贝尔科学奖项的获得者,耄耋之年的屠呦呦已经功成名就,早应该安享晚年了。

时隔4年,她的名字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是她带领团队对青蒿素的药学研究有了新突破,一时赞扬声、质疑声再次四起。

不乏有人冷嘲热讽,说89岁的她已经耳背目昏,只不过是挂个名的科研吉祥物而已,对于这些,屠呦呦全然不在意,因为各种各样的质疑声不绝于耳多年。

她的心思,一心一意扑在她投入毕生心血的青蒿素事业上,只争朝夕。

1.出身书香世家,16岁染肺结核立志从医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她出生时,家中已经有三个哥哥,父亲屠濂规依照“女诗经、男楚辞”的传统,给她取名:呦呦。

《诗经》原句是“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没想到这个小女儿一生的事业和荣耀,都与这个“蒿”字结上了不解之缘。

父亲屠濂规,是一名银行职员,母亲姚仲千出身书香门第,外公姚咏白曾任上海法学院、复旦大学教授,舅舅姚庆三后来也是著名的经济学家。

由于家学渊源,屠呦呦和三个哥哥从小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从未因为是女儿而疏懈半分。

她14岁时,收到哥哥屠恒学送的一张照片,背面写着:

呦妹:学问是学无止境的,所以当你局部成功的时候,你千万不要认为满足,当你不幸失败的时候,你亦千万不要因此灰心。呦呦,学问决不能使诚心求她的人失望。

哥哥屠恒学送给屠呦呦的照片和寄语

哥哥期许的这种自强不息,正是屠呦呦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在她16岁上初中时,意外染上了肺结核,不得不退学治疗。

那个年代医学并不发达,得了肺结核能活下来并不容易,在医生治疗和家人的悉心照料下,两年后屠呦呦痊愈重返校园,正是这段经历,让少女屠呦呦对治病救人的医药学产生了兴趣。

她暗忖:“医药的作用很神奇,如果我学会了,不仅可以让自己远离病痛,还可以救治更多人,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在高中毕业考上大学时,屠呦呦报考了北京大学医药学药学系。

大学时代的屠呦呦

2.一心扑在抗疟疾药研上,生活为事业让路

屠呦呦少年时并非学霸,她高中时学习成绩仅为中上游,生物课成绩比较好,如果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坚韧不拔才是她终成大器的关键。

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卫生部下属的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和自己的老师楼之岑一起完成了中药半边莲的生药学研究,自己又完成了中药银柴胡的研究。

屠呦呦和大学导师楼之岑一起做研究

工作四年后,她脱产进修“西医离职进修中医班”两年半,贯通中西医理论的学习为日后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屠呦呦一心扑在工作上,都没有时间谈恋爱,正好给原本对她颇有好感的中学同学李廷钊留下机会。

李廷钊到苏联读硕士,留学回国在东北的钢铁厂工作,经常去北京看望姐姐,屠呦呦也常同李廷钊的姐姐走动,两个老同学因此重聚感情擦出火花。

两年后,33岁的屠呦呦和32岁的李廷钊喜结良缘,这段姐弟恋感情甚笃。

屠呦呦和丈夫李廷钊结婚照

屠呦呦在生活上十分粗线条,不太会做家务,也不会照顾自己,丈夫李廷钊包揽了买菜做饭的家务,让她的精力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丈夫的一生呵护,也成全了抗疟先锋屠呦呦。

疟疾一直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流行病,主要经由蚊虫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的血液传播,在60年代的越南战场上疟疾横行,越南向中国发出求助。

正是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指示,把研究抗疟作为国家级的任务,1967年5月23日在北京成立“523工作组”,研究工作长达13年,聚集了全国60多家科研单位,参与过项目的科研人员达500多人,这也是日后屠呦呦获奖备受质疑的原因。

“523工作组”开展工作的头两年,筛选的化合物和中草药高达万余种,但都没有找到良好的效果,这才在2年后,屠呦呦所在的中药研究所临危受命,研发抗疟疾的中草药。

1969年1月,刚满38岁的屠呦呦被授予大任,担任“523工作组”抗疟课题组组长,说是组长,当初只有她一个人。

两个月的时间里,屠呦呦查阅古籍,从2000多个内服和外用方药中,整理出640余个方药的《抗疟单验方集》提交给“523项目”办公室。

半年后,项目办公室派屠呦呦和另外两名同事郎林福、余亚纲3人前往海南实地研究。

丈夫李廷钊此时已经下放到五七干校,两个女儿大的才4岁,只好送到托儿所全托,小的刚出生就送回宁波老家由屠呦呦父母照顾,直到3岁小女儿才第一次见到陌生的妈妈。

小女儿李军多年后接受采访时说:

“一直觉得他们很陌生,爸爸妈妈只是一个称谓而已,对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我就不能理解,那时候他们为了科学为了事业能舍弃自己的家庭,连孩子都不要。

屠呦呦对于女儿一直心有愧疚,但她说:

“生活上(与事业)有矛盾的时候,我们是坚决让路的,总是事业还是放在第一位,把事情做好。”

3.百折不挠,青蒿素的诞生

一项伟大的科学成果很少是一蹴而就的,就像爱迪生研究电灯泡之前,已经有数百人研究了五十几年,爱迪生自己也做了上千次实验才终获成功。

青蒿素的诞生,也历经艰难。

屠呦呦和团队最初研究的聚焦,是胡椒、辣椒和明矾的混合物,可惜在临床疗效观察中,它们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只能改善疟疾病人症状,不能彻底消灭疟原虫。

屠呦呦负责植物药的筛选,余亚纲负责矿物和动物药的筛选,在获得30多种筛选样品(其中包括青蒿乙醇提取物)后,课题组暂时遗憾地放弃了研究。

1971年,周恩来总理再次指示要加强防疟工作,屠呦呦带领的抗疟课题组得以重组,这次,她终于有了三个组员:郎林福、刘菊福、钟玉蓉。

在经过对200多种中药、380多种提取样品的药物筛选,他们一度锁定了青蒿。

然而,几轮实验下来,青蒿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高40%,最低只有12%,还比不上胡椒。

屠呦呦反复查阅古籍,当看到古代名医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时,突然灵光一闪,是否因为高温提取青蒿的方法导致有效成分失效呢?

正是屠呦呦提出的青蒿有效成分低温提取设想,让研究峰回路转。

经过了大半年190次的提取试验以后,第191次试验获得成功: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毒副作用低,抗疟药效显著。

成功提取的关键是控制温度在60℃以下,他们把用沸点78摄氏度的乙醇提取改为用沸点35摄氏度的乙醚提取。

随后,课题组在鼠、猫、狗身上做了临床药物毒性实验,在几十只狗中出现了一例毒性反应,这种提取方式的安全性遭到了质疑。

屠呦呦认为坚决不能放弃青蒿,提出由自己带头试验服药,亲身测试药物的毒性。

经过上级批准,由屠呦呦带头共3人以身试药:屠呦呦、郎林福和岳凤先。

经过七天的持续加大药量,3位科研人员的身体反应良好,提取物对人体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随后扩大范围在30例临床病人实验均获得成功。

1972年青蒿素抗疟在全国获得突破性进展,在几千个病例中临床有效。

而这帮科研人员由于常年在条件简陋的环境下工作,朝夕对着盛放乙醚浸泡青蒿的大缸,气味刺鼻,身体受到很大的伤害。

屠呦呦后来得了中毒性肝炎,同事钟玉容肺部发现肿块,切除了部分气管和肺叶;另一位研究人员崔淑莲,很早就不幸过世了,我们应该铭记这些伟大的科研人员做出的贡献。

1973年,屠呦呦带领研究团队首次制成衍生物——双氢青蒿素。

1975年年底, 屠呦呦带领团队破解了青蒿素的结构,找到其中有效的化学结构“蒿甲醚”,只有破解了分子结构,才能研发生产出成品药,这是青蒿素制成成药的关键一步。

1977年,经卫生部批准,青蒿素重大研究成果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的名义,在《科学通报》上首次发表,为国内外医药专家进一步开发青蒿素抗疟复方奠定了基础。

从此,人类再次找到了抗疟疾的有效办法。

2004年5月,世卫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因为青蒿素的疗效,全球疟疾死亡率下降47%,非洲疟疾死亡率下降54%,非洲儿童死亡率下降58%。

4.备受质疑的诺贝尔奖

屠呦呦带领团队研究青蒿素时,中国当时尚没有专利制度,一切都是团队研究成果。

1979年,青蒿素获国家发明奖。

1982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屠呦呦以抗疟新药——青蒿素第一发明单位第一发明人的身份和唯一代表,领取了发明奖章和证书。

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中国第一个一类新药证书(一类新药是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药)。

青蒿素新药证书

1987年,屠呦呦凭着青蒿素全合成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就有人专门到科技部投诉,认为屠呦呦“将成绩独占”。

1992年,“双氢青蒿素”获得了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这些奖项的获奖单位都是中医药研究所。

双氢青蒿素新药证书

1996年8月,屠呦呦受求是科技基金会邀请,出席“年度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青蒿素奖”,作为十大获奖人之一发言,介绍青蒿素的发现过程,没想到在会场遭到一位科学家当场指责,认为青蒿素不是某个科研单位,更不是某个人的成绩,而是523项目的集体功劳。

由于没有博士学位、留学背景,国内业内认为青蒿素是集体科研成果,屠呦呦曾4次申报院士, 但都没有成功。

这种质疑声不绝于耳,直到2015年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奖以后,不是消停反而更盛。

她能够荣获诺贝尔奖,全靠一位美国科学家路易斯.米勒的大力查证和举荐。

路易斯.米勒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专注研究抗疟疾五十多年,拥有诺贝尔奖评委会的推荐权。

青蒿素制药在全世界抗疟疾的亮眼表现,让这位德高望重的美国科学家从2007年开始探究,到底是谁发现了青蒿素?这样伟大的发明者,应该推荐给诺贝尔奖委员会。

然而,他询问了很多中国医药学界的专家,居然没人能回答他这个问题。

路易斯和华人助手苏新专博士大量查阅了青蒿素的历史资料和文献以后,得出结论关键发明人是屠呦呦。

从2010年开始,路易斯就不停地向诺贝尔奖组委会推荐她。

为此,2011年,路易斯和苏新专在国际权威医学杂志《细胞》上,联合署名发表了专题文章《青蒿素,源自中草药园的发现》,介绍了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严谨地论述了屠呦呦在其中的关键贡献。

当年,屠呦呦荣获2011年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该专业大奖素有诺贝尔风向标之称。

评委会认定:屠呦呦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试验,而这三个关键点中任意一条,都足以让她获奖。

在路易斯坚持推荐五年之后,2015年12月,屠呦呦终获诺贝尔生物和医学奖,实现了中国本土科学家在诺贝尔奖上“零的突破”。

错过了第一个诺贝尔奖组委会通知电话的屠呦呦,是在电视新闻里第一次听说自己获奖的。

在诺贝尔奖颁奖礼上,屠呦呦的获奖感言说:

“我还想邀请85名参与过523项目的科学家来到瑞典,共同发布青蒿素的科研报告,但我怕诺贝尔奖基金会无法承担这笔庞大的开支,最终,我决定还是一个人来,代表中国,代表中国中医和中国科学家,领取诺贝尔奖……作为一名中医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青蒿素的研发工作,但我不是以获得诺贝尔奖为终极目的。我唯一的追求是:抗疟、治病。因此,我不想对于自己已经没有多大价值的诺贝尔奖,给我的晚年生活带来巨大的困扰、烦恼和质疑。我喜欢宁静,蒿叶一样的宁静。我追求淡泊,蒿花一样的淡泊。我向往正直,蒿茎一样的正直。

屠呦呦私下也向高中校友陶瑜瑾表示:

我是搞研究的,只想老老实实做学问,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课题做好,没有心思也没有时间想别的。我这把年纪了,身体又不太好,从来没有想过去国外,更没想到要得什么奖。”

5.诺奖归来捐出奖金,重新出发

在诺贝尔获奖感言中,屠呦呦感谢了毛主席、葛洪、数百万非洲人、一起合作过的科研人员,唯一没有自己,她说:

我唯一不感谢的,就是我自己。

获奖归来,面对记者的采访,屠呦呦明确表示“我确实没什么好讲的,科研成果是团队成绩……”

对于获得的400万瑞典克朗(约265万人民币)诺贝尔奖金,她仅仅扣除了一小部分,用于家人陪同她往返瑞典颁奖典礼的差旅费用,其他悉数捐赠用于科研。

其中的200万元分别捐给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和中医科学院,成立了屠呦呦创新基金,用于奖励年轻科研人员。

屠呦呦向北大捐赠

2015年在瑞典诺奖的新闻发布会上,屠呦呦先后三次提到自己“工作尚未完成”。

她说自己最关心的是疟疾可能对青蒿素产生耐药性这个问题,很担心疟疾在下一个十年有可能泛滥成灾,特别是在非洲地区,呼吁大家要更加关注并共同努力抗击疟疾。

荣获诺奖之后,她拿到国内顶级学术大奖“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务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锋称号,应该颐养天年的屠呦呦却分外焦急。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2017年,全球有2.19亿例疟疾病例,其中估计有43.5万例疟疾死亡病例,非洲占全球疟疾病例总数的92%,疟疾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致死病因之一。

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现金鸡纳树中的奎宁能够有效抗疟疾,然而经过长期的对抗和进化,疟原虫对奎宁产生了耐药性。

对于新一代抗疟先锋青蒿素,未来一样也面临这个困局。

89岁的屠呦呦依然战斗在抗疟第一线,指导着她的研究团队攻坚。

2019年6月17日新华社发布消息,屠呦呦研究团队对于青蒿素抗药性有了新突破,提出两种新的治疗应对方案:

一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由三天增至五天或七天疗法;

二是更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已产生抗药性的辅助药物,疗效立竿见影。

另外经过临床观察,青蒿素对盘状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有效率分别超90%、80%!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对科学的探索永无止境。

2019年1月,屠呦呦入选BBC发起的“20世纪最具标志性人物”票选28名候选人之一,是唯一的亚洲人,科学家中仅有她和居里夫人、爱因斯坦、艾伦·图灵。

对于屠呦呦来说,这些荣誉已经不以为意,她说:

作为一名医药科技工作者,就是要为全人类健康服务。

孔子曾经说过:观其言,察其行,知其底,方识其人。

屠呦呦先生,把一生的精力和心血都扑在青蒿素事业上,何须在乎别人如何评述。

她的执着,早已超越了“成就最好的自己”的小我境界,而心系人类健康安危。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这种淡泊,却最是精彩。

云慕溪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女神魅力研究所,不只是美丽、优雅、爱情、内涵、有趣……

敬请关注:女神袂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曾受质疑 捐出奖金再攻坚 她的动力从不是荣誉”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屠呦呦说:“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 也属于我们中国的科学家群体。”青蒿素的传奇

屠呦呦说:“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 也属于我们中国的科学家群体。”青蒿素的传奇

从哲,个人,世人,中国,团队,作业,荣誉,科学家,群体,科研,青蒿,观念,角度,屠呦呦,属于我,传奇故事,合作精神,属于我们,给我们,集体意识

2020-09-09

屠呦呦简介 屠呦呦的六个励志故事5

屠呦呦简介 屠呦呦的六个励志故事5

屠呦呦,中医中药,故事,科学,药物,周仕,新中国,世界,华北区,同窗,团队,大众,女性,年代,抗疟,执着,时代,新药,民族,环境,科学家,荣誉,青蒿,统一,高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区的,后继,莫畏,在那个

2020-09-10

屠呦呦说:“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 也属于我们中国的科学家群体。”青蒿素的传奇

屠呦呦说:“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 也属于我们中国的科学家群体。”青蒿素的传奇

功能,整体,从哲,个人,世人,中国,团队,作业,荣誉,科学家,群体,科研,青蒿,观念,角度,屠呦呦,属于我,传奇故事,合作精神,属于我们,给我们,集体意识,之和,全局,内部结构,政治,目标,用户,系统,变化

2020-05-30

读《屠呦呦事迹》有感

读《屠呦呦事迹》有感

中药,全球,青蒿,屠呦呦,和西,中国,世界,一生,人口,人生,医学界,奖项,天天向上,好好学习,抗疟,本领,用心,现实,理想,药学,礼物,荣誉,精力,造福人类,发展,研究,中国中医,不懈地,中国人民,传统中医

202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