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从人工到全面自动化 气象观测员的风雨故事

时间:2015-02-08

在数代气象人兢兢业业的耕耘下,全国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的各个环节精准施策、环环相扣、稳步推进,最终迎来了划时代的时刻

提示:本文共有 482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0 分钟。

4月1日,我国地面气象观测告别人工观测,迈入全面自动化的新时代,气象观测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在数代气象人兢兢业业的耕耘下,全国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的各个环节精准施策、环环相扣、稳步推进,最终迎来了划时代的时刻。站在这一气象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要节点上,回望人工观测到全面自动化这一路,一代代观测员都有哪些故事?

50后

那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在艰苦环境中缔结的真挚友谊和亲情最为珍贵,成为全站职工战胜困难、增强信心的巨大动力。”

讲述者:王新镇,1979年至1999年工作于新疆红柳河气象站。

红柳河气象站是国家一类艰苦站,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红柳河是一个美丽的地名,然而这里是茫茫的戈壁荒漠。1979年,我调到红柳河气象站工作。在当时的物质条件下,什么都紧缺。在1987年站上正式通电之前的8年中,我们仅有一台汽油发电机,但仅在发报的时候才能使用。其他时候,值班、读数据都是用煤油灯。那时的煤油也很少,为了省油,我们在煤油中加入一些便宜的柴油一起点,但混合之后的味道十分呛人,让人直流眼泪,更不敢开门,因为夏天戈壁滩上的野蚊子太过“凶猛”。到了冬天,戈壁滩天寒地冻,值班基本都穿着军大衣,也不敢开窗。一个班值下来,整个脸就跟矿工出窑一样,黑黢黢的。

虽然生活艰苦,但为了坚持上班,我们想各种办法解决困难。站上用水难,我们就用废弃货运厢改造成一个大水箱,用以储水。由于交通运输不便,吃的菜也总是一半蔫、一半烂。工作的前十年还没有轮换班制度,一年45天的探亲假,大家都攒着过年回家休,总有一两个人休不上。

我们的工作,简单却严谨。在艰苦的环境中,我们缔结真挚友谊和亲情,这是我们这一代人最为珍贵的集体记忆。(中国气象报通讯员王娟采访整理)

上世纪80年代,红柳河气象站观测人员合影。哈密市气象局供图

60后

退休前有幸见证自动化

“自动化观测是件大好事。对于观测员来说,能腾出手做更多事,开展更丰富的业务,同时也可兼顾工作和家庭。”

讲述者:高继才,从1978年至今,一直在泰山气象站从事地面观测工作。

刚到泰山气象站之初,山上不通公路,工作器材和生活用品都靠大家挑上去,一趟至少也得五六个小时。我们不仅是观测员,还是“挑山工”,每次负重上山后便是二十多天与世隔绝的日子。上世纪八十年代没有网络,站里那台只能收到两个频道的小电视,已经是当时很像样的娱乐设施了。一台小电视和一副纸牌,成了闲余时间不多见的亮色。亮色之外,是日复一日观云测天的单调生活。

值班期间,二十四小时不敢合眼,生怕一迷瞪就错过发报。大家靠怀表掌握时间,脑子里时刻绷着一根弦。每天7次绘图报、24次航空报,还有不定时的危险报、重要报,每份都不能迟发。时间久了,多梦变成了观测员的“职业病”。在梦里,冬日的大风和夏天的雷电常常是主角。

虽然经常梦见日照纸被风吹飞,但现实中一次也未出现过。大风天,我们会格外小心,总是两人结伴观测,一人收旧纸,一人换新纸。

如今,尽管早已不再需要每小时人工观测发报,我也常到观测场边转转,自豪地向参观的游客们介绍新装的降水现象仪、能见度仪等自动观测设备。

我明年将退休,很幸运能见证地面观测实现自动化。小小一方观测场,是回忆,亦是将来。(中国气象报通讯员陈旻昊、赵勇采访整理)

70后

在基层充实预报服务本领

“地面气象观测开启新纪元,作为基层气象业务人员,我们要转换思维、转变身份、改进工作方式,努力提高装备保障、观测数据分析、气象预报水平。”

讲述者:王本质,现任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气象局业务科副科长,1995年至2008年在古丈国家一般气象站从事地面观测业务工作,2008年12月调入吉首国家基准气候站。

1995年,21岁的我刚参加工作,走进古丈气象站,眼前是上世纪60年代修的砖混结构的老房子,办公室冬冷夏热,只有一台老式的风扇。桌上的玻璃板下压着各种业务规定和发报规则,纸片已经有些发黄,上面发报机和算盘孤零零地摆放着,观测场里的气象设备更是简陋。在这里,我和几个观测员一待就是13年。

第一次变化发生在2007年,台站开始建自动气象站。当一件件新设备运进来、安装好,数据被自动采集、读取出来的时候,我们很是惊喜。虽然当时只是半自动化,但同事们都很高兴,从来没有想到坐在办公室就能够看到气象数据,我们充满着希望,期盼实现全面自动化的那一天。

2015年,我转向业务管理岗位,虽然不再从事观测业务,但我仍然关心地面观测业务的发展。

地面气象观测改革终于取得重大突破,今年4月1日实现了全面自动化。曾经伴随我们很多年的玻璃温度表、水银气压表,以及很多仪器都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而精密智能的自动化仪器开启了地面气象观测的新纪元。

观测员的双手得到了解放,曾经那些在电闪雷鸣、暴雨如注的天气中,观测员一手撑伞一手夹观测簿冲向观测场的情景,注定会定格在老一辈观测员的记忆中。如今,业务人员端坐电脑屏幕前,点击鼠标,万千精密数据瞬间汇集,秒传而出。

地面气象观测进入自动化新时代,在客观上推动了台站气象业务向装备保障、设备维护维修、核查标校检测、数据处理分析、质量管理、气象预报预警服务转移。“70后”的我有幸见证观测时代的变迁,在无数气象人的不懈努力下,我们必将拥抱自动化观测的光明未来。(中国气象报通讯员刘玥采访整理)

人工观测时期,山东气象观测人员冒雪手持测风仪。山东省气象局供图

信息技术让观测员身份有了转变

“观测业务伴随我的青春岁月至中年,从每一个数据都依靠人工观测,到如今实现全面自动化,回望二十多年的地面观测工作及变革,仿佛跨越了一个时代。”

讲述者:韦雨汶,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国家基本气象站站长,1995年在那坡国家基本气象站、2004年调至南宁国家基本气象站工作。

那坡县毗邻云南省,与越南接壤。那坡国家基本气象站是一个贫困边远艰苦台站,四面环山远离城区,设施简陋,条件艰苦。

工作之初,那坡站需要24小时值守每天8次定时观测,而从事地面观测的仅有5人,每天分为5个班,每个观测员每天均有一个班。我在这里工作的8年里,一年到头都没有一天完整的休息日。

定时、定点的观测容不得一丝疏忽。在2004年之前,观测全靠人工,观测员每天必须在正点前20分钟出现在观测场,进行人工读数并记录在观测本上,还要进行订正、输入、发报,工作量非常大。

为了保证气象数据完整性,观测员从来都是风雨无阻。在1996年的一个夏夜,屋外电闪雷鸣、狂风暴雨,我穿上雨衣打着电筒正在观测场,却被角落的阵阵异响吓了一跳,连握笔的手都在抖。我压住心中的恐惧,严格按照规范高质量完成了观测任务,便狂奔回到值班室。后来才知道是一只野猫。如今故事虽已成为笑谈,但对于我来说,那是一段永远难忘的岁月。

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着观测业务的发展,也让观测员的身份发生了一次次转变。2004年,自动气象站正式投入使用,发报也变成互联网传输方式。2014年,自动站再一次升级为新型自动站,其自动化及仪器性能再一次提高,国家基本气象站由原来24小时守班变为夜间不守班。这给我的最大改变,就是告别了从建站就一直延续的夜间值守,头一次能正常地睡个好觉。

二十五载的青春相守,时至如今,我亲历了地面气象观测实现全面自动化的重要时刻,夜班退出了我的生活,但是,从保障数据到保障设备,我与观测依然相伴。(中国气象报通讯员张芳琳采访整理)

80后

为了更高质量的高原资料

“观测工作的点点滴滴,始终铭记在心。我们的青春,融入了唐古拉山上的气象观测事业。这些经历使得平时工作更加细致、更加守责。”

讲述者:张国玲,在青海省格尔木市五道梁气象站担任观测员。

从格尔木市出发,沿青藏公路向西南方向行进,翻越连绵纵横的昆仑山脉,进入广袤无垠的可可西里无人区,海拔4612.2米的五道梁气象站坐落于此。这里地高天寒,气候多变,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50%左右。

长期以来,五道梁气象站承担着较重的观测任务。每3小时一次、每天8次观测记录气象数据,在雄鹰飞不过去的唐古拉山,高原的气象资料每一天都在进行全球交换。无论条件如何艰苦、工作任务如何繁重,高质量完成观测任务,是一代代五道梁气象站年轻人永恒的追求。

2010年刚参加工作时,这里电、网络都不稳定,就怕发报的时候断网、断电。女孩子最害怕的是夜间观测,风很大,常有野狗出没,我们一般是结伴出去观测,哼着歌,大声说话,以此驱逐恐惧。

2012年,五道梁气象站取消了夜班值守,后面逐渐取消航空报等,实现了“云能天”的自动化观测。实行无人值守之后,增加了雪深观测仪、日照仪、能见度仪、激光云高仪等设备,拥有双备份自动站,大大提高了资料上传的稳定性。

2018年的第一天,五道梁气象站正式开启远程观测、无人值守模式。我和几个同事相继作别五道梁,进入格尔木气象局工作。坐车离开的那一刻,看着五道梁,我们一直眼泪哗哗的。也没说话,就一直在那哭,哭着哭着就睡着了。

每个月,我们还会踏上熟悉的青藏公路,翻越昆仑山口,回五道梁气象站检测维护设备。 如今,我们这些80后都肩负起家庭、单位更重的责任,观测员的经历使得平时工作更加细致、更加守责。(中国气象报记者金泉才采访整理)

2019年,江苏常州气象站工作人员架设野外自动观测设备。图/夏晓征

“三件宝”退出历史舞台

“我国地面观测全面实现自动化,观测薄、自记纸、2B铅笔,这些我们基层业务人员的‘ 三件宝’,就要退出气象观测的历史舞台了。”

讲述者:杜荣波,一名来自黑龙江省绥棱县气象局的“80后”。

绥棱站是一般站,每天人工观测3次。观测人员每天要按照规定时间和程序,采集包括气压、气温、湿度、能见度、雨量等20多项数据,即便是遇到刮风下雨、高温严寒等恶劣天气,观测员也要往外冲。

当年人工观测工作的片段时常在我脑海中涌现。在我早年的一次值班中,台站日降水量达到150毫米。根据以往经验,雨下得很急很大时雨量自记经常出现故障,于是我就不间断地往观测场跑,查看自记记录,一天一夜的时间,来回不下五十次。

有一年冬日,零下二十多摄氏度,风速自记记录显示缺测。我们3个观测员拉的拉、拽的拽、放的放,把风杆放倒进行故障处理,折腾了将近两个小时才将故障解除。腊月的西北风冷得刺骨,我整个人都冻僵了,处理故障戴着手套不方便,徒手接触到铁的时候,就被黏住了。平时雪后清理设备、换自记纸时,这都是常事。

随着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推进,自动站24小时不间断观测,数据更加精准、客观,也提高了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另外一方面,基层业务工作的重心可以转向数据应用,更好地履行预报、服务等职能。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随着国家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的整体切换,基层台站观测业务工作量显著减少,综合业务能力明显提升,业务人员转型发展,对气象事业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90后

拥抱更智能化的未来

“把握住每一次转变,期待更智能化观测的未来,期待硬核‘ 智慧气象’向我们奔来!”

讲述者:于丁,现今在雄安新区容城县气象局承担地面观测业务。

3年前的4月1日,一个新的时代,一座未来之城,中国雄安新区横空出世。2020年4月1日,雄安新区设立三周年,也是在这一天,我国地面气象观测实现全面自动化。

这是我从事地面气象观测以来,见证气象事业发展最迅速的3年,一个个以前从未见过的气象设备接踵而来。刚学会测量室内气压,自动化了;刚熟悉掌握各种云类,自动化了。紧接着,冬季降水、能见度、天气现象,都实现了自动化观测……“卦天气象”“观测通”等智能识别新科技、“观云识天”人机对抗打开了气象认知新格局。

我们是幸运的一代,地面观测全面自动化,让我们充满了喜悦,充满了期待。这不是人工观测的终结,而是智慧融入气象科技发展新时代的开始。

随着雄安“未来站”的建设,智慧气象示范、气象科技创新引领、气象服务数据融入新区数字城市建设等,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齐装上阵。观测场里将矗立着让你惊喜的仪器设备。走在路上,身边将充满着无所不见的气象感知数据。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从人工到全面自动化 气象观测员的风雨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夜听|41年 一位气象观测员的风雨故事

夜听|41年 一位气象观测员的风雨故事

卢恩,气象,数据,观测,周晨,大田县,福建省,人工,气象站,气象观测员,观测到,业务,作者,全国,时代,工作,吴昱,唐辉,宣传科,教育中心,仪器设备,全省,大田,工资,师傅,文章,梦兰,气象部门,老一辈,福建

2010-11-13 #小故事

图片故事:历经风雨 长春百年气象站蝶变新生

图片故事:历经风雨 长春百年气象站蝶变新生

长春,气象站,张明,王灵,谷浩,观测,图文,气象,国家,业务,中心,观测员,建设,基准气候站,伪满洲国,环境,观象台,年开始,中国,中央,人工,台站,微机,探空,数据,气象观测,长春市,现代化,预报,20世纪

2015-07-26 #故事大全

走进南宁国家基本气象站:24小时捕风捉雨 气象观测故事多

走进南宁国家基本气象站:24小时捕风捉雨 气象观测故事多

观测,数据,人工,气象站,小时,冰雹,国家,南宁,气象观测,设备,观测员,工作,气象观测员,时间,值守,年代,故障,气象,特征,湿度,百叶箱,错误,张芳,赵金玲,地面气象观测,时间节点,气象数据,自动站,观测场,中国气象局

2012-07-08 #故事会在线阅读

假期里的“风云守望人” 聆听气象人坚守岗位的背后故事

假期里的“风云守望人” 聆听气象人坚守岗位的背后故事

天气,工作,气象,徐婷,张琳琳,数据,值班,气象台,深圳,精敏,预报员,黄金周,天气预报,挑战,台风,气象预报,观测,岗位上,气象观测员,姓名,故事,家人,岗位,心得,微博,格言,深圳市,风云,观测员,长假

2020-07-02 #长篇故事

黄山光明顶:顶风冒雪“观天人”

黄山光明顶:顶风冒雪“观天人”

乔峰,刘方,气象观测,黄山,光明顶,新华社记者,除冰,工作,进行测量,维护设备,范东,气象站,安徽黄山风景区,天气状况,天气预报,顶风冒雪,观测,和同事,气象观测员,测量结果,原始数据

2012-06-19 #故事阅读

图片故事:长白山上37年的坚守

图片故事:长白山上37年的坚守

金丹丹,刘继德,气象站,长白山,海拔,长白山天池,吉林省,吉林,气象,刘继,多大,主峰,同事,好人,家人,气温,身体,精神,观测员,发报,工作,观测,坚守在,年平均,山下,天可,好伙伴,代表,世界,丈夫

2010-08-07 #故事会在线阅读

“春运故事”一名老观测员的执着与奉献 – 中国民用航空网

“春运故事”一名老观测员的执着与奉献 – 中国民用航空网

张秀,同志,工作,岗位上,空管,工作态度,观测室,每一个人,无私奉献,天津,分局,民航,气象台,病痛,观测员,预报,春运,保障安全,共同目标,工作热情,每一位,一段时间,一线,与时俱进,中坚力量,严格要求,中风,事情,优良传统,低调

2019-07-15 #长篇故事

哈弗H2:一人 一车 一个平凡的不凡故事

哈弗H2:一人 一车 一个平凡的不凡故事

王勇,哈弗,工作,专业,年轻人,价值,使命,标杆,消费者,气象观测员,都会,快节奏,天气,安全性,小伙子,意义,所在,本分,样子,照明,用车,素质,责任,路况,车型,雾灯,享受生活,工作中,有的人,是一款

2011-07-17 #故事会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