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故事会 > 正文

中华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深厚力量

时间:2015-02-12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关系青年大学生成长的关键课程,既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灵魂,也要以中外优秀文化尤其是中华文化作为精神底蕴

提示:本文共有 227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2020-09-21 15:32:11 来源:南方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关系青年大学生成长的关键课程,既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灵魂,也要以中外优秀文化尤其是中华文化作为精神底蕴。

中华文化蕴含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为思政课提供深刻的真理力量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理服人,带领学生学习知识、探索真理。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也是取之不尽的知识宝库。具体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说,中国古代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思想与今天所讲的理论联系实际,关于革故鼎新的思想与今天所讲的创新理念,关于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思想与今天所讲的和谐社会、和平外交,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与今天所讲的生态文明,都有很大的相通性。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党和人民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相对于传统文化而言,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体系存在更大的交集。革命文化蕴含的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情的认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革命斗争的战略策略智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的对世情、国情、党情的科学判断,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都可以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理论观点相互说明。

例如,联系道家辩证思维来解释唯物辩证法,联系毛泽东诗词来讲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就比照本宣科地讲理论要好得多。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文化有优秀与低俗之分、先进与落后之别,因此在运用中华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知识体系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时,必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文化载体进行鉴别并加以取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文化塑造了中国人崇高的道德品格,为思政课提供强大的向善力量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民族素来崇尚以德服人、以德为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德为先的文化。例如在树立道德理想方面,追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道德底线方面,秉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信奉“君子忧道不忧贫”;在道德责任方面,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都可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资源。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先进分子为民族谋解放、为人民谋幸福的担当精神,蕴含着强大的道德力量。革命文化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等的倡导,及其确立起的英雄模范的光辉形象,都是激发青年学生向上向善的精神动力。新中国成立后,革命道德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青年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从抽象层面讲清楚中华文化的价值内核和道德精神,也要从形象层面创新道德英雄模范教育,引导学生从形象中认识抽象。

事实上,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每一位英雄,都是中华文化、中国道德精神的承载者。讲好英雄模范的故事,不仅要讲出其中的感人细节,更重要的是讲好故事背后的道德精神和价值观念,在以情感人的同时以理服人,引导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使他们自觉承担起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中国精神的使命。

中华文化培育了中国人独特的美学精神,为思政课提供动人的美学力量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光辉灿烂,其中蕴藏着无尽的文学艺术珍宝。尤其可贵的是,在中华文化中,诗、史、思三者往往是相互贯通的,一部文艺作品往往同时具有史学或哲学价值,例如曹雪芹的《红楼梦》未尝不能当作社会史和政治史来读,苏轼的《赤壁赋》也可当作哲理文章来领悟。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文艺作品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不只是简单的艺术美展现,也因其中艺术个性、历史智慧和哲学思想的相互融合,而具有动人的美学力量。

例如,将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周恩来的“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等诗句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就更加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结合《诗经》中反映人民生活的诗篇、杜甫的“三吏三别”说明旧制度下人民生活的疾苦,结合歌剧《白毛女》解读中国共产党将“旧社会的鬼”变成“新社会的人”的革命巨变,结合高玉宝的自传体小说、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阐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的光辉奋斗历程,将使人民情怀和“以人民为中心”更加具体和形象,从而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将中华文化的美学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助于寓教于乐、以文化人,在潜移默化中引导青年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真谛和社会主义的人间正道,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作者系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

编辑:迟语洋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中华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深厚力量”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行走的思政课 深厚的爱国情

行走的思政课 深厚的爱国情

...代,习近平,梁家河,精神,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力量,思想,马克思主义,龙陵县,思政,一带,国际舞台,基地,师生,理论,课堂,交流,中国力量,安行,洪晓楠,党政干部,地方,干部群众,情怀,科学

2007-11-11 #经典故事

坚持党的领导:以大历史观谋划思政课建设实践

坚持党的领导:以大历史观谋划思政课建设实践

思政课,建设,意见,高校,新时代,党委,改革创新,党委书记,地方党委,校长,领导,工作,思政,同志,体系,学生,明确提出,习近平,制度建设,顶层设计,党中央,作用,党的领导,力量,历史,历史观,学校,核心,意识,文献

2019-01-23 #故事会在线阅读

话剧《孔子》历经三年创作 以全新视角展现中华文化深厚底蕴

话剧《孔子》历经三年创作 以全新视角展现中华文化深厚底蕴

孔子,话剧,山东省,孙宏,张继钢,旅游,世界,中国,中国力量,王磊,大剧院,中华民族,儒家思想,导演,山东,戏剧,形象,文化,舞蹈,精神,观众,交流,创作,世界文明,了解中国,新闻发布会,有关情况,南子,司马迁,安邦

2012-10-20 #小故事

生动讲好思政课 北京探讨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

生动讲好思政课 北京探讨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

思政课,学生,英雄,阶级,思政,一体化,建设,关键是,引导学生,北京市,大中小学,教学,教师,老师,张帅,李晓东,王莹莹,陈东升,教师进修学校,关键,北京市海淀区,基础,国家,大学,学科,记者,机器,校长,祖国,角度

2019-03-14 #故事会

推动思政课建设与发展

推动思政课建设与发展

思政,思政课,关键,立德,教育,树人,专业课,主张,基础课,思想,学问,必修课,文章,接班人,课程,建设,习近平,姜黎,应是,中国共产党,求是,杂志,专业性,价值观,作风,全方位,利器,内心世界,动能,功能

2017-12-30 #故事阅读

延安中学思政课教师参加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现场会

延安中学思政课教师参加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现场会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老师,延安中学,大中小学,教师,大会,理论课,立德,新时代,思想政治,小学,现场会,树人,根本任务,交流,活动,教育,习近平,张小翠,思政,名师,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市,北京市海淀区,青少年,老师们,张帅,李露

2015-01-25 #长篇故事

易锦:思政课 也能如此有魅力

易锦:思政课 也能如此有魅力

思政课,学生们,课堂,交通,思政,学生,强国,老师,比赛,湖南,客户端,专业课,中国,学院,心灵,教学,标准,特等奖,建设,给学生,让学生,高校,有声有色,中国力量,卢治,来比,责编,学校路,汽车工程,我喜欢

2018-08-05 #长篇故事

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协调建设

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协调建设

思政课,一体化,教师,大中小学,教师队伍,思政,建设,专业发展,教育,活动,集体备课,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学科,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关键,人才培养,信仰,制度,学校,能力,培训,统一,本硕博,立德,一体化平台,中小学,学研

2012-03-16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