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历史上的刘禅并非是“扶不起的阿斗” 看到这些就明白了

时间:2015-02-17

今天,依然有人常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一些始终无法扶持成才的人

提示:本文共有 372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有个成语典故叫“扶不起的阿斗”,说的是刘备之子刘禅的故事,讲他为人不思进取,只会整天玩乐,即使有诸葛亮这样的名臣辅助和教导也无济于事,最终导致江山落入他人手中,还落下了“乐不思蜀”的千古笑柄。今天,依然有人常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一些始终无法扶持成才的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历史上的刘禅并非是“扶不起的阿斗”,看看这些就知道了。

刘禅(207-271)即蜀汉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刘备的长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公元223-263年在位。公元263年蜀汉被曹魏所灭,刘禅投降曹魏,被封为安乐公。

在中国历史上,刘禅是位颇有争议的君主,普遍认为他是个无能昏庸的君主,在位期间江山社稷大事上不思进取,建树不多;个人生活腐化,只图玩乐享受,最终成为亡国之君。也有少数专家学者觉得他并不是如此,而是脚踏实地,韬光养晦,默默做好该做的事情,取得了不错的执政业绩。笔者私以为后者的观点更加符合实际,更加贴近现实,较为支持和赞同第二种意见。

下面将我的一些想法看法,简单叙述如下:评价刘禅“乐不思蜀”观点的由来分析

据记载,刘备去世刘禅于继位成为蜀国皇帝,数年后诸葛亮等贤臣也相继去世,蜀国逐渐衰败。后魏国大举伐蜀,刘禅投降。刘禅被俘虏到洛阳,司马昭为笼络人心,稳住对蜀汉地区的统治,用魏元帝的名义封他为安乐公,还把他的子孙和原来蜀汉的大臣五十多人封了侯。

有一次,司马昭大摆酒宴,请刘禅和原来蜀汉的大臣参加。宴会中间,还特地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一些蜀汉的大臣看了这些歌舞,想起了亡国的痛苦,伤心得掉下了眼泪。只有刘禅看得“喜笑颜开”,就像在他自己的宫里一样。司马昭观察了他的神情,宴会后,对贾充说:“刘禅这个人没有心肝到了这步田地,即使诸葛亮活到现在,恐怕也没法使蜀汉维持下去,何况是姜维呢!”

过了几天,司马昭在接见刘禅的时候,问刘禅说:“您还想念蜀地吗?”刘禅乐呵呵地回答说:“这儿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乐不思蜀”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一直陪伴刘禅的大臣邵在旁听了都觉得太不像话。故而,司马昭认为自己看清了刘禅是个不求上进的人,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就没有想杀害他。刘禅也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了庸主的典型,“扶不起的阿斗”成了对庸人的戏称。

刘禅其人其事的个性特点分析

一是刘禅有容忍雅量

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刘禅继承帝位时,年仅17岁。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于是呼,“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所有的事情刘禅都“按丞相说的办”。对于大权独揽的诸葛亮,刘禅也做到了凡事谦让,“以父事之”。后来刘禅年纪渐长,按照汉代朝廷的常规,诸葛亮应当逐渐地将大权交还给刘禅,让刘禅顺利“转正”,彻底摆脱“见习”皇帝的命运。可诸葛亮仍以刘禅没有从政阅历、缺乏治国经验为由,紧握大权不撒手。比如,诸葛亮带兵出外征战,对已年满22岁的刘禅依旧不放心,特派心腹董允为侍郎,统宿卫亲兵“监管”刘禅。在诸葛亮的《前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刘禅的口气和语感,简直犹如一个严父在冷酷地调教不懂事、不听话的孩子。

其次,刘禅对诸葛亮治国方略,不仅不拆台,反而默默做补台工作。诸葛亮发动北伐战争,刘禅并不同意,但北伐决议一旦形成,刘禅还是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可以说,刘禅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充分领会并严格执行了刘备的教导以及对长辈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他维持了领导班子的内部团结,保证了领导集团的稳定和谐,这样最终得实惠的还是老百姓。难怪有人评价刘禅“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可见刘禅已经具有一个政治家宽容大度的胸怀。

再次,刘禅不仅对诸葛亮宽宏大量,对其他大臣也是如此。比如魏延叛乱被杀,刘禅对于魏延没有一概否定,而是下旨:“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魏延作为其父亲最信任的将领之一,信任程度犹胜于马超,怎么会忽然叛乱?说白了,魏延的智慧不比诸葛亮的差,不过是刚愎自用,人际关系不好,诸葛亮逝世后,诸葛亮利益集团没人制服得了,所以被杀。刘禅以“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来证明其志,这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的智慧。毕竟阵前叛乱,可不是能以仁德和“念前功”就可以“赐棺椁葬之”的。

最后,我们还可以看到,刘禅因生活腐化,受到学者谯周和老臣董允多次上书劝柬,刘禅对此只是无可奈何,而不是一怒之下大开杀戒。从这个角度看,后主刘禅虽然没有做到从谏如流,却轻易不对大臣动刀、采取大事化小的态度,这点也非常难得。

二是刘禅“乐不思蜀”另有深意。

我们知道,历来各方专家对后主刘禅的评价一直囿于暗弱无能、贤愚不辨,其中最大的一个诟病就是不战而降、苟且偷安。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剥去伪装看内在,或许能够发现一个不同的刘禅。

说到曹魏兵围成都,刘禅心里很清楚若是抵抗,将士伤亡一定会很大,而且很可能招致曹魏屠城,使百姓跟着遭殃。为了保全子民,刘禅在深思熟虑后,决定开门投降。刘禅投降后,北上到达洛阳,被封为安乐公。虽然这样一来,刘禅多了一个卖国的骂名,却保全了百姓的性命名财产无忧,无论在当时老百姓来看,还是从当代历史学的角度来看,都应该是一件好事。因此,假如我们换个角度看,刘禅的不战而降,实乃“全国为上之策”。刘禅此时此刻,以国人现实利益为重,而不是“打肿脸充胖子”,为一己私利、为牟图虚名,不顾将士死活、鼓动百姓卖命的做法,在特殊时期的权宜之计,也未尝不可。

作为蜀国亡国之君,不仅刘禅自家生命,而且包括蜀地百姓幸福在内都掌握在人家手里。所以,刘禅必须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才能,才能瞒天过海,养晦自保。某个西方的著名文学家说过:“装傻装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这是一种和聪明人的艺术一样艰难的工作。”在刘禅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是否也潜藏着过人的狡诈和机智呢?

其三,刘禅的执政业绩与诸葛亮评价分析

刘禅从公元223年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台,称帝在位共41年,是在三国时期所有国君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在群雄割据、兵连祸结的战乱年头,能执政这么久,没有相当的才智是不可能做到的,肯定有其过人之处。有人把刘禅安稳地做皇帝归因于诸葛亮的辅佐。其实,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他死后,刘禅还做了29年的皇帝,很难归结为全凭诸葛亮辅佐之功。

《三国志》也记载,刘备给刘禅的遗诏中有这么一段话:“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射君就是是射援,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白:诸葛亮对射援称赞刘禅的智慧,射援又将这赞辞告诉了刘备,刘备很高兴予以勉励。诸葛亮不是阿谀奉承之人,刘备也颇有知人之明,由此可见刘禅非鲁钝之人。

为了让刘禅见多识广,掌握治国本领,刘备让其多学《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并由诸葛亮亲自抄写这些书让他读;又令其拜伊籍为师学习《左传》。不仅如此,还令其学武。《寰宇记》有记载:“射山,在成都县北十五里,刘主禅学射于此。”对于刘禅的表现,诸葛亮是很满意的。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这个敏字可说明阿斗并非愚蠢之人。《晋书·李密传》中也记载,李密认为刘禅作为国君,可与春秋首霸齐桓公相比,齐桓公得管仲而成霸业,刘禅得诸葛亮而与强魏抗衡。

不仅如此,在北伐的问题上,刘禅的头脑也非常清楚,诸葛亮急于北伐的时候,他规劝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 诸葛亮死后,刘禅马上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司马懿率大军征伐辽东公孙渊。刘禅唯恐蒋琬犯诸葛亮老毛病,专门下诏告诫蒋琬不要轻举妄行,“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

在识人用人问题上,刘禅也显示了他不同凡响的智慧。如魏延造反,却诬奏杨仪造反。刘禅听完魏延表奏,马上提出疑问,说:“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魏延被杀后,刘禅也没有对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 鉴于诸葛亮生前权力太重,刘禅废除了丞相制。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官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死后,刘禅“乃自摄国事”,大权独揽,彻底解决了蜀国多年“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的政局。

有学者指出,在“成者王侯败者寇”主导文化氛围里,人们不愿意接受失败的英雄,似乎只有干得轰轰烈烈的人才是英雄。刘禅投降后在洛阳的一段表演,为他博得了“全无心肝”的臭名,从此“扶不起的阿斗”的帽子就算牢牢地扣在了他的头上,甚至连他的名字刘禅(Shàn),我们也经常错误地读成Chán,可见世人对他的误解之深了。

历史也好,现实也罢,你越是正着看,越看越是雾里看花,糊里糊涂;假若你颠倒过来,倒也能看出个一二来。在魏蜀吴三个企业集团中,刘禅领导的蜀国一直处于弱势,然而41年来,刘禅能知人善任,蜀国稳固发展,重现实轻面子,使百姓免受战争涂炭,要是阿斗真的扶不起,又怎能做到这点?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已经能够透过纷纷扰扰的现象,看到一个活生生的刘禅。他的所作所为,尽管称不上是一位大有作为的明君,却也绝不是一个低智无能的庸主。显然,以“扶不起的阿斗”来评价和概括刘禅一生不适当不准确的。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历史上的刘禅并非是“扶不起的阿斗” 看到这些就明白了”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历史上的刘禅 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历史上的刘禅 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刘禅,司马昭,余生,蜀国,聪明人,草包,诸葛亮,齐桓公,下场,历史,疑心,灭国,蜀地,魏国,扶不起的阿斗,刘备之,内安,刘禅降,司马炎,孙皓,才让,李密,赵匡胤,都会,度过了,傻子,人心,丞相,东吴,傻瓜

2019-03-26 #长篇故事

刘禅被称为“扶不起的阿斗” 他真的“扶不起”吗?

刘禅被称为“扶不起的阿斗” 他真的“扶不起”吗?

刘禅,蜀汉,诸葛亮,刘备,百姓,北伐,举措,无为而治,很多人,乐不思蜀,休养生息,中原,已成定局,朝政,根基,能力,统治者,蜀地,软弱无能,司马昭,才让,只剩下,扶不起的阿斗,有能力,体系,典故,再加,历史,匈奴,局势

2015-06-16 #故事会在线阅读

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刘禅,诸葛亮,刘备,曹操,阿斗,时候,皇帝,诸葛,事情,人物,历史,蜀汉,刘政,李严,赵云,扶不起的阿斗,丞相,关系,地位,朋友,朝贺,猛将,独揽大权,经历,道理,北伐,真的是,鞠躬尽瘁,罗贯中,刘禅才

2007-06-26 #长篇故事

“乐不思蜀”“扶不起的阿斗” 刘禅:“这历史的锅我不背”

“乐不思蜀”“扶不起的阿斗” 刘禅:“这历史的锅我不背”

刘禅,蜀汉,诸葛亮,刘备,司马昭,影视剧,木木,乐不思蜀,公元,世人,托孤,君臣,时间,旧臣,父辈,蜀国,三国时期,扶不起的阿斗,乐公,姜维,封为安,曹魏灭,邓艾,下安,刘备托孤,一生,不稳,乱世,个人,元气

2011-08-22 #故事阅读

历史上真正的刘禅是怎样的?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历史上真正的刘禅是怎样的?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刘禅,诸葛亮,刘备,后人,蜀国,诸葛,扶不起的阿斗,公元,司马昭,大事,朝政,洛阳,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备之,公嗣,司马懿,司马昭派,夏侯霸,夏侯,宦臣,张飞,智之君,葛亮,蒋琬,邓艾,并加,个人,不才,下坡路

2019-08-30 #故事会在线阅读

扶不起的阿斗刘禅

扶不起的阿斗刘禅

刘禅,蜀汉,诸葛亮,公元,大将军,尚书令,国力,延熙,朝政,刘备,李特,蒋琬,董允,邓艾,太子,将军,宦官,政策,洛阳,扶不起的阿斗,尽心竭力,为帝,乐公,休昭,刘璋,刘备立,加辅国,司马昭派,姜维,才让

2017-12-21 #故事阅读

历史上的刘禅真的那么庸庸碌碌吗?原来“扶不起的阿斗”并不傻

历史上的刘禅真的那么庸庸碌碌吗?原来“扶不起的阿斗”并不傻

刘禅,刘备,诸葛亮,蜀汉,夏侯霸,蜀国,历史,汉室,诸葛,司马昭,张飞,儿子,叔叔,地方,国力,后主,无奈,洛阳,百姓,皇帝,舅舅,遗愿,反应,抵抗,不是一种,有一天,扶不起的阿斗,安居乐业,三都,于蜀汉

2013-09-07 #故事会在线阅读

天资聪慧 礼贤下士的刘禅 从来不是扶不起的“阿斗”

天资聪慧 礼贤下士的刘禅 从来不是扶不起的“阿斗”

刘禅,诸葛亮,刘备,傻子,时候,父亲,皇帝,扶不起的阿斗,去世后,仁敏,侯霸,刘备智,小儿子,宫斗,爱德,太子,亲生儿,义子,下士,丞相,为人处世,二愣子,亲戚,先人,历史,剧情,制度,功劳,哥哥,史学家

2020-08-25 #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