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为什么明清两朝五百多年 只有30篇文学作品入选语文教材?

时间:2015-02-28

统计发现,这套教材总共有308篇古典文学作品包括诗、辞、词、曲、赋、散文、书信、小说、寓言等文体

提示:本文共有 765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6 分钟。

经过好几天的奋战,我终于把教育部组织编写的语文教科书(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啃完了。

统计发现,这套教材总共有308篇古典文学作品(包括诗、辞、词、曲、赋、散文、书信、小说、寓言等文体)。根据朝代来分,先秦作品有44篇,汉朝作品有8篇,三国两晋南北朝作品有24篇,唐朝作品有125篇,宋朝作品有73篇,元朝作品有4篇,明朝作品11篇,清朝作品19篇。

可以说,明清两朝在文学创作方面是相当失败的。

明朝是1368年建立的,清朝是1912年灭亡,明清两朝总共延续了545年,入选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只有30篇,相当于18年才出1篇作品。而中华古典文学史是从西周建立之年(公元前1046年)算到清朝灭亡之年(1912年),加起来是2958年,总共有308篇作品,相当于10年出一篇精品。再有,明朝和清朝的人口基数是远远大于之前的王朝,先秦的人口巅峰值是3000万,汉朝的人口巅峰值是六千万,三国两晋南北朝人口数量少于汉朝,唐朝最高值是8000万,宋朝最高值是1.2亿,明朝人口再创新高1.9亿,清朝末年在达到了4.3亿。按人头平摊的话,明清两朝还是输的很惨。

但不论如何,我们都是明朝人和清朝人的子孙后代。物以稀为贵,我们应该把这30篇作品全部搬出来,好好品评一番。根据文体不同,我把它们分成了三组“明清诗词组”、“明清古文组”、“明清小说戏剧组”:

一、明清诗词组

明清诗词组总共有11篇作品,创作时间最早的是于谦在1410年写就的《石灰吟》。此诗托物言志,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全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第二首是唐寅(唐伯虎)在1500年左右创作的《画鸡》。表达含蓄又不失些许豪放之情,借助诗中的雪白大公鸡表达了自己渴望成为时代先驱者的远大志向。全篇都用口语,听起来像儿歌童谣。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第三首是“反清复明”英雄夏完淳在1647年夏天写的《别云间》。此诗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既表达了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格调慷慨豪壮,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第四首是满清第一文人纳兰性德在1682年创作的词《长相思·山一程》。词作上片描写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情绪;下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怅。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语言淳朴而意味深长,取景宏阔而对照鲜明。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第五首是金庸先生的先祖查慎行在1700年左右创作的《舟夜书所见》。这首五绝是作者白描之作的上品,简短四句写出舟夜小景。黑夜、渔灯、萤光、簇浪、河星之状,只有观察细致者才能道出,而且依着时间顺序来描绘,捕捉最紧要而又富有诗意的一刹那情景。前两句写静景,后两句写动景。渔灯的变幻,水静时似一点萤光,水动时似满河星星。由一点星光散作千万点星光,诗人何其兴奋,感情为之激荡,诗的意境更觉奇美、阔大。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第六首是郑燮(郑板桥)先生在1763年创作的《竹石》。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开头一个“咬”字,一字千钧,极为有力,而且形象化,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再以“不放松”来补足“咬”字,劲竹的个性特征表露无遗。次句中的“破岩”更衬托出劲竹生命力的顽强。后二句再进一层写恶劣的客观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与考验。不管风吹雨打,任凭霜寒雪冻,苍翠的青竹仍然“坚劲”,傲然挺立。“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极言考验之严酷。这首诗借物喻人,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全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第七首是“乾嘉三大家”之一袁枚先生在1770年左右创作的《所见》。此诗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牧童骑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情趣的特点。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全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用语活泼自由、浅显明了。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第八首和第九首选自清朝著名思想家龚自珍在1839年创作的《已亥杂诗》第5篇和第125篇。第5篇《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意象单纯,而情景浑成,比兴无端,而心迹昭然,短短二十八字,展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揭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生命价值观,具有涵包天地的思想和感情容量,堪称定庵诗的压卷之作。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以祈祷天神的口吻,呼唤着风雷般的变革,以打破清王朝束缚思想、扼杀人才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表达了作者解放人才,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愿望。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第十首是民族英雄林则徐在1842年创作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林则徐因主张禁烟而受到谪贬伊犁充军的处分,被迫在西安与家人分别时为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感以及性情人格而作,表达了作者愿为国献身,不计个人得失的崇高精神。诗作淳厚雍容、平和大度,颇合大臣之体。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第十一首是维新硬汉谭嗣同在1882年创作的《潼关》。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综上,明清诗人都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过,做人也不能时时刻刻都把“爱国”挂在嘴边,偶尔也要欣赏一下青山绿水和恬淡生活。

二、明清古文组

明清古文组总共有7篇古文,包含了散文、说明文、书信和演讲稿。

第一篇是明朝第一散文家归有光先生在1539年左右写的《项脊轩志》。全文以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经,以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为纬,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借一轩以记三代之遗迹,睹物怀人,悼亡念存,叙事娓娓而谈,用笔清淡简洁,表达了深厚的感情。全文语言自然本色,不事雕饰,不用奇字险句,力求朴而有致,淡而有味,营造出一种清疏淡雅的感觉。

有趣的是,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还延伸出一个网络段子。最近在很多网络评论或者弹幕会出现很多“你爹开始种枇杷树了”,“你爸今晚必在亭中种枇杷树了”这些话,言下之意就是“你妈死了”。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第二篇是浙江天才少年魏学洢在1620年左右写的说明文《核舟记》。此文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全文语言生动平实、洗练,“核舟”的形象刻画得十分具体,其上的人物亦描绘得逼真而又生动,这些都无不体现了作者细腻的文笔。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第三篇是“小品圣手”张岱先生在1632年写的散文《湖心亭看雪》。此文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体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并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全文笔墨精炼,文笔清秀,表现力强,不足两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第四篇是“桐城派三祖”之一的姚鼐在1774年写的《登泰山记》。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并考察纠正了泰山记载的错误,文字简洁生动,写景尤为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

第五篇是清朝大网红纪晓岚在1790年左右写的《河中石兽》。此文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全文层次分明,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叙述,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情节简单、语言简练,读来却耐人寻味。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第六篇是清朝“圣人”曾国藩1842年写给家人的信《与诸弟书》。语文教材里节选了曾国藩的“读书论”,“有志”、“有识”、“有恒”。

诸弟在家读书,不审每日如何用功。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二则,此三事者,未尝一日间断。十月二十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烟,洎今已两月不吃烟,已习惯成自然矣。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页,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诸弟每日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俱须带在身边。予除此三事外,他课程不必能有成,而此三事者,将终身行之。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诸弟此时惟有识不可以骤几,至于有志有恒,则诸弟勉之而已。予身体甚弱,不能苦思,苦思则头晕,不耐久坐,久坐则倦乏。时时属望,惟诸弟而已。兄国藩手草。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

第七篇是清朝维新派领袖“梁启超”1900年写的散文《少年中国说》。《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的代表作之一,是当时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著名文章。此文影响颇大,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政论文,作者站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立场上,在文中将封建古老的中国与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国作了鲜明的对比,极力赞扬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鼓励人们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表达了要求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视为自己“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所之暗潮”的代表作。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明清古文的文学性和思想性都不如唐宋时期。同样是思念亲人追忆过往,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就明显不如苏轼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同样是在风景名胜区发表人生感慨,姚鼐的《登泰山记》思想深度就不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同样是阐述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纪晓岚的《河中石兽》就比不上欧阳修的《卖油翁》。

三、明清小说戏剧组

小说戏曲组有个独特之处,篇幅太长不便于一次性展示全书,教科书编写者会节选文字水平特别高、情节特别饱满的篇章。得到教育部认可的优秀小说戏剧总共有8部,施耐庵的《水浒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吴承恩的《西游记》、汤显祖的《牡丹亭》、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蒲松龄的《促织》、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

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传统文化给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衍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

1、史传色彩--世俗文学的历史依傍

中国的史官文化异常发达,源出于“纪实”的传统小说,与史官文化有着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密切关系,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史传的烙印,史传性是中国传统小说最重要的民族特征。尽管明清小说带有浓厚的市民文化色彩,但无论从衍说故事之形式还是从讽寓教化之动机出发,都深深地受到了史传文化的决定性影响。

2、惩劝教化--儒家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典小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长久深远,而将这种影响合理化、具体化者,则是小说理论中的“惩劝教化”说。几乎可以说,“惩劝教化”模式笼罩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小说创作。

3、神妖仙道--佛道思想的濡染

佛教自东汉末传入中国后,一直在文化形态上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创作。而道教是唯一在中国本土上产生发展成长的宗教,它与古代小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尤其在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对古代小说影响深刻。佛道所创造的神仙境界,仙、道、妖、鬼等意象,奇谲变幻的仙道法术,因果业报的结构,以及由此孕育的小说母题,无疑为小说世界带来了奇观异彩。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为什么明清两朝五百多年 只有30篇文学作品入选语文教材?”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文学大家莫言 为何作品单单不被学校出版社青睐

文学大家莫言 为何作品单单不被学校出版社青睐

莫言,社会,文字,文章,笔下,阴暗面,青少年,生活,鲁迅,作品,农村,教材,殊荣,灵魂,语文课本,最佳选择,中国史,文人,含金量,出版社,人们,作家,光明,侧重点,凡事,判断力,剪影,另一番,国人,年少时

2010-03-13 #故事会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教材,例子,学生,课文,老师,能力,训练,教学,语文,让学生,语文教材,语文教师,寓言,教参,语文能力,无非是,让孩子,个例,人物,寓意,手法,权威,知识,语文课,指导,了学,中小学,教学中,语文教学,信息提取

2020-05-03 #故事会在线阅读

教育部新编小学语文教材指定阅读书系中国古代神话/教育部新编小学语文教材指定阅读书

教育部新编小学语文教材指定阅读书系中国古代神话/教育部新编小学语文教材指定阅读书

名人,经典,教育部,新编,小学语文教材,李白,小学堂,方寸间,强国,南瓜,天空,祖国,省区,特色,语文,视频,语文课,一路走过,中国古代神话,峨眉山月歌,点击查看,记忆中

2020-07-24 #故事阅读

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读后感

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读后感

语文,教材,温儒敏,知识点,能力,语文教材,先生,作者,训练,单元,模式,学生,读写能力,问题,人文,语文能力,读写,语文知识,序列化,不变,教师,文章,方式,文选,碎片,老师,应试,一定是,语文教学,语文味

2020-08-11 #小故事

小学一年级语文统编教材难不难

小学一年级语文统编教材难不难

学生,教材,统编,上册,课文,大人,文章,难度,栏目,李虹,王秀梅,陈先云,语文,教师,语文教材,小学一年级,一起读,人教版,意图,汉字,版本,写字,小学语文,古诗,小学,教授,文本,汉语,目的,韶华

2007-08-07 #故事会在线阅读

部编语文教材给我们教学的启发

部编语文教材给我们教学的启发

教材,新教材,学生,教师,语文教材,单元,调整,作品,作家,基础,导向,建议,教学,教授,文章,数量,方式,时代,母语,理念,能力,篇章,篇目,语文,课文,语言,鲁迅文学奖,活动,一个字,作品中

2020-05-17 #小故事

家长必读!新统编语文教材有哪些新变化?我们跟教材编写者聊了聊

家长必读!新统编语文教材有哪些新变化?我们跟教材编写者聊了聊

中国故事,用英语,教材,故事,中国,丛书,语文教材,青少年,古诗文,鲁迅,文化,基础,经典,素材,变化,袁隆平,作文,双语,成就,语文,统编,高中语文,中国精神,屠呦呦,内容,新教材,老师,课文,何杰,研究

2014-12-04 #经典故事

要开学了!菏泽中小学教材有新变化!高中语文教材这么改!

要开学了!菏泽中小学教材有新变化!高中语文教材这么改!

教材,普通高中,语文,单元,文化,统编,选择性,语文教材,传统,历史,诗文,古诗文,家长,作品,内容,全套教材,名著,新教材,篇目,毛泽东,袁隆平,鲁迅,中小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思想政治,总主编,经济与社会,任务

2011-01-23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