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科幻电影变物理课堂 “烧脑”的《信条》错在哪儿

时间:2015-03-10

电影信条开场不久,女科学家向男主角介绍逆熵危机时,已然吐露全片最核心的秘密

提示:本文共有 199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不要试图理解它,感受它。”电影《信条》开场不久,女科学家向男主角介绍“逆熵危机”时,已然吐露全片最核心的“秘密”。导演、编剧克里斯托弗·诺兰似乎预料到大多数观众对这部新片的迷茫,提前给出了疗愈的忠告。

上周五,科幻动作片《信条》在国内上映,第二天票房过亿,影片中出现的“时空逆流”“祖父悖论”“时间钳形战术”等物理学概念被网友刷屏分析;双向时空场景中的枪战、爆破、动作场景也让观众大呼过瘾。然而,只靠“烧脑”设定和视觉奇观,能成就一部好电影吗?显然,这部炫技电影并未得到广泛认可——《信条》上映首周票房仅2.05亿元;不到两天,已把单日票房冠军还给了《八佰》,而网络评分也从首映8.4分迅速滑落到了7.9分。

过度倚重电影工业创造的视觉奇观,延续着好莱坞商业片的“傲慢”

“烧脑”设定和视觉奇观是诺兰科幻电影最鲜明的标签,他擅长将抽象的科学理论转换为具象视觉语言,创造出瑰丽绚烂的“诺兰宇宙”——《盗梦空间》的多重梦境、《星际穿越》的多维时空都曾让观众目眩神迷。

打破叙事的时空次序,把剧情构建成迷宫,是诺兰的拿手好戏。在《信条》中,他玩起了“逆转时空”的魔术,人类通过时间机器进入“逆熵”状态,可以追溯时光,回到过去。同时,影片借助成熟的电影工业,贯彻了诺兰对于影像视觉的极致追求,令真实的沉浸感得以实现。据悉,《信条》摄制成本高达2亿美元,辗转三大洲七个国家进行拍摄。摄影团队用约160万英尺胶片完成了绝大部分场景的拍摄,甚至真实爆破了一架波音747飞机。为实拍“逆向视觉”奇观,他们还重建了胶卷盒中的机械部件,并重构电子元件,使得摄影机能够正向逆向同时拍摄。

可惜抛开这些炫技成分,《信条》只剩下了“老套”与“老梗”。“逆熵”听起来玄乎,其基本设定仍属于科幻创作的重要分支——“时间旅行”。发表于1895年的小说《时间机器》曾被多次改编成广播剧、电影,并衍生出《回到未来》《十二只猴子》《X战警:逆转未来》等经典科幻作品。而剥开“逆熵”的炫目外壳,《信条》的故事核心则是好莱坞最传统的特工片:影片讲述身手了得的特工(约翰·大卫·华盛顿饰演),被派去执行一项神秘任务,在搭档尼尔(罗伯特·帕丁森饰演)的帮助下,最终拯救了世界。

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条》延续了好莱坞商业片的“傲慢”气质,再烂俗的套路只要更改一个设定,凭借电影工业创造的视觉奇观吸引眼球。但这回,诺兰似乎“高估”了普通观众的鉴赏力。影片上映后,评论区迅速两极分化,与“烧脑”赞誉针锋相对的是“看懂又如何?老套又无聊”的辛辣吐槽。

有影评人认为,《信条》无论主题还是人物都乏善可陈,视觉奇观也没有期待中的那么震撼:多国拍摄场景在叙事上并没有重要推动作用,反使美景沦为背景;重要道具“时空转换门”“最终算法装置”等制作简单粗糙,与撞机、追车的恢弘场面反差强烈;“正逆同框”的实拍镜头固然惊艳,但打斗动作设计直白粗暴,缺乏美感。何况全片充斥着晦涩难懂的物理学知识,大部分都靠角色之间的唇枪舌剑充当“名词解释”,让许多观众昏昏欲睡。

过于复杂的概念设置和剧情结构压扁了人物,也榨干了观众的共情心

对商业片来说,同情心与同理心形成的代入感往往是激发观众共鸣的基础。诺兰以往作品之所以成功不仅在于炫酷设定,还在于其背后有着丰满的情感支撑。

如果《盗梦空间》失去对幽微情感的洞察,《星际穿越》抛弃了对人文价值的探讨,这些科幻片还能成为 “神作”吗?但《信条》却剥离了人物情感,大多数观众对剧中人的遭遇只能“作壁上观”,难以达成共情。“冷酷的谍战科幻片,带来了视觉上的张力,但缺乏‘心’。”TimeOut的评论可谓一针见血。

《信条》将太多笔墨耗费在 “烧脑”炫技上,庞杂的信息量,复杂的剧情结构把人物生长的空间过度压榨,使部分角色沦为工具人般的存在,主要角色表演平庸而脸谱化。经过长达150分钟的搏杀,主要角色依然扁平而苍白,欠缺情感动机。男主角义无反顾地拯救世界,末了却扬言自己是“幕后总策划”;反派因得绝症要拉全世界陪葬,最后却异化为 “灭霸”式悲情;女主角为争儿子抚养权而枪杀丈夫,但她的挚爱深情只停留在接孩子放学……粗浅生硬的人物描画、强行升华的“神转折”,是电影叙事的致命缺陷。

当下关于《信条》的争论存在一种趋势,有些人把“懂不懂”作为检测“影商”高下的“试金石”,甚至臆想出一条“审美鄙视链”——仿佛看不懂诺兰,就是观影水平低甚至不配聊电影。

对诺兰的忠实影迷来说,反复咀嚼电影,发现导演埋下的伏笔,意外创造出多重解读的观影乐趣;撰写解读文章,画出思维导图,在影评中全盘剧透,增添了另类“解谜”的快感。但由此产生“优越感”则大可不必, “考证” 《信条》主角究竟穿越几次属于细节问题,并不影响大多数人对整部电影的理解与评判。

毕竟,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并不等同于艰深的大学物理随堂考试,更不需要观众考“满分”。(记者 宣晶)

(来源:文汇报)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科幻电影变物理课堂 “烧脑”的《信条》错在哪儿”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烧脑科幻电影《信条》3大真实事件!

烧脑科幻电影《信条》3大真实事件!

信条,影迷,安蒂拉,萨托,罗曼·阿布拉莫维奇,俄罗斯富豪,是一位,导演,生意,游艇,私人,艺术品,艺品,豪宅,克里斯托弗·诺兰,凯特,安德烈,朱可娃,罗伯特帕丁森,达莎,女主角,工作人员,健身俱乐部,护卫队,伦敦,以色列,产业,全球,剧中,...

2020-07-05 #故事会在线阅读

科幻电影一定要“烧脑”吗?《三体》何时搬上大银幕?听听大咖们怎么说

科幻电影一定要“烧脑”吗?《三体》何时搬上大银幕?听听大咖们怎么说

...,科幻,流浪地球,韩松,星云奖,得主,观众,中国科幻,代表作,信条,时间,河南,科学,科学家,陈楸帆,龚格尔,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好的,体系,编剧,四大天王,朱进,江波,常务理事,北京天文馆,世界华人,协会主席

2009-12-21 #短篇故事

《流浪地球》出品发行已两年《三体》为何拍不出来?中国科幻人探讨科幻文学和电影

《流浪地球》出品发行已两年《三体》为何拍不出来?中国科幻人探讨科幻文学和电影

科幻电影,电影,时间,科幻,陈楸帆,流浪地球,龚格尔,科学家,朱进,江波,中国科幻,科幻作家,中国元素,好的,信条,中国,代表作,人工智能,科学,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星云奖,宝树,小说,得主,方面,机器人,观众,发展,有关,诺兰

2015-01-20 #故事会

给喜欢科幻电影的朋友推荐几部好看的科幻电影

给喜欢科幻电影的朋友推荐几部好看的科幻电影

火星,风之谷,救援,西部世界,人类,星际,科幻,娜乌西卡,故事,机器人,游客,王国,观众,飞船,创作,挑战,威尔,安迪,日以,杰西卡·查斯坦,贝吉特,马特·达蒙,鲁邦三世,是一部,成人乐园,人们,主题,世界观,剧中,剧情

2008-11-17 #长篇故事

超体:一部让人脑洞大开的科幻电影 科幻迷必看电影!

超体:一部让人脑洞大开的科幻电影 科幻迷必看电影!

电影,导演,感觉,知识,大开,看电影,故事,角色,摩根弗里曼,斯嘉丽约翰逊,人脑,人类,科幻电影,思想,戏份,气氛,观众,观念,表演,好多东西,总觉得,本身就是,失去人性,无缘无故,大善,大爱,康德,来大,连贯,上和

2009-09-05 #经典故事

“科幻电影”用英语怎么说?

“科幻电影”用英语怎么说?

2011-06-21 #故事阅读

中国科幻电影:数量虽少 儿童科幻是特色

中国科幻电影:数量虽少 儿童科幻是特色

科幻电影,故事,小太阳,霹雳贝贝,中国,导演,机器人,电影,锅盖,魔表,上海滩,书信,十三陵水库,反物质,巨大变化,外星人,经历,金属,飞行器,创作,影片中,未来科技,杨小仲,冯小宁,刘慈欣,吴浩,尹爱群,张子恩,张嘉译,张小童

2011-07-12 #故事会在线阅读

图片那些电影里的经典台词科幻电影吧

图片那些电影里的经典台词科幻电影吧

杰克,斯派洛,巴伯萨,船长,伊丽莎白,卡特勒,大人,吉塞尔,斯嘉丽,威尔·特纳,斯万,皮泰尔,贝凯特,一巴掌,方式,下达命令,会让你,做什么,每一个人,一笑,披萨,来当,杰克接,贝克特,达尔玛,我喜欢,我的名字,东南西北,世界,别吵

2015-01-11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