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刘伯温告老还乡 临走给朱元璋留下2句话 朱元璋不听 吃了大亏

时间:2015-03-12

后人眼中他仿佛是个具有超能力的神人,堪与三国时的诸葛亮齐名

提示:本文共有 145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刘伯温是明朝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后人眼中他仿佛是个具有超能力的“神人”,堪与三国时的诸葛亮齐名。其实客观地说,刘伯温才干固然卓尔不群,与诸葛亮还是不可相提并论的。诸葛亮是蜀国的二把手,担任军师将军、丞相等要职,曾经长期独立主持国家的选将用人、用兵打仗、治国理政等关键大事,刘伯温在朱元璋手下,战争年代担任幕僚和参谋之一,开国后担任御史中丞、太史令,从未入主中枢,独当一面。

不过,刘伯温虽然不及诸葛亮,但他的才能也是不可否认的。无论在明朝开国战争中,还是洪武年间的朝政大事中,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后世的明武宗称赞刘伯温“开国文臣第一,渡江策士无双”,也是对刘伯温才能与业绩的肯定。刘伯温最为遗憾之事,莫过于没能像诸葛亮那样,找到一个真正能认识到他价值、并充分予以重视和利用的明主。

朱元璋本身是个很有能力和主见的人,无论征战杀伐还是用人选将,他都有自己的一套办法,因此面对臣下的建议和计谋,他有时从善如流,有时则固执己见,谁的话也不听。刘伯温这样不世出的天下奇才,对于朱元璋的刚愎自用也无可奈何,只能让事实来验证自己的正确。刘伯温告老还乡之前,曾经给朱元璋留下2句话,朱元璋拒不听从,结果倒了大霉。

《明史》记载,刘伯温归乡之前,与朱元璋告别时,说了两句话,第一句是:“凤阳虽帝乡,非建都地。”《明史》记载,朱元璋开国后,“圣心思念故乡”,起了叶落归根之意。想念老家无可厚非,多回老家走走看看不就行了。可他却突发奇想,要把锦绣繁华、龙盘虎踞的金陵舍弃,把大明国都定在老家凤阳。

把凤阳小县作为国都,可称是朱元璋一生最大的错误之一。当时的凤阳不仅地方平旷,无险可守,经济基础极度薄弱,与金陵相比,简直毫无优势可言。最为关键的是,要把凤阳从一个地瘠民贫的小县城,改造成富丽堂皇的国都,别的不说,光建筑一座皇宫所需的千百座宫殿,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工程量,简直是个天文数字。

而当时的大明,刚从几十年战乱的废墟中站起来,百废待兴,工农商业千疮百孔,急需休养生息恢复元气。此时在凤阳连年大兴土木,势必要让百姓赋税和劳役大大增加,对于大明国力的恢复和民心安定,有百害而无一利。但朱元璋谁的话也不听,一意孤行非要这么干。结果出事了。

《明史》记载,被沉重劳役所苦的工匠们,为了发泄怨恨之心,在建造宫殿时使用一种所谓“厌镇”之术,让朱元璋往新皇宫的御座上一坐,金銮殿房顶上就会“若有人持兵斗殿脊者”,叮叮当当响个不停,吓得朱元璋立即放弃了定都凤阳的想法,从此不再来第二次。定都凤阳的计划也彻底终结。他若早听刘伯温一句话,何至于耗费巨额财力物力,最后打了水漂。

刘伯温的第二句话是“王保保未可轻也”。王保保,是元朝末年名将,说的直白点,他可以说是元朝的曾国藩,都是从地主武装出身,凭借过人的能力,最后成为朝廷柱石之臣。王保保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元朝末年第一流将才之一。在元朝败亡后,王保保率领大军盘踞西北一带。由于明军此时已经恢复中原,在与元朝大军的征战中连连获胜,从皇帝到武将都弥漫着轻敌之意。

刘伯温意识到了众人的这种情绪,因此才会在临走前特意提醒朱元璋,不可轻视王保保的实力和能力。可惜朱元璋此时已志得意满,自认为老子天下无敌,哪里还会把刘伯温的话放在心上。后来不幸被刘伯温料中,在岭北之战中,徐达率领的明军,遭遇王保保的拼死反击,遭遇前所未有的大败,损失精锐部队数万人,朱元璋遭遇到前所未有的重创。

王保保这一战,使得明军将士胆落心寒,“自是明军希出塞矣”,已经到覆灭边缘的元朝,得以苟延残喘,甚至“几于中兴”。明军从此很少再敢出动大军北伐。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刘伯温告老还乡 临走给朱元璋留下2句话 朱元璋不听 吃了大亏”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刘伯温告老还乡时 朱元璋送他一个枕头 刘伯温直到第二天才明白

刘伯温告老还乡时 朱元璋送他一个枕头 刘伯温直到第二天才明白

刘伯温,朱元璋,枕头,皇帝,皇位,聪明人,告老还乡,历史,天才,大臣,生活用品,莽夫,刘伯,刘半仙,刘炎,张士诚,诸葛亮,陈友谅,天子,好的,美的人,作用,中都,一介,一步一个脚印,下场,事物,事实证明,事情,人才

2007-10-15 #故事阅读

刘伯温告老还乡不再当官 朱元璋深知他为何如此 读完书大彻大悟

刘伯温告老还乡不再当官 朱元璋深知他为何如此 读完书大彻大悟

朱元璋,刘伯温,时候,关系,大臣,孙子,年岁,生命,皇帝,重臣,生活,这本书,告老还乡,刘伯,史上非,诸葛亮,名的,好的,都会,个人,一生,上升期,事业,举动,乡野,人生,事情,侍卫,功臣,前程

2007-03-24 #小故事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刘伯温?各种缘由很复杂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刘伯温?各种缘由很复杂

刘伯温,朱元璋,胡惟庸,刘伯,谈洋,时候,身体,剧照,伯温,吴云,事件,人才,回京,大明,奏折,建议,心思,才华,肝病,青田,告老还乡,多大,子都,徐达,有才,方国珍,李文忠,来当,道圣,在家里

2014-02-17 #小故事

刘伯温当真是病死的吗?朱元璋自己暴露了真相

刘伯温当真是病死的吗?朱元璋自己暴露了真相

刘伯温,朱元璋,刘伯,诸葛亮,胡惟庸,御医,史中,功臣,仕途,死因,资料,威胁,有声音,告老还乡,朱标,在历,太子,大有,遇到了,博通,乡民,世人,享年,人称,功高盖主,经史,后世,历史,史料,天资

2007-02-09 #故事大全

此人谋略强刘伯温十倍 朱元璋称帝后大力挽留 他却说留下是祸害

此人谋略强刘伯温十倍 朱元璋称帝后大力挽留 他却说留下是祸害

朱元璋,朱生,刘伯温,谋臣,诸葛亮,告老还乡,名士,低调,人们,名气,皇帝,纸条,祸害,我们知道,有不少,这个人,这个时候,果不其然,刘伯,温强,称王,不一样,和普,好的,大事,事业,一身,下子,人才,公元

2015-02-04 #故事阅读

朱元璋向刘伯温询问丞相的人选 连说三个人 结果这三人全部惨死

朱元璋向刘伯温询问丞相的人选 连说三个人 结果这三人全部惨死

朱元璋,刘伯温,李善长,集团,双方,徐达,陈友谅,个人,丞相,人选,团结一致,方面,结果,权力,再一次,这些人,告老还乡,刘伯,汤和,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那可,好的,一盘棋,兄弟,优势,军事,内政,团体

2016-10-26 #短篇故事

朱元璋为什么要“火烧庆功楼”?

朱元璋为什么要“火烧庆功楼”?

朱元璋,徐达,刘伯温,功臣,这个时候,皇上,英烈传,丞相,公鹅,小说,历史,墙体,太祖,开国功臣,微臣,百姓,皇帝,酒宴,这件事,告老还乡,中里,刘伯,多力,徐兄,相克,祖仁义,荣华富,郁成疾,高然,则都

2010-11-24 #长篇故事

朱元璋三请刘伯温 刘伯温三考朱元璋

朱元璋三请刘伯温 刘伯温三考朱元璋

刘伯温,朱元璋,道考,天下,刘伯,朱大帅,百家号,宋濂,历史,故事,作者,文化,童谣,朱大,儒道,千古,北京,后人,大牌,将军,文章,杂拌儿,泥土,考题,考场,草鞋,麻衣,一草,上鼎鼎,刘老

2020-09-07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