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全程不敢喘息!今年最牛战争片 终于来了|百家故事

时间:2015-03-19

读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已经没法儿再夸了

提示:本文共有 395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本篇文章收录于百家号精品栏#百家故事#中,本主题将聚集全平台的优质故事内容。读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已经没法儿再夸了。

自从今年1月摘得金球奖“最佳导演”和“最佳剧情片”两项大奖。

《1917》就一路披襟斩棘,把北美、英国的各种颁奖礼,全数屠了个遍。

截取自维基百科

纽约时报说它是“奥斯卡颁奖季的天外飞仙”,

好莱坞报导预测“它几乎可以确定会入围最佳导演、最佳影片和最佳原创剧本”,

CNN记者激动得振臂高呼“这是部壮阔的电影巨作,两个小时毫无喘息空间!我需要喝点饮料。”

而这,还有个大前提——

为了赶在19年圣诞节上映,当年4月开机的《1917》从一开始就没准备大规模的公关造势。

豆瓣评分8.5,IMDb8.3,烂番茄新鲜度89%,mtc评分78(已经很高了)。

有位豆瓣网友,喊出了不少人的心声:

“国内文艺片导演好好学学,长镜头不是单拿来装x的!”

这话终于说到点上了,《1917》不仅有长镜头,而且将这些镜头“浑然天成”地衔接到一起。

什么?

你说:

这片不就是一个镜头下来的嘛?

可别被骗了。

更何况这片真正的难点,还不止剪辑——

《1917》

2020.8.7 中国大陆

1917年4月6日,法国境内的英德作战前线。

士兵史考菲(乔治·麦凯 饰)和布雷克(迪恩·查尔斯·查普曼 饰)授命传达一则消息:

德军不久前的撤退是一个陷阱,正在前线追击的部队,必须立即停止进攻。

组织之所以安排这俩新兵,倒不是源于他们受过专业的训练,而是因为——

布雷克的亲生哥哥,就在进攻的部队中。

史考菲这回虽说是被战友拉下水,但此次的任务怠慢不得。

其实两个人都很清楚:

这次肩上背负的,是1600多条年轻的生命。

那传令兵的任务,最终能够圆满完成吗?

考虑到不少朋友为了看大银幕,至今没有刷完全片。

后面的剧情,我先不剧透。

要问到底凭啥《1917》成为颁奖季的香饽饽?

一句话就能总结——

靠的是,形式上一镜到底的真实感。

导演萨姆·门德斯其实在之前的两部《007》中,就展示过自己的长镜头能力。

到了《1917》他需要克服的困难,则更多。

>>>>剪辑

我大致分了下类,主要包括遮挡剪辑、黑幕剪辑、空镜剪辑、CG特效剪辑4种。

所谓遮挡剪辑,就是利用移动而过的人或物,在演员被遮挡的瞬间进行剪辑;

空镜剪辑,则是借助人物(或镜头)移出画外,在拍摄静物时进行剪辑;

CG特效剪辑,是依靠特效的合成;

黑幕剪辑最常见,也最容易被发现,就是画面完全黑掉。

挑一个比较有趣的例子。

在布雷克受伤出血而死的过程中。

有一幕,史考菲抬起他背过身,往后拉了一下。

这里就是遮挡剪辑,因为画面会因为人物的运动变得模糊,也就给了剪辑的机会。

然后转过头,布雷克的脸就画白了。

接下来,是一个类似空镜剪辑的镜头(在平移的过程中完成)。

当镜头转回来时,长时间失血的布雷克,脸色又描黑了一层。

为了真实呈现布雷克的死亡,这场戏硬是剪了两刀。

在没看到这篇总结前,我一直认为饰演布雷克的演员,是提前上了什么化学粉底。

>>>>调度

因为影片拍摄采用顺拍(即按照影片时间线拍摄),剪辑师全程跟组。

剧组所拍素材,基本都是当天剪完。

那么相比于剪辑,更难也更容易犯错的其实是调度。

在正式开拍前,演员们进行了长达4个月的预演。

有人曾透露:

“没有任何一个动作,是允许即兴发挥的。它渗透到你的肌肉记忆中,演员们的动作会决定摄影机的走向。”

我们看两位主演走进农庄小屋的这场戏。

从史考菲走进房间,

到布雷克出现在门口,

再到镜头变焦,跟着史考菲的眼神转回屋内,

这里必须要摄影师和演员,拥有足够默契的配合。

布雷克的出现但凡有一秒钟的偏差,又或者摄像机没跟上史考菲的步速或眼神,整个长镜头就废了。

我们在片中,看到各种尸体和散落在地上的物件。

它们是“战场如炼狱”的呈现,而这其中不少想必也是表演动线的关键点位。

>>>>置景

虽说《1917》没有真正“一镜到底”,但这个“一镜”,是必须做到的。

说白了,就是只有一个摄像机。

在这样的前提下,演员的表演空间得到了释放(多机位走错就穿帮了)。

相对的,美术置景也要全方位无死角的构建好整个场景。

在影片的筹备期,剧组辗转英国各地,最终搭建了约合5200步(约5公里)的壕沟。

不仅如此,剧组还严格遵循着一战时期英军与德军的壕沟特点,分别复原了当时的场景。

刷完片的朋友,应该对小镇上燃烧的教堂印象深刻。

这里用的当然不是真火,而是布满整个高墙的LED灯。

筹备期工作照与成片效果对比

据说影片中出现的绿植,都是导演亲自管理培育的。

如此看来,比起500亩玉米地主诺兰,萨姆·门德斯一点都不逊色。

>>>>剧本

既然是一镜拍摄,《1917》自然不必画分镜。

但拍长镜头,尤其是战争题材的长镜头,影片主创需要构建的却是整场戏每一个细节,涉及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道具的整体编排。

导演萨姆·门德斯和摄影罗杰·迪金斯曾透露过——

《1917》其实有两个剧本。

一个是传统剧本,另一个则完全是由图解构成的剧本。

而所谓的图解剧本,包含40页地图,每一张都清晰地标注了演员以及摄影机的移动路径。

当然,这是在取景完成和演员预演之间的空档期,必须完成的工作。

>>>>灯光

如果说前面提到的燃烧教堂,算是美术置景的工作。

那史考菲夜晚在小镇中穿梭,就只能让灯光组想办法了。

这段戏因为光源不好配置,主创想到了用“炮弹”照明。

像烟花一样的光源,反倒让整场戏的美感提升了一个档次。

而地堡中的那场戏,因为涉及到演员走动,而且光源只有两盏油灯(其实是调光器)。

摄像和灯光为此研究了好几周,才把油灯的位置搞明白。

单是搞清楚位置还不算完,为了满足下一个机位的光源需求。

演员还要在表演时,辅助调节灯光的亮度。

注意男主左脸上的补充光源

克服了重重难关,萨姆·门德斯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

《1917》带给我们了全新的观影体验,也让大家见识到了战争片前所未有的真实感。

初中历史课本,就告诉过我们。

一战的伤亡其实相当惨重,各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青年劳动力。

耗时4年,最后谁都没占到多大便宜。

反而为了几千平方的领土,参战的年轻人就就要死伤过万。

由于没有处理垃圾的有效措施,一战中战场上的卫生条件极差。

一战中满是垃圾的作战环境

据统计,战斗中因战壕发热、结缔组织发炎、战壕脚、感冒造成的伤病,超过30%,而枪伤和弹片伤加在一起还不到10%。

士兵们大多数时间都在修战壕,等待命令;

因为草率的决定奔赴前线。

其实《1917》想要呈现的,也正如此——

战争,是让一个人走向厌倦和崩溃的过程。

别看这部电影的格局不大,视角也十分局限,但有关主角的不少细节,却能完成体现反战主题的补充。

例如:

布雷克一开始说自己曾想当牧师,后来就救下了负伤的德国空军;

在农庄里,布雷克表现地非常熟悉樱桃树,如果没有这场战争,很显然他就会在这样美丽的地方生活;

史考菲片头躺在树下,摸着胸前的内衬,结尾时我们才发现他在胸前放着家人的照片,照片背面写着“Come back to us”(回到我们身边);

上面这个细节,也就能解释史考菲在地堡中慷慨相助,因为他很可能也有妻子和孩子;

而史考菲在同伴死亡后,剥下戒指和胸牌的流程相当熟稔,想必他曾经经历过这样的场面。

但总结了这么多拍摄上的艰难,细节上的优点,我也有一些“凉水”不泼不快。

回顾前面的分析,很容易总结出——

《1917》整部电影,其实就是围着“一镜到底”这个概念转。

它的拍摄很困难,技术很高端。

可过于倾斜的天枰,也倒向了一个问题——

形式大于内容。

四个字总结,《1917》的故事就是信使传令。

纵观全片,我们看不到实际的战况,引发战争的矛盾。

说的再深一点,大家只能看到反战的情绪,看到主人公前后的心路历程。

影片对战争的反思只停留在个体,没有完成升华。

士兵救人的故事,我们见过太多了。

远一点的《拯救大兵瑞恩》,近一些的《血战钢锯岭》,其实都在借战争题材谈反战。

单论剧情和主题,《1917》也就是稳扎稳打,并没有特别亮眼的地方。

影片的故事太单薄,表达不够深刻,这是其一。

至于史考菲一路遇到的各个人物。

除了科林·费尔斯饰演的指挥官,以及安德鲁·斯科特塑造的中尉,其他人都非常脸谱化,就像完成任务指引的工具人。

单纯走个过场的角色太多,没能撑起宏大的时代背景,这是其二。

要说整部电影最喧宾夺主的,我以为反而是那些最漂亮的场景。

农庄的樱花、燃烧的教堂、夕阳下的田野......

《1917》在战乱中,制造了种种奇观,这固然赏心悦目。

但诸如此类重场景化、形式感的情节过多,就必定会让能铺陈剧情,塑造人物的内容变得更少。

这部片拍得很美,战场的呈现也够残酷,但走出影院却一点印象深刻的情节点都记不得了?

回忆里似乎只有樱花、教堂和战壕跑。

在《1917》里,萨姆·门德斯对于一战这场战争,是没有足够的反思和明确的观点的。

过渡的追求摄影美感,切断了与观众交流沟通的通路。

当然,拍摄大量的长镜头,死磕一镜到底的格式,这本身就是一种框定。

要说萨姆·门德斯的片子没拍完美,反倒不如谈谈一镜到底战争片的上限。

导演是否早就考虑了这些问题,其实他只是想探索这种艺术形式真实感和美感的极限?

站在这个角度评判,《1917》的成功与失败,就见仁见智了。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依然瑕不掩瑜。

它在技术和形式上都拓宽了战争片的维度,单从这点喜欢这个类型的朋友,就不能错过。

其实归根结底。

就像我们纳闷走艺术方向的李安,为啥跟高帧率过不去;

很难得到学院派认可的诺兰,怎么又一直坚持胶片拍摄,不肯涉足3D。

这些创作者们,有时不愿跟随时代,有时又赶在时代之前。

不是因为非得一条路走到黑,而是他们坚信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

如果成功了,那是我们的福气。

假如失败了,也有市场和资本迅速反馈。

无论你喜欢一部电影也好,讨厌一部电影也罢。

大家最希望看到的,永远是——

那些呕心沥血,可以为作品付出一切的人啊。

细腻且专注的人,永远最可爱。

我们也正因此,才迷上了电影。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全程不敢喘息!今年最牛战争片 终于来了|百家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金球奖打败《小丑》 今年最佳影片之一 凭什么是这部战争片?

金球奖打败《小丑》 今年最佳影片之一 凭什么是这部战争片?

门德斯,电影,查普曼,一战,导演,金球奖,萨姆·门德斯,故事,战争片,角色,拯救大兵瑞恩,最佳导演,这部电影,人性,名士,士兵,幽灵,战争,文艺,丹尼尔·克雷格,权力的游戏,高度赞扬,影评人,群众演员,电影院,全片,凯恩斯,剧本,婚姻,口碑

2014-11-08 #故事会在线阅读

接下来7部好莱坞大片 “钢铁侠”新作来袭 今年最佳战争片引进

接下来7部好莱坞大片 “钢铁侠”新作来袭 今年最佳战争片引进

大片,影片,故事,乔乔,场面,婚姻,战争,小妇人,电影,黑寡妇,多力,颁奖,口碑,喋血,战士,片子,观众,题材,上映日期,奇幻冒险,这部电影,巅峰,新作,扑街,漫画,票房,阵容,在北,影片中,是一部

2013-07-23 #经典故事

最凄美的战争电影——《1917》

最凄美的战争电影——《1917》

影片,东西,战友,电影,观众,一战,剧情,地方,德国人,战争,照片,部分,士兵们,战争中,剧情片,主角,任务,全程,场景,士兵,姓名,将军,战争片,形象,影评,德国,感觉,战壕,演员,版本

2012-07-30 #故事阅读

《红海行动》简单的故事线与势力阵营让观众看起来直白爽快

《红海行动》简单的故事线与势力阵营让观众看起来直白爽快

行动,红海,电影,观众,也门,和平,影片,湄公河,林超贤,中国,事件,场面,国家,硬汉,黑鹰坠落,是一部,个人,全程,力量,感觉,战争片,战争场面,战争,极具,枪战,真实感,蛟龙,中国海军,这部电影,杜江

2008-02-11 #短篇故事

山东电视体育频道全程直播!今年全省首个线下马拉松10月11日开跑

山东电视体育频道全程直播!今年全省首个线下马拉松10月11日开跑

日照,马拉松,阳光海岸,赛事,疫情,项目,终点,半程马拉松,防控,线下赛,方面,赛道,万平口,线上赛,市民,日照市,景区,组委会,服务,一路阳光,体育频道,体育,党员,参赛选手,城市,奖牌,活力,沿途,理念,筹备工作

2007-10-28 #故事会

真正的最牛“钉子户” 靠一根钉子“续命” 无人敢让他们搬

真正的最牛“钉子户” 靠一根钉子“续命” 无人敢让他们搬

钉子户,巨石,地方,钉子,酋长,有的人,冒险家,峭壁,时间,时候,睡袋,精神,顶端,登山,而今天,给大家,这两位,约塞米蒂,不一样,名美,多牛,物质生活,美国加州,越来越好,区域,人类,人生,休息时间,全球,全程

2009-12-08 #经典故事

最牛教授已发声 别瞎传“英语踢出高考”了!立哥:谣言止于智者

最牛教授已发声 别瞎传“英语踢出高考”了!立哥:谣言止于智者

英语,信息,教授,视频,传播,声明,郑强,个人,作品,视频网站,客观,权利,著作权,钟南山,乖乖,原意,全程,企业,意思,文章,真意,看法,账号,交叉验证,从未在,任何方式,其他相关,告诉你,自媒体,未授权

2018-07-13 #短篇故事

你在学校做过最牛的事情是什么?哈哈哈哈……童鞋 你是认真的吗?

你在学校做过最牛的事情是什么?哈哈哈哈……童鞋 你是认真的吗?

余人,要你,事情,人家,功能,俄罗斯,全程,童鞋,地方,彪悍,小哥,女神,技巧,新技能,民风,猫咪,爆米花,生命,神技,自动扶梯,饮料,黑带,魔性,你是认真的吗,是哪个,太厉害,差距咋,就这么,抓娃娃,看见我

2009-09-17 #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