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小学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案及案例分析

时间:2015-03-31

倍的认识小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226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导语教案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以下是无忧考网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案及案例分析),希望帮助到您。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课本第76页例2、例3,课本第76页“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题,数学教案 倍的认识。

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是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完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掌握了“倍”知识,为今后利用乘法口诀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等数学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3、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能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投影仪、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

师:今天的数学课,老师要介绍一位新朋友给同学们认识,它就是小狗菲菲。这节课,我们的新朋友菲菲将和同学一起学习数学知识,同学们愿意吗?

2、学生活动。

师:上课前,老师请一些学生上来。

师叫3个女同学站在第一排,再叫6个男同学站在第二排(3个3个地站在一起)。

师:第一排有几个女同学?(3个)

第二排有几个3?(2个3)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象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道,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

(1)教学3倍

带着学生摆圆片。

第一行摆2个圆片。

学生边摆边说:第一行有()个圆片。

再在第二行摆6个圆片,(2个2个地摆)。

边摆边说:第二行有()个2。

师:我们就说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3个2也可以说成2的3倍。

(2)用同样的方法教学2倍、5倍、1倍。

(3)让学生观察、比较前面摆的圆片,在小组中讨论: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应该怎样想?

学生讨论后,每组请一个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应分两步思考:一是先看第一行的几个?二是看第二行有几个第一行的数量,就是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 倍的认识》。

2、巩固“倍”的概念。

判断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几倍?学生解答时,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1)

(2)

3、教学例3。

(1)师: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一行有2个圆片,第二行有3个2,那么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

(2)师:如果只告诉我们第一行有2个圆片,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那么第二行有几个2?同学们会摆吗?下面,同学们自己动手摆摆看。

(3)小组讨论:要求第二行有几个圆片,应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

(4)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课本第76页:“做一做”练习。

先让让学生弄清题意,再让学生独立地操作学具,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列式计算。

2、课本第78页第1题。

学生练习时,多举一些实例,结合操作学具,让学生明白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道理。

3、小组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倍的知识?

四、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案例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节课,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概念,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的开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一个卡通形象,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动画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通过学生活动,创设一个生活情境:“有3个女同学,男同学的人数有2个3,那么我们就说男同学的人数是女同学的2倍。”使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加地紧密,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自然地从旧知识的巩固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二、借助直观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倍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刚刚接触的学习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倍”的概念。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整节课的教学,都能围绕“借助直观、展示过程、启迪思维”这一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在学生初步形成“倍”的概念的教学上,为了降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第一行参照的数量都“2”,并且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通过直观形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时,也是学生借助直观演示,再结合以前所学生的知识,从而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法,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三、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整个数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合作者。本节课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数学知识,又能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时,让学生通过认真看、动手摆、积极说,使学生的脑海里产生初步的表象,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找出知识的共同特征,从而初步形成了“倍”的概念。

小学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案及案例分析.doc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全文共2613字]编辑推荐:Word文档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案及案例分析”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小学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案及案例分析

小学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案及案例分析

学生,一行,概念,个数,知识,教学,让学生,同学们,教案,是多少,女同学,教师,数量,初步形成,有几个,情境,男同学,课本,过程,了学,数学,特点,老师,菲菲,初步建立,引导学生,案例分析,知识的理解,乘法,人数

2018-11-04 #短篇故事

小学三年级数学《秒的认识》优选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秒的认识》优选教案

时间,秒针,学生,数学,秒钟,课件,活动,小格,知识,钟表,让学生,单位,分针,时间单位,培养学生,设计意图,作用,关系,有关,生活,同学们,教案,计量,长短,飞船,聂海胜,汇报,运行,小学三年级,初步建立

2016-11-03 #故事会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教案

周长,学生,测量,边线,方法,树叶,头像,提问,谈话,名片,硬币,是怎样,五角星,教师,课堂,同学们,图形,小组,数学,过程,物体,纸片,细线,长方形,题目,卡通,剪出,同学,概念,游泳池

2020-08-11 #故事阅读

小学三四年级趣味数学教案

小学三四年级趣味数学教案

数学,成语,数字,对折,猜一字,个头,蜡烛,培养学生,数学名词,桌子上,一头牛,一斗米,三楼,兴趣,一楼,作用,住宅楼,作业,创新能力,双杠,吹灭,学生,小结,所学,手指,支点,知识,方法,猜谜语,爷爷

2020-06-15 #故事阅读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有趣的平均数》教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有趣的平均数》教案

二虎,条鱼,大虎,小虎,平均数,比赛,评委,姐妹,花花,卡拉,小熊,条数,百灵鸟,足球队,冰糕,分数,国王,方法,文档,森林,黄鹂,小猫钓鱼,你知道,平均每人,这种方法,三兄弟,教案,主意,兄弟,冷饮店

2012-04-05 #故事会

小学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教案三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教案三篇

学生,长方形,周长,教学,方形,计算方法,让学生,教学中,交流,主体,教师,学生们,公式,图形,数学,整节课,概念,关系,教案,新课标,时间,特征,过程,难点,合作交流,小学三年级,教学目标,正方形,算法,语言

2020-05-17 #经典故事

小学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教案三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教案三篇

学生,长方形,周长,教学,方形,计算方法,让学生,教学中,交流,主体,教师,学生们,公式,图形,数学,整节课,概念,关系,教案,新课标,时间,特征,过程,难点,合作交流,小学三年级,教学目标,正方形,算法,语言

2020-08-11 #故事会

小学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教案三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教案三篇

学生,长方形,周长,教学,方形,计算方法,让学生,教学中,交流,主体,教师,学生们,公式,图形,数学,整节课,概念,关系,教案,新课标,时间,特征,过程,难点,合作交流,小学三年级,教学目标,正方形,算法,语言

2020-08-11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