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明朝灭亡的经济原因 和由此带来的恶性循环?

时间:2015-04-24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提示:本文共有 448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大明王朝拥有全世界80%以上的白银,而政府却面临无法应对的财政危机,当李自成的农民军逼近北京城时,崇祯皇帝下令各地勤王,苦等21天后,不见有勤王军队,悲愤的崇祯皇帝爬上御花园后的煤山,自缢于一颗老槐树下崇祯临死前写下遗言:“朕自登极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崇祯对于做亡国之君非常内疚,但同时也表达出对群臣误国的痛恨,以及对老百姓的爱护。一.各地军队为何不勤王,明朝政府的国库究竟空虚到什么程度1643年12月当时一个叫赵士锦的年轻人,担任工部营缮司的员外郎,接管节慎库。

他后来在《甲申纪事》中记载:“新库中止二千三百余金。老库中…只千余金…外只有锦衣卫解来加纳校尉银六百两,宝元局易钱银三百两,贮书办处,为守城之用。”加在一起,一共四千二百多两白银。当时朝廷面临的形势非常暗淡。一位学者对此作了贴切的描述:1644年初,军饷欠款已达数百万两,而从南方来的税款只有几万两。国家的粮仓现在实际上空了。没有足够的大米充军粮,户部就买杂粮凑数。当北京被围时,驻军已有五个月没有发饷。执行任务的军队没有炊事用具。每个士兵领到100枚铜钱,由他们自己买吃的。士气和纪律涣散到这种地步,一个将军报告说:“你鞭打一个士兵,他站起来;但与此同时,另一个又躺下了。

”王朝快完了,这是不令人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它竟然直到那时还没有完。二.隆庆开禁后,1572-1620年间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中国成为白银帝国西班牙人在进入马尼拉的数年后,开始把白银从美洲的安第斯山脉运到秘鲁海岸,再由海路北运至阿卡普尔科,装载到每年冬末横渡太平洋的大型帆船上。在1572年的春天,三艘中国帆船满载着精美的中国商品出现在了菲律宾。令这些中国人没有想到的是,西班牙人竟然买下了船上的所有货物。而作为回报,中国人也运走了他们所能运走的每一块西班牙银元。从此,一船船的美洲白银开始从菲律宾流入中国,而来自遥远中国的丝绸、瓷器则成为了富有的欧洲贵族的奢侈品,使得他们对于中国更加着迷与向往。

大明王朝就这样成为了世界工厂。这就是著名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整个16世纪80年代,每年马尼拉帆船往返太平洋运送的白银约3吨左右。到了17世纪20年代,年均运量已增至20吨。这些白银中的大部分都流入中国,有学者估计白银数量达3亿两左右。三.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为何国库却如此空虚白银的流入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然而明朝是个高度家族化、集权化的国度,皇族们通过各种手段洗劫了流入帝国的大部分白银。皇族们洗钱的手法层出不穷,一是垄断盐引,万历皇帝最宠信的福王在太子竞选中失败,被迫外出封藩。他就封时讨要了大批盐引,而且是市场价格最高的淮盐;二是结合军方洗钱,朱家的贵族们曾经一度垄断了前线大米的供应,供应的价格当然是正常价格的好几倍;三是私铸铜钱,明朝铜钱一直供应不足,老百姓被迫挖宋朝的铜钱用,大部分王府都私铸铜钱,然后通过铜钱供应量的收紧和放松,造成铜钱与白银比价浮动,吸收普通民众手中的白银。

大明的皇族们没有把白银当做货币,而是把它当成珍珠、翡翠一样的首饰予以收藏,要不然正德皇帝也不会傻到直接用银子盖房子,耗费两千万两白银。大量的白银因此沉睡在皇宫和各王府里。仅以万历皇帝为例。他死后留下的内库私房钱是个惊人的数字,他儿子泰昌皇帝在位仅仅29天,却从内库拨出了四百万两白银作边防之用,而且都是一百万二百万地给。明朝自公务员工资改革之后多年,白银才正式走入市场,但数量并不多。白银越少,对铜钱比价就越高,贵族们就越要收藏白银,越是收藏,数量就越少,如此循环,大部分国际贸易进入明朝的白银都被吸收干净。

四.中央年度财政总收入为3500万两白银,但每年中央户部实际收入约400万两白银。朱元璋的财政制度设计是崇祯皇帝困境的根源。朱元璋农民出身,知民间疾苦。明代初期的税率很低,以田赋收入为主的中央政府只征收不到田地1/10的收入。在明代,中央政府的开支主要是军事、官俸与公共建设。因为明代有其独有的军屯制度,明太祖颇为自豪地宣称“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军屯解决了大部分军事开支。行政方面,明初官员的数量很少。1371年地方官员仅为5488名,1455年,京师任职的文官1520名。至于公共建设,除了修筑明长城、修宫殿、维护大运河外,明政府并没有进行太大规模的公共建设,这主要靠“免费”役力,所需资金很少。

为了征税方便,朱元璋编制了针对户籍的黄册和针对土地的鱼鳞册,相当于现在的户口本和土地证。统计结果:户籍1000多万户,人口6000多万,土地面积近860万顷。土地面积增加了一倍,政府税收大大增加,达到3.2亿石(注意是粮食,折合白银2000万两)。按照朱元璋的祖训,这笔钱不能再增加。赋税还有一个“役”的收入。老百姓除了上缴田赋外,自身还要服役,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役”成为了国家行政机关的管理开支,基本上是维护驿站、提供人身作为差役、军役等等。劳动力和技术都是免费供国家使用的,政府对“役”只提供基本的粮食供应。从皇帝到官员往往征用免费劳动力做私人的事情,这类责任又往往加诸于穷人和本分人身上。

“役”是一种额外的征派,不定期,又无法抵制。根据黄仁宇的计算,役折合成银两约为1000多万两。除了田赋正税和役之外,还有一些工商业收入、盐的专卖、矿银收入、国际贸易收入等等。这些收入大约有380万两。据此计算,明代的年度财政总收入约为3500万两白银。那么,这么大一笔数目,为什么到中央户部只有400万两呢?因为田赋和役并不是以白银的形式体现出来,其中3100万两白银都只是粮食和劳动力。在明代,交通极不发达,粮食运输很困难,途中的损耗也极大。出于现实考虑,大部分的粮食并不是集中于中央进行再分配,而是就近原则分配。直到明代中后期,粮食和劳动力才慢慢折合成银两。

但分配原则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到达中央的资金仍旧很少。经过多次改革后,在张居正时期,把税粮这部分折合税银,真正到达户部的约300多万两。盐课、工商税等收入也同样,到达户部约为40万两到80万两之间。所谓户部太仓库年收入大概只占到了帝国全部税收的12%而已。即便是最牛的张居正改革(1572-1582),积十年之功,也只给户部太仓库留下600多万两银子,其余的则是给万历皇帝留下可供九年用的粮食。这些家底都给“万历三大征”消耗掉了。五.随着皇族等特权阶层的壮大,土地兼并加剧,军屯制的破坏,本来就非常捉襟见肘的中央财政早就不堪重负1.明末出现非常严重的“天下养朱”现象。

根据《明太祖实录》的记载,朱元璋时期宗室总人数只有58人。到万历23年(1595),明朝宗室人口总数已经超过了15.7万人。这一数字到了崇祯年间又有大幅的增加。朱元璋用粮食为单位规定宗室的待遇。亲王每年10000石,郡王每年2000石,往后依次递减,即便到最低级别奉国中尉和乡君每年都会有200石的俸禄。明朝1石相当于现在180斤左右,明朝正七品官员(一般是知县,相当于现在的县长)每年的俸禄只有90石。万历初年全国每年的田赋总额约两千三百万石,光供给宗室的俸禄就多达八百多万石。据《皇明经世文编》中的记载“二省之粮,犹不足供宗室禄米之半”。

这里的“二省”指的是产粮大省山西和河南,这两个省的粮食产量居然不到宗室俸禄的一半。从这些数字可以看,从万历年间开始,宗室已经严重拖累了明朝的财政。2.土地兼并使得国家纳税土地和人口大幅减少,中央财政收入也相应减少明朝善待读书人,只要考上举人就会免除土地赋税,因此,考上举人的读书人会大肆圈占土地,而拥有土地的自耕农也往往将土地挂靠在举人的名下,从而逃脱交税。江南的缙绅富室占田少者数百亩,多者数千亩,乃至万亩。河南的缙绅富士,占田也动辄达万亩,最突出的是藩王占田,万历时,福王封藩河南,明神宗一次就赐给他田地200万亩,河南田地不够,“并取山东、湖广田之”。

天启时,明熹宗下令拨给桂王、惠王、瑞王和遂平公主、宁国公主的庄田,少者70—80万亩,多者300万亩,各州县以致无田可拨,于是勒令各地人民分摊银租,叫做“无地之租。经过大明王朝200多年如此恶性循环,大明的土地绝大多数都归于不用交税的特权阶层身上,而承担着全国大多数税收的却是只占少部分土地的自耕农。如此庞大的压力,使自耕农乃至小地主阶层逐渐破产,沦为流民或佃农。因此,国家的财政税收越来越少,而特权阶层却越来越多。这些特权阶层像蚂蝗一样,趴在大明王朝的身体上肆意吸血,他们越来越肥,大明却越来越瘦弱。3.年例银军饷制度打破军屯神话,成为中央财政开支的大头。

明朝立国初期本无的军衔制度——年例银。孙承泽曾概言:“国朝自洪、永以来,原无年例。年例自正统始。…总计弘、正间各边年例大约四十万而止,在嘉靖则二百七十余万,业已七倍,至今日则三百八十余万,且十倍之。”军屯的存在是建立在对军籍户口残酷的剥削基础之上的,当全国的统治稳定下来后,军籍就开始逃亡。明英宗时期,逃亡的军人达到了120万,占据当时军队的一半左右。军户的逃亡,必然导致大量的屯田荒废。弘治年间,兵部尚书马文升说:“十去其五六,屯田有名无实”。许多地方的官僚就乘机吞并军屯土地。于是,军屯的收入就逐渐减少了。

没有了军户,国家就需要大量招募军队,形成了募兵制,募兵制需要更多的军费支出。明朝后期军费开支常年占中央财政支出的70%以上,在万历四十五年甚至高达92%。没有一个国家能长期支撑这样的财政开支。更何况是明朝初期的财政设计并没有考虑到此项军费开支。六.1630年代,国际贸易危机引发白银流入中国速度锐减,加剧崇祯朝的财政危机1634-1636年间,西班牙当局决定减少从新大陆流入马尼拉的白银数量,从而减少了福建商人的白银收入。1639年夏,日本德川幕府不允许澳门来的商人在长崎贸易。这样,近一个世纪以来有利可图的贸易就突然结束了,它曾从日本给中国带来大量白银。

葡萄牙人从日本被赶走后几个月,中国和西班牙在菲律宾的贸易也大大减少了。在马尼拉,西班牙人和中国人之间的关系紧张,最后发展为暴力冲突,约有两万多中国人死于冲突。随后几年中,只有很少的美洲白银流入中国。就在1639年夏,危机病得更加严重时,崇祯皇帝同意再次增加税收,无论这次征税多少,许多人已无法找到足够的白银,旧税都交不了,更不用说交心税了,政府为了应付军事需要,必须从民间榨取更多的白银。17世纪40年代初,中国出现了严重通货紧缩,东南地区的银价猛涨,许多商品价格直线下降,跌到无法想象,这导致货币收藏的增加,大量白银从流通中消失,人们把它存起来准备应对更坏的日子。

最终,所有的负担都转嫁到老百姓身上,导致的结果是朝廷每征一两银子的税,逼反十个农民,却又要用上百两银子的费用去去镇压。大明王朝的财政就这样跳进了一个恶性死循环,这让处于经济衰退期和自然灾害频发期的整个社会雪上加霜,由此触发更多的民变和反抗,大明王朝加速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明朝灭亡的经济原因 和由此带来的恶性循环?”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从军事 经济 政治的角度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从军事 经济 政治的角度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白银,中国,日本,官员,影响,部落,魏忠贤,经济,阉党,俸禄,女真,西班牙,朝廷,百姓,西班牙人,崇祯皇帝,贸易,东林党人,东南亚,党争,意义,战役,欧洲人,生活,哥伦布,16世纪,全球贸易,旱涝灾害,发现了,东南亚地区

2017-06-25 #故事会

明朝灭亡的经济原因:皇帝的家人 亲戚 奴才 吃垮大明王朝

明朝灭亡的经济原因:皇帝的家人 亲戚 奴才 吃垮大明王朝

土地,藩王,外戚,皇帝,农民,朝廷,耕地,庄田,家族,财政收入,朱元璋,原因,亲戚,全国,家人,奴才,官田,官僚,宦官,情况,民田,权贵,田赋,田庄,耕地面积,问题,五十八,占田,土田,夏皇后

2014-06-22 #经典故事

明朝的灭亡与这些原因分不开

明朝的灭亡与这些原因分不开

皇帝,制度,内阁,宰相,时期,经济,魏忠贤,国家,吏治,弊端,权利,崇祯,袁崇焕,个人,专政,东林党,决策,再加,后金,因素,宦官,战争,朝政,机构,皇权,分析,万历三大征,党派之争,民族问题,社会矛盾

2016-05-07 #故事阅读

明朝灭亡的原因 四个字就可以总结

明朝灭亡的原因 四个字就可以总结

方面,粮食,原因,利率,商业,经济,财政,地主,感觉,时候,景象,样子,银子,研究,管理,一个问题,但是有,有一点,朝那,李自成,管仲,地理学家,都会,破产了,东西,历史,冰河时期,京城,全国,农民

2008-10-14 #经典故事

明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朱元璋制定了“天下养朱” 害惨了明朝

明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朱元璋制定了“天下养朱” 害惨了明朝

人口,朱元璋,藩王,末年,人数,俸禄,官员,宗族,朝廷,实际人口,中尉,制度,天下,高峰,洪武,百石,二百石,仪宾,实际,宗室,史书,年间,时期,手段,时间,权力,汉奸,经济,负担,到明朝

2018-05-30 #长篇故事

明朝的灭亡 最大的原因可能是明末的鼠疫?

明朝的灭亡 最大的原因可能是明末的鼠疫?

鼠疫,瘟疫,观点,影响,崇祯,北京城,情况,朝代,李自成,中国,人类,历史,命运,欧洲,疙瘩,的士,经济,老鼠,传播,中国历史上,就这样,有谁能,鼠疫耶尔森菌,展现了,日以,曹树,在明,正规军队,一家,世界

2013-10-22 #长篇故事

明朝真正灭亡的原因你知道么 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明朝真正灭亡的原因你知道么 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白银,皇帝,时期,崇祯,崇祯皇帝,中国历史上,很多人,经济问题,中国,人才,国家,后世,困境,子孙,朝代,情况,思想,政治,百姓,粮食,美洲,银两,供给,明朝末期,大呼,张居正,王阳明,隋炀帝,中国市场,和西

2010-01-09 #故事阅读

张献忠宝藏出土 揭秘明朝灭亡的深层原因 并非腐败和天灾

张献忠宝藏出土 揭秘明朝灭亡的深层原因 并非腐败和天灾

张献忠,银子,宝藏,民间,四川,货币,原因,大明,宝钞,白银,铜钱,崇祯,后世,人们,商人,官方,末年,成都,明史,民谣,百姓,经济,金银,于明,再世,李自成,朱元璋,杨展,武朝,王赏功

2014-01-30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