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航空航天小故事.pdf

时间:2015-04-30

中国航空航天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1592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2 分钟。

人类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曾憧憬着像鸟类一样自由地 飞翔。从远古开始,人们就不断地进行着探索和研究。 很多人为之丧生了,然而这项工作却始终没有停止。但 是,几千年过去了,人类却终究没有摆脱地球的引力而 升空飞行。难道永远这样?当然不!18 世纪的某一天, 两个人和他们的飞行工具终于第一次实现了人类的千年 梦想,这就是法国的蒙高尔费兄弟和他们的热气球。 蒙高尔费兄弟自幼好学,喜欢思考问题,好像对一 切事物都感兴趣。在那个年代里,人们正积极地研制扑 翼机,试图通过振动两臂带动羽翼而实现飞行,但结果 却是屡遭失败。兄弟俩对升空飞行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决心造出一个能够载人飞行的工具来。 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帮助了兄弟俩。一天,哥哥约瑟 夫·蒙高尔费坐在炉前烤火,细心的他突然注意到一个 有趣的现象:燃烧木柴产生浓烟和迸发出的火花都能平 稳的上升。是谁使它们这样?大概是加热的空气吧!如 果把这些空气装到口袋里,口袋能不能上升呢?哥哥做 了一个,并在下面小心地点了一把火。事实证明了他的 想法是正确的,只见口袋慢慢地胀起来了,刚一松手, 口袋就轻飘飘地飞了起来。多么惊人的发现,如果把口 袋做得很大很大,那它不就可以带人飞行了吗? 哥哥赶紧把弟弟艾蒂安叫来一起研究。他们做了不 同大小的口袋,进行了数十次试验,最后他们认为,用 热气球载人飞行是可行的。 2 航空航天小故事 兄弟俩的发现惊动了巴黎科学院,于是他们被邀请 到凡尔赛宫前进行公开表演。 1783 年 9 月 19 日,天刚朦朦亮,富丽堂煌的宫殿 前就已挤满了人,国王路易十六和皇后玛丽·安托瓦内 特也早早走出宫墙等待飞行表演。此刻,在人们的眼前, 有一个装饰一新,色彩艳丽的巨大彩球——这就是蒙高 尔费兄弟为表演而准备的热气球。这么大的家伙能飞起 来吗?人们的目光中充满了怀疑。 升空的时间终于到了!兄弟俩从容地走到气球旁边, 引燃了热灶内的燃料。不一会儿,浓烟腾空而起,钻进 了气球,气球便开始膨胀起来。兄弟俩把搭载的第一批 “乘客”放入吊篮里:一只公鸡,一只鸭子和一只绵羊, 然后解开了系留气球的绳索。这个硕大无比的家伙先是 晃了晃身躯,然后就在人群的欢呼声中缓缓地升了起来。 8 分钟后,“乘客”们安全地降落到了 1.5 英里外的树林 既然热气球能够安全搭载动物飞行,为什么不能载 人飞行呢?勇敢的人们决心进行尝试,于是兄弟俩又做 了一个更大的气球。 尝试载人飞行是相当危险的,稍有不慎,将有坠地 身亡的可能。所以开始时路易十六国王决定让死囚去试 飞。可是人类第一次升空的荣誉怎能给几个罪犯呢?两 个飞行事业的热心支持者罗泽尔和德尔朗达据理力争, 国王为他们敢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所折服,同意了他们 的请求。 1783 年 11 月21 日,在气球试飞的地方依旧挤满了 人。这一次试飞不同寻常,假如试飞成功,这一天将永 载史册;假如失败,又要有两个年轻人为航空事业而牺 3 航空航天小故事 牲,所以,蒙高尔费兄弟心情异常紧张。但是罗泽尔和 德尔朗达却显得格外自信,他们向人们挥了挥手,潇洒 地登入了吊篮。 气球平稳地升空了。在微风吹拂下,气球在巴黎上 空轻盈地飘荡,两位勇敢者悠闲自得地欣赏着大自然的 景色。令他们骄傲的是,他们看到群群鸟儿在脚下飞过 ——人类真的可以在天空飞行了! 25 分钟后,气球安全地飘落在巴黎的另一侧。当探 险者步出吊篮时,他们简直无法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 只是一遍又一遍地喊着蒙高尔费兄弟的名字。 载人飞行的成功极大地促进了飞行事业的发展,陆 续有人体验了升空飞翔的乐趣,热气球也进步成为氢气 与热气球相比,氢气球结构简单,在一定程度上能 够克服气球燃烧的危险。它能够飞行的更高更远。由于 当时的人们对高空的大气物理现象尚不完全了解,所以 探测高空、向高度挑战成了气球飞行运动的主流。 高空的环境与地面截然不同,飞行者将面临酷寒和 缺氧的困难。当气球升到一定高度时,人容易产生高空 反应:视力模糊,四肢无力、麻木,以至失去知觉而导 致死亡。尽管如此,飞行的高度纪录不断被改写,由第 一次载人飞行的900 米提高到20 ,000 米。当然,探险 者们为之付出了相当的代价,甚至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法国“天顶”号气球便是其中一例。 1875 年,三名高度挑战者登入吊篮,开始了创记录 的飞行。低空飞行时,还可以说是一路顺风,可是当气 球飞到7 ,000 米高空时,他们开始感到头晕,高空反应 出现了。三个人抓起氧气瓶,拼命地吸氧,试图渡过难 4 航空航天小故事 关,可是一切都无济于事,大家陆续昏厥过去……不知 过了多久,气球着陆了,两个勇士再也睁不开双眼,他 们用生命换来了 8 ,600 米的高度记录。 人们接受了教训,将用于高空飞行的气球吊篮改成 了封闭式,消除了飞行时的不利影响,保证人们安全升 空,于是,气球飞行又继续下去。 在热气球升空的初期,有人曾讥讽道:“气球有什么 用!”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当即反驳道:“先生,一个初 生的婴儿有什么用?”。的确,在气球诞生的几年之后, 它就已在空中大显身手了。早期的人们曾经用它运送邮 包,开创空中邮政,还有的用它来进行空中侦察,气象 学家则用它研究风雨雷电的成因。随着科技的进步,世 界上又陆续有两种新型气球问世:平流层气球和高空探 测气球,它们都能达到万米高空,性能更加安全、可靠。 在航空航天事业高度发达的今天,由于气球操纵简单, 费用低廉,却能够代替飞机卫星来执行某些任务,所以 它仍在众多高性能的飞行器中占有一席之地。历史上最 古老的飞行器——气球依然散发着它的勃勃生机。 飞艇的兴衰 空气,用乔治·凯利的话来说,就是:“一片一直延 伸到每个人门前的连绵无尽的海洋。”这位生活于十九世 纪初的航空先驱用着一种充满希望的观点来看待航空事 业的发展。既然是“海洋”,就应当能乘“船”于其上航 行。然而很不幸,直到十九世纪结束也未能有人实现这 一美好愿望。当时飞机还未问世,而已出现了一百多年 5 航空航天小故事 的气球远不能令人满意 除非风向总是那么恰到好处,否 则无法正好停到你的门前 。于是有些颇有远见的人将希 望寄托在加装发动机的可控气球上。许多人都进行了实 验,然而不是动力太小,就是气球无力带起沉重的蒸汽 机飞上天空。直至二十世纪初,轻型材料的发展,以及 更加适当的纺织品和内燃机的发明给予这个可以到处航 行、轻于空气的飞行器的梦想以新的实现的可能。这种 要求对设计、动力和材料最恰当的组合的活动在各国上 空开展起来。 挑战主要来自于建造出这样一个飞艇:它要是流线 型的,以顺利地前进而不受太大阻力,还必须能提供足 够的升力,以便载着人及发动机的吊舱能被提升起来, 同时还要足够的结实,不能让它在空中散架。法国人在 1852 年首次部分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在气球内部加 装一具坚硬的龙骨,以将吊舱的重量平均分摊到全飞艇 上去,这就是一个早期的简陋飞艇的标准写照。这些早 期飞艇经常会被狂风撕破,或被刮跑,更为悲惨的是— —不幸被点燃早期飞艇内充的都是氢气 。这一切都落 在一位德国绅士的眼中,他就是考特·福迪南德·冯·齐 柏林。当齐柏林对飞艇作出革命性的改进时,他已经是 一个中年人了。他首创将飞艇的气囊从球形改为由坚实 的龙骨支撑的雪茄型,从而在保证升力的同时,又获得 了较小的阻力。齐柏林成功的实验从此开创了一个巨型 飞艇的时代,在航空史上写下了一段独一无二的篇章。 在 1900 年7 月的第一个周末,许多兴奋的德国人及 奥地利人携着一家老小耐心地等待在德国曼兹尔镇的康 斯坦兹湖边,等着一睹长期宣传的齐柏林 LZ 1 飞艇的 处女航。在湖边的一个高塔顶上挂着一面蓝色的小旗, 6 航空航天小故事 它是用来测示风向和风力的。头两天,小旗都被吹得猎 猎作响,这表明高空有大风吹过,不利于飞艇的起飞, 等待的人们开始失望,一部分已开始离去,但仍有一些 人并不死心,继续留在湖边观望,终于在第三天,小旗垂 了下来——空中风速不大,飞艇可以起飞了!憋足了劲 的工作人员动作非常迅速,只一会儿就全部就绪,只待 升空了。这时,人们看到一个白胡子,胖胖的老头来到 了飞艇旁边,他戴着一顶白色工装帽,目光炯炯有神, 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齐柏林男爵,他当时已是 64 岁高 龄了,在他坚持不懈地为他的 LZ 1 飞艇的飞行而努力 的日子里,曾有不少人或猜疑,或嫉妒,并在当地报纸 上长篇累牍地攻击他的工作,但是齐柏林对此全不在意, “我并不是马戏团中哗众取宠的小丑,”他说道,“相反, 我正在为我的国家做一件非常严肃的工作。”终于经过多 年的努力,他的 LZ 1 飞艇就要起飞了。作为飞艇的第 一批乘员,齐柏林和他的一个朋友及另外四名工作人员 登上了飞艇。很快,艇首的两台内燃机发出阵阵怒吼, 带动螺旋浆转了起来。“解缆!”一声令下,艇首的缆绳 被很快解下,但是艇尾的操作工人却未能听到命令,结 果飞艇头部急速抬起,直指天空,尾部却仍被栓在地面 上。“快解缆绳!”艇上人员焦急地喊道,这时,被吓呆 了的操作工人才清醒过来,赶紧解开缆绳。为了平衡飞 艇,齐柏林下令紧急开动尾部四台发动机,很快飞艇就 恢复到水平状态,经过这个有惊无险的小插曲,齐柏林 飞艇正式试飞成功。从此,齐柏林所设计、建造的一系 列硬式飞艇正式掀开了人类航空史上新的一页。 在二十世纪初,刚刚诞生的飞机无论是续航能力, 最大升限,承载能力都无法与飞艇相比美,像在第一次 7 航空航天小故事 世界大战中,德国就曾使用 LZ 系列飞艇执行对英国伦 敦的轰炸任务。由于飞艇飞得高,而且在背部、机舱、 尾部等处分布有 3 4 挺机枪,自卫火力较强,所以英国 战斗机一时之间对其几乎毫无办法。仅有少量飞艇被击 落,而且不少还是在起降时被打中的”。战后,飞艇开始 越做越大,像德国的“齐柏林”号飞艇,气囊容积达到 7 万 5 千立方米,可载几十名乘员,飞行时速达 120 公 里。由于它承载能力大,所以坐舱宽敞,舒适,曾定期 飞行于欧洲和美洲之间,并因完成过环球飞行而闻名于 世。当时的飞艇相对于飞机具有极大的优势,几乎垄断 了所有的国际航线,工业发达国家都竞相发展飞艇事业。 就一般而言,飞艇做得越大,经济性和适航性也就越好, 因此当时各国都倾向于建造巨型飞艇,像德国在 1936 年制造的“兴登堡”号容积达30 万立方米,载客97 人, 定期飞行于欧洲和美国之间,成为一种有力的交通工具, 同一时期,美国海军也购买了庞大的“谢南多”多级飞 艇,艇中设有飞机舱,后携带 5 架小型战斗机。作战时, 可直接从舱中投出飞机进行战斗,战斗完毕,飞机飞返 母艇,用挂勾回收,一时间,飞艇几乎成为空中力量的 中流砥柱。但是好景不长,由于飞艇体积庞大、笨重, 且反应迟钝,经常出现被风吹断的事故,像美国海军的 “谢南多”飞艇就是在海上遇到飓风而被吹成三截坠毁 的。飞艇另一大缺点就是由于氦气价格昂贵,一般的大 型载客飞艇充的都是易燃的氢气,简直就等于是顶着个 大炸药包,一点火星就会招至不可估量的损失。终于在 1937 年,号称世界最大的“兴登堡”号飞艇在美国新泽 西州停驻时,发生爆炸,巨大的火舌从艇身、艇首喷出, 浓烟直冲云霄,在场人员无不惊得目瞪口呆,大火仅烧 8 航空航天小故事 了32 秒,巨大的飞艇就化为一堆灰烬,97 名成员有35 人丧生。这一沉重打击将飞艇彻底赶出了航空舞台,红 极一时的“空中巨鸟”从此销声匿迹。 时光流逝,很快进入了本世纪七十年代,由于能源 危机,人们又重新对飞艇开始重视起来:因为飞艇升空 不需消耗燃料,且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及维修,十分经 济。另外,飞艇的规模几乎没有什么限制,在材料充足 的情况下,几乎想做多大就有多大。而且飞艇由于飞行 所耗燃料少,所以留空时间长,一般而言,十几天甚至 一个月都可以。再加上飞艇虽然体积大,但是对着陆场 所要求不高它可用悬梯上下 ,所以到处可停,适应性 非常强,同时,由于航空器材的发展,昂贵的氦气可以 大批量生产,价格也不再是那么贵了,而且轻质复合材 料的应用使得飞艇的结构强度大为提高。这样一来,许 多全新的飞艇的设计和制造便纷纷涌现出来。 可以说是现代高科技和科技人员高超的想象力使得 飞艇重获新生。它就像一只凤凰,发出更加眩目的光辉。 莱特兄弟 莱特兄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架动力飞机的设计师, 他们为开创航空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他们的故事广 为传颂。 哥哥威尔伯·莱特出生于 1867 年4 月,4 年后,弟 弟奥维尔·莱特出世。年幼时,这对兄弟就已显出对机 械设计、维修的特殊能力。他们善于思考,富于幻想, 每当他们闲暇时,兄弟俩要么讨论某一个机械的结构, 9 航空航天小故事 要么就去看工匠们修理机器。他们手艺精巧还做出好些 有创新意义的小玩具,比如会自由转弯的雪撬等等。 一天,出差的父亲给莱特兄弟带来一件礼物:一个 会飞的纸蝴蝶。父亲轻轻地给玩具上了上劲,小东西便 在空中飞舞起来。兄弟俩高兴得不得了,但是他们觉得 它飞得不够远,于是仿造玩具的样子又做了几个更大一 些的。有的能够飞越树梢,有的飞了几十米远,但兄弟 俩的一个尺寸很大的仿制品却遭到了失败。这没有让他 们难过,反而激起了制造飞机的念头。 1894 年,莱特兄弟在代顿市开了一家自行车铺。由 于他们工作认真,手艺好,加上价格公道,店铺的生意 兴隆。富于创新精神的莱特兄弟当然不会满足于这些, 他们不愿终生与这些自行车零件打交道,于是,他们决 定开始去实现童年时的梦想。 造飞机的想法得到了斯密森学会的赞赏。副会长写 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件,并寄来了好多参考书藉。兄弟 俩大受鼓舞,一有时间,他们就钻入书堆内如饥似渴地 饱读着航空基本知识。很快,他们有了造飞机的能力。 1900 年 10 月,他们的第一架滑翔机试飞了,然而, 试飞的结果不尽人意。飞机只能勉强升空而且很不稳定, 问题出在哪里?经过认真的分析才知道,原来他们所沿 用的前人数据有理论上的错误。于是,他们制造了一个 风洞,以便通过实验修正数据,设计飞机。 这个风洞仅仅是一个6 尺长,每边 12 寸宽的木箱, 箱子的一端,鼓风机以一定的速度向里吹气。与现代的 高速风洞相比,它真是简陋至极,然而这个小小的辅助 工具却帮了兄弟俩大忙,他们通过它得出了许多新的结 论。根据它,兄弟设计出的第三架滑翔机获得了成功, 10 航空航天小故事 无论是在强风还是微风的情况下,它都可以安全而平稳 地飞行。 滑翔机的留空时间有限,假如给飞机加装动力并带 上足够的燃料,那么它就可以自由地飞翔、起降。于是, 兄弟俩又开始了动力飞机的研制。 莱特兄弟废寝忘食地工作着,不久,他们便设计出 一种性能优良的发动机和高效率的螺旋桨,然后成功以 把各个部件组装成了第一架动力飞机。 1903 年 12 月 17 日,美国基蒂霍克海滨。 这一天,天气阴沉,正值隆冬季节,强劲的寒风吹 到空旷的海滩上,让人瑟瑟发抖。或许是出于不信任的 原因,观看试飞的人寥寥无几,尽管如此,莱特兄弟依 旧决定今日试飞。 远方的沙滩上,停着一个外形古怪的大机器——这 就是莱特兄弟的“雏鹰”号。此时,兄弟俩正在进行试 飞前的最后的准备工作,他们仔细地检查飞机的每一个 部件,直至没有任何问题。然后,弟弟奥维尔·莱特率 先登上飞机。 引擎发动,螺旋桨飞快地旋转起来。奥维尔打开刹 车,强大的拉力开始带动飞机滑动。10,20 ,30 ,速度 计的指针在不停变化,飞机越跑越快。突然,奥维尔感 到一股强力使得机头抬起,而后,整个飞机完全脱离了 地面。一切都像预料中那样,飞机飞行稳定,操纵性良 好。12 秒钟后,燃料用毕,飞机平稳地降落在沙地上。 兴奋的哥哥没等飞机停稳便挥动双臂,欢呼着向弟 弟跑去。莱特兄弟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在没有技术、资 金援助的情况下,他们完全是靠自己的头脑和双手,设 计并制造出了大量精密而又复杂的零件,如今,他们付 11 航空航天小故事 出无数血汗造出的动力飞机终于成功地完成了试飞,他 们怎能不高兴呢?也许他们没有想到,他们的创举改变 了整个世界。现在,飞机被广泛地应用到人们生活的各 个角落中,每天都有大量的飞机满载着物资、乘客,在 空中走廊穿梭。 之后,他们又进行了三次试飞,累计飞行 59 秒,要 不是强风把飞机吹翻,他们可能要不停地飞下去。 然而,界对此反应冷淡。在莱特兄弟以前也有 一个人尝试过动力飞行,这就是斯密森协会主席兰利博 士。他不仅得到了政府的资助,而且还有大批一流人才 在他手下工作。但是,他的两次试飞均以失败告终。社 会失去了对他们的信任,不久兰利郁郁而死。一个大名 顶顶的科学家都没能使动力飞机上天,更何况是一对毫 无地位、声望的修车匠兄弟呢?莱特兄弟不仅没有得到 应有的荣誉,反而受到了尖苛的讽刺和嘲笑。更令人啼 笑皆非的是,在莱特兄弟数次成功飞行之后,仍有报纸 刊登一些权威科学家的话:靠比空气重的飞行器飞行是 不可能实现的。 莱特兄弟毫不介意这些,因为有许多航空事业支持 者不断鼓励着他们进取。他们的飞机有了很大的发展。 到 1908 年,莱特兄弟的飞机已可以持续飞行一小时以 上,飞行距离可以超过 100 公里。此时,他们认为飞行 器的时代已经到了,于是不断地向各国政府宣传他们的 飞机,然而得到的答复都令人失望。还好,在友人的支 持下,莱特兄弟决定到欧洲进行巡回飞行表演。 1908 年 8 月8 日,好运终于来临。威尔伯·莱特驾 驶着他的飞机在众多法国名流面前进行公开表演。此时, 人们再也不能不为眼前的情景感到惊讶了:这架飞机已 12 航空航天小故事 经盘旋 100 多圈,停空 1 个多小时,它打破了以往飞机 创下的所有记录,而且能够爬高、倾斜、平衡地飞 8 字。 第二天,几乎所有的报纸都报导了这一。从此,一 股航空热潮逐渐掀起,前来参观观摩、体验飞行的人络 绎不绝,甚至还包括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和英国国王爱德 华七世。 10 个月之后,奥维尔·莱特和他的飞机也在华盛顿 梅雅要塞大出风头,它的飞行性能大大超过了美国军部 所制定的苛刻要求,终于得到了政府的采纳。 飞机终于到了实用阶段。1909 年 11 月,兄弟俩在 代顿镇创立了莱特飞机公司,他们孜孜不倦地埋头研究, 一架架性能更为优异的飞机从飞机出厂。到了第一次世 界大战末期,莱特公司生产的两千多台发动机正在世界 各个角落上空运转。 1912 年 5 月,年仅 45 岁的哥哥威尔伯·莱特因病 英年早逝。 奥维尔·莱特强忍悲痛,继承兄长的遗志,继续发 展壮大自己的公司,到了后来,它已成为了拥有大小子 公司,资产上百亿元的公司,在美国算得上是首屈一指 的大企业了。 1947 年,美国最大的航空公司——泛美航空公司特 别邀请动力飞行的创始人奥维尔乘坐当时最豪华的客机 升空旅游,他深深地为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而感慨:仅 仅49 年,动力飞机发展到如此地步,他感到满足了。 1948 年元月,一代航空巨星陨落:76 岁的奥维尔·莱 特与世长辞。 从“雏鹰”到现代的大型客机,跨越了几十个年代, 飞行仪表从一个简单的风速计扩展到成百上千,足以让 13 航空航天小故事 人眼花缭乱,飞机的操纵性、舒适性大大提高的仪器, 然而,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莱特兄弟为开创动力飞行写 下了不朽的篇章。 值得怀念的人们 世界上的任何一点成就都不是一两个人所能完成 的,它的背后总是凝结着无数人的辛勤血汗。在航空航 天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也是这样。除了莱特兄弟,还有许 许多多艰辛的开拓者,这些人也是值得人们永远怀念的。 西红柿在古代被称为“狼桃”,只供皇室贵族观赏用, 因为当时的人们都说它有剧毒,从来也没有人敢去吃一 口。一天,一个看守再也抵御不过那个鲜红如火,气味 芬芳的“狼桃”的诱惑,勇敢地尝了一口,这才让人们 知道所谓剧毒的“狼桃”是一种多么鲜美的食品。假如 没有第一个敢吃西红柿的人,它怎会成为我们餐桌上的 佳肴,假如没有第一个敢于尝试飞行的人,今天我们怎 能自由翱翔在蓝天上? 在我国明朝的时候,有一个叫万户的秀才,他也是 千千万万个憧憬飞翔的人之一。那时,火药在中国早已 出现,过节燃放鞭炮已经是广泛流行在民间的一种习俗 了。一天,万户正望着闪烁的群星发呆,一支腾空而起 的花炮突然在天空中掠过,这立即打断了万户的重重思 绪,却也给了他一丝灵感:能不能用花炮把人送上天呢? 他决定去试一试。 在春天一个明朗的日子,万户和他的随从早早地来 到了山顶,同时,他们还带来了一把独特的竹椅,椅子 14 航空航天小故事 上面,有两只鹰翅状的风筝,竹椅上则捆着四十多支粗 大的花炮,这就是万户造的飞行工具。只见万户摇着羽 扇,悠闲地坐在了那把结实的竹椅上。此时,一只只洁 白的大雁从他的头顶飞过,欢快地鸣叫着,似乎在呼唤 着万户快快跟上北飞的队伍。于是,万户急忙叫人点燃 了引线…… 可怜万户的思想过于简单了,他怎么没有想到爆炸 的危险?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之后,一切都不复存在了, 万户带着他尚未实现的理想匆匆地离开了人间。为了纪 念这位殉难的火箭先驱,人们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火山 命名为“万户山”。 与此同时,欧洲正盛行着一种独特的“插翅运动”, 许多幻想飞行的人们按照神话传说中所说的那样,选了 一副又一副羽翼,然后带着它们从高高的塔顶上一跃而 下。有人获得了成功。据说 17 世纪的土耳其人赫扎芬就 曾安全地飞行了几十米。然而,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 大多数人不是失去了他们的四肢就是失去了他们的宝贵 生命。直到一本详细阐述人生理极限的书的出现,这种 近似疯狂的危险运动才得以停止。 他们傻吗?不,他们都是当时社会上学识渊博的人, 那么他们为何奋不顾身地这样做?是一种强烈的探索飞 行的欲望驱使他们这样做,他们的勇气鼓舞着后人去继 续开创航空的宏图大业。他们的“翅膀”也促使了另一 种飞行器的诞生,这就是滑翔机。 19 世纪末,德国出现了一位航空先驱者,他就是现 代滑翔机的鼻祖——奥林·李林塔尔。 李林塔尔生于波罗的海海滨小镇约克兰。他自幼喜 爱航空,常常和弟弟像鸟儿一样振动双臂在大街上奔跑。 15 航空航天小故事 他也用薄木片做了一副翅膀,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 就偷偷地练习飞行,当然,这是飞不起来的,可李林塔 尔却始终没有放弃。 大学毕业后,他几乎把所有的资金和时间都投入到 滑翔机的研制上,不久就造出了一架。 从此之后,哪里高哪里就有李林塔尔的身影。房顶、 土堤、山顶,他不停地进行着飞行试验,也不知摔了多 少个筋斗,砸坏了多少东西。终于,李林塔尔能够控制 飞机平衡滑翔了。有一次,他的飞机竟然飞行了几百米 远,还飞到了比起飞地点更高的地方,一时间,他成了 轰动社会的人物。 不幸的是,灾难降临在他的头上。1896 年 8 月9 日, 在里诺韦山上飞行时,李林塔尔突然感受到了一股上升 气流,滑翔机一下子升高了十几米,他努力摇了摇身体, 想达到一人更高的高度,可这时飞机的倾角太大了,它 失速坠地,李林塔尔当即昏死过去,第二天便撒手人间。 他对人们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不要难过,总要有人为之 牺牲。” 莱特兄弟是美洲第一个动力飞行者,而巴西人阿尔 贝托·桑托斯·迪蒙则是欧洲动力飞行第一人。他勇敢 精明,极富冒险精神,一生都充满了传奇色彩。 也许是看了探险小说的缘故吧!仅仅 10 岁时,迪蒙 就开始在父亲的咖啡园里学开火车,这在现在也不能不 说是一个奇迹。稍大一些,他就只身一人前往巴黎求学, 在这里,他有生以来第一次乘热气球上天。从此,他的 航空梦就一发不可收拾。很快,聪明的迪蒙就仿制了一 个热气球,可这家伙几乎要了他的命。气球拖着迪蒙在 树丛里猛跑,树枝、荆棘不断刺破他的肌肤,吊篮狠狠 16 航空航天小故事 地撞向树干。迪蒙几乎完全绝望了,幸好绳索缠到了树 枝上,他才得以脱险。此时他已经浑身是伤,骨头都快 散了架,好不容易才爬到了家。 经过这次九死一生的劫难后,迪蒙并没有停顿探索 的脚步,伤口刚刚愈合就尝试下一次飞行。第二次,第 三次,直至第六次飞行,气球、飞艇还是不断撞毁,迪 蒙几经磨难,信念却越来越坚定。 1906 年9 月 13 日,迪蒙驾驶他的“14 杜斯”飞机 成功完成了欧洲首次动力飞行。1907 年,他又造了一种 超轻型飞机“蜻蜓”号,它是众多著名的轻型飞机的祖 迪蒙勤奋好学,有着谦虚谨慎的美德,他对自己的 发明毫无保留。他曾宣布,他所发明的一切都不申请专 利,可以向任何人免费提供。迪蒙的一生可以这样形容: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像万户、李林塔尔、迪蒙那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 他们的故事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十天十夜也讲不完, 但是这些先驱者们都有这样一个特点,聪明勇敢,意志 顽强。正是由于这些,他们才给人类开创了一个美好的 航空时代,带给我们一个交通发达的世界,他们的名字 将永远被人们所记忆。 中国第一个飞行家——冯如的故事 1909 年 9 月21 日,从遥远的大洋彼岸传来这样一 则消息:旅美华侨冯如在美国奥克兰州成功地试飞了中 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架动力飞机,飞行距离800 余米。 17 航空航天小故事 一时间,国人为之震惊,而后欢呼雀跃,我们中国的航 空科技走到了世界前列! 冯如于 1883 年 12 月 12 日生于广东省恩平县。少年 时,他家境贫寒,生活困苦。可父母还要坚持让他读书。 冯如并不十分聪明,然而他却有一股顽强学习的猛劲儿, 不懂的题目一定要弄得明明白白才肯罢休,就这样,小 冯如成了班上出类拔萃的高材生,教书先生很是喜欢这 个有毅力的学童。 12 岁那年,家里再也支撑不住了。冯如不得不放弃 学业,随一位表亲飘洋过海,远走他乡,来到美国旧金 山谋生。那是一个华人聚集的地方,可是当时的旧中国 正受到帝国主义的重重压迫,在国际上毫无政治地位, 中国人当然也免不了受那些洋人的歧视。冯如年龄小, 瘦弱得很,加上人生地不熟,他在旧金山的处境十分艰 难,幸好得到了热心的华侨帮助,才在一个小厂里当童 工。白天,冯如拼死拼活地干活,累得腰酸腿痛,可是 刁蛮的老板还是不住地挑剔,找他的麻烦;晚上,他也 顾不得休息,捧起英语书苦读,一段时间后,他的英语 水平大大提高,可以流利的与人交谈了。 冯如渐渐长大了,几年间,他饱尝了人世间的辛酸。 美国人的白眼一次次激得他怒火中烧,恨不得冲上去狠 狠地揍他们一顿。可是,那是洋人的天下,到头来倒霉 的还是自己。于是,他暗暗立志,一定要把中国的经济 搞上去,一定要让中国富强,一定要让中国人昂首挺胸! 当时,美国的机器大工业十分发达,冯如也觉得机械工 业尤为重要,从此,他一边工作,一边苦读机械学方面 的书籍。也不知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经历了多少寒暑 秋冬,冯如已经能熟练地掌握并运用机械学和电学的基 18 航空航天小故事 本知识,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而且还创造性地发明 了两种新颖的实用机械——抽水机和打桩机,深受人们 的欢迎。 1903 年 12 月,莱特兄弟的动力飞机试飞了。当时 的美国人对它丝毫不感兴趣,认为它没有什么实用价值。 可冯如不这样想,他觉得飞机的用途很广泛,可以在军 事上用作侦察、轰炸,一定能够消灭敌人的嚣张气焰。 此时,日俄战争刚刚结束,而战争的起源居然是为了一 块异国国土——我国东北的大好河山,厚颜无耻的帝国 主义列强又把战火引到了这块富饶的土地上,东北惨遭 蹂躏,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世界各地的同胞们为之 愤慨,纷纷遣责日俄的卑劣行径,冯如更是义愤填膺。 他发誓,一定要造出飞机,让成千上万的飞机守卫祖国 的每一寸土地,打得敌人抱头鼠窜! 造飞机可不是一件易事,为了查阅技术资料,他跑 遍了旧金山市所有的图书馆和书店,而后四处奔波,向 同胞们发表振动人心的爱国演讲,激起了他们的一阵阵 热血。很快,旧金山市的华人们慷慨捐资,使冯如顺利 地创办了中国第一家飞机制造公司——广东机器制造 坚苦的工作开始了,冯如把他的全部血汗都倾注在 飞机的研制上。从清晨到深夜,冯如坐在他的办公桌旁 不停地写呀,画呀,一张张整洁的图纸从他的手里诞生, 他又亲自跑到工厂和工人师傅们一起干活。1908 年,厂 里的第一架飞机终于完工了。可惜,这架飞机跑了许久 也没有起飞。冯如又连夜开工,重新计算数据,改良方 案。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接踵而来的失败。两次、三次、 四次,投资者们失望了,不愿再继续捐款,好心的邻居 19 航空航天小故事 也劝冯如放弃这种打算,可他没有这样做,他丝毫没有 心灰意冷的表现,反而更加坚定了信念,他曾对人这样 说过:“一个新生的事物,总要有它阵痛的诞生,我的飞 机就是这样。” 话果真给他说着了,经过长期的钻研和探索,冯如 终于造出了一架可以飞行的飞机来,尽管这种飞机在第 一次试飞时,仅仅飞了几步之遥就一头撞到了地上,可 稍加改动的第二架原型机在冯如的亲自驾驶下,获得了 空前的成功,这就是本文开头所提及的光辉的一幕。 1911 年初,冯如驾驶他的飞机在奥克兰市进行了多 次飞行表演,创造了时速 105 公里,飞行高度200 余米, 距离 105 公里的新纪录。当时,孙中山先生恰好在美国, 也亲自观看了冯如的精彩表演。看到中国人能够取得这 样了不起的成就,他感慨万分,当即向在场的所有华人 发表讲话。他说:“我们中国也有杰出的人才!”他鼓励 冯如要继续探索他的飞行事业,将来一定要把先进的航 空科技带回祖国,为人民效力。 听了这番话,一片思乡爱国热情从冯如那颗被人欺 凌、压迫许久的心里油然而生。他等不了那么久了,他 要立刻回到祖国的怀抱! 1903 年3 月,他和他的徒弟乘船返航,回到了阔别 16 年的家乡,又见到了千千万万个黑头发、黄皮肤的父 老乡亲。 冯如归国之后,立即在广东建厂,并运回在国外筹 措好的机械设备,准备发展我们自己的飞机,实现多年 的振兴祖国的梦想。 不久,辛亥革命爆发了。冯如立刻投身到革命的洪 流中去,他自告奋勇,要求组织革命军飞机侦察队,可 20 航空航天小故事 惜由于准备不足,没有能够赶上战斗。 1912 年 8 月25 日,冯如决定在广州大燕塘操场举 办一次航空表演。那一天,天空晴朗,闻讯而来的人们 早早地聚在操场上。冯如身着一身洁净的飞行服,重新 操起浓重的家乡口音,不厌其烦地向好奇的人们讲解各 个部件的功用,随后就亲自驾机表演。 轻巧的飞机一会儿在空中平飞,一会儿在云间盘旋, 或俯冲,或爬升,千姿百态,引人入胜,地面上欢声雷 动。可是不幸的事来临了,飞机突然失去了控制,摔落 下来,冯如当即不省人事。不巧的是,医院的药品不足, 主治医生又恰好外出,耽误了宝贵的救治时间,一代飞 行大师就这样英勇牺牲了。 冯如去世后,陆军司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追任他为 革命军少将,并葬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那一年, 他仅仅29 岁,正值风华正茂之际……他的墓碑上这样刻 写着:“中国始创飞行大家冯君如之墓”。 飞越北极 人类探险的梦想几乎和飞行梦一样的长远,许多世 纪以来,渴望穿过未标注的海洋和探索神秘的未知大陆 的欲望一直激励着人类离开温暖、舒适的家而去到未知 的地方去冒险——他们通过步行、骑马、乘船后,在本 世纪初搭乘飞机。毫不夸张地说,看起来飞机简直就是 为了探险而发明的。一个飞行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有许多老练的飞行员时刻寻找着新的挑战 能够很容易 地驾机到达地图上还标注着“未明区域”的地方:像冰 2 1 航空航天小故事 雪覆盖的北极,虽然已有人类到达的足迹,但仍充满着 谜,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等待我们去探知,于是勇敢的 探险者们带着最新的装备——飞机出发了。 摆在“新”式探险家面前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北极那 极其广阔的、漂浮着冰块的冰洋。这块未知区域有美国 面积两倍大,盘踞在世界最北端,连接着从阿拉斯加到 西伯利亚及至西北欧的大片土地。在这片巨大的区域中, 仅有一小块被探明,仅有一个人——美国的罗伯特·珀 瑞于 1909 年靠双脚及爱斯基摩狗拉的雪撬到达了极点。 没人知道北冰洋有多深,以及那儿到底有没有陆地。尽 管帕瑞认为他看到了一块大陆,并以“克罗德”命名它, 但所有的人都很怀疑——特别是对于陆地:是否真有一 块大陆正在北极圈内等着人类去开发呢? 从空中飞越北极并非什么新念头,早在十八世纪末 飞艇刚刚飞行成功,托马斯·杰弗逊美国第三任总统, 曾起草了有名的《独立宣言》就曾预言气球将导致两极 的发现,就在一个世纪后的1897 年,瑞典组成“飞鹰” 号北极探险队,试图乘气球飞越北极,但由于气流及温 度的原因,起飞后三天就降了下来,探险队员从此杳无 音讯,直到 1930 年,才有人在北极冰层下找到他们。那 么当时的飞艇又如何呢?1903 年,美国旅行家霍特·威 尔曼试图乘坐一艘软式飞艇飞越北极,但北极的恶劣天 气击碎了他的梦想,气球脆弱的壳体被强劲的北风像玩 具一样扭断,并被撕得粉碎,威尔曼从此放弃了飞越北 极的尝试,气球不行,飞艇又太脆弱,看来飞行器已经 选好,非飞机莫属了。 然而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当时飞机才诞生不久, 技术并不成熟,还不能飞太远,因此就需要带上充足的 22 航空航天小故事 燃料以备不时之需。在北极,还经常会有猛烈的风暴毫 无征兆地袭来,并持续几天之久,这对于飞机的耐用性 是很大的考验,同时由于靠近北磁极,罗盘不起作用, 而且在北极圈内,太阳全天都低垂于地平线上,飞行员 无法辨明方向,这对于飞行是很大的威胁,再加上飞机 只能降落在冰上,一旦冰块开裂或上冻,飞机都会陷入 致命的困境中。很显然,前面有着重重的困难等着探险 家去克服。 终于在 1925 年,著名探险家理查德尝试使用两架杜 尼尔飞机, 以打开冰雪王国的大门,然而北极气候之恶劣 超过人们的想象,探险队最后被困于距北极点 130 里的 冰面之上,还损失了一架飞机,所幸的是他们利用自己 的智慧,成功地在冰面上凿出一条跑道,从而乘坐剩下 的一架飞机飞离了困境。 看来刚诞生不久的飞机还是太娇嫩了,理查德转向 了飞艇,不过此时的飞艇已远非当年“吕下阿蒙”了,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飞艇已由当年弱小的软式飞艇成长 为长达百米、航程远、载重量及舒适性都大为提高的硬 式飞艇,而且它的技术也较为成熟。于是在 1926 年,理 查德通过他的意大利飞艇设计师诺别利,获得了当时可 以算是世界一流的N1 飞艇。同时,各国有意于北极探 险的探险家美国领航员拉尔森,瑞士北极气象学家马尔 格林等纷纷拥来,组成一支庞大的国际探险队,同年 3 月29 日,飞艇举行隆重的命名典礼,飞艇被命名为“诺 吉”号,由诺别利任艇长,4 月,飞艇从罗马出发,途 经英国,挪威,苏联,辗转一个多月,飞行 3500 公里, 到达了北极圈内斯巴次卑尔根群岛的金斯湾。 就在理查德为再入北极砺兵秣马之际,美国海军少 23 航空航天小故事 校查德·伯德开着他的“约瑟芬·福克”号到达了金斯 湾。这位新来的客人颇有些自以为是的想法,他试图用 雪橇作起落架,驾驶他的飞机第一个到达北极。然而, 由于经验不足,他连出了几次事故,于是慷慨的理查德 让他的得力助手伯恩特·巴尔肯去帮助他。巴尔肯是一 个飞机雪撬方面的专家,在他的帮助下,伯德解决了不 少问题,但由于开始的几次事故,使得飞机无法完成原 来计划,只能尝试着作一次飞到极点的往返飞行。终于 在 5 月9 日,查德·伯德驾着他心爱的“约瑟芬·福克” 号出发了,非常幸运的是,一路上除一台发动机有点漏 油外,一切都非常的顺利,到达极点后,伯德在其上空 盘旋了 15 分钟以确认确实到达了极点后,返回了金斯 湾,这样一来,幸运的查德·伯德就摘取了首次飞抵北 极点的桂冠。 虽然落后一步,理查德及诺别利仍然热情地欢迎了 伯德的安全返回。紧接着,5 月 11 日,N1 飞艇经过仔 细检查,装足燃料和氧气后,向北极进发了。终于在第 二天早上 1 点30 分,飞艇成功到达北极上空,作为这次 探险活动的三个主要国家投下了各自的国旗,然后,飞 艇继续向前飞行经过与严寒、冰冻、大风及冰雹的 70 多个小时的搏斗,“诺吉”号飞艇安全抵达美国阿拉斯加 的特勒镇。因此,理查德及其同伴虽未做到第一个飞抵 北极,却完成了首次穿越北极上空的飞行活动。 飞越北极的成功打通了欧亚大陆与美洲大陆的捷 径。现在几乎每天都有定期航班通过北极往返于三大洲 之间。而那些为探索飞越北极的道路而奉献自己一切的 先驱者的伟大功德将永远缅怀于我们心中。 24 航空航天小故事 特技飞行 大家一定在电视上看到过飞行表演,可是你是否知 道特技飞行是何时出现的呢? 其实,从飞机诞生的开始,特技飞行就随之产生了, 那是飞行员们用来显示飞机性能和自己驾驶水平的一种 手段。就拿莱特兄弟来说吧,他们的“雏鹰 1 号”在最 初试飞成功时,并没有在社会上引起轰动,各国政府也 不愿意购买它,因为他们不相信莱特兄弟所说的事实。 正当莱特兄弟一筹莫展时,欧洲飞行表演给哥俩儿带来 了好运,他们终于有机会向人们展“雏鹰”的风采。 1905 年 8 月8 日,威尔伯·莱特身着飞行服,头戴 一顶灰色打猎帽,信心十足地来到巴黎西南部的乌诺爱 尔赛马场,他要为众多法国名流进行表演。一声令下, 飞机冲上了天空,一圈接着一圈地在空中盘旋。好奇的 人们紧紧盯住“雏鹰”号,头随之不断地转来转去。突 然,飞机径直冲了下来,要坠毁了!太太小姐们可受不 得这种刺激,立刻发出了一声声尖叫。就在飞机距地面 十几米高度时,“雏鹰”轻轻地把头一扬,重新飞入云端, 随后又画了一个大大的8 字,这才恢复了最初的飞行姿 态。是飞机出了毛病吗?不是,而是威尔伯为了增加人 们的兴趣而特意加进了特技飞行表演。惊险的动作看呆 了这群绅士淑女们,过了好久人群中才爆发出雷鸣般的 喝彩声。第二天,威尔伯的表演成了法国各大报头版头 条的,莱特兄弟和他们的飞机这才扬名世界。 几年之后,航空表演已变得相当普及,俯冲和飞 8 25 航空航天小故事 字已成为十分简单的动作了,几乎所有的飞机都能顺利 完成。所以,勇敢的飞行员们不再满足于这些,他们要 创造一些更新颖,更刺激的飞行动作,他们要让观众知 道什么才叫做真正的惊险。于是筋斗、倒飞、滚翻的动 作出现了。 第一个完成空中筋斗的人叫涅斯切洛夫,他是一个 勇敢的俄国空军飞行员。1913 年 8 月 20 日,他正在执 行一次训练任务,突然遭到了一只恶鹰的袭击。它似乎 对人类抢占了它的天空十分恼怒,凶狠地向涅斯切洛夫 扑了过来。涅斯切洛夫连忙闪避,可老鹰依旧穷追不舍。 不得以,他不得不采用俯冲战术来摆脱进攻者的追袭, 但是这时的处境已相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航空航天小故事.pdf”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航空航天小故事.pdf

航空航天小故事.pdf

飞机,飞艇,冯如,气球,莱特兄弟,人们,航空航天,小故事,北极,迪蒙,齐柏林,兄弟俩,美国,人类,兄弟,航空,热气球,伯德,李林塔尔,理查德,发展,动力,欧洲,动力飞机,蒙高尔,中国,吊篮,梦想,燃料,雏鹰

2020-09-10 #经典故事

航空航天小故事.pdf

航空航天小故事.pdf

飞机,飞艇,冯如,气球,莱特兄弟,人们,航空航天,小故事,北极,迪蒙,齐柏林,人类,兄弟俩,美国,兄弟,航空,发展,热气球,伯德,李林塔尔,理查德,动力,欧洲,动力飞机,蒙高尔,中国,吊篮,梦想,燃料,雏鹰

2008-10-02 #故事阅读

《航空航天小故事》.pdf

《航空航天小故事》.pdf

飞机,飞艇,人们,冯如,航空航天,气球,莱特兄弟,小故事,航空,北极,直升机,美国,飞行员,齐柏林,发动机,迪蒙,兄弟,人类,兄弟俩,德国,莱姆,西科斯基,特技飞行,动力飞机,发展,表演,中国,热气球,动力,天空

2020-06-08 #故事会

《航空航天小故事》.pdf

《航空航天小故事》.pdf

飞机,飞艇,人们,冯如,航空航天,气球,莱特兄弟,小故事,航空,北极,直升机,美国,飞行员,齐柏林,发动机,迪蒙,兄弟,人类,兄弟俩,德国,莱姆,西科斯基,特技飞行,动力飞机,发展,表演,中国,热气球,动力,天空

2019-05-11 #故事会在线阅读

航空航天

航空航天

以色列,探测器,登月,创世纪,航空航天,工业公司,地面,月球,猎鹰,火箭,组织,美国,公司,原计划,失去联系,太空探索,技术故障,我们想要,技术公司,数分钟前,月球表面,月球轨道,登陆月球

2019-08-09 #长篇故事

航空航天

航空航天

嫦娥,深空探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国际,任务,年月,学术研讨会,人类,月球,航天器,发展,交流合作,为主题,北京举行,正在研制,成功实施,月球背面,组织开展,火星探测器,重大工程,在北

2014-05-28 #故事会

老中青三代航空航天人分享“空天报国”青春故事

老中青三代航空航天人分享“空天报国”青春故事

北航,千龙网,活动,于振华,记者,青春,青年,主题,北京,教授,篇章,航空,刘红,青春故事,事业,师生,老师,航空航天,摄图,柏彦,苏东林,老中青,中国首都,五四精神,航天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专家,主持人,初心,心向

2008-02-09 #长篇故事

老中青三代航空航天人分享“空天报国”青春故事

老中青三代航空航天人分享“空天报国”青春故事

北航,千龙网,活动,于振华,记者,青春,青年,主题,北京,教授,篇章,航空,刘红,青春故事,事业,师生,老师,航空航天,摄图,柏彦,苏东林,老中青,中国首都,五四精神,航天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专家,主持人,初心,心向

2008-06-23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