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昨夜无眠!沪剧《敦煌女儿》感动金城 百位上海支甘老人走进剧场追忆“芳华”

时间:2015-05-01

这也是历经8年打磨的沪剧敦煌女儿首次回到故事发源地,正如茅善玉院长在演出前所说:今天的演出意义非比寻常,瞬间拉近了兰州和上海的距离,剧组每个演员

提示:本文共有 219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洞窟、佛像、壁画、敦煌守护人……9月3日晚,作为“一会一节”的展演剧目,由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倾情献演的沪剧《敦煌女儿》,用吴侬软语的“上海声音”讲述了“敦煌女儿”樊锦诗的感人故事,将敦煌研究院荣誉院长樊锦诗50多年扎根甘肃大漠、一生致力敦煌研究和文物保护的经历,以及为理想坚守的精神刻画得淋漓尽致,精湛的演出赢得了现场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

这也是历经8年打磨的沪剧《敦煌女儿》首次回到“故事发源地”,正如茅善玉院长在演出前所说:“今天的演出意义非比寻常,瞬间拉近了兰州和上海的距离,剧组每个演员都非常兴奋,希望能把最好的状态展现给甘肃观众。”更值得一提的是,演出现场还请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支援西北建设,从上海千里迢迢来到甘肃、扎根甘肃,奉献了青春年华的百位老人,并邀请其中的8位代表上台与剧组合影留念。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大批上海人支援大西北建设来到兰州、来到甘肃,为兰州乃至甘肃的建设奉献了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在各行各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在《敦煌女儿》来兰演出之际,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兰州晨报社共同策划了“寻找百位支援大西北建设的“上海儿女”,观看《敦煌女儿》追忆芳华活动。

报道刊登后引起强烈反响,兰州晨报及掌上兰州电话几被打爆,很多老人还亲自到报社讲述他们扎根西北的难忘经历,其中有见证新中国首台130钻机诞生的耄耋老人,也有在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曾经的青春少年,如今都已是两鬓斑白,但是他们却将自己的宝贵青春年华奉献给了甘肃这片热土,为了表达对一代又一代援甘建设者的致敬之情,当晚,这百名老人成了《敦煌女儿》兰州演出现场的“座上宾”。

当晚的音乐厅温情四溢,8时许,演出大幕开启,倒梯形的白色幕布,悬挂或投射出飞天和佛头,在给观众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的同时,呈现出千年敦煌的文化积淀。沪剧《敦煌女儿》聚焦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樊锦诗这位“上海女儿”蜕变为敦煌学大学者的人生历程,展现了樊锦诗数十载潜心致力于敦煌洞窟研究,坚持理想守望,把一生献给敦煌的人生画卷,热情讴歌了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几代莫高窟人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从二十多岁初到敦煌的踌躇满志,演到两鬓斑白,茅善玉将樊锦诗五十多年的人生历程,在舞台上生动还原……此次《敦煌女儿》在甘肃演出的版本,还新增了敦煌的数字化保护成果,一尊尊佛像从白描到3D立体的数字化进程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给观众,直观地传递出樊锦诗守护敦煌的不懈努力。

在短短两个小时的演出中,并没有多少跌宕起伏的故事和悲欢离合的冲突,但剧中人物平凡的生活中投射出的伟大人性光环,深深打动了现场观众。一位观众看完演出不无感慨地说:“没有几代学者对敦煌的爱,对莫高窟的奉献和坚守,可能就没有今天看到的莫高窟。”受邀来到现场的百位老人更是感同身受,百感交集。古稀之年的钱龙英激动地说:“我非常喜欢茅善玉,但是在兰州看沪剧还是第一次,当初我来到甘肃的第一站就是敦煌,剧中的场景让我又想起了当年在敦煌那些难忘的日子,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我非常激动,也非常感谢你们,让我们的心又重新年轻了一回。”

据悉,9月8日,《敦煌女儿》还将移师敦煌进行第二场演出,樊锦诗先生将亲临现场观看并与剧组座谈。

对话

茅善玉:创作沪剧《敦煌女儿》 是“天意”一个是敦煌学者,一个是沪剧表演艺术家;一个在大漠深处,一个远在繁华都市。然而,一座世界文化宝库——莫高窟,一部由莫高窟衍生出的沪剧,却让樊锦诗和茅善玉这两位上海女性成了“忘年交”。8年始磨一剑,但在茅善玉看来,花费8年时间打磨这部戏是值得的。

演出开始前,茅善玉在化妆间。9月3日,茅善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道出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记者:您为什么要创作《敦煌女儿》这个题材?茅善玉:2011年,我在《解放日报》上看到了有关樊锦诗院长的一篇报道,她不平凡的人生和事迹让我很感动,那时我就萌生了一个想法,用艺术展现她不平凡的一生。我几经周折托熟人和樊锦诗进行沟通,却被她婉言谢绝。但我们能将《敦煌女儿》搬上舞台,也许是天意。我和樊锦诗先生都是全国政协委员,2012年在人民大会堂开会时,我就在想怎样才能找到樊锦诗先生,正苦思冥想时,意外发现她正从外面优雅地走进来,然后我的眼光就一直追随着她,没想到她的座位就在我前一排的侧前方。当我找到她说明自己的想法后,樊锦诗先生仍然拒绝说:“我喜欢敦煌,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后来我告诉她,我们希望通过讲述她的故事,来表现几代敦煌学者在敦煌的奉献和坚守。也许是这句话打动了她,樊锦诗先生当时就说,“那你来敦煌吧”。创作期间,我们剧组主创6次奔赴敦煌体验生活,与樊锦诗成了“忘年交”,逐渐深入接近几代敦煌文化守望者的精神世界、内心真实的想法和不为人知的细节,几易其稿,历经8年打磨最终搬上舞台。记者:对于《敦煌女儿》这部戏,下一步有何打算?茅善玉:今天来到兰州演出,我们非常兴奋,这也是我们第一次来到故事的发源地,让西北的观众来检验我们的成果。精品永远在路上,我们要像敦煌的守护者一样扎根下去,通过不断地打磨和演出,把这部戏打造成为能够留得下、传得开,有文化内涵、有人文情怀的精品之作,同时我们还计划把《敦煌女儿》拍成戏曲电影。

文丨兰州晨报/掌上兰州记者 平丽艳 实习生 马正云

图丨兰州晨报/掌上兰州记者 赵鑫远 摄

编辑丨蒋学英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昨夜无眠!沪剧《敦煌女儿》感动金城 百位上海支甘老人走进剧场追忆“芳华””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用“上海声音”讲述敦煌故事

用“上海声音”讲述敦煌故事

敦煌,茅善玉,樊锦诗,女儿,故事,观众,沪剧,院长,莫高窟,上海,甘肃,敦煌研究院,剧组,声音,剧中,剧照,团队,精神,舞台,艺术,资料,赵声良,主创,敦煌文化,兰州,剧场,守护人,想法,掌声,交流

2020-09-23 #故事会在线阅读

“敦煌韵”让金城观众陶醉在浓浓的“敦煌韵味”中

“敦煌韵”让金城观众陶醉在浓浓的“敦煌韵味”中

歌舞,敦煌韵,主题,千手观音,敦煌,甘肃省,剧院,剧目,歌剧院,黄河,甘肃,盛世,观众,敦煌壁画,乐为,佛音,塞尔维,施秀,江姐,莫高,金城,中外文化交流,一体,中国,剧照,兰州,传说,乐舞,交响曲,全方位

2017-09-19 #短篇故事

百幅书画佳作助阵金城盛会 经典舞剧《大梦敦煌》带来视觉盛宴

百幅书画佳作助阵金城盛会 经典舞剧《大梦敦煌》带来视觉盛宴

兰州,笔墨,书画频道,黄河文化,旅游节,中央,中国画,数字电视,书法作品,题材,李超,莫高,大将军,首席记者,对金,新时代,中国,书画名家,书画,佳作,名家,剧中,历程,墨香,嘉宾,宝库,感情,敦煌,组委会,月牙

2019-06-10 #故事会在线阅读

沪剧《敦煌女儿》用“上海声音”讲“敦煌故事”

沪剧《敦煌女儿》用“上海声音”讲“敦煌故事”

敦煌,樊锦诗,女儿,沪剧,绝色,元素,大漠,茅善玉,经典服饰,上海,一带,剧照,台剧,彩虹,文艺,敦煌人,人生历程,文化旅游,敦煌壁画,舞台上,博大精深,丽艳,莫高,金钟,国际文化,敦煌研究院,新时代,一生,声音,兰州

2013-11-09 #故事大全

欢迎沪剧《敦煌女儿》回家!听“上海声音”讲述敦煌故事

欢迎沪剧《敦煌女儿》回家!听“上海声音”讲述敦煌故事

敦煌,樊锦诗,莫高窟,女儿,观众,院长,莫高,沪剧,常书鸿,茅善玉,大剧院,敦煌研究院,一生,故事,洞窟,微笑,上海姑娘,人生历程,剧中人物,任磊,蒙娜丽莎,工作人员,北京大学,展现了,上海,两鬓,人生,事情,佛陀,佛像

2017-03-09 #故事会

从《九色鹿》到《敦煌女儿》 敦煌的背后隐藏着什么?

从《九色鹿》到《敦煌女儿》 敦煌的背后隐藏着什么?

敦煌,樊锦诗,故事,文化,钱家骏,上海,九色鹿,女儿,敦煌人,王圆箓,闫月,敦煌文化,人们,伤心地,影片,艺术节,道士,传统文化,叶锦添,戴铁郎,戴铁,查宁,杨丽萍,陈寅恪,上海电影制片厂,创大,敦煌研究院,中国,一生,一扇门

2019-08-06 #小故事

“飞天故里 邮乐金城”——兰州2018年中华全国航天专题集邮展览今日开展

“飞天故里 邮乐金城”——兰州2018年中华全国航天专题集邮展览今日开展

航天,展品,集邮,展览,集邮协会,甘肃,活动,中华全国,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兰州,全国,主题,明信片,科技馆,甘肃省,李建平,专题集邮,中共甘肃省委,分公司,兰州市,大龙邮票,文明,飞天,黄河,竞赛,敦煌韵,邮展,集邮爱好者,廖凤,李建

2010-12-07 #长篇故事

原创大型沪剧《敦煌女儿》试首演获好评

原创大型沪剧《敦煌女儿》试首演获好评

敦煌,樊锦诗,沪剧,茅善玉,莫高窟,人物,剧中,唱腔,女儿,敦煌人,上海,大漠,故事,旋律,舞台,创作,设计,敦煌研究院,丈夫,先生,传统,年轻人,形体,形式,获得者,灵魂,精神,观众,记者,音乐

2010-02-10 #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