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虚构与真实——以山西洪洞大槐树的传说为例分析民间传说与历史的关系

时间:2015-05-14

传说故事和历史研究的关系

提示:本文共有 434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民间传说虽然表面上充满了时空错置和幻想笼罩的迷雾,但它本身作为某种历史符号,它的产生与流传的过程恰恰是一个地区的社会曾经历的历史事实。如果我们不仅仅执着于传说中主人公的个人际遇,而是把这些同具体的历史记载结合起来,就能分辨还原人们对某些历史事件的记忆。关于洪洞大槐树的传说在我国的很多地区都有流传,此处将就这个广为流传的故事简单谈谈传说与历史之间的关系。

什么是民间传说?民间传说是民众创作的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故事。传说是历史的叙事,可以说,传说也是一种历史话语,是一个特定的群体对所记忆的历史事实的阐释。只不过传说的制造者和传说者们并不是历史学家,而且传说并不是历史,而是在不断地远离事实。传说的创作是以特定的历史事件、特定的历史人物或地方事物为依据,若是离开了一般历史事物的凭借就不是传说,而是故事了。此处将要说的就是一个在国内流传很广的一个传说。

(一)关于大槐树的传说

我们或许都听过这样的民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故乡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的意思就是说自己的祖先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徙而来的。要问为什么迁徙,就不得不说到在乡间盛传的“燕王扫北”。

燕王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领兵镇守大都,就是今天的北京城。朱元璋死后,根据立嫡不立长的传统,已故太子朱标的嫡长子朱允炆继位,即是建文帝。建文帝采纳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建议,在继位之初即大力削藩,削夺在国初被分封到各地的叔父们的兵权,燕王以讨伐齐、黄为名,号称“靖难”,起兵反抗。民间传说中称为“燕王扫北”。

在这期间,河北地区社会遭受重创,因为战乱的破坏和自然灾害,“村庄毁去十之八九,民仅存十之一二。”据记载,河北之地“青辚白骨”、“怵惊心目”,满目荒凉,而山西洪洞一带却并无兵荒马乱之苦,连年风调雨顺,人民繁衍生息,一派升平景象。靖难之役,以朱棣的胜利告终。燕王即位,是为永乐帝。明成祖在位期间,大力发展生产,回复河北之地的经济。永乐年间,“核太原、平阳、泽、潞、辽、沁、汾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实北平。”于是政府在洪洞县设立专门的移民机构,办理移民的有关事宜。

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再加之黄河水患频发,饥荒不断,终于引发了连续几十年的农民起义,元政府残酷镇压,争域夺地时有发生,淮北百姓十亡其七八。然而元末伤痛未及平复,紧接着又是四年的靖难之役,冀鲁豫皖之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唯山西相对稳定,较于邻省,这里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加上战乱时大量外地难民的涌入,使得山西成为了当时的人口密集之地,而晋南是山西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洪洞又是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政府在此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事宜,于是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树上的老鸹窝显得非常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遥望老槐树,树间的乌鸦不住哀鸣,更是让被迫离乡背井的人们不禁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直到走得远了,只能看到树上的老鸹窝。于是便有了本文开始处的那首民谣。我在小的时候也听村里的一些老人讲过,村里大部分的人家的祖上都是那个时候迁到北边以充实边防的。

而据传说,当时政府的移民能够成功,还在于政府对人民设下的一个弥天骗局。迁徙伊始,明政府颁告示于三晋:“不愿迁徙者,到洪洞大槐树下集合,限三天赶到。愿迁徙者可在家等候。”消息不胫而走,晋北、晋中、晋南的人拖家带口,携儿将女簇拥而来,三日之内,老槐树下呼啦啦集结了十万之众。这时,大队官兵,蜂拥而至,把手无寸铁的百姓裹了个严严实实,一官员高声宣布:“大明皇帝敕命,凡来大槐树下者,一律迁走!”说罢,官兵恶狠狠地先将青壮年带铐上枷,遂强行登记,强发凭照,一家一户,根绳相拴,如串蚂蚱,十万百姓在刀逼棒喝下,吞声饮恨,踏上了迁徙的路途……

(二)历史的真实

在民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关于明代移民的传说呢?在此处我们就结合明代的历史对这个移民传说进行一个简单的剖析。

民间有传说,这一次大移民是因为“燕王扫北”,导致河北人口锐减。而事实上,“燕王扫北”指的应当是朱棣对北方元政府残余势力的扫除,只是这一事件的结果之一是从长城一线向内地迁移了部分流民,与当时北方的大移民并没有太大关系,这是传说与史实不符的地方。而真正与燕王“靖难之役”有关的应当是“燕王扫碑”。据《洪洞古大槐树志》记载:民间盛传,燕王发起“靖难”之师,打的旗号是要打到南京去扫祭南京城的功德碑,也就是皇族的祖宗碑,所以又称为“燕王扫碑”。由此看来,传说的“燕王扫北”似应是“燕王扫碑”的同音之误。“燕王扫碑”确实是永乐年间向华北地区移民的原因,但却并不是唯一的原因。据《明史》记载:“书既发,遂举兵。自署官属,称其师曰“靖难”。拔居庸关,破怀来,执宋忠,取密云,克遵化,降永平。二旬众至数万。八月,天子以耿炳文为大将军,帅师致讨。己酉,师至真定,前锋抵雄县。壬子,王夜渡白沟河,围雄,拔其城,屠之。”建文二年,燕王与刘景隆等在白沟河对阵,久战不下。“时南军益集,燕将士皆失色。王奋然曰:‘吾不进,敌不退,有战耳。’乃复以劲卒突出其背,夹攻之。会旋风起,折景隆旗,王乘风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经过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朱棣打下南京,当上了皇帝,随之对忠于建文帝的官员、军队和反抗过他的百姓大肆报复,杀无遗类,致使冀鲁豫等广大地区人民又一次遭受屠戮,加剧了这些地方的灾难。

至于洪洞大批迁民,据《明史》记载:“十一月壬午,有事于圆丘。戊子,徙山西及真定民无产者田凤阳。”即使说山西的移民早在洪武九年(公元1374年)就开始了,而并非是开始于永乐初年。元朝末年,由于兵乱蝗疫、天灾人祸造成中原广大地区民不聊生、非逃即亡。明朝建立后为了恢复这些地方的农业生产,朱元璋采纳郑州知州苏琦、户部郎中刘九皋等人的奏议,实施了“移民屯田”的战略决策。

明政府制定“狭乡迁宽乡”的迁民政策,据现存资料可知,在50年内一共从山西迁民18次,其中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山西地区又以平阳府(今临汾市)迁民最多,迁民地址即在原洪洞县广济寺外大槐树下。移民分别迁至京、冀、鲁、豫、皖、苏、鄂、陕、甘、宁等地。大迁徙触动了三晋百姓最敏感的神经,明统治者只得定出移民条律,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移。“乃迁令初颁,民怨即沸,至于率吁众蹙惧之,以戎毒胁之,以劓刑仅乃从命则甚矣,离乡背井之难也。明之迁民,与殷秦汉殊然不适,有居咨磋怫郁之状,岂有异哉。是知迁民者,非人情之所愿也,而既迁之后,父以是语子,兄以是语弟,望家山而不见,流异域以沾襟,不但身不能忘,百世子孙亦系之矣。”这说明,当时的移民,是在强权政治的胁迫下进行的。由此看来,虽然明代初期的大移民确有其事,但移民始于永乐的说法显然是不对的。

那么传说中的那棵大槐树又是否真实存在呢?据民国六年修撰的《洪洞县志·舆地志·古迹》记载:“大槐树,在城北广济寺左,按《文献通考》:明洪武、永乐间,屡移山西民于北平、山东、河南等处,树下为集合之所。传闻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因历年久远,槐树无存, 寺亦毁于兵燹。民国二年邑人景大启等募赀竖碑,以志遗迹。”但是在此之前的记载中却并没有提到有关大槐树的记载。尽管大槐树存在的真实性有待考证,大槐树仍旧成为了移民们心中一种关于故土的象征,它所代表的文化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它作为一种历史事物的意义。

(三)历史与传说

历史的经纬里,通常交织着神秘的丝线。然而,拂去这些民间传说扑朔迷离的浓雾,我们还是能依稀看出明初农民大迁徙那惨烈的真实。

民间传说属于虚构的真实。史实并不只是存在于史籍中,也存在于人民的口头记忆之中。从本质上说,传说和史料都是对过去的选择、描述和建构。任何的民间口头传说都是一个成千上万次的被重复的过程,讲述者和倾听者都不会刻意去追究它是否是真实的。而传说在不断被重复讲述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被一种迷雾笼罩,变得与当时的历史事实不那么一致,而是充满了时空的错置和幻想的建构。但尽管如此,我们仍旧不能否认其中的那点真实。

传说的创作是以特定的历史事件、特定的历史人物或特定的地方事物为依据,传说毕竟是口头的艺术作品,绝对不是历史事件的照抄,但也不能排除个别传说可能就是曾发生过的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洪洞大槐树的传说正是基于明朝初期大移民的史实而产生的,其中的燕王朱棣、靖难之役,在历史上曾经真实存在,造成的影响也是事实,但是在传说的流传过程中又或多或少的发生了一些改变,变得与当时的情况不再完全一致,不可能再是历史的原貌了。

我们如今看到的传说只是一个被代代相承的古老传说,关于祖先的一个遥远的甚至有些模糊的记忆,它曾在祖先的心头刻下深深地伤痕,那是一个群体的血泪史,也是一种族群的认同归属感。正如民国时期为大槐树志作的序中所说:“宋文正公白发忧边,而惓惓于圭峰精舍,此一人一家之事,尚不能忘情,况驱数千户人民,使之离故土适异乡,能不黯然神伤,望乔木而依依不已乎!”

民间传说在口口相传中传承,每一代的人都将自己的经历加诸其中,于是在传说中一个个历史事件贯穿了时空的界限,以一种在现实中不可能的方式同时叠加出现在同一个时间维度,甚至偏离事实。在传说中所谓的政府对当地人民的欺骗行径,正史中自然不会有记载。再者以当时的封建政府而言,也确实没有欺骗的必要。然而抛去对其真实性的计较,这个传说其实又何尝不是当时人们对政府这种高压强制政策的一种不满和控诉的表现。

传说不需要如历史一般真实,每一字、每一句,皆是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一言一词,做不得半分虚假。但传说有不能脱离历史,正是因为传说中总是有着那么几分历史的根据,才使得其中的故事情节更加地真实可信。同时,正是因为传说不是历史,才能将事件集中表现出来,增强艺术感染力,将民众的观念更清晰地展现出来。

在现代性的语境中或科学主义的话语中,传说与历史之间的区别就是虚构与事实之间的差别;而在后现代的语境中,虚构与事实之间的差别是否有边界本身可能就是一种虚构。无论是口头传说还是历史文献,都有历史记忆不同的含义传说中同样包含着许多真实的历史,但是它的表达方式要求我们以一种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去解读。

参考文献

《黄河讲堂》洪洞大移民

《明史·本纪》

《明史·食货志》

《朱元璋传》 吴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山西洪洞大槐树传说解析》赵世瑜 《历史研究》2006年第1期

《虚构与真实——民间传说、历史记忆与社会史“知识考古”》户华为《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民间文学引论》 万建中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7月第1版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虚构与真实——以山西洪洞大槐树的传说为例分析民间传说与历史的关系”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山西洪洞大槐树与移民传说:一场民众记忆的大迁徙

山西洪洞大槐树与移民传说:一场民众记忆的大迁徙

大槐树,传说,赵世瑜,移民,记忆,框架,移民史,研究,历史,资料,祖先,洪洞县,理论,工具,真相,问题,集体记忆,工作,山西,史料,心态,族谱,洪洞,集体,族群,方法,材料,证据,身份,哈布

2007-03-10 #故事会

山西临汾尧庙 华门 洪洞大槐树旅游景点介绍

山西临汾尧庙 华门 洪洞大槐树旅游景点介绍

华门,尧庙,建筑,历史,大门,中华文明,中国,五峰,祖先,景观,世界第一,刺槐,年轻夫妇,槐树,洪洞大槐树,移民,世界,中华民族,大槐树,文化,文明,时期,洪水,旅游,生活,大台,临汾,代表,大臣,尧舜

2010-12-20 #小故事

关于饮水思源的故事:山西洪洞大槐树简介

关于饮水思源的故事:山西洪洞大槐树简介

大槐树,村民们,山西,祖先,移民,朱元璋,这句话,洪洞大槐树,洪洞,皇帝,爷爷,饮水思源,人们,小拇指,故居,雕像,叫什么,居民们,区的,在何处,在给,爱的,那一天,都会,思源,地方,古话,事情,人口,出于无奈

2012-02-13 #故事阅读

山西洪洞大槐树有多大 有什么故事 这些你们知道吗?

山西洪洞大槐树有多大 有什么故事 这些你们知道吗?

大槐树,移民,山西,省份,人口,洪洞大槐树,洪洞县,寺院,人口数量,地域,天灾,局部,工夫,政府,故乡,朱元璋,一大,中原,先人,姓氏,战乱,才干,故土,明王朝,晋南,洪洞,祖先,碑亭,起义军,活动

2017-07-14 #短篇故事

发源于山西的民间传说 山西人都知道

发源于山西的民间传说 山西人都知道

山西,燕王,一带,洪洞大槐树,建文帝,河北,皇帝,靖难,朱元璋,明成祖,朱标,人民,史书,洪洞,祖先,老槐树,来何处,丁于,四子,明太祖朱元璋,朱允,齐泰,黄子澄,下迁,传说,传统,中央政府,事宜,仅存,人烟

2020-07-27 #小故事

发源于山西的民间传说 山西人都知道

发源于山西的民间传说 山西人都知道

山西,燕王,一带,洪洞大槐树,建文帝,河北,皇帝,靖难,朱元璋,明成祖,朱标,人民,史书,洪洞,祖先,老槐树,来何处,丁于,四子,明太祖朱元璋,朱允,齐泰,黄子澄,下迁,传说,传统,中央政府,事宜,仅存,人烟

2020-07-27 #故事会在线阅读

老梁故事汇:问我祖先在哪里 山西洪洞大槐树

老梁故事汇:问我祖先在哪里 山西洪洞大槐树

弹幕,倍速,高清,循环,全屏,字号,区间,洗脑,播放器,语言,类型,行数,连播,速度,直播,不透明度,自动跳过,默认设置

2020-06-20 #故事会在线阅读

山西洪洞大槐树100个古代迁民姓氏中 有没有你的家族记忆?

山西洪洞大槐树100个古代迁民姓氏中 有没有你的家族记忆?

大槐树,移民,姓氏,人们,山西,活动,人口,山西省,洪洞县,百姓,寻根祭祖,中原地区,中原,县市,局面,洪洞大槐树,战争,统治者,规模,规模之大,代古,区的,洪武,下小,乡土地,和发,祖先,华北地区,下图,中国

2018-09-20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