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成县山水与神话世界

时间:2015-05-27

成县的历史文化可以分为两个较长的历史阶段,一是秦汉以来有文献记载的历史,特别是宋代历史,在成县留下了厚重的遗迹;二是有故事传说但没有文献记载的

提示:本文共有 766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6 分钟。

成县中字山

成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属于西秦岭南坡徽成盆地西端,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从有文字记载的史料看,大部分时间是陇南的历史文化区域中心。成县的历史文化可以分为两个较长的历史阶段,一是秦汉以来有文献记载的历史,特别是宋代历史,在成县留下了厚重的遗迹;二是有故事传说但没有文献记载的历史,就是上古时期的历史,在成县也很丰富。境内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寺洼文化遗址20余处,有春秋战国以来的墓葬群10余处,2007年被联合国非物质遗产保护组织确定为甘肃省唯一的“千年古县”。

从历史文化的沉淀状态分析,这里是上古以来陇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核心地带,是远古时期氐羌民族的发祥地,是西秦岭地区上古文化的璀璨明珠。

历史文化是无价资源。从发展旅游业的角度讲,成县有以《西狭颂》《耿勋碑》、广化寺、飞龙峡栈道遗址、鸡峰山为代表的秦汉文化;有以裴公湖、杜公祠、大云寺、牛心山、太祖山为代表的唐文化;有以紫金山吴王府、石碑村吴挺陵园、小川镇乱山村八海坑、五仙洞、店村镇金莲洞、红川镇甸山玉阳宫为代表的宋文化;有以中字山、狮子洞、天寿山、昆仑山为代表的远古神话传说文化。

成县鸡峰山

成县鸡峰山

成县汉文化的代表是《西狭颂》和《耿勋碑》,是陇南人的文化名片,是闻名世界的文化瑰宝。《西狭颂》与陕西《石门颂》《郙阁颂》合称“汉三颂”,是汉代摩崖颂碑的三大代表性作品,也是隶书“八分体”的代表,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西狭颂图文并茂,“五瑞图”是汉代岩画的代表作,是至今唯一保存在原址的汉代石刻。它是研究陇南古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交通物产、民族关系的实物,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2001年6月,《西狭颂》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甘肃西狭颂文化促进会”在兰州成立, 10多年来促进会坚持以“西狭颂”为主的历史文化研究,创办杂志,继承推广中华传统文化,组织学者研究发表了大量学术文章,出版了一些书籍和画册。2017年9月,甘肃西狭颂文化促进会组织编辑的《西狭颂文化丛书》公开出版发行,标志西狭颂文化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宋文化中代表性的遗迹五仙洞,位于成县西部小川镇的五仙山中。五仙山地处西秦岭余脉鸡峰山主峰西侧5公里的延伸地带,北边并列五座山峰形似笔架,主峰红嘴山,海拔1930米,西边又一高峰名叫天寿山,现在属于国家级森林公园。据清代黄泳撰修的《成县新志》载《五仙洞碑记》:“同谷以景名者八,五仙洞其一也。世传公孙氏五子尝于此学轻举之术,”故名五仙山,公孙氏五子曾栖息的山洞名五仙洞。 五仙山地处乱山林海,茂林修竹,地下有暗河、溶洞,与鸡峰山东西呼应,《史记》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西行祭祖,出北地,登鸡头山。之后又有秦二世、唐王李世民等到此寻根问祖,有“中华秦皇第一山”之美誉。五仙山草丰林密,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生态环境优越,这里天坑与石洞相连相缀,号称九坑十八洞。最大的坑是八海坑,最大的洞是八仙洞。八海坑坑口呈椭圆形,直径约400米,深度约100米,在八海坑翘首仰天,天象海洋,地如飞船,阳光射来,松石环列,倒影连天。八仙洞位于八海坑下西侧,深邃无底,乱石堆岸,流水湍急,空空有声。五仙洞在八海坑北侧奇峰半腰,洞高六米,广约十二米,洞内石壁间有清泉四季长流,清冽甘甜。洞顶奇石倒挂、苍苔印影,形成天然的八卦形状。洞中供奉三母圣像,又有公孙氏修炼遗迹及坐化僧骸。除了八仙洞、五仙洞,这里还有白马洞、立佛洞、观音洞、湘子洞等,洞洞都有神话和传说,给五仙山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五仙洞古碑

笔者在五仙洞中看到宋代碑刻二方。一方为南宋开禧元年 (公元1205年),宣教郎通判成州军州事赵希渊撰书的《五仙洞碑记》,一方为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参政郑昭先,右丞相史弥远奉敕《浮泽庙牒额碑》,记载了五仙洞之兴盛,尚书省在此立有庙额。碑文云:“五仙山龙洞,灵光瑞露,示现非常,实列仙之居,神仙之宅也。”南宋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五月,州县保奏朝迁颁降庙额,嘉定八年施行。碑高五尺,宽三尺余,为行书字刻,书法挺秀。据《五仙洞记》阴刻碑文记载,朝廷钦准尚书省为五仙洞赐额的同时,也授权五仙洞住持宗辨管护洞区林木。阴刻有由住持僧管护林木的《舍状》,又有州县官员的署名及敕命宝玺。《舍状》明文规定如有砍毁林木者,可把拽赴官根治。《舍状》还划定了林地四至:“东至承宣地及王宅职田地大岭,西至孟家谷及九盘谷大岭,南至五仙洞大岭及九盘谷源岭,北至杨家地大岭,”这是一方记载我国古代护林法规的宝贵碑石,也是政府授权住僧管护林木的官方布告,距今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成县小川镇五仙山的 五仙洞碑与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刻于成县抛沙镇广化寺的《广化寺碑记》,南宋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为纪念抗金名将吴挺刻立于城关镇石碑村的《世功保蜀忠德之碑》,构成了成县宋代文化的一条主线。南宋文化在成县留下了深远影响。阅读这些碑文,可以帮助了解历史文化信息。宁宗时期,大将军韩侂胄渐掌大权,他力主抗金,得到著名的抗战派盟友辛弃疾、陆游、叶适等人的支持。陆游曾在成县留下著名的诗篇。宋宁宗对南宋的屈辱地位深感不满,他支持韩侂胄的抗金立场,开禧元年四月,宋宁宗采纳韩侂胄的建议,崇岳飞贬秦桧,追封岳飞为鄂王,削去秦桧死后所封的申王,改谥号为“谬丑”,下诏追究秦桧误国之罪:“一日纵敌,遂贻数世之忧。”这些措施,有力地打击了投降派,使主战派得到了鼓舞,也很得民心。同年五月,宋宁宗下诏北伐金朝,史称“开禧北伐”。但是因为准备不充分,投降派的破坏及金人早有准备以逸待劳,最后以失败而归。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宋与金议和。宋军进攻以失败告终,金军乘胜分路南下,陈州人四川宣抚副使吴曦叛宋降金,割让关外四郡,金封吴曦为蜀王。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吴曦之叛被平定,但宋廷内投降派得势,礼部侍郎史弥远与杨皇后、杨次山等勾结,杀死韩侂胄,使宋、金罢兵议和。开禧四年(公元1208年),宋、金订立嘉定和议协议。南宋灭亡后,陇南大地被元朝人统治,元朝也在成县留下许多历史遗迹。

成县的洞穴文化值得深入研究。洞穴,是人类祖先遮风避雨之地,上古时代,人类把天然洞穴辟为居所,甚至开凿为宗教场所,凿洞筑屋,移石建城,形成自古以来独特的建筑,留下了绝无仅有的文化遗产。历朝历代都有人关注这些奇特而神秘的地貌以及与它相关的人文历史。可以邀请地质专家和文物专家对成县的洞穴文化进行全面勘探和发掘。体验新鲜、神奇、未知的生活,是人类的本性。洞穴,因为有了文化的元素,便成了旅游探险的热点。成县许多洞穴,洞中套洞,景中生景,具有深而险、险而奇的特点,洞中高低不平,险境遍布,琳琅满目,巧夺天工,使人赏心悦目,如置身仙境。对于研究人类古代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以及地质构造,具有极高的科学考察价值,是集考察、地质勘探、旅游开发于一体的福泽圣地。

戊戌年成县祭轩辕大典

轩辕黄帝的历史之谜,有望在成县大地得到破解。《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裴駰集解:“号有熊。”司马贞索隐:“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犹神农火德王而称炎帝然也。”黄帝做部落首领据传说是公元前2697年,即位时20岁,据此推算黄帝应出生于公元前2717年,卒于公元前2599年,享年118岁。

史记认为: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黄帝逝世后葬于桥山。其孙高阳立,即颛顼帝。颛顼死后,黄帝曾孙高辛立,即帝喾。喾死,子放勋立,即尧。尧死,舜立,舜是颛顼的六世孙。黄帝,颛顼,喾,尧,舜即是传说中的五帝。所以说黄帝是五帝之首。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明璀璨夺目,但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出生和埋骨之地却一直扑朔迷离。作为夏华共祖的轩辕黄帝,他的出生和陵冢究竟在中国何地?几千年来一直是历史之谜。

根据历史资料的信息分析,在西周和先秦时期,黄帝的出生地应无争议。到了汉代以后,由于地名的更改及人为对史籍的删减,黄帝出生地和原冢究竟在何处就成了一个历史之谜。

目前,国家认定的黄帝祭祖之地是陕西黄陵,但是各种史料证实,陕西黄陵县的“黄帝陵”并非轩辕黄帝的“原葬之地”,史学界和当地百姓也都认为:这里只不过是黄帝的“衣冠冢”而已。

部分学者从史籍、域名、传说等将黄帝原冢之地指向甘肃、陕西、河南、山东等不同的区域。但是至今都没有具体的证据。华、夏两族始祖的陵寝之地在何处,相信,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和先进技术的介入,真伪问题会有一个比较正确的答案。

历史信息记载:秦文公于公元前756年,祭祀了上祖黄帝,还派兵守卫黄帝原冢(《封禅书》:“黄蛇自天下属地,其口止於鄜衍……”《秦本纪》:“即营邑之,初为鄜畤,用三牢……”)。秦灵公嬴肃于公元前422年,建“上畤”祭祀黄帝,而且还在吴山之阳(有学者认为在今宝鸡市吴山)建“下畤”祭祀炎帝,此举招致夏、华两族大为赞赏,入秦效力,视为同宗。秦惠文王嬴驷于公元前325年,大败魏国并夺取魏“西河郡、上郡”地后,令张仪筑“上郡塞”。秦昭襄王嬴稷于公元前272年,灭义渠国后,置“北地郡(在今甘肃庆阳市西南)”,“起自临洮(陇西),至于碣石”(上郡)修筑“列城”,(上述观点参见《秦本纪》与《水经注》)。由此可见,先秦诸公前往原冢祭拜,都示其为黄帝后裔,从而号令天下之士。

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后,天下诸夏、诸华之士皆认为秦非黄帝正宗,嬴政索性将周室及诸国诸宗族谱付之一炬,致使中国诸宗氏族谱从此中断。汉武帝刘彻视己为“华族正裔”而“独尊儒家”,自不便弃宗之陵,亲率十八万铁骑到黄帝原冢祭祖,且有史官司马迁随从记录了祭祀之地(见《五帝本纪》《封禅书》《孝武本纪》)。自王莽新朝终至东汉开朝始,由于地名的更改及人为对史籍的删减,黄帝原冢究竟地处何方就成了一个问题,从此扑朔迷离,争论不休。

从三国(公元220年)始至隋朝(公元581年)止,361年间中国历经五胡十六国惨烈厮杀,夏华两千多年之文明几乎殆尽。其间诸族混血,礼仪丧失,宗族能延续五世已属罕事,祭祀或寻找“始祖”之事竟无宗族顾及。

隋朝统一中原后,极力恢复华族文明。短暂的38年,推行了“三省六部”和“科举”制度,但未顾上“寻根觅祖”,就被夏胡混血的李唐彻底打翻。唐朝历经289年,因宗族混血原因,又加之诸子百家重新面世,人类“同种同宗”的思想为各族认同。唐人索性越过轩辕黄帝,将始祖认到伏羲、女娲这一代,以示世界大同。由于李唐宗族以夏裔自荣,所以将位于坊州的黄帝“衣冠冢”定为官方祭祀重地。至于原葬之地的考证,就基本无人问津了。马嵬兵变后,流亡的太子李亨将朔方郡移至今灵武作为平叛之地,后人对古地名之所在地更加混淆。五代十国,各宗都指责别族为“胡夷”,自己为“正宗”,中国的诸族又相互厮杀了50多年。结果是除了山东的孔氏外,许多宗族改姓埋名,后代子孙们基本上不清楚三代以上的祖源是谁。

宋朝建立后,中国的现状是六国鼎立。东北的辽国比宋大一半;西北的黑汗、回鹘、西夏三国占据了上古中国的核心之地;西面的吐蕃诸部与宋面积相等;西南的大理国则自成一体。面对这样的环境,赵宋居然享国319年,全仗其聚拢夏华之人才。赵宋两修轩辕祖庙,还将上古帝王的诸陵墓重新修葺,以敬夏华列祖列宗。由于强敌环伺,上古遗迹多数被“胡夷”占据,赵宋有敬祖之心,却无寻源之力。金、元时期的253年,夏族后裔以“二元政治”为主,极力推行本族文化并向外武力扩张疆域,但由于哲学思想比华族幼稚,最终是“金以儒亡”和“元以制灭”,导致了中国主流文明的传承断代,中国诸族宗谱遗失殆尽,几无史料可觅祖源。

明朝历经19帝319年,积极推行夏华文明,但由于历史久远,明人只能在文史内反复钻研复古之术并提出自己的思想(如“心学”等),再加之各种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白莲教等)充斥中国和朱明诸帝的“崇佛抑道”,本土宗教几无立足之地,“寻祖”之事被彻底贻误。

清朝历经276年,虽有帝王励精图治,独崇华族儒教,却由于宗教不明,儒家投机,无诸族“共祖”的清庭始终遭到国人唾弃和反抗。满清官府虽考证上古中国诸祖古迹,但由于史料混淆,又多采信地方传说,越发将上古中国之地和诸祖陵寝坟冢弄得一塌糊涂,引发了各地域人士的不断争议。

陇南是秦巴山区扶贫开发的重点地区,旅游业是贫困地区未来发展的主导产业。旅游资源有三大类型:一是大自然留下的自然资源;二是祖先留下的文化资源,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三是当代人建设的包括吃、住、行在内的服务资源。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优势。发展旅游就是要对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比如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形成的背景?为什么说陇南是氐羌民族的发祥地?氐羌民族与华夏民族的关系是什么等等。2018年3月11日,甘肃省委书记林铎在全国两会上做客央视,在介绍甘肃历史文化时向观众讲:“甘肃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比如我们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就在我们天水的附近。现在每年海峡两岸都要在同一个时点来共同祭祀我们的人文始祖伏羲”。

“大禹治水”是古代社会农耕文明的重要特征,这个故事虽然家喻户晓,但是一些学者认为这只是上古的传说。2016年,一个中美科研团队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宣布,他们在中国黄河上游发现了古代超级大洪水的科学证据,证明了“大禹治水”的真实性。同时也为夏朝的历史真实性以及起始年代提供了重要支持。我们国家对夏商周的历史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是创造了夏商周文明的那些族群是从哪里来的?至今还有许多未解之谜。就像秦朝统一了中国,但是秦人的早期发祥地在哪里?在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人西垂陵园被发现之前,谁也不会相信甘肃省陇南西汉水流域就是秦人初期的发祥地。1996年,甘肃省临洮县成立了一个民间专业研究马家窑文化的社团:“临洮县马家窑文化研究会”。2003年,这个民间研究会升格为“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他们以甘、青地区分布的马家窑彩陶为研究基础,把马家窑文化的研究拓展向中华文明起源的多个领域,从民族学、民俗学、哲学、艺术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进行挖掘,以期找到人类关注期待解决的许多问题的文化源头。

人类历史有自己的发展逻辑。一万多年以前,人类的生产技术和工具还相当落后,长江流域森林茂密,野兽成群,人类还没有征服它们的能力;黄河下游也是湖泊纵横,不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只有黄河和长江上游,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接壤地带,渭河与西汉水流域等地带,才是远古人类的适宜生存区,秦人先祖的历史就是证明。

8000年前,西秦岭的大地湾(秦安县五营乡原始社会遗址)人,就以黍为食物,证明了农耕文明在这里初现。2000年后,农耕的炊烟才在陕西灞河半坡人的土地上升起。

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中国南北过渡带综合科学考察”项目首席科学家张百平认为,文明是自然的最高表现。文明的产生离不开一个民族滋生与繁衍的地理环境。他说:“秦巴山地及其河谷地带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萌发、定型和发展的主要舞台。”

《史记·夏本记》记载:夏朝的开创者启是黄帝的后代。《史记·秦本记》说:秦的先祖也是黄帝的后代。这就把秦先祖与黄帝族直接连在了一起,证明了秦人的先祖就是黄帝族的后代,这也是陇南是黄帝族产生的间接证据。

寻根问祖,是每个人的愿望。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斗转星移,陵谷变迁,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只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最近的一朵浪花,这段历史的前一天和上前一天又发生了什么?因为没有记载,我们不知道。不过,历史除了文献资料,还有其他的证据,比如出土的文物,泥土中的化石,还有人类生活的逻辑。大地湾遗址,证明了甘肃东南部是中华文明早期的发祥地,中华文明由西向东发展。

张炯之先生

近年来,民间人士对成县祖脉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2年6月,天水学者章月琴女士在中国文艺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揭秘三皇五帝都》,论证三皇五帝都就在甘肃成县。还有原籍陕西、现居徽县的企业家吴陇鑫先生也著文论证《黄帝故里在成县考辩》,今年91岁高龄的成县离休干部张炯之用30多年的时间调查考证,撰文说成县就是黄帝故里。还有更多的学术著作和文章不断表明地处西秦岭南坡、西汉水流域的徽成盆地,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是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的祖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抚育蛮夷,以属华夏。炎黄子孙薪火相传,自强不息,继承祖先的创业精神,顽强奋斗,把炎黄精神发扬光大,才能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祖脉文化的研究,必将推动陇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章越琴先生专著

成县以《西狭颂》为代表的文化和自然风景区,近年来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环境不断改善,高速公路和飞机场相继建成,投资项目陆续到位。“西狭颂”等风景区独居历史文化优势,从宋代以来,在交通极其艰难的环境下,都吸引了许多的文化名人前来瞻仰临摹,留下许多历史悠久的摩崖刻石。现在,把历史文化与现代养生文化相结合,必将形成旅游产业新的发展模式,使文化游、生态游、健康游深度融合,形成养生旅游新品牌。

王东祥先生(中)与文史爱好 者

文化旅游和养生旅游都是高端旅游,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提升人口素质,创造良好的社会价值和物质财富。因此发展文化旅游和养生旅游需要配套良好的生活设施及文化服务,配套完善的养生文化体系,采取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把发展计划、产品开发、项目经营、服务管理、市场营销等各方面进行一体化运作。要根据现代人的身心健康特点来开发设计文化养生路线和内容,从生活饮食、身体运动到睡眠休闲以及快乐的情绪体验,满足游人吃、住、行、游、购、娱的基本需要。特别是饮食,一定要结合当地条件,形成绿色、有机、无公害的地方特色,根据陇南良好的光热条件,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开发市场急需的微量元素保健食品;健康运动项目可以开发爬山、走栈道、森林吸氧、唱歌跳舞等等。陇南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北方少有的茶园,油橄榄,高山,森林,河流,泉水,有多条远古时代就连接大西北与大西南的茶马古道遗迹,有许多古寺院,古道观,古碑刻,有从秦汉时代就遗存下来的古村,古镇,古县城遗址,有许多远古文化传说和历史遗迹等,这些都是人类珍贵的精神遗产,是开发文化旅游与养生旅游的稀缺资源。关键是要引进高品位的开发商去运作,而低层次、低品位的开发,是对稀缺资源的破坏。只有高品位的开发,才能使文化旅游与养生旅游达到游人提高文化素质,调节健康,愉悦心情,企业和农户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目标。立足陇南,面向全国,充分挖掘陇南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提高服务能力,就一定能把陇南打造成国际旅游大景区。

王东祥先生

作者简介

王东祥,男,汉族,甘肃省成县人,县人大常委会正县级退休干部,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西狭颂文化促进会副会长,陇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华夏祖脉文化研究促进会负责人。主编《西狭颂文化丛书·学术论文选》,出版散文集《青山夜语》《生命家园》《旅途之歌》《梦想成长的季节》等。

(尊重原创,尊重首发,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和出处)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成县山水与神话世界”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地理上的昆仑山 神话传说中的昆仑山与成县昆仑山

地理上的昆仑山 神话传说中的昆仑山与成县昆仑山

昆仑山,成县,皇帝,黄河,小川,三皇五帝,神话故事,传说中,中下游,地理,神话,不尊重,心灵相约,头条号,庄子,袁静,魏巍,副校长,中经,世界历史,上都,中师,地理知识,古籍,中华民族,个人观点,关键,人类文明,事实,作品

2017-06-17 #故事会在线阅读

成县西部重镇小川有座昆仑山

成县西部重镇小川有座昆仑山

穆天子,西王母,昆仑山,昆仑,神话,文化,民族,成县,中华文明,明堂,黄帝,小川,神话中,升云,座山,大山,中华,传说,创世,偃师,后世,地位,天帝,奇遇,天梯,对象,山丘,帝王,封禅,是一座

2014-03-04 #故事会

成县炎黄文化研究会(筹)赵怀仁整理:黄帝故里在成县之我见

成县炎黄文化研究会(筹)赵怀仁整理:黄帝故里在成县之我见

成县,昆仑山,黄帝,寿丘,黄帝故里,祖脉,三皇五帝,民族,轩辕黄帝,祖源,史书,地名,轩辕,研究,地方,地区,历史,山东,凤凰台,文明,文化,西汉水,轩辕故里,齐寿山,中国,依据,先生,帝都,故里,民间

2019-12-15 #故事会在线阅读

甘肃成县:民俗社火闹新春

甘肃成县:民俗社火闹新春

甘肃省,成县,乡村,沙坝镇,陇南市,社火,表演,寺湾,在走,秧歌,春耕,旱船,纸马,西游记

2012-08-28 #短篇故事

成县鸡峰山的传说故事

成县鸡峰山的传说故事

仙子,翠花,成县,公鸡,粮种,陇南,野菜,小妹妹,鸡叫,向蜀国,鸡峰山,一带,乡亲们,农家,偷来,凤凰,原作者,右转,姑娘,左转,徽县,水地,河池,传说故事,版权归,伏镇,山果,姚永,文池,李林

2020-05-23 #经典故事

《民间故事》陇南成县鸡峰山的传说

《民间故事》陇南成县鸡峰山的传说

金鸡,张生,金蛋,青龙,玉帝,砍柴,母鸡,母亲,成县,皇上,龙洞,刘某,日黎明,青龙衔,一只鸡,座山,金鸡报晓,鸡峰山,看见了,很久以前,公鸡,事情,买药,乡亲们,偷偷地,云雾,后生,冤屈,农历,口袋

2020-05-11 #小故事

《民间故事》陇南成县鸡峰山的传说

《民间故事》陇南成县鸡峰山的传说

金鸡,张生,金蛋,青龙,玉帝,砍柴,母鸡,母亲,成县,皇上,龙洞,刘某,日黎明,青龙衔,一只鸡,座山,金鸡报晓,鸡峰山,看见了,很久以前,公鸡,事情,买药,乡亲们,偷偷地,云雾,后生,冤屈,农历,口袋

2014-04-16 #故事大全

@所有人 杜甫在成县的这段故事你知道吗?附视频

@所有人 杜甫在成县的这段故事你知道吗?附视频

杜甫,诗人,成县,林猿,杜甫草堂,土里,战乱,狙公,山多,白木,胡尘,钟离,所有人,中原,乾元,人生,伤怀,儒生,儿女,卿相,原作者,古城,四壁,天寒,天道,弟弟,思想,故事,扁舟,日暮

2007-11-28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