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文化甘肃】李老乡:一个以写诗为天命的诗人

时间:2015-06-16

李老乡:一个以写诗为天命的诗人李老乡遗照。诗人人邻供图李老乡诗集。刚刚离世的诗人李老乡,自己写了一辈子诗,也编了一辈子诗。说诗歌是他生命的全部

提示:本文共有 328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李老乡:一个以写诗为天命的诗人

李老乡遗照。诗人人邻供图

李老乡诗集。

刚刚离世的诗人李老乡,自己写了一辈子诗,也编了一辈子诗。

说“诗歌是他生命的全部”,没有人会怀疑。

“西部诗歌的一个代表性诗人”抑或“诗坛怪杰”,有人觉得,怎样的评价都不能和他的成就匹敌。这是因为他独异的诗歌道路以及他的思想、人格魅力,至今没有被人们完全认识。

似乎在诗人心中,写诗,还有很多东西,都没有那么复杂。“尖嘴猴腮,以丑为本;话里找话,人中寻人。”其生前常常用来自嘲的这句话应该能透露一些。

1 一个诗人的谢幕

7月12日是李老乡遗体告别的日子。

凌晨时分,甘肃女诗人草人儿仍然无法入睡。从两天前听到李老乡去世的消息,她就一直在哭,哭得人都有点软了。一遍又一遍地看他的照片,想他的音容笑貌,草人儿又觉得他没走,还活着,“我终于懂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那份感情。”草人儿和李老乡认识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当时她给出诗集的李老乡打印了他的手稿,那本最后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诗集名为《老乡诗集》。“我的诗歌写作是在中学时代,当时很喜欢朦胧诗,读,也试着写,在报纸上发表几首小诗之后很受鼓舞。”草人儿的诗作第一次被李老乡看到,是她姐姐、著名诗人娜夜拿给李老乡的。“大概在1990年吧,娜夜姐姐把我打印的二十几页诗稿拿给老乡先生,他看到后十分高兴,在我的诗作上圈点了十多首,并于当晚拿着诗稿拜访了我的父母。那天他用很浓重的河南话对我父母说‘真了不起,一家培养了两个诗人。’”草人儿永远记得那个晚上,喝了很多酒,有点微醉的李老乡高兴得像个孩子的样子。

当时同行的师母看到老伴李老乡高兴的样子,对草人儿说了一句:“李老师爱才!”

李老师爱才。甘肃凡是写诗的都知道。

老作家李云鹏是1972年到《甘肃文艺》(《飞天》杂志前身)的,他记得李老乡差不多和自己是前后到的,“他一来就被安排做诗歌编辑,这一做前前后后就是30多年。”在李云鹏的记忆中,于第二年复刊的《甘肃文艺》当时编辑队伍庞大,大概有近20人,有一半是写诗的。

“那个家伙很有眼光,还有就是特别认真。”李云鹏和李老乡是30多年的同事和诗友,也是年轻时候一起下棋,互相对骂“你个臭棋”的老朋友,“那个家伙”的称谓里是情分。

一直以来,李云鹏都觉得李老乡修改诗歌作者投稿作品的手稿属于书法艺术。“每一篇诗稿上他都用隽秀含功底的蝇头小楷认认真真地进行修改。即使是退稿,也会认真地写上退稿的原因和理由所在。”李云鹏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外界提及甘肃的文学艺术,有两句话——甘肃的戏剧,还有甘肃的诗歌。在他看来,之所以甘肃诗歌能获得这样高的认可度,以李老乡还有同为诗歌编辑的著名诗人何来为代表的编辑们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奉献。

李老乡在其30多年的诗歌编辑岗位上,凭一双慧眼,发现了一批有潜力的诗歌作者,李云鹏说仅仅兰州的就有娜夜、人邻、阳飏等等。“发现后,还予以极力的扶持。”这是让李云鹏心生敬服的地方。

这一点草人儿感同身受。

“老乡先生能背诵出甘肃很多诗人的诗歌作品,也不止一次地在酒桌上背出我的《上帝,请稍等》,这是多么鼓舞人心啊!我一直坚持到现在的诗歌写作,喜欢是一方面,更有先生的鼓励和教诲。”草人儿说,三十多年了,她经常受到老乡先生的鼓励,即使在他远离兰州去了天津,一旦在诗歌刊物上看到她的作品,都会打来电话鼓励,用浓浓的河南话夸奖一句“真不错,就这样写着”。

一想到再也听不到那亲切而熟悉的河南话,草人儿又一次被眼泪与悲伤包裹。“对老乡先生的逝世,我有失去亲人的悲痛,也有一面旗帜倒下去的悲伤。”

7月12日,那个一米六的小个子瘦老头就此魂归天际,世间再无李老乡。

2 “老乡派”

李云鹏最初也是诗歌编辑,编辑过当时还没有来到编辑部的李老乡的诗,最深刻的印象是署名后面括号里有两字:工人。李老乡曾经是兰炼的一名工人,具体做什么工种的,李云鹏不记得了。

“那时候他的诗是反映工人生活的,在当时来说是比较好的,回头看,就比较模式化了。”李云鹏说那些作品还没有形成他的风格特色。

文艺评论家唐翰存记得李老乡说他自己“写了几十年的诗,走了很大的弯路。”

“进入20世纪八十年代,他的诗风大变,专门以精短篇什独立于世。”唐翰存说,那时朦胧诗在全国诗坛崛起,同期叱咤风云的,还有一个“新边塞诗派”,李老乡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多年过去,李老乡的新边塞诗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越来越有味道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李云鹏在外参加文代会期间,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们聚在一起谈诗歌,谈诗人。当时,何来和李老乡的名字是甘肃诗人中被频频提到的。李老乡的诗歌风格,一个被普遍认可的观点是:凭借“浪漫的阿凡提”或“卓别林”式精神,接续了现代诗歌的喜剧传统,标举着健康的自嘲与反思习惯,成为当代诗坛迎风飘展的一面旗帜。也因此,他在诗坛有“怪杰”的称号。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他的诗歌创作有一个井喷式的发展,诗歌风格也由此形成了,诗笔追求‘野性’,无拘无束,不拘一格。诗的性格展现出来了。大组大组的诗作在《人民文学》等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这在当时的甘肃诗坛也不多见。”在李云鹏看来,这些让李老乡成了有影响的诗人,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年轻诗作者,甚至有了“老乡派”之说。

唐翰存这些年写了不少诗歌评论,关于李老乡的不少。“他独异的诗歌道路和创作成就,以及他的思想和人格魅力,至今没有被人们完全理解、认识。他在诗坛的名气还没能与他的成就匹敌。”

李老乡和唐翰存有师生之情,他记得恩师的每一句话:不主张诗歌的“快”,而主张诗歌的“慢”。快了,速度上去了,稀里呼噜,写了那么多,没留下一句让人记住的话。慢,则意味着一种停留,能回想……

李老乡去世后,诗人、《星星诗刊》主编龚学敏慨言:如果我们这个时代还有诗人的话,当然,这里所指的诗人要符合我们曾经追求过的,精神层面上的含义,那么李老乡要算一个。李老乡的诗有着人世间的烟火味,这种味道不是哪个人想写就能写出来的,李老乡用他的彻悟,写出来了。他是上天给我们的密码,让我们在人世间找到了每一天的活法。

这两天草人儿又翻阅家中藏的李老乡的诗集,在一本上世纪九十年代李老乡送的一本诗集的扉页上,一行小楷映入眼帘:“山东一个石匠用七年工余时间,打出了一把石算盘。那上边的每颗石珠都是诗。我想重新起步。你呢?”

草人儿说,这应该就是老乡先生一生对诗歌创作的写照——专注而虔诚。

3 一个好酒的好人

李老乡少不了酒。

年轻时,李云鹏老“欺负”李老乡,见面就故意逗一句“七毛钱的酒”,对方就回一句“我给你七毛钱,你给我买个酒。”酒虽然喝的不是好酒,不过喝酒的人,合适着呢。李老乡在李云鹏心中,不是多话的人,即使在酒场子上。“他酒量不行,喝一点就上头了,还有,他猜拳也不成,老输!输了,就喝酒,他喝了,我们再偷偷倒上,说他没喝,他咕噜上一句‘我记得喝了’,便又一饮而尽。”

20年前唐翰存第一次去拜访李老乡,当时他是兰大五泉文学社社长,想请前辈作家和诗人给大学生做讲座,经打听,就贸然敲开了李老乡的家门。彼时,李老乡正和别人喝酒,顺手赏了唐翰存一杯,没多说话。

“我感觉那酒很烈,人不好接近。李老乡先生给陌生人的印象,往往是冷傲漠然的。我那时也是陌生人吧。”唐翰存说这是李老乡留给他的第一面印象。

李老乡的性格,李云鹏很清楚,他说不了解李老乡人的,多会有这种错觉,觉得他是个难处的人。李云鹏当了14年的主编,他说李老乡从来没有把他这个主编当主编,“他编辑的诗作如果被刷下去不发,他就会不高兴,还会和你吵。”

“他性格直率,执拗,甚至有些偏执,但事后他会理性地去处理事情的。”

李老乡好酒也好客。

每月挣的那些工资,基本都用来请客吃饭了。他请客有两条原则:决不让没有工作的学生掏钱;决不让女士掏钱。

单位附近的农民巷一条街大小饭馆,他和学生朋友都好像吃过了。一次,唐翰存等几位学生随他走进一川菜馆,餐馆女老板一见他,脸都笑成了一朵花,端茶倒水,“李老师、李老师”亲热地叫个不停。

几个学生坏笑着,讳莫如深地问老师:“这女的咋对你这么好呀!”

“好,好,算账一分不少。”河南话低沉而愤愤。

而现在,一切都是往事了。

兰州晨报首席记者雷媛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文化甘肃】李老乡:一个以写诗为天命的诗人”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甘肃一位诗人笔下的村小是这样上课的 让多少人记忆复活

甘肃一位诗人笔下的村小是这样上课的 让多少人记忆复活

生字,村小,诗刊,高凯,甘肃省,这首诗,诗人,创作,栏目,黑黑,梅绍静,花的花,作家,作品,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小报,组诗,诗歌,一大,乡村,人才,书声,作业,佳作奖,儿童诗,单篇,刊物,半月刊,小学,教师

2007-02-18 #小故事

甘肃文化发展迈出积极一步

甘肃文化发展迈出积极一步

甘肃,文史,馆员,和文,发展,省政府,唐仁健,甘肃文化,文化,全省,甘肃省,荣誉,贡献,高质量,史特,正处在,要进一步,文史研究馆,甘肃省委,分量,仪式,含量,底蕴,底气,特色,省委,省长,聘任书,服务,不断增强

2012-09-03 #小故事

甘肃民俗旅游年味十足 来甘肃看西北文化旅游大餐

甘肃民俗旅游年味十足 来甘肃看西北文化旅游大餐

甘肃,乡韵,狄道,活动,社火,凉州,武威,民俗村,游客,旅游,九曲黄河灯,全国各地,形式,文化,明灯,花朵,中国西北,了一场,春节期间,甘肃张掖,木犁,田园生活,都会,万物,一大,冰雪,乡村,仪式,人民,今年春节

2017-03-18 #小故事

「新春走基层」甘肃省“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系列文化活动年味十足

「新春走基层」甘肃省“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系列文化活动年味十足

刺绣,甘肃省,市民,文化,扶贫,剪纸,记者,遗文,徐俊,宣传,每日甘肃网,传统文化,木雕,进万家,王勇,甘肃日报,年味,产品,中华,全省,内容,场次,展厅,甘肃,活动,文化活动,文展,来兰,和发,手工刺绣

2010-07-24 #小故事

甘肃 传统文化“活”起来行进中国·精彩故事

甘肃 传统文化“活”起来行进中国·精彩故事

文化,甘肃,创新区,文化资源,平台,文化产业,洞窟,甘肃省,小魏,华夏文明,甘肃省委,丝路花雨,战略,数字,文博会,建设,蔡小文,夏文明,方玲,暨第七届,一直以来,大剧院,游客中心,省建设,领导小组,主题,丝绸,一带,专项规划,影片

2020-06-19 #故事阅读

甘肃民俗文化:走进临夏回族自治州 听当地人口中的“甘肃花儿”

甘肃民俗文化:走进临夏回族自治州 听当地人口中的“甘肃花儿”

花儿,当地人,甘肃,花儿会,松鸣岩,临夏,甘肃花儿,节日,剧目,形式,花海,雪冤,人们,口头文学,唱词,地位,文化,方式,比兴,民俗文化,根据不同,最看重,最重要,代一,区的,多新,中国国务院,加油打气,少数民族,下田

2010-03-06 #故事大全

文化甘肃武威的“台”文化

文化甘肃武威的“台”文化

武威,灵钧,李轨,凉州,文化,玉女,刘林,东岳,女娲,遗址,张茂,河西,狄青,娘娘,今武,台与,李暠,李陵台,沮渠蒙逊,神鸟,历史,北凉,凤凰台,年间,年代,诗文,尹氏,窦融,新台,军事

2011-03-13 #经典故事

文化甘肃武威的“台”文化

文化甘肃武威的“台”文化

武威,灵钧,李轨,凉州,文化,玉女,刘林,东岳,女娲,遗址,张茂,河西,狄青,娘娘,今武,台与,李暠,李陵台,沮渠蒙逊,神鸟,历史,北凉,凤凰台,年间,年代,诗文,尹氏,窦融,新台,军事

2013-04-23 #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