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网,网罗全网精彩故事大全。找好故事就来搜故事网!

乡村少年阅读史

时间:2015-07-13 13:19:21

相关推荐

乡村少年阅读史

去年,我参与调查中小学生读写状况,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现在大多数中小学生在拥有读物方面不存在问题,兴趣也不是问题,有问题的是“没有时间”。对照我的学生时代,恍然间觉得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年轻时听过一首歌,歌中唱到:“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当时觉得滑稽,现在换到读书上,一样的窘况。

野蛮生长

仿佛之间,看到少年的我坐在大门的门槛上,抓紧黄昏最后一丝亮光,努力把一本破旧不堪的武侠小说飞快地翻到最后,看看女主角是否跟少侠喜结良缘,终于还是满腹遗憾,因为这只是上集,今晚就得还给村里的小伙伴。这种限时阅读且经常只有上集没有下集,或者只有下集没有上集的情况,是我当年乡村阅读中的常态。故事没头没尾,反而引起我们各自发挥想象力猜测各种结局,甚至编造各种可能的续写,相互之间争论得不可开交。

我出生在湖北一个小乡村,村里有十几户人家,只有一个“代销店”卖一些日用品。村里仅两三户家里有几本书,此外根本见不到书的影子。父亲调到乡镇中学教书,把我带到附近的新街小学读书,这所小学靠近乡政府和中学,条件比其他几个村小要好一些。学校旁不远的一条街,算是乡里最繁华的地方。街上大概有十几家店铺,中间最阔气、有大铁门的是供销社,最好、最贵、最全的东西都在那儿,最多的书也在那儿。

大概读三年级时,供销社进了些小人书,父亲斥巨资给我买了10本并编上号码,从001到010码在办公桌上,当时我觉得简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天,我选一本带到学校,瘦弱矮小的我仿佛一下子变了模样,成为人气王,同学们争相跟我预约:看完了先给我看,行吗?

这10本珍贵的小人书现在早已不知丢到哪里去了,我只记得有一本是《毕昇》,其中有一个画面是阿香中箭,很悲惨,我觉得有点害怕;还有一本是高尔基的《我的大学》,因为里面画的都是外国人,我莫名地觉得很怪异,就一直没有看;另外一本还有点印象的只有故事情节,大意是一个小学生在路上捡到5毛钱,然后藏在一个大石头底下,后来找不到了,误认为是被另一个在旁边钓鱼的同学偷走了,他们之间产生了许多矛盾……后来,从这些残存的记忆中,我突然悟到父亲的良苦用心,他大概觉得这些小人书都有教育意义吧,但他应该没有考虑到一个小孩对悲惨世界的天然抗拒。

现在回想起来,在我年少的时候,对课文里的《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甚至《皇帝的新装》都没有什么好感,有一种莫名奇妙的隔阂,大概是大人太想用它们来教育我们,可惜味道太苦。不过,从供销社买过一本《皮皮鲁和鲁西西》,至今我还记得那个“脑表”的神奇设置,挂在耳朵上可以监测思考量。我心里幻想着当皮皮鲁,实际上做了鲁西西。

无论如何,这些小人书引起了我对书的关注。街上除了供销社,突然有另外一个商店不知道从哪里进了一些小人书,店主很精明,2分钱可以看一本,5分钱买一本,里面成系列的只有“杨家小将”和“薛刚反唐”,我很着迷。父亲经常把硬币扔在办公桌抽屉里的一个小盒里,我就隔三差五从中取一两个出来买书,就这样拥有了二三十本小人书,除了自己经常拿出来温习,还可以作为跟人交换的资本,算是把看小人书这件事盘活了。

当然,我一直不清楚父亲是否知道我拿硬币买小人书的事,他从来没有问过我。但是他似乎一直试图通过书刊来教育我,曾给我订过一段时间的《少年科学》《小学生优秀作文选》,邮递员每个月送一次,在当时也是很令人艳羡的事情。绿色的二八自行车响着铃铛,载着书包来到学校的时候,就跟过节一样。《少年科学》其实不适合我,里面大部分都是讲科技制作的,还有一堆我不懂的符号。我最感兴趣的是其中连载的科学漫画,主人公孙小空和猪九戒遇到了各种科学现象,等到第二年没有连载了,父亲也没有续订了。

当时,老师订阅最多的是《故事会》,传阅率极高。小孩子基本排不上号,只能见缝插针,在他们阅读的间歇,瞅准机会一口气读完。因为要随时准备把书还给人家,我翻阅的速度越来越快,为后来一天看完《天龙八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在还有印象的是民间故事、民间传说之类的杂志,没有名著、经典,人们之间传阅的就是这些,非常中国,非常传统。

小时候并不是没有接触过名著,但着实一开始就倒了胃口。记得最早是电视上播25集电视剧《西游记》,小孩们都看得神魂颠倒、心情摇曳,觉得意欲未尽,尤其是最后菩萨掐指一算,一路上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我们怎么凑也凑不齐。正好一个同学手里有一本残破的《西游记》,借过来看,就连滚带爬地读,主要看遇到什么妖怪,有什么法力,然后孙悟空用什么办法对付他们。连看了几天,有一天回家才发现把书落在教室抽屉里了,第二天去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只好赔钱给同学。自己没有经济实力,只能硬着头皮隔三差五找父亲要零花钱,谎称买点零食什么的,每次一毛两毛,“还债行动”断断续续进行了好几个星期。自此,提起《西游记》,这不爽的经历就会跳出来。

学中偷闲

等到上了高中,高一没什么压力,再加上第一次离开家,在学校住宿反而自由多了。高中在县城,有新华书店,但除了各种补习资料,也没有什么好看的书,同学之间流传的都是租书摊儿上的武侠、言情小说。租书都是按天收费,我们都练就了一天可以看好几本的功夫,这样大家可以相互交换,相当于租一本的钱可以看三本。一天早自习,我正沉浸在温瑞安的《寂寞高手》之中,一只手突然伸过来把书拿走了,原来英语老师从后门悄无声息地进来了,嗯,她才是寂静高手。老师并没有没收我的书,应该是看出来这是租的书,如果不还,押金就没有了。早饭后,班主任就叫我到办公室,然后写检讨书,写了好几遍。

在写检讨书的过程中,我突然觉得武侠真没什么意思,折腾来折腾去,既浪费零花钱又耽误学习。到了高一下学期时,学校的图书室突然可以办阅读卡了,每周可以借一本书,执行了没两周,就各种闭门不借了。高中三年,我只成功借出过三本书,《萍踪侠影》(上)《红旗谱》《优秀中短篇小说选》。因为在文科班,我们精读的是历史政治教材,高考前我只要闭上眼睛,就可以在脑海中一页一页地翻书,连每一个注释都清晰可见,我感觉再不考试它们就要掉出来了。

其实,高二之后学业加重,能读课外书的时间不多,老师巡视的密度和强度大大加强,防不胜防。我唯一的阅读机会就是晚自习时去看守宿舍,因为集体宿舍经常在晚自习时发生偷窃现象,于是每个宿舍就派人轮流值守,基本上两个星期可以轮到一次,宿舍里只有自己一个人,就可以放飞了,基本上我就是用这三个小时听着收音机看课外书。另外就是看《小小说选刊》,因为邻座的同学每期必买,我就沾光了。到高三时,我们搬到新建的宿舍,这个放风时间也没有了。这期间我在邮局报刊亭发现了一个宝贝,就是《半月谈》,一是便宜,才5毛钱一本;二是内容丰富,有助于政治课学习。更重要的是,可以堂而皇之地在教室里读。现在想起来,那些评论写得真令人激动,我现在还记得一个关于腐败治理的评论,要让官员“不能贪,不敢贪,不想贪”,层层递进,气势磅礴啊。

误入中文

高考时,我的志愿是国际政治和法律,主要是受了《半月谈》以及复旦大学《舌战狮城》一书的影响。没想到,却被调剂到中文系。北大中文系当时有三个本科专业,号称“文学才子、语言君子、文献夫子”,自忖读书不多,才子和夫子就算了,于是选了语言专业。“逃到”语言专业,读书压力还是很大,同学们大多一副才华横溢或者满腹经纶的样子,有人张口博尔赫斯、闭口卡夫卡。第一年“流落”在昌平园校区,园区组织过几次书市,据说很优惠,但我觉得还是挺贵。

《漂泊的太阳》是我在昌平园书摊买的第一本书,讲述了形形色色的北大学生,或者截取一个片段,或者给出一个剪影,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不同,都是一种独立的存在。原本茫然的我,读完后一下就安定了。我非常喜欢书中那些文章的表达方式,甚至模仿其中的一篇写了一个人物速写发表在园区自办刊物上。好在还有图书馆,虽然比燕园本部的要小,但比高中图书室大多了,而且可以自由选择。最惬意的是上课时老师在上面大谈后现代主义,我可以在下面看《平凡的世界》《倪焕之》等各种书,好在老师也倡导杂览,就各种“乱炖”。

大二回到燕园之后,才感觉真正上了大学,各种讲座活动是读书最好的广告与导引,听了朱苏力跟贺卫方的辩论,自然就会买《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等;参加海子纪念诗会后,就去买了《海子的诗》,海子是天才的诗人,对汉语节奏和意象的把握无与伦比,那些诗是当代唯一不需要阐释的,随便挑一首朗读,就能感觉到诗意扑面而来。

到了周末,可以逛书摊。20世纪90年代的北大地摊主要在三角地和博雅塔下的东门一条边儿,最近的书店是南门的风入松,稍远一点的就是越过老虎洞的海淀图书城,经常几个同学约着一起逛,可以相互推荐。白皮的“走向未来丛书”到现在我还存着十几本,5毛钱一本的《读书》买了许多。乔治·奥威尔的《1984》也是在此期间读到的,后来也是常读常新,这本书大概最好配着作者的另一本书《动物庄园》一起阅读。关于这本书,或许最好的解读来自北大教授李零的《鸟儿歌唱》一书,连书名都来自《1984》中的一句话“鸟儿歌唱,无产者歌唱”。这是对极权主义的一通组合拳,希望能起到K.O(击倒)的效果。

自由阅读

我读书开始倾向于语言和科普类,除了专业课的影响,还受同学陆成的影响。他曾学过医,喜欢思考科学问题,有一次号称发明了一个用初等数学推导狭义相对论公式的方法,然后还找了同社团的物理系博士在我们宿舍推导了一遍,我虽然听不明白,但觉得挺有意思。《波普》一书就是陆成推荐给我的,波普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哲学家,其证伪标准一下子击中了我。对于一个判断“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证伪只需要“一只黑天鹅”。科学的论断必须是能够证伪的,就是这么简单有力。

大三时准备考研,经常跟陆成一起自习,他是文学专业,我们能谈到一块儿主要源自对科学的共同认同吧。我们都对那些胡扯概念、故弄玄虚的东西嗤之以鼻,这基本上成了我们判断一本书是否值得一读的金科玉律。《华夏边缘》一书的作者王明珂在简介中通常将自己界定为历史学者,其实他是穿梭在学科之间的。最厉害的研究都要直面最基本的概念,何为华夏,在历史长河中,夷夏之辨如何动态建构而成?牵一发而动全身。当书读到这个程度时,所谓的学科界限基本就没有了,只有可读与不可读之分了。

《百年孤独》是第一本我一口气读完的外国名著,或许正是该书被反复念叨的著名开头有一种莫名其妙的魔力。依稀记得在某个下午读完,然后看着窗外的校园,感觉一切都那么不真实,勾连起家乡那些“跳大神”和生病时烧香祈愿的烟雾缭绕,又真实得不能再真实,这大概就是文学超越科学的魅力。

《语言文化论》一书让我决定追随陈保亚教授研究语言学,你一定很少看到一个语言学家这样开始一部语言学著作:“语言是空气,是阳光,是水。我们深深地沉浸在语言中,沉浸在被语言融化的文化中。语言离我们如此之近,我们对它竟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我们从不怀疑‘太阳从东方升起’。”我觉得这样的开头,可以与《百年孤独》媲美。

听说陈保亚教授的博士后导师是费孝通先生,我就去读《乡土中国》。现在由于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将之确定为整本书阅读唯二之一,各种解读、版本风起云涌、眼花缭乱,对于一本社会学名著而言,不知道是坏事还是好事。“乡土”是一个客观的概括,自有其学术意义,但我感觉如今仿佛将其直接等同于一个褒义词了。从语言学角度看,当科学成为正确的当代替身时,它原本的意义已经被消解。嗯,还是去读一读原书吧。

教育即生活

从教这么多年,我最欣赏约翰·杜威“教育即生活”的观念。教育不只是为生活而做的准备,教育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读书是教育的一部分,自然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北大中文系前辈王力先生、朱德熙先生都是语言学家,都关注语文教育,沿着他们的足迹,近年来我也试图从语言学角度来思考语文教育的问题,我觉得首要的问题是搞清楚语文是什么。从这个思路出发,我觉得老师和同学可以读读《语言学的邀请》,原题直译应该是“思考与行动之中的语言”,书中生动活泼地阐述了我们是如何运用语言和文字来思考和交流的;单就语文而言,吕叔湘先生的《语文常谈》用8个专题把汉语的前世今生讲得明明白白,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没有读过,大概教起语文来产生“少慢差费”的效果是很有可能的了。

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的选择与甄别变成了突出的问题,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吁思辨力或者说审辩力的培养。有意思的是,此主题下的书籍也是鱼龙混杂,不过《权衡——批判性思维之探究途径》质朴实用,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例子出发,全面介绍了如何达到“理解之同情”的思维之路。

如果从读书自由开始算起,至今我已经有20多年的经历,遇到许多好书,让我感到存在的幸福,真心希望能早点结识它们。大四的某一天,陆成回到宿舍兴冲冲地告诉我,有人在卖老版的《鲁迅全集》,赶紧拿下。是的,这是压轴推荐的一套书。当你无语的时候,可以翻这套书,从任何一处打开。

(汪锋,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国培计划”语文课程开发及指导专家,主要从事语言学研究,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语言学与语文教学的结合)

十本书书单:

《皮皮鲁和鲁西西》

郑渊洁 著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版

《漂泊的太阳》

黄建钢 张黎明 主编

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海子的诗》

海子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1984》

〔英〕乔治·奥威尔 著

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

《波普》

〔英〕勃里安·马奇 著

何明虹 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华夏边缘》

王明珂 著

允晨文化实业股份公司1997年版

《百年孤独》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著

高长荣 译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语言文化论》

陈保亚 著

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乡土中国》

费孝通 著

三联书店1985年版

《鲁迅全集》

鲁迅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国教师报》2020年07月15日第8版

作者:汪 锋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乡村少年阅读史”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少年国学派》走进英山 国学少年与乡村孩子同上国学课

《少年国学派》走进英山 国学少年与乡村孩子同上国学课

国学,少年,节目,活动,传统文化,中心小学,乡村,公益,六艺,小草,栏目,湖北,英山,关怀,发展,国学文化,养育之恩,广贤文,肖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栏目组,爱上,个性,体育器材,书籍,书声,主题,亮点,体育用品,同学们

2011-12-16

难忘少年时代。回忆那些年的乡村教育!

难忘少年时代。回忆那些年的乡村教育!

孩子,乡村,先生,家长,经济,乡村教育,教育,城市,学生,文化,全乡,政策,村里,老师,乡村生活,城市化进程,每个孩子,三角,农村,国家,大人,学校,情况,性格,方向,文明,村子,游戏,环境,社会

2016-01-04

宜昌乡村少年宫里故事多 全省都来观摩啦!

宜昌乡村少年宫里故事多 全省都来观摩啦!

少年宫,乡村,学校,镇小学,宜昌市,乔奇,五峰,负责人,项目建设,文明办,渔洋关,黄学龙,项目,活动,与会代表,全省,小学,少年,杨威,宜昌市委,新时代,年度,会议,培训班,情况,经验,长乐坪镇,南曲,朱红春,李克伟

2008-11-29

马云能依靠乡村教师 实现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的愿景吗?

马云能依靠乡村教师 实现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的愿景吗?

马云,乡村教师,少年,乡村,丁老,农村,老师,学校,社会,乡村教育,好事,小学,教育,梁启超,不平衡,中国,儿童,县城,家庭,学生,孩子,欧洲,现象,阶段,发展,进步,义务教育阶段,少年中国说,孩子们,教育故事

2008-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