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飞越人间——中国载人航天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时间:2015-07-17

中国载人航天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1798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6 分钟。

现实中国飞 越 人 间—— — 中国载人航天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李鸣生令世界瞩目、 让国人骄傲的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工程,对于常人来说,无疑充满了神秘色彩。 在它的背后,有着无数惊人内幕和众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从准备点火到安全返回,每一步都事关生死成败,必须保证万无一失。 每临发射,上动中央领导,下系普通工作人员,牵一发而动全身,悬念不断,步步惊人。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李鸣生以大量翔实珍贵的材料, 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历程和航天人的生动足迹,其中披露的大量内幕,必将带给您新鲜的阅读体验,让您叹为观止!4精彩阅读 2009. 7飞越人间 · 李鸣生1957 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人类进入航天时代。1961 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飞向太空,人类首次实现了飞天的梦想。而自上世纪50年代末起,中国航天人也开始做起了飞天梦。然而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曙光号”历经 17 年生死折腾,最终沉没于“文革”的标语口号之中。1992 年,中央批准了载人航天工程。于是中国航天人历经九年卧薪尝胆,终于在千古洪荒的大戈壁,连续五次发射了“神舟号”飞船,最终圆了一个民族千年的飞天梦!第一章 飞船开膛破肚1999 年,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最为关键的一年。这一年,中国“神舟一号”飞船发射进入倒计时。但形势不容乐观。5 月 8 日,美军用三枚导弹偷袭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导致使馆毁坏,人员伤亡。中国人的尊严再次遭到重创!消息传出,中国人愤怒了,纷纷上街声讨美军的暴行!正在埋头苦干的航天人也愤怒了,不少科技人员一大早便赶到工厂,参加声讨大会。某研究所一位书记还带着一班人马,将本研究所生产的软质防弹背心送到《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国际部,托付他们一定送给正在南斯拉夫采访的中央电视台记者白岩松。而在驻南使馆被炸身亡的朱颖的父亲,也来到航天工业总公司,流着眼泪对航天人说,在你们这里,我感受到了一种国家的力量,一种民族的力量!我只想拜托你们,再加把劲儿,再快一点,让我们的国防再强大一些!十天后,即 5 月 18 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召开首次飞行任务工作会议,七大系统老总聚首北京。会上,总指挥曹刚川神情凝重。他说,当前国际形势严峻,但载人航天工程必须继续往前推进!五十周年大庆、澳门回归、飞船首飞,是今年中央提名的三件国家大事。所以,“神舟一号”首次发射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接着,副总指挥长沈荣骏宣布:1999 年 11 月 8 日至 12 日,在酒泉发射场择机发射“神舟一号”试验飞船!会后,载人航天工程七大系统争分夺秒,夜以继日,开始了最后的冲刺!7 月 23 日,载着“神舟一号”飞船的专列从北京悄然出发。三天后,专列顺利抵达酒泉发射基地。千古荒原第一次出现飞船,发射场的官兵们感到非常新鲜,围着飞船看个没完。8 月 15日,“长征二号 F”运载火箭出厂,三天后同样顺利抵达酒泉发射基地。酒泉发射基地位于西北大戈壁。这里史称“死亡地带”。早在新石器时期,东西方文化就在这里交汇。从西汉至明朝,历朝历代均在此建立过城池。可惜明朝之后,此处五百余年与世隔绝,无人问津。1958 年,新中国在这里创建了第一个导弹发射场,组建了共和国第一支导弹发射部队。现在,中国第一艘飞船又将从这里起飞。只是,这一天发射场的官兵们等得太久了!7 月的戈壁滩酷暑难熬。飞船、火箭运抵基地后,各系统迅速展开工作。10 月 2 日,火箭、飞船与地面设备大合练。合练中,火箭系统一路过关。但飞船系统在第二轮测试中,却出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一个定向陀螺仪被卡在了里面,原因不详。控制器属于环控生命保障系统,事关航天员的安全。而陀螺仪则是飞船的“眼睛”,它为飞船提供定位的基准信号。如果陀螺仪出现故障,飞船上天后就不能沿着预定的轨道飞行,更无法正常返回。问题一出,发射场顿时炸了锅!因为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必须打开飞船的防热大底,对里面的设备进行一一检测,待排除故障后再把飞船大底重新合拢,重新密封。但业内人士都清楚,打开飞船大底,非同小可!飞船大底在合拢、密封之前,里面的每台仪器、每根导线、每颗螺丝钉、每个焊点,都是经过无数道严格程序检测过的。现在要打开飞船大底,就意味着里面已经安装好的火工品要重新装配,七十多根电缆线要重新拔出,对陀螺仪的精度要重新测量。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碰坏一个焊点,接错一根导线,发生一点纰漏,便有毁掉整艘飞船的可能。据有关部门计算,打开大底再重新复原,新的损害概率是 96. 3%!于是,飞船的大底是拆开还5现实中国是不拆,成为首次发射飞船争论的焦点。一种意见认为,飞船上有备份,这个坏了,可以用备份顶替,还是不开大底为好。因为“神舟一号” 飞船本来就是用电性测试船改装的,经不住折腾,万一大底开坏了,就会废了整艘飞船,首次发射也就前功尽弃!另外,离发射时间只有一个多月了,若要打开大底,势必拖延发射日期。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虽然打开大底确有风险,但不带问题上天,是发射场几十年来一条铁的法则。只有打开大底,排除了隐患,飞船才能上天。虽有备份,但备份是留给飞船天上用的,如果飞船还在地面上就用了备份,上天后万一出现问题怎么办?最着急、最难受的,是飞船系统总师戚发轫和总指挥袁家军。因为无论采取哪种方案,都很为难:不开大底,飞船会带着隐患上天,有风险;若打开大底,稍有不慎,出现纰漏,也有风险!从内心来说,他们很不愿开大底,因为这艘飞船从设计、研制、生产、检验再到完全合拢,凝聚了飞船系统三万科技人员七年的心血!如果真要给飞船“开膛破肚”,他们实在于心不忍!何况开大底风险非常大,搞不好就会赔了夫人又折兵!袁家军说,拆开大底有 14 个风险,这些风险中又有四个风险是致命的。在拆开大底的过程中,如果碰到电器,还可以测量。如果碰到火工品或打包锁和非电传爆产品,就没法测量。一旦其中任何一个发生爆炸,人员和飞船都不安全,大家七年的心血就会付之东流!但若不开大底,万一上天后再出现问题,这个责任谁承担得起啊!结果,折腾了一天,飞船大底是拆开还是不拆,谁也定不了。不仅飞船总师戚发轫定不了,大总师王永志也定不了。事情很快惊动了北京。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曹刚川等当即乘专机赶到了发射场。是夜,工程指挥部召开七大系统“两总”紧急会议(即总指挥和总师会议)。会上,对于开不开大底争议仍然很大。争吵到最后,大家不说话了,都看着总指挥曹刚川。曹刚川到发射场后,只听汇报,不表态。不是不表态,而是很难表态!但现在他必须表态了。他说,我知道,你们都等着我表态。不拆开飞船大底,就不会捅出新娄子,就能保证发射的进度。如果备份在天上听话,还能保证试验飞船的正常飞行。这样的话,上下全好交代。不错,“争八保九”,我喊得最厉害。用电性测试船改装试验船,最后也是我拍的板。现在飞船肚子痛,难道我们要让它到天上去拉稀吗?大家盼着我来,我知道,有盼着我说一个字的,也有盼着我说两个字的。我现在就说一个字:开!而且谁开谁得立军令状,绝对不能开出问题来!会议结束后,全部压力都压在了飞船系统上。由于压力太大,航天专家张宏显走出会议室,眼泪都流出来了。拆开飞船大底这天,测试大厅气氛异常紧张。上至副总指挥,下到技术员,全围在了飞船的身边。返回舱的起吊,是拆开飞船大底的关键。如果返回舱吊起来不晃动,就算成功了一半。要是返回舱左右晃动,火工品就容易爆炸。所以起吊之前,大总师王永志缓缓走到飞船返回舱跟前,亲手把每一根吊带摸了一次,又摸了一次;而飞船总师戚发轫则把起吊的各个关键岗位检查了一遍,又检查了一遍。当时有人看见,两位总师的眼里都噙着泪水……飞船大底终于拆开了。专家们发现,故障的原因并不复杂,是一根小小的信号线在合拢大底时,不小心给压断了!专家们如释重负。一位女技术人员还当众哭出声来。由于飞船拆开大底耽误了时间,原定的发射计划只有往后变更。这一变更,发射窗口就必须重新确定。所谓发射窗口,是指适合发射飞船的时间范围。发射窗口有长有短,长则几天,短则几分钟,依具体气象、天体情况而定。有关部门重新预测的最佳发射窗口是 11 月 18 日至 22 日。于是指挥部将 11月 18 日定为发射日。但发射窗口刚刚确定,太平洋上又传来一条消息:“远望一号”测量船在海上遇到强烈风暴,无法继续向前!怎么办?此前,“远望一号”测量船曾遭遇过两次台风的袭击。没想到这次根据气象预报,未来三天之内,还会出现更大的海风!于是“远望一号”6精彩阅读 2009. 7测量船能否抗住海上风暴的袭击,按时到达指定海域,又成为发射场人们心头的一大悬念。而就在这时,飞船应用系统总设计师顾逸东又接到了北京中科院空间环境预报中心传来的一份加急电传。这份电传说:根据天文预测,1999 年 11 月 18 日,太空将会出现狮子座流星雨!如果“神舟一号”飞船在 18 日发射,飞船极有可能与狮子座“流星雨”相遇!顾逸东说,看到这份电传,我脑袋都大了!此前天天都在开展预想,什么都想到了,就是没想到还会有来自天外的“流星雨”!“流星雨”就是在太空中像乱箭般迸射的小陨石,它是航天器飞行中的“天敌”。据说,一个核桃大的小陨石就能将飞船击穿。实在是防不胜防啊!顾逸东急忙放下手头工作,接通了北京空间环境预报中心主任龚建村的电话。顾逸东问,电传上的信息是否可靠?龚建村说,可靠,这是我们近期通过检测和天文计算的结果。如果 18日发射,飞船碰到“流星雨”的可能性极大!而且,后面还有可能遇上“流星暴”!空间环境预报中心组建于 1998 年,历史虽短,却实力不凡。进入 11 月后,预报中心的专家们在搜寻资料时看到国外多次报道说,11 月太空可能出现“流星雨”!果然,国际空间站的发射时间很快被推迟,美国国防部随后也为其间谍卫星发出了应急规避的轨道指令。于是这一信息引起中国预报中心专家们的高度警觉。他们加班加点,一边实施监测,一边加紧天文计算。计算结果,11 月 18 日“神舟一号”飞船的发射窗口正好在狮子座“流星雨”的时段内。而且,其后还有可能发生“流星暴”。即还有从彗星上迸出的陨石射向地球外层空间,其数量为每小时 15000 颗左右,时速为每小时 7 万至 20万公里,其危险程度比“流星雨”还要可怕!顾逸东问,18 日遇到“流星雨”的概率是多大?龚建村说,18 日发射,风险率为 100%;推迟24 小时,风险率为 6%;推迟 48 小时,风险率几近于零。顾逸东放下电话,当即将情况报告了副总指挥沈荣骏。沈荣骏又当即将这一情况报告了总指挥曹刚川。工程指挥部马上召开紧急会议。会上曹刚川说,我国首次发射飞船,事关重大,别说百分之六的风险,就是万分之六的风险我们也不冒!会议最后决定,“神舟一号”飞船的发射时间再往后推迟两天,即定在 11 月 20日。这样,既可避开“流星雨”的袭击,又给“远望一号”测量船多留出两天时间。会后,指挥部当即将发射时间呈报中央。果然,11 月 18 日这天,北京空间环境预报中心获悉,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均预测到了那场可怕的“流星雨”!消息传至发射场,专家们个个瞠目结舌,一阵后怕。11 月 20 日凌晨 6 时,即将起飞的火箭、飞船巍然屹立在发射塔上。成千上万来参观的群众不顾冬夜的寒冷,早已等候在发射场的四周。吴邦国、张万年、吴仪等中央领导也坐镇指挥大厅观看发射。尽管此次发射的飞船里没有航天员,但由于是第一次发射飞船,所以从指挥大厅到各个技术岗位的气氛都很紧张。尤其是火箭和飞船系统的几位老总,眼睛紧紧盯着大屏幕,表情十分严峻。6 时 30 分,指挥员准时下达了 “点火”口令,载着“神舟一号”飞船的“长征二号 F”火箭拔地而起,扶摇直上,开始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处女之航!12 秒后,程序开始指挥火箭拐弯。指挥大厅频频响起调度员的声音:逃逸塔分离正常!助推器分离正常!一级火箭分离正常!大厅随之响起一片掌声!然而就在这时,大屏幕下方的一组曲线突然发生急剧变化。接着前方测控站传来信息:火箭飞行速度正在急速下降!掌声戛然而止。专家们的心跳骤然加快。尤其是火箭总师刘竹生和总指挥黄春平,两人不禁一起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大冬天的,额头居然渗出一片细汗!很快,曲线恢复正常。接着,从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传来调度员的声音:火箭、飞船分离正常!火箭反推点火成功!飞船准确入轨!掌声再次爆响。刘竹生和黄春平这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然而,当“神舟一号”飞船进入第 13 圈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再次把北京航天指挥控制飞越人间 · 李鸣生 7现实中国中心的专家们的心揪了起来:按事先预定的程序,飞船进入最后一圈后,地面要给飞船注入一个变轨的返回控制指令。但渭南测控站第一次向飞船注入返回控制指令时,没有成功。青岛测控站第二次向飞船注入返回控制指令时,仍然没有成功。飞船很快飞临日本海上空,位于太平洋上的“远望二号”测量船第三次向飞船注入返回控制指令,还是没有成功!北京指挥控制中心的紧张气氛一下子达到了顶点!专家们坐不住了,全都站了起来!很快,“神舟一号”飞船进入第 14 圈,即最后一圈。即给飞船注入返回指令只剩最后一次机会了。这个最后的机会留给了“远望三号”测量船。而“远望三号”测量船注入指令的时间只有 47 秒!如果在 47 秒内再不能给飞船注入指令,飞船的落点将会偏离 40 公里,甚至很可能失去控制!此时,最紧张的是北京指挥控制中心飞控组的专家们。他们快速完成了故障分析、测控条件计算、数据注入仿真试验后,马上提出了故障处理方案。但飞船进入“远望三号”监测区后,当飞控组的专家对原来的第一条指令进行删除时,一连删除了好几次,就是删除不掉!再继续删除,还是删除不掉!注入指令的时间眼看着一秒一秒地流失,最后只剩下了 10 秒!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飞控组果断地向飞船发出了应急指令,终于打开了飞船舱内的接收设备,转换了应急电源!1999 年 11 月 21 日凌晨 3 时 41 分,“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绕地球飞行 14 圈后,成功返回地面。副总指挥沈荣骏说,发射成功后,我们向中央申请补助经费的报告刚递上去,朱 钅容 基总理当天就大笔一挥同意了。此次发射试验在“神舟一号”飞船上搭载了两面旗,一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另一面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在澳门回归祖国这天,即 12 月 20 日,由航天总公司总经理王礼恒亲手交到了澳门特别行政区官员的手上。而被航天人称为“太空国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则在 21 世纪来临的第一天,迎着新千年的第一缕曙光,缓缓升起在天安门广场的上空!第二章 火箭突然被撞2000 年春节刚过,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在北京召开七大系统的“两总会议”。会议决定,将在 2000 年 12 月前择机发射 “神舟二号”飞船!“神舟二号”与“神舟一号”的最大区别是,“神舟一号”是一艘配置较简单的试验性飞船,仅有八个系统参加了飞行试验,围绕地球只飞行了 14 圈;而“神舟二号”则是一艘配置完整的正样飞船,13 个系统全部参加试验,凡与航天员生命环境保障有关的仪器设备全部采用真件;并且它将第一次按照载人飞行的实际轨道,围绕地球飞行 108 圈,共计七天时间。飞船返回时,轨道舱将继续留在太空运行半年。有人将“神舟一号”称为“最小配置版”,将“神舟二号”称为“完整配置版”。此外,由中国科学院负责的飞船应用系统在“神舟二号”飞船上第一次安装了多种科学试验仪器,飞船届时将在太空首次开展空间科学实验活动。2000 年 11 月 8 日,一架载有“神舟二号”对接好的“神舟 5 号”飞船8精彩阅读 2009. 7飞船的大型运输机从北京起飞,三个小时后,顺利降落在西北酒泉鼎新机场。由于上次“神舟一号”出师不利,所以这次飞船系统对“神舟二号”加倍重视,唯恐出现丝毫的疏漏,不仅在技术上精益求精,而且在飞船的运输方式上也由原来的火车运送改为飞机空运。用火车运送不但要把飞船分成八块,而且到了发射场后,已在北京做过的各项检测工作,比如总装、测试等,全得重来一遍,稍有不慎还会出现问题。而用飞机空运飞船,虽然在我国尚属首次,难度很大,却能实现整体运送,还能节省时间。“神舟二号”抵达机场后,顺利转运至基地测试大厅。在接下来的一系列测试中,同样一帆风顺。然而说来令人难以置信,飞船一帆风顺,“长征二号 F”火箭抵达发射场后,却一路坎坷,甚至横生惊天大祸!12 月 3 日这天,火箭在作单元测试时,火箭控制平台的一个陀螺突然出现问题,经反复检测,怎么也查不出原因。控制平台被称为火箭的“大脑”,“大脑”突然有病,却查不出病因,这让火箭总指挥黄春平非常着急。火箭总师刘竹生说,要解决控制平台的问题,非得请徐云锦!徐云锦是中国控制平台的权威专家,在航天部享有“平台皇后”之称。可“平台皇后”已七十有余,退休赋闲在家,不在发射场,而在千里之外的北京城。黄春平当即飞往北京,下了飞机,几经周折,终于设法找到了徐云锦等几位专家,接着又请他们用电话遥控指挥发射场做试验。可是几位专家遥控指挥了一天,故障还是无法排除。于是徐云锦提议,发射场试验条件简陋,最好把控制平台运回北京!但控制平台是一个七十多吨的庞然大物,从酒泉运回北京,一路颠簸,状态肯定会发生变化,万一老毛病没有解决,新问题又折腾出来,怎么办?黄春平思来想去,最后还是决定,控制平台不能拉回北京,只能请徐云锦等几位专家辛苦一下,跟他去一趟发射场。但“平台皇后”走南闯北大半生,从来只坐火车不坐飞机,尤其最怕“图 154”!这是老太太几十年养成的习惯。习惯是个很难改变的东西,尤其是老太太的习惯。不过,这次事关发射成败、国家荣辱,老太太最后还是一改几十年的习惯,带上一大包药片,迈着颤巍巍的双脚,跟着黄春平便上了飞机。徐云锦等几位专家在发射场经过几天几夜的反复试验,终于发现,原来故障的原因是平台内环轴端有一根导线碰到了内壁的电缆束管所致。导线取出后,徐云锦特意将这根导线用秤称了称,总共只有 17 克!而就是这根仅有 17 克的导线,竟然阻碍了七十多吨的控制平台的飞速旋转,并让众多的专家们从北京赶到戈壁,心跳一次又一次地加快!火箭的故障刚刚排除,飞船的麻烦又接踵而至。12 月 11 日上午,在飞船、火箭和发射塔的联合检测中,飞船系统人员刚一加电,便收到了一个不该收到的误发信号—— — “船箭分离”信号。再一复查,该信号又神秘消失,无影无踪。“船箭分离”信号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信号,如果正式发射时在不该出现时出现了,便意味着飞船与火箭在不该分离时分离了,其后果将是毁灭性的。此事报告戚发轫后,戚发轫也为这一神秘的信号颇感头疼。后经六十多次的反复试验,终于查找到了故障原因,原来是开关电缆保护层上的镀铝薄膜与一个节点相碰,造成短路所致。然而,就在 2000 年 12 月 31 日这天,即 20世纪的最后一天、21 世纪的前一天,一个几乎是灾难性的打击又突然降临发射场!这天,火箭与飞船已经对接成功,测试已经全部完成,飞船的燃料也加注完毕,头上顶着装满了燃料的飞船的火箭,准备在第二天就垂直转运发射场,四天后正式实施发射。在发射场忙碌了几个月的航天人也在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告别旧世纪,迎接新世纪”的红色条幅已经挂出,聚餐的食品已经准备齐全,军民联欢活动也已安排妥当。大家打算好好过上一个元旦,然后将“神舟二号”飞船一举送上太空!可万万没想到,就在这节骨眼上—— — 下午 3 时 10 分,一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在发射场轰然炸响:已经处于垂直对接状态的火箭,突然被活动发射平台给撞了!火箭被撞,这还了得!短短几分钟里,发射飞越人间 · 李鸣生 9现实中国场上所有领导的办公室电话和手机几乎同时鸣响。领导和专家们得知这一消息后,全都愣了!而最先报告这一消息的,是一位女调度员,话还没说完,便在电话里呜呜哭了起来……事故原因很快查明:基地发射站的一个战士在二岗没到位的情况下,给发射平台备份电源通电,由于疏忽大意,阴差阳错,把备份电源和正式电源接反了,结果导致不该行走的活动发射平台突然往前行走,一下撞在了火箭的腰杆上!最紧张的是黄春平、刘竹生、张建启。三人都是火箭的直接负责人,对火箭被撞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火箭真被撞坏了,用张建启的话说,搞不好是要坐牢的!黄春平,福建人,1938 年生,曾用名黄清官,时任火箭系统的总指挥。黄春平细眼睛,粗腰杆,头大耳阔,面带福相,谁见了都说此人命大福大。可在中国专家的队伍中,恐怕再没有比他出身更苦的了。在发射场那间拥挤不堪的小屋里,当他向我讲起童年的苦难日子时,泪流满面,痛哭不止。概括地说,12 岁前,他把人间的苦几乎都“吃”完了。但就这么一个从小在苦水里泡大的孩子,完全靠着自己的勤奋与毅力,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北京工业学院,之后在中国火箭研究院一干便是 40 年。黄春平是典型的性情中人,平常碰上高兴的事或伤心的事容易动情。尤其是每当看到火箭穿过熊熊燃烧的烈焰从发射塔上成功升起,他常常以泪洗面,泣不成声。工作中的黄春平雷厉风行,魄力十足,是个典型的“工作狂”!特别是在处理一些棘手问题时,刚柔并济,游刃有余,既有专家的智慧,又有农民的聪明。为了确保火箭的质量,他狠抓火箭的元器件,跑遍了全国六十多个元器件生产厂家,亲自蹲在车间与工人交谈,事无巨细一抓到底,因而有“元器件副院长”的绰号。可以说火箭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他和专家们几乎全想到了,但唯独没想到火箭从北京安全运到发射场后,居然还会被撞!黄春平说:火箭被撞这一天,原本是 20 世纪的最后一天,大家都准备过年了,却突然接到了火箭被撞的电话,我把它叫作 20 世纪最黑暗的一天!当时我们几个领导正在发射场的宿舍里休息,还没上班。事件发生后,在场的薛金宁给我打来电话,边哭边说,黄总,我们的火箭不行了,被撞了!我一听就蒙了,脑门冒汗,血压也一下就上来了!但具体情况还不清楚,为了不惊动更多的人,我一边稳住在场的人,让他们先别动,一边通知总师刘竹生、副总指挥刘宇,然后我们三人立即赶到火箭测试大厅。大厅里有一个 11 层高的工作平台,火箭就被包裹在工作平台里。我们听完简短的汇报,然后就从工作平台最高的 11 层开始,一层一层地往下看,而且是跪着一处一处地往下摸,摸一处,记一处。火箭是薄皮的,任何一个硬东西碰一下都不行。最后一统计,火箭一共被碰伤了 18 处,火箭的位置也移动了 20 厘米!看着火箭被撞的伤口,我心里难过死了,好像每一道伤口都伤在我的心上!当时我们的第一个反应是,完了完了,火箭伤得比较厉害,可能发射不了了,看来这回要打道回府了!发射基地的同志一听不能发射了, 都吓坏了。尤其是张建启副司令员,非常紧张!刘竹生时为火箭第二任总设计师。他 1939年生于哈尔滨,1963 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身高 1. 83 米,个大,腰细,在发射场一站,如同他的名字,像一根挺拔的竹子。《航天报》记者闻杨杨说,刘竹生穿衣服的标准很简单,就一个字:大!在他的衣柜里,同一号码、同一颜色的衣服特别多,以至于他刚换了衣服走出家门,别人就问,刘总,你怎么老穿一件衣服啊?甚至他去菜场买菜,一买也是一大堆。有人问,你干吗买一大堆啊?他说一次买够,省事,痛快!但对待火箭,刘竹生却心细如发。刘竹生说,不细不行啊,百分之一的失误就有可能毁掉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载人航天的最大特点,就是一个人的一个小错误,就有可能葬送成千上万人十年二十年的心血,所以必须一丝不苟。的确,刘竹生想火箭,常常想到几近疯狂的地步,有时半夜三更突然想起一个问题,他会立即翻身爬起,擂响同事的房门,拉着别人讨论,或者自己跑到办公室狂画草图,如痴如醉。他平常上班使用的交通10精彩阅读 2009. 7工具,是一辆“28”的天鹅牌自行车。这辆自行车他已经骑了 20 年了!他说,我从小就喜欢听嫦娥奔月的故事,幻想着人有一天飞到天上,这是我的第一个梦想—— — 飞天梦。我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神秘的宇宙非常着迷,总想去探个究竟,这是我的第二个梦想—— — 航天梦。我喜欢航天,偏爱火箭,因为它与国家的强盛有关。所以我希望通过航天,让我的祖国变得更加富强。这是我的第三个梦想—— — 强国梦!于是,每当一枚新的火箭运到发射场,他总是感叹说,火箭这玩意儿尽管拍一拍是金属的,用手摸一摸是冰凉的,但我总感到它像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你如果不好好伺候它,它肯定找你算账!这不,今天就因为一个小战士没有伺候好火箭,火箭就耍起脾气、使上性子了!刘竹生说:接到电话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火箭肯定受到重创了!所以当时大家的脸都灰了,全傻了!我感觉整个戈壁滩好像都鸦雀无声了。因为火箭这一撞,关系到很多问题,比如火箭到底撞在什么地方了?修复后还能不能用?需不需要拉回北京?发射推迟多长时间?发射试验队撤不撤离现场?等等。火箭就像一艘渡船,它的历史使命不到 600 秒,要在这不到 600 秒的时间里将载着航天员的飞船送入太空,一旦点火,就没有回头路可走。所以别说被撞了,就是碰一下,也让人心疼,让人睡不着觉!张建启时任酒泉基地副司令员、发射副总指挥。就在火箭被撞的这天上午,他见了老朋友黄春平,还在黄春平的脸上吻了一口,引得大家哄堂大笑。一位记者抢拍下了这个镜头,开玩笑说,这是 20 世纪最后一吻!可老天偏偏也开了个大玩笑—— — 火箭被撞,于是张建启再也笑不起来了。张建启说:这天下午,我正在总装测试厂开会,得到消息后,我的心里立即“咯噔”一下,心想完了!赶到现场一看,火箭被撞了十多个地方,比想象的还要严重。说实话,从西昌基地到酒泉基地,我参加的发射也有几十次了,经历过无数次的成功与失败,经历过许许多多的风风雨雨,但还从来没有这次的压力大!想想吧,当时离“神舟二号”飞船发射的时间只有四天了,而发射窗口一共只有 12 天,过了这个发射窗口,就没有机会发射了。可火箭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被撞,你说倒霉不倒霉?火箭到了发射场,就等于交到了我的手上,现在又是我手下的兵操作失误,才导致火箭被撞,你说我心里的压力有多大?如果因为这起事故而导致不能发射,怎么向上级交代?怎么向中央交代?要知道,撤职事小,搞不好可是要坐牢的呀!当时就有人追问,是谁指挥的?是谁操作的?必须追究责任!心情当然可以理解。但我说,现在不要追究谁指挥的、谁操作的,也不要忙于追究谁的责任。我是现场总指挥,出了问题,责任由我承担! 当务之急,先查清楚问题,拿出应急办法,稳定发射场人员的情绪。飞船系统总指挥袁家军和总师戚发轫同样十分紧张。因为“神舟二号”飞船这次装有六百多台(套)设备仪器,上百台大小计算机,数十万条软件程序,十二万多只元器件,还有加起来十多公里长的电缆线。而且,燃料已经加满,用专家们的话来说,飞船只要加注了燃料,就像一个超级炸弹,只要磕碰一下,便有爆炸的可能。还好,袁家军和戚发轫检查后,初步诊断飞船没有什么大问题,受到震动的力度远远小于发射时。很快,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胡世祥在发射场召开了紧急会议。各系统老总赶到后,个个神情凝重,都不说话,尤其是发射系统和火箭系统的几位老总,脸上像下了一层霜。会议气氛空前紧张。怎么办?听完几个系统的简单汇报后,胡世祥问了一句,声音虽小,分量很重。戚发轫和袁家军明确表态:飞船没有问题,不用重新测试。问题的焦点便集中在了火箭身上。大家都盯着黄春平和刘竹生,等着他俩表态。黄春平和刘竹生感到这个态要表很难,不表又不行。火箭意外被撞,最好的处理办法,当然是取消此次发射,更换火箭被撞的所有部件。这就意味着要对火箭重新分解,再对分解后的产品重新试验,然后再用两个月的时间对装配好的火箭重新检测。飞越人间 · 李鸣生 11现实中国这样的话,时间显然不允许,也将打乱后期的全部计划。根据他俩的初步检查,火箭虽然身有18处伤痕,但初步估算,火箭受力不是很大,估计没有伤筋动骨,作些处理修复,不至于影响此次发射。但空说无凭,科学讲究的是数据。火箭在没有经过检测之前,天知道它到底是个什么状态,谁敢说火箭没有问题!最后,黄春平只好表态说,还是先给火箭作个“体检”再说吧!当晚,久旱无雨的戈壁滩纷纷扬扬飘起了鹅毛大雪,发射场气温骤然下降,整个“东风”航天城冷冷清清,寂静无声。专家们本来就冰冷的心更凉了。尤其是黄春平和刘竹生,两颗备受折磨的心更是苦不堪言。重新检测火箭,凶险多多。一个 58. 3 米高、几百吨重的庞然大物颤巍巍地立在厂房,胳膊大腿、五脏六腑、里里外外都要“体检”一遍,无异于在太岁头上动土!尤其是火工品,已经安装在了火箭身上,每一个火工品都像一颗定时炸弹,倘若更换时忙中出乱,随时都有引爆的可能;而且,火箭测试时间极其有限,必须在三五天内解决问题,因为几天后戈壁滩便进入最寒冷的冬季,气温将下降至零下30 多度。若是真拖到那个时候,即使火箭的伤疗好了,发射的“窗口”却没有了,那“神舟二号”飞船的发射就必然泡汤。于是,他们立即联系北京,紧急调动北京的火箭探伤专家连夜登机启程,火速赶往发射场!这个晚上,张建启副司令员同样一夜未眠。睡不着啊!事情刚发生几个小时,他好像就瘦了一圈。为了这次发射,他率领发射场的将士们不知加了多少班,熬了多少夜,定了多少制度,立了多少规矩,想了多少预案,琢磨了多少对策。可万万没想到,一个小战士最多一秒钟的疏忽大意,便酿成惊天大祸!真是防不胜防啊!他先来到飞船系统现场,接着又去了火箭系统现场,看着专家和科技人员在寒冷的冬夜紧张忙碌的样子,他有一种深深的负疚感。作为直接主管发射系统的副总指挥,火箭被撞,他无疑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令他感动的是,火箭系统和飞船系统的专家们没有埋怨,没有牢骚,更没有扯皮,而是一心扑在如何查找问题上。为了缓解他的压力,飞船系统总指挥袁家军给他吃了定心丸,说飞船没有问题,可以放心。火箭系统总指挥黄春平也对他说,火箭被撞的力度看来不大,主要对火箭的储箱有些担心。尽管如此,他依然无法放心。因为他知道,飞船的燃料已经装满,检测中稍有不慎,就会捅出大娄子!而且飞船返回舱上的电池是有时限的,若不能及时发射出去,电池就得重新更换。火箭虽然受力不大,但伤口毕竟多达 18 处。而且,火箭的位置已被移动,有无内伤,在检测报告出来之前,谁都不敢下结论。尤其是火箭的气管,是火箭的致命穴,万一触碰到了,火箭肯定报废无疑。倘若这枚被撞的火箭真被“堵”在了发射场,如同高速公路发生了汽车追尾,后续的几次发射必将全部被打乱!那么接下来要发射的“神舟三号”怎么办?“神舟四号”怎么办?载送中国第一个航天员上天的“神舟五号”又怎么办?第二天,即 2001 年 1 月 1 日,新年第一天,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曹刚川、副总指挥沈荣骏、大总师王永志从北京匆匆赶到发射场,一下飞机,便召开了指挥部紧急会议。由于形势严峻,专家们个个紧锁眉头,一声不吭,会场气氛显得紧张而又沉闷。副总指挥长胡世祥素以幽默著称,在发射场摸爬滚打了几十年,每遇挫折或难关,他常常来一通幽默,便将人们的紧张情绪化为乌有。这不,胡世祥见专家们个个低着头闷闷不乐,便率先说道,各位,火箭被撞,大家心情沉痛,我的心比你们还痛!但在我看来,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嘛!当年我在西昌基地当司令员,发射卫星时火箭大爆炸,把一个村子都给炸平了,把招待所的房顶都掀没了,整个基地人心惶惶!后来朱 钅容 基总理见了我,说,胡司令—— — 朱总理叫的可不是《沙家浜》的胡传魁司令啊—— — 你打十颗卫星,能不能成功七颗八颗?不能次次都失败啊!后来我们经过整顿,次次成功。你们看,我现在不是还坐在这里好好的吗?胡世祥一说完,专家们的情绪一下子轻松了不少,有的专家还忍不住笑了起来。副总指挥沈荣骏这才说道,一定要按规定12精彩阅读 2009. 7办事,按程序办事,把问题查清楚。问题没有搞清楚前,不能糊里糊涂地打!总指挥曹刚川也说,火箭的检测工作要一步一步地来,不要忙中出乱。火箭身上已经安装好了火工品,现在要重新检测。会议经过长达五六个小时的讨论,最后决定,把已经对接好的火箭与飞船重新分离,各自重新进行检测。尤其是火箭,要作重点探伤检测。等火箭、飞船故障排除后,再重新对接。然后按原来程序,重新测试一次。1 月 3 日,经过专家组的检查,火箭箭体正常。火箭气管也有幸逃过一劫—— — 只差几毫米就撞上了。若是火箭气管被撞,价值几千万元的火箭便彻底完蛋!1 月 4 日,对火箭明显被撞的储箱、整流罩等部位进行了修复,对一些不放心的部件也进行了更换。同时,火箭系统用了四天时间,写了一份长达 52 页的有关火箭被撞的分析报告。结论是:火箭修复后可以发射!1 月 5日,13 人专家组对事故的分析结果和处理措施展开严格的评审。经过评审,13 位权威专家一致认为,火箭与工作平台的碰撞属于挤压过程,并非冲击,碰撞产生的力量小于火箭的设计承受力量。现火箭已经恢复原有状态,并通过总检查,可以发射!1 月 6 日,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为火箭颁发了可以“上岗”的“通行证”,并将“神舟二号”飞船发射的时间定在 2001 年 1 月10 日凌晨 1 时。1 月 10 日凌晨 1 时,随着发射指挥员一声“点火”令下,“神舟二号”飞船腾空而起!当总指挥宣布发射成功时,张建启和黄春平紧紧搂抱在一起,两人都流出了滚滚热泪。黄春平说,我们这些搞火箭的人,发射成功了可能是功臣,发射失败了就是罪人!我听说当时军事法庭都介入火箭被撞这件事了。张建启说,应该说我是很幸运的。火箭被撞,责任在基地。幸亏火箭被撞的地方不是火箭的气管。如果撞到了气管,那就完了,再怎么弄火箭也报废了。在火箭被撞这事上,火箭、飞船系统没有埋怨,大家没有推脱责任,这对我是个很大的支持!你把人家的火箭都撞成那样了,飞船的燃料也加注了,要是人家不表态,或者表态模棱两可,我就没法下决心了。这是我几十年来压力最大的一次。所以听到“飞船入轨”的口令后,我流泪了。这是我在发射场第一次流泪。当时我还对黄春平开玩笑说,看来我们不用坐牢了!第三章 发射推迟三个月2001 年 9 月 30 日,“神舟三号” 飞船从北京运至酒泉发射场。“神舟三号”是按载人的标准设计研制的,这是它与“神舟一号”、“神舟二号”的最大区别。换言之,其标准要高于前两艘飞船。此外,“神舟三号” 的发射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或亮点:国家主席江泽民这次要亲临发射场观看。如果说前两次发射中国对外还未完全公开,那么这次发射因江泽民的到场,意味着中国航天将向世界敞开窗口,公开亮相!于是,总装备部指示:“神舟三号”飞船务必发射成功!航天人的压力自然比前两次更大。而压力最大的,还是飞船系统。为什么?“神舟二号”的发射本来是一次漂亮的发射,可没想到飞船返回时,由于伞系统出现故障,伞绳突然被割断,结果导致返回舱受创,部分空间科学试验品受损。这意外而沉重的一击,让飞船系统上上下下一片震惊!受打击最大的,是袁家军。袁家军是飞船系统的总指挥,1962 年生于吉林通化,在中国航天界有“英俊少帅”之称。“英俊”指他人长得帅气。“少帅”指他很有才气,具有人格魅力,且职位显赫—— — 33 岁便出任副总指挥,接着又升为总指挥,因而颇受上级赏识。这次,飞船返回时伞绳被割断,飞船栽了个跟头,他也栽了个跟头—— — 一个他有生以来最大的跟头!袁家军说:“神舟二号”返回时,本来已经过了最艰难的关口,可没想到离地面只有 10 公里了,还是栽了!这次事故后,我才真正感觉到什么叫产品的质量。这几年日本、印度和巴西都在搞载人航天,为什么没有搞成呢?因为载人飞船本身的技术实在是太复杂了!由于技术难,时间紧,我们的队伍就只有连续疲劳作战!因为整个载人航天工程的核心就在飞船上。我们在地上不玩命,航天员在天上就要玩命了。所以我们飞越人间 · 李鸣生 13现实中国必须把身上所有的能量全部释放出来,向生命的极限发起挑战!“神舟二号”伞绳断裂后,我们用整整八个月的时间,加班加点查找故障,整顿质量,全力打造“神舟三号”,发誓要打一个翻身仗!然而没想到,“神舟三号”再次出师不利!2001 年 10 月 3 日,一位技术员给“神舟三号”飞船作测试时,发现压力传感器上有一个插座接点不通!消息传出,发射场再掀波澜!这种插座飞船上有 77 个,涉及的点有一千多个!到底是一个插座有问题,还是 77 个插座都有问题?究竟是一个点不通,还是一千多个点都不通?如果只是一个插座有问题、一个点不通,重新更换一个即可,既不费太大的力气,也不用花更多的时间。但假如 77 个插座都不通,就是批次性问题了!所谓批次性问题,就是这一批插座全有问题!要真是这样,麻烦可就大了!测试人员又经几次测试,插座、接点还是不通,而且无法判断到底是只有一个插座有问题还是其他插座也有问题。事情马上报告了指挥部。指挥部当即召开紧急会议。会上,一种意见认为,这种插座在“神舟一号”和“神舟二号”上已使用过,而且飞船上还有备份插座,可以不换插座,按原计划发射;另一种意见认为,备份插座是在天上用的,不能在地面就用。现在不能确定是一个插座的问题还是批次性的问题,必须查个水落石出!而要判定这个问题,只能请北京最权威的元器件专家来现场诊断,而后再决定“神舟三号”的命运。这一来,戚发轫和袁家军睡不着觉了。北京的元器件权威专家叫朱明让。我第一次采访朱明让是在行进中的汽车上。车上噪音很大,老朱的声音很大,我的声音也很大,所以开车的司机以为我俩在吵架。老朱在航天部一直搞质量管理,对火箭、卫星、飞船的元器件了如指掌,在元器件这个行当里摸爬滚打几十年,可谓“老江湖”了,在航天部享有“元器件首席专家”之称。朱明让说:我接到通知后,很快组成了元器件专家组。10 月 16 日这天,我们就要上飞机了,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王礼恒一连给我打了两次电话。他说,老朱啊,你们这次去发射场事关重大,决定“神舟三号”飞船是否如期发射。我现在给你三条意见:第一,你到现场,充分发扬技术民主,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第二,专家组独立判断,拿出意见;第三,行政领导不得干预。王礼恒的这三条意见看起来是给了我很大的权力,给了我尚方宝剑,实际上是把我给架起来了。因为行不行就是我一句话,所有责任都要我扛。过去遇到元器件问题,我说这个元器件能用就用,我说不能用就不能用,航天部领导也要过我这一关。所以我一下飞机,发射场的专家们在机场一接到我,就先给我诉苦,说这个插头如果要取下来,如何如何困难,如果这批插座要更换,问题多么多么严重,等等。但在我没有看到事实之前,我不能表态,所以我只听不说话。朱明让到了基地,招待所都没去,便直奔飞船测试现场。现场气氛紧张,争论激烈。大家见老朱带着专家组来了,既高兴又担心。因为都知道老朱是权威,是大腕,是北京派来的“钦差大臣”,他的一句话,甚至就一两个字—— — 行或不行, 将决定飞船的命运!于是大家都等着、盼着,甚至是催着老朱表态。尤其是飞船系统的戚发轫和袁家军,更是虚火攻心,心急如焚!所以老朱赶到后不到两分钟,血压就升至 160! 但老朱毕竟是“老江湖”了,金口玉言,岂能轻易表态!他和专家组一起,反反复复查看了一个下午。末了,心里明白问题复杂,相当棘手。但老朱就是老朱,他一言不发,去了招待所,洗把脸,擦把汗,再喝水。老朱不表态,戚发轫和袁家军心里开始发毛了。晚上,现场开会。发射场的领导、专家,加上朱明让带领的元器件专家组全部到场。分析,讨论,争吵,辩论,你来我往,各持己见,争论得十分激烈。飞船系统这边人多势众,戚发轫、袁家军、王壮等主要的头头都去了。而元器件专家组这边主要靠老朱一人顶着。所以后来有人开玩14精彩阅读 2009. 7笑说,这天晚上老朱是舌战群儒。会议从晚上七点开到深夜十一点半,插座到底是个别问题还是批次性问题,仍然没有结果。最后,大家只有等老朱一句话。朱明让说:飞船系统的专家们都希望插座是个别问题,而不是批次性问题,都不希望更换插座,心情我完全理解。我和这些专家朝夕相处几十年,他们的艰辛、他们的不易、他们的委屈、他们的酸甜苦辣我都清楚。我也不希望是批次性问题,我也不忍心看着飞船来回折腾。但我要讲情面,更要讲原则,不能为了情面就放弃原则。飞船是要载人的,如果不载人,这次我就放行了。由于情况复杂,当时我确实很难表态。说是批次性问题,还没有证据。说不是批次性问题,又很难排除这种可能。所以逼到最后,我绞尽脑汁,只好表态说,在飞船没有解剖之前,很难排除不是批次性问题!朱明让刚表了这个态,会场便炸开了锅!朱明让的这个结论是中性的,既没说肯定是,又没说肯定不是,而是 “很难排除不是”—— — 老朱就是老朱啊!但在飞船系统的专家们听来,这就等于说是批次性的问题了!这一来,飞船系统专家们的心一下就被悬了起来!因为如果是批次性问题,飞船上的 77 个插座就等于全部被判了死刑,就得全部撤换下来。但要命的是,工厂没有现成的插座,要重新设计生产这样的插座,最快也要等上三个月!这就意味着,经过八个月艰苦准备、发誓要打翻身仗的“神舟三号”必须中止发射,已经到了发射场的四百多人的发射人马将撤离现场,打道回府,而下一步“神舟四号”、“神舟五号”的发射计划也会被全部打乱!所以,在场的飞船系统的所有人员对老朱的表态都很不满意。最不满意的是总师戚发轫,最先起来反驳的也是戚发轫。说实话,戚发轫早就坐不住了,一听老朱的“结论”,就更是急眼了。所以,一向慈眉善目、温和低调的他,嗓门一下比平常大了好几倍。戚发轫说,老朱,你要给我一个明确的意见啊!你给了我一个很含糊的结论,什么“很难排除不是批次性问题”。到底是还是不是啊?你这么说,让我这个当总师的怎么办?不是批次性问题,我只换一个插座就行了;是批次性问题,那我的飞船就非得开膛破肚了!我们办事得有科学根据,得有原则,你说这话的根据是什么?原则是什么?朱明让也不示弱,一旦较上劲,嗓门也大了。他说,我这么说当然有我的原则。第一,这个缺陷是系统性问题还是偶然性问题?我认为是系统性的问题。第二,这个故障筛选、剔除不掉,不但剔除不掉,而且是发展的,有可能越来越多。第三,出现故障的概率不符合航天元器件的标准,航天工程元器件允许故障率是万分之五,现在是千分之一。而且,要搞清问题,只有拆开飞船,解剖插座。在插座没有解剖之前,我不好下一个绝对的结论,只能说这个故障很难排除不是批次性的问题。双方各持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会议一结束,副总指挥胡世祥连夜带着几位专家飞往插座的生产厂家。经过对插座的分析检验,他们发现,原来插座在设计和生产上都存在问题,而且是批次性问题!10 月 22 日,航天科技集团也作了试验分析,结果证明插座是系统性问题。于是朱明让代表元器件专家组正式下了结论:“神舟三号”上的插座故障是批次性问题!2001 年 10 月底,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召开会议,七大系统老总云集北京,共商 “神舟三号”命运问题。全部更换“神舟三号”的插座已成定局,用不着再讨论。但更换插座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先更换再发射—— — 反正早晚都要换,晚换不如早换;另一种是先发射再更换,从理论上讲这也是可以的。问题是,如果在发射前就更换,时间至少要往后推迟三个月!这意味着,此前所有计划将统统变动,发射场人员将全部撤场!事关重大,非同小可。作何决策,难以定夺。最后,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将报告打到了中央。于是,数千名参试人员在发射场上等待中央最后的消息。他们等待的心情非常难受,非常复飞越人间 · 李鸣生 15现实中国杂,非常微妙,也非常矛盾。推迟发射,感情上很难接受;不推迟发射,又担心飞船上天后万一出问题。很快,江泽民在报告上作了批示:要绝对保证安全。既然发生了问题,就一定要彻底解决,切勿抢时间!于是,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最后决定,“神舟三号”推迟三个月发射!飞船上的 77个插座全部重新设计,重新生产,然后重新更换。参加“神舟三号”发射的试验队全部撤出发射场!如此大撤退,在中国四十多年的航天发射史上还不曾有过先例。许多专家和科技人员在感情上难以接受,只能用沉默面对一切。有的专家在离开发射场那天甚至抱头痛哭。而对载人航天工程的领导和专家们来说,这更是一次强烈的震动!七大系统,上上下下,很快...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飞越人间——中国载人航天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鲜为人知的航天故事

鲜为人知的航天故事

飞船,航天人,神舟,中国,系统,宿双宁,戚发轫,鲜花,航天员,科研人员,载人航天,航天,潘仁瑾,载人飞船,功臣,发动机,母亲,火箭,生命,精神,轨道舱,攻关,杨利伟,中国航天,中国国情,事业,九霄,人民,单位,发射场

2020-06-09 #故事大全

鲜为人知的航天故事

鲜为人知的航天故事

飞船,神舟,航天人,系统,宿双宁,戚发轫,中国,航天员,科研人员,潘仁瑾,载人航天,发动机,火箭,母亲,生命,航天,轨道舱,鲜花,攻关,杨利伟,载人飞船,中国国情,人民,功臣,单位,发射场,工程,心愿,总指挥,精神

2015-04-04 #经典故事

鲜为人知的航天故事

鲜为人知的航天故事

飞船,神舟,航天人,系统,宿双宁,戚发轫,中国,航天员,科研人员,潘仁瑾,载人航天,发动机,火箭,母亲,生命,航天,轨道舱,鲜花,攻关,杨利伟,载人飞船,中国国情,人民,功臣,单位,发射场,工程,心愿,总指挥,精神

2013-08-09 #小故事

航天英雄岂容诋毁!神五飞天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杨利伟航天员飞船

航天英雄岂容诋毁!神五飞天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杨利伟航天员飞船

杨利伟,航天员,飞船,神舟五号,任务,训练,翟志刚,聂海胜,返回舱,工作人员,祖国,飞天,载人航天,中国,小时,我国,空间站,神舟五号飞船,张玉梅,黄伟,北京,地球,地面,大队,火箭,舱门,过程,飞行任务,杨宁康,变轨

2008-09-13 #小故事

航天英雄岂容诋毁!神五飞天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杨利伟航天员飞船

航天英雄岂容诋毁!神五飞天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杨利伟航天员飞船

杨利伟,航天员,飞船,神舟五号,任务,训练,翟志刚,聂海胜,返回舱,工作人员,祖国,飞天,载人航天,中国,小时,我国,空间站,神舟五号飞船,张玉梅,黄伟,北京,地球,地面,大队,火箭,舱门,过程,飞行任务,杨宁康,变轨

2015-07-12 #故事会在线阅读

中国载人航天的幕后故事

中国载人航天的幕后故事

钱学森,我国,孙家栋,王永志,导弹,总设计师,火箭,发展,技术,专家,事业,飞船,载人飞船,戚发轫,人造卫星,卫星,工程,V.P.,中国载人航天,中国,高技术,中央,国防部,研究院,航天,组织,杨利伟,工作,载人航天,载人航天工程

2016-10-29 #短篇故事

“921”中国载人航天计划出台始末

“921”中国载人航天计划出台始末

载人航天,我国,中央,方案,空间站,计划,专家们,会议,航天专家,飞船,发展,载人飞船,工程,报告,航天,航天员,试验,载人航天工程,美国,技术,曙光一号,空军,航天飞机,航天部,中国,主动力,五院,北京,哈尔滨,建议

2019-01-24 #故事会

《神州巡天 中国载人航天新故事》电子书 《神州巡天 中国载人航天新故事》在线阅读

《神州巡天 中国载人航天新故事》电子书 《神州巡天 中国载人航天新故事》在线阅读

航天员,火箭,神舟七号,飞船,活动,环境,舱外航天服,返回舱,飞天,翟志刚,气闸舱,中国,巡天,神州,附录,训练,中国载人航天,新故事,是怎么回事,从神舟,舒适性,长二,天路,人在何方,两用,世界,决策,人类,使命,俄罗斯

2013-07-08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