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揭秘」酒钢9名“最美逆行者” 来自武汉一线的亲历故事

时间:2015-08-17

如今,九名白衣战士不辱使命、凯旋归来

提示:本文共有 561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2 分钟。

战“疫”中彰显担当

——酒钢援鄂医护人员故事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酒钢三批九名医护人员援鄂,与病毒斗争、与死神赛跑。如今,九名白衣战士不辱使命、凯旋归来。

近日,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还在兰州隔离的九名医护人员,听他们回忆起在武汉奋战的点滴。

1.宋新海

火线上的庄严宣誓

2月2日,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收治了一位64岁的女性病人。她病情很重,发烧、气喘、胸闷、乏力、精神沮丧。她问宋新海:“医生,我是不是快死了?”此言一出,宋新海的眼眶湿润了。接下来,他给予患者系统的治疗,同时耐心给患者解释,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振作精神,“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好起来。”

2月7日,该院区收治了一对母子,母亲43岁、儿子17岁。二人同时患病,母亲泪流满面,一直说是自己的错把儿子感染了……很显然,当时她唯一担心的就是儿子。儿子也少言寡语、满面愁容,没有了青春的活力。宋新海感受到了他们的恐惧,经过耐心解释,使母子二人燃起了希望,脸上也终于有了笑容。在宋新海的精心护理下,这对母子也康复出院了。

其实,类似的情景,自从宋新海到达武汉后,几乎每一天都在上演。“刚去第一天,说实话心里很害怕,但是看到一个个向前冲的白衣战士,他们很多人胸前都佩戴着党徽,自己心里的火焰也被点燃了。”宋新海说,这也坚定了他不畏艰难的决心和勇气。2月7日,宋新海还在武汉市中心医院火线入党。

2.朱海艳

武汉人民才是英雄

“我是共产党员,同时也是重症医学护理专业的医务人员,有一定的临床经验,我符合条件,我必须去。”这是酒钢医院消化科护士长朱海艳看到支援武汉报名通知后的第一反应。1月29日,到达武汉后,朱海艳很快投入工作。

朱海艳所在的两个病区近100张床位,病区的病人均为确诊或者高度疑似患者。进入病房工作的时候,需要“全副武装”。然而,在工作中,护目镜总会因雾气导致视线模糊,再加上手上戴着两层防护手套,这让技术娴熟的朱海艳变成了“实习生”。

“当时有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要做静脉穿刺,我扎了三次才成功,急的眼泪都快下来了。”朱海艳本以为老人家会责备自己,但老太太不仅没有生气,反而一次次安慰朱海艳:“没关系,是我血管不好,不怨你。你们都冒着危险,到我们这里工作,我一个老太太我怕什么,你千万别紧张。”

“当时眼泪就在我眼眶里打转,我硬忍住没有流出来。我想有这样英雄的武汉人民,我一定要做好这次支援工作,让他们生活早日回归正常。”朱海艳说。

3.谢晓芬

我为自己的选择自豪

“这一次去武汉,我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看到了共产党员的无畏。”谢晓芬提起驰援武汉,满满的自豪。

“进入病区前会仔细把口罩压好,为一旦自己感染不仅不能工作,还会成为负担。”谢晓芬心中的恐惧很快被其他医护人员、乐观的武汉人民、热心的大巴司机、关心他们的驻地大厨消除。

2月3日,病区收治了一位90岁的老爷爷,他胸闷气短、咳嗽,医生都下了病危通知。半卧位、吸氧、心电监护……大家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各项治疗和护理。老爷爷却目光呆滞、情绪特别低落,反复念叨着:“我是不是快死了?”听到这句话,谢晓芬握着老人的手,安慰他:“爷爷不要害怕,我们时刻在您身边,您一定要打起精神和我们一起打败病毒,早日回家。”

在谢晓芬的安抚下,老人的情绪逐渐平稳了下来。按照医嘱,谢晓芬要给老人输液。带着两层手套,护目镜里都是雾气,老人血管条件也不好,晓芬扎了第一针,但是失败了,赶紧给老人道歉:“对不起爷爷,我让其他同事给您扎。”爷爷却一把拉住她:“姑娘,你们大老远的来帮助我们,我要谢谢你才对,你们穿着防护服,本身工作就不方便,我老头子皮糙,你就放心扎吧,一点都不疼。”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老爷爷康复出院了。出院的时候拉,老人还拉着谢晓芬等医务人员的手鞠躬道谢。

4.陈苗

我会更加珍惜我的职业

头一天还在武汉,第二天就回到了兰州,住进了隔离宾馆。从紧张与繁忙中突然松弛下来,陈苗还有些不习惯,一切像是在做梦一样。

陈苗是酒钢医院重症室的护士,元月28日到达武汉后,工作在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病区,也就是李文亮生前工作的地方。

作为此次驰援队伍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与熟悉的同事们在一起,陈苗内心很踏实。上班、下班,节奏就快要熟悉了,陈苗突然接到通知,要调往协和医院西病区重症室,编入协和团队工作。重症病人太多,ICU专业人员缺乏。

陈苗一下慌了神。突然转换医院,意味着要去到一个陌生的团队,特别是要到一个危险系数很高的地方,陈苗有了压力,但她很快又释放了压力:“我就是学重症专业的,我不上谁上。”“协和重症室的同事们很和善。”陈苗实施呼吸机、插管、帮助病人吸痰,很快就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

“武汉工作期间,最温暖的事情,就是患者对我的关切。”采访中,陈苗重复着这句话。每次走向患者,患者总是阻止她靠近。“我是为他们服务的,怎么能不走近他们。但他们总是想着要保护我。”帮助老龄患者进食,有的吃进一口就赶紧戴上口罩。陈苗知道,那是老人们怕感染了她。亲人般的关怀,使得陈苗在面对死亡时更加心痛:“看到有重症患者挽救不过来时,我总是责怪自己本事不够。”

有了这次抗疫一线的经历,陈苗说,这对她的一生很重要,在今后的日子里,她会更善良,会更加热爱自己救死扶伤的这份职业。

5.妥海丽

每一声“辛苦了”都不能辜负

3月2日凌晨五点多,妥海丽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动态。上面是四张她儿子咧嘴笑的照片,没有配文字,只有简单的爱心表情。这天是妥海丽孩子四岁生日,她一晚上脑海里都是儿子依偎在自己怀里、喊着“妈妈”场景。这天距离她离开孩子、踏上东去的火车已经17天时间了。

“这段时间里我最放不下的就是孩子,我害怕过,也担心过,甚至想过为孩子留下点什么。”妥海丽话语中透着一个母亲的温柔。

在病区需要严格穿好防护服,不透气加上每时每刻都在工作,妥海丽穿的打底线衣从来没有干过。实在受不了了就往防护服上喷洒用凉水配置的消毒液,能起到里层暂时降温的效果。“那段时间来例假的感受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因为防护服珍贵,所有医护人员只能用尿不湿解决全天上厕所的问题,对“特殊时期”的女性来说几乎每一分钟都是煎熬,但是妥海丽说:“听到的每一声‘辛苦了’我都不能辜负。”

因为排班原因,大家几乎每天只能吃一顿饭。“好多同事会出现恶心、呕吐现象,有时候忍不住吐酸水也只能吐在口罩里,只能坚持到下班才能取下口罩;还有些同事硬是把吐出来的酸水直接强行咽下去。”妥海丽说起在武汉的点点滴滴。

妥海丽住在10楼,偶尔休息了也不敢放松自己。为了确保自己在病区工作的七八个小时体能能跟得上,她每天要爬三四个来回的楼梯。

在妥海丽的防护服手套上被她涂上了红色,她笑着说:“形势很严峻,但也要给自己找点乐趣啊。”回撤的时候,“感谢你们”“你们辛苦了”的横幅到处都是,“那一刻,我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作出这个选择我无怨无悔。”

6.王生春

驰援武汉是最值得的事

大年三十看到医护人员还在陆续赶往武汉,当时王生春心里就想,“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去”。大年初二还在家里休息的王生春看到护士长发了关于组派第一批医疗队援助武汉的通知,还不到半小时,王生春的名字赫然出现在报名表上,几天前的“梦想”成真了。

“大多数人都不愿意被帮助,很多时候我帮他们整理物品的时候,都会被狠狠‘训斥’,怕我们被传染。”特别是病区一位80多岁的爷爷,他行动不便,走路颤颤巍巍,是王生春的重点“保护对象”。有次正好王生春当班,爷爷说自己乏力、没精神,但中午吃饭的时候还是要坚持自己吃,不愿意让王生春在他身边多待一秒。

一次偶然机会得知爷爷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英雄,她一下子明白了爷爷身上那股执拗劲儿从何而来。每天搀扶、喂饭、陪伴,王生春把爷爷当成了在此次驰援任务中守护的信念。可是还没等到疫情出现转机,爷爷却离开了。“爷爷生前就嘱咐家人要把遗体捐献。”王生春知道后,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不停埋怨自己没有守护好爷爷,也在心里默默给自己鼓劲,再苦再累一定要坚持下去……

因为驻地离医院有20公里,所以每次上班都要提前两小时出门。来回路程加上穿戴繁琐的防护服,一个班将近十多个小时。这期间她们不吃不喝,体力全靠上班前补充的能量饮料和巧克力支撑。巧克力吃恶心了,还得强逼自己咽下去,怕上班中途低血糖给别人添麻烦……

7.张英

我只是换了防护服和工作地

“我只是换了一身防护服、换了一个工作地点,却换来了武汉这座城的爱。”已撤离武汉,目前还在兰州隔离的酒钢医院精神科护士长张英在电话里说。

2月19日晚,张英跟随甘肃省第五批援助湖北医疗队抵达武汉。经过紧张的培训,张英分配到武汉中心医院18发热隔离病区负责患者的救治工作。

手上2层手套,护目镜又起雾,打针时很难找到血管,“病人很理解,一直让我慢慢来。”量体温、测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张英每个班忙得团团转。“一个班下来,手指都泡得发白。”

张英所在的病区重型患者、老年患者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较多。65岁的奚伯伯就是其中一位,他和老伴同时被确诊。由于患有心功能不全等基础病,奚老行动仅限于床上,日常吃药、吃饭以及大小便等生活起居都需要医护人员帮助。让张英印象深刻的是,每一次离开病房,奚老都要坚持坐起来鞠个躬表示感谢。不仅医病,还要“疗心”。知道奚老挂念在19发热隔离病区治疗的老伴,张英快速联系该病区人员,帮助两位老人视频通话,宽慰他们紧张对方心情。“好姑娘,谢谢你们了,辛苦你们了!”这句挂在嘴边的话一直说到他康复出院。临行前,他从兜里掏出手绢,里面包着一张皱皱巴巴的纸,“20多天的相处,虽然你们不是我的亲人,但比我的亲人还亲……”他哽咽地对张英说,“下次到武汉一定亲自做碗热干面给她。”

离开武汉前,张英和医疗队队友到武汉中心医院合影。远处突然传来阵阵嘈杂声,张英和伙伴们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慢慢地声音越来清晰、越来越响亮,“谢谢你们,白衣天使。”“武汉必胜。”“中国加油。”……原来是中心医院附近居民楼的住户在自家窗边喊话。“我们送你们首歌吧——《我和我的祖国》。”就这样,现场的人都唱了起来,唱着唱着张英默默地留下了泪。“怎么让我不感动,真的谢谢这座英雄的城市。”

说起回家,张英内疚地告诉记者,“离家一个多月,最想见孩子,我还欠她一场电影呢,这次一定要补上。”

8.钟婷婷

该去的时候就要义无反顾

“有一名患者,糖尿病8年、类风湿性关节炎10余年。”“有一名患者,因为家人不在身边情绪低落,刚开始一直喊着想出院。”……回忆起每名患者情况,酒钢医院内镜中心护师钟婷婷清清楚楚。记住患者名字和情况,靠的不是“最强大脑”,而是不断的接触、沟通。

每次离到岗时间还有3个小时,钟婷婷就要开始准备起来,等待她的将是近8个小时在厚重防护服内的工作。为了节省物资,几乎所有一线人员都习惯了工作期间不再进食,纸尿裤也成了“标配”。回忆起在武汉的生活,钟婷婷历历在目。

工作第8天的时候,病区收治了一位由武汉市敬老院转过来的高龄患者周老。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面孔,加之对疾病的紧张恐惧,老人脾气变得特别暴躁,甚至排斥医护人员进病房。“第一次给他喂药,他就是不肯吃,还不小心把药打翻了。”钟婷婷说。治病必须吃药,隔了一会,钟婷婷重新弄好了药,还拿了个椅子坐在老人旁边,“您姑娘多大了?我的孩子还是个小不点呢!”……就这样一句又一句,老人慢慢平静了下来,开始说一些自己的情况,并同意吃药。从那以后,老爷爷每天的治疗、护理,成了钟婷婷的专属活。“有一天,他突然对我说如果疫情退去,他身体还硬朗,他想带着家人来嘉峪关看看我。”每每想起当时的情景,钟婷婷都会感动落泪。

在武汉的一个多月,钟婷婷无时无刻都在最惦记患者。“有一次在宾馆明明睡着了又突然惊醒,想起28床的一位叔叔,交班前他正要做检查。”钟婷婷赶忙给他发了信息,询问他的身体状况,得患者精神和身体好多了,钟婷婷才放心。“记得第一次护理他的时候,他问我从哪里来,说听我的口音像西北的,我告诉他,猜得真准,我是甘肃医疗队的。”离开前,他向我竖起了大拇指。

虽然工作有苦有泪,但钟婷婷始终铭记:救治患者是医护人员的天职,“当我看见全国疫情数字不断下降的时候,我知道,胜利一定会到来。”

9.周瑜

我想对武汉说声“谢谢”

“你大老远来,一定要平安回家啊。”第一天上岗,武汉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呼吸4隔离病区患者发现周瑜防护服上写着甘肃嘉峪关时对她说。那一刻,酒钢医院肿瘤血液科主治医师周瑜强忍着泪水,她告诉自己只有更努力才能对得起千里迢迢赶来。

从2月21日起,周瑜奋战在战“疫”一线近一个月时间。日复一日,脸上每天都会留下口罩勒痕,周瑜把它看作刻在脸上的勋章。

到岗后周瑜曾接管了一位90岁的陈“爹爹”。“武汉当地习惯把年纪大些的叔叔叫爹爹,这么叫他,他也会觉得亲切。”周瑜告诉记者。根据陈“爹爹”无基础疾病的身体状况,周瑜为他量身制定了治疗方案——抗病毒治疗。治疗过程中周瑜发现,每次见陈“爹爹”,他都静静地坐着,不爱说话。辗转通过他的家属才知道他好几天想不吃饭。了解情况后,一有时间,周瑜就和他聊天并不断鼓励他,好好吃饭免疫力才会强,也才能早日回家。周瑜还调皮地和他“约法三章”:给他带喜欢吃的面食,但必须按时吃药、喝牛奶,积极配合治疗。经过周瑜和其他同事的每日的督促和看护,陈“爹爹”脸上露出了笑脸,体重还比以前增长了1公斤。

平时内敛的周瑜,一来到病房就唠叨了起来,“哪里不舒服?”“吃饭、睡觉怎么样?”……把患者的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当得知一名患者家属到处打听她父亲的病情时,周瑜赶紧打电话,第一时间告诉化验结果,让家属放心。

许多病人都记住了她。周瑜说,“病人对她说得最多的是谢谢,如今,平安归来,也想对武汉说声谢谢。”

除患者支持外,武汉贴心的后勤保障也让周瑜感到暖心。每天不论多晚,酒店工作人员一直等待在门口做好消杀;无论什么时候,酒店一楼都放有准备好的水果、零食,还有感谢的小卡片……

(张瑾 顾玉轾 张燕 王汉杰 华艳)

来源:酒钢集团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揭秘」酒钢9名“最美逆行者” 来自武汉一线的亲历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疫情奋战中的美丽花儿 酒钢医院驰援武汉“最美逆行者”—谢晓芬

疫情奋战中的美丽花儿 酒钢医院驰援武汉“最美逆行者”—谢晓芬

晓芬,武汉,护士,疫情,父母,老公,谢晓芬,孩子,父亲,工作,专业,电话,防护服,爸爸,病人,工作中,酒钢医院,呼吸科,高速路口,东西,公婆,动作,医院,卫生间,同伴,嘉峪关,地方,天使,家人,家属

2010-12-30 #故事阅读

酒钢集团全力支援疫情防控 下属医院派出“最美逆行者”奔赴援鄂一线

酒钢集团全力支援疫情防控 下属医院派出“最美逆行者”奔赴援鄂一线

肺炎,酒钢集团,防控,新型冠状病毒,口罩,物资,甘肃省,疫情,工作,采购,酒钢医院,一线,医务人员,医疗,医院,护目镜,证券日报,防护服,在线,抗灾,刘欢,孙倩,朱海,王生,谢晓芬,阿尔帕,陈苗,医护人员,第一时间,来源

2018-01-26 #故事阅读

逆行者:武汉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故事

逆行者:武汉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故事

严丽,工作,病人,发热门诊,肺炎,疫情,隔离病房,医院,患者,医生,医护人员,丈夫,医务人员,备注,女儿,疾病,银燕,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党员,孩子

2020-04-04 #故事大全

逆行者:武汉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故事

逆行者:武汉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故事

严丽,工作,病人,发热门诊,肺炎,医院,疫情,隔离病房,医护人员,患者,医生,丈夫,医务人员,备注,女儿,疾病,银燕,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一线,党员,孩子,急诊科,病毒,请战书,重症,长时间,留观室,中南医院,华中科技大学

2020-06-26 #故事会

逆行者:武汉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故事

逆行者:武汉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故事

严丽,工作,病人,发热门诊,肺炎,疫情,隔离病房,医院,患者,医生,医护人员,丈夫,医务人员,备注,女儿,疾病,银燕,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党员,孩子,急诊科,病毒,请战书,重症,长时间,留观室,中南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一线

2020-05-12 #故事阅读

逆行者:武汉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故事

逆行者:武汉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故事

严丽,工作,病人,发热门诊,肺炎,疫情,隔离病房,医院,患者,医生,医护人员,丈夫,医务人员,备注,女儿,疾病,银燕,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党员,孩子,急诊科,病毒,请战书,重症,长时间,留观室,中南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一线

2020-06-26 #故事大全

逆行者:武汉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故事

逆行者:武汉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故事

严丽,工作,病人,发热门诊,肺炎,疫情,隔离病房,医院,患者,医生,医护人员,丈夫,医务人员,备注,女儿,疾病,银燕,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党员,孩子,急诊科,病毒,请战书,重症,长时间,留观室,中南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一线

2020-07-03 #故事会

逆行者:武汉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故事

逆行者:武汉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故事

严丽,工作,病人,发热门诊,肺炎,疫情,隔离病房,医院,患者,医生,医护人员,丈夫,医务人员,备注,女儿,疾病,银燕,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党员,孩子,急诊科,病毒,请战书,重症,长时间,留观室,中南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一线

2020-07-02 #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