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唐朝趣历史: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时间:2015-09-01

魏征在唐朝时期,主要是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促进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以直谏出名,因为多次的直面皇帝逆鳞,是非常有名的谏臣

提示:本文共有 207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魏征出生在隋唐时期,出生在汉族,也是唐朝较为出名的政治家。魏征在唐朝时期,主要是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促进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以直谏出名,因为多次的直面皇帝逆鳞,是非常有名的谏臣。出自唐太宗之口的“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这句话里面,其中说的这个人正是指的魏征,魏征对唐太宗有着很大的影响。李世民知道要做贤君,就要多多听取不同的声音,多多采纳大臣们的建议,所以在他当皇帝的时候,政治上开明,国家也昌盛,社会安稳。唐朝是历史上最鼎盛的一个朝代,也是同一时期最强盛的国家。魏征在世的时候,亲厚一共向唐太宗劝谏200多次。在他死后,唐太宗非常悲痛,为魏征立碑,自己亲自给他写碑文。能够让皇帝做到这个地步,可见他在唐朝时期的重量非同小可。魏征是国家的贤臣,他曾多次进谏皇帝,为唐初的贞观之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以说为贞观之治的产生起到了推动作用。因为敢于直谏,对整个唐朝的繁荣作出了很大的奠基作用,后人做官时期。最著名的一次就是魏征曾请假上坟,回来对皇上说:“大臣们都说说您打算到南山,但是外出的行李与装扮都已经安排完毕,但是最后竟没有出发,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呢?”皇帝非常的尴尬,只得说自己临时取消了这次计划。当时皇上得一只非常好鹞鹰,之前亲自架在手臂上,大老远看见魏征快要过来了,于是赶紧藏在怀里,魏征奏禀公事,故意没完没了,最后鹞鹰死在皇上的怀中。魏征这一生都用来纳谏了,他和李世民两个人除了是君臣关系,还是知己好友。没有李世民的贤良,魏征的谏言没有作用,没有魏征,唐朝不会繁荣。二者相互映衬。按理说他们之间的关系非比寻常,可是在魏征死后,唐太宗却亲自毁了为他写的碑文,甚至砸烂墓碑,这是为什么呢?小编总结了一下,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举荐有错,尺度过大

在《新唐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魏征曾经大力举荐过两个人,分别是侯君集与杜正伦,他们两个跟李承乾走得很近,李承乾是作为唐太宗的储君的,与一般皇子不同。在封建王朝,将来皇位传给谁那是皇帝的忌讳。只要有大臣牵扯到立储的事情,那就是生机渺茫。历史上不缺这些因为储君问题被指责或者是被处死的官员,像三国时期的陆逊,一代贤臣,为了东吴也是立下不少战功,最后也是因为这个皇位传承问题被孙权多次批评,最后病死了。别说是皇帝,就算一般人家,家事也是外人不方便插手的。皇帝的储君一般是亲自挑选,有了大臣的加入,难免有篡位之嫌。虽然魏征和李世民的关系很好,可是一旦涉及立储的事情,那么就算是朋友也不行。魏征这个人太有威望,要是参与到立储的问题中,那么夺权就容易得多了。所以李世民坚决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这种事情,不能有外人参与。魏征大力举荐的这两个人,与储君有这么近的关系。是导致李世民砸碑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将劝诫的东西交到史官手中

李世民纵然是一个贤君,可是他身上有一个污点,那就是玄武门之变,这是他无法掩饰的,这件事对他来说影响很大。唐太宗因为十分重视自己的名声,想要塑造明君的形象,这也是其可以虚心纳谏的重要原因。魏征在世期间将自己的谏言交给了史官,李世民的底牌被揭露。自然而然的李世民作为皇帝,自己的身份就尴尬了。劝谏材料里面万一有李世民的什么黑料,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形象就全没啦,这样重视名声的李世民心里是不允许魏征这样做的。

三、有谋逆之心

魏征不光举荐的人里面有逆反的嫌疑,他自己本身也是脱不了干系的。魏征一开始的时候,就经常劝李建成早日干掉李世民。魏征年轻的时候,做过强盗还有道士,他亲眼见证瓦岗头领和李密之间的你死我活,所以他很清楚党争的残酷性,才会一直建议李建成除去李世民,以绝后患。魏征的性格,可以说得上大胆。我觉得可能因为唐太宗与他的关系甚好,他非常了解唐太宗的想法。也有可能是两种情况都有,毕竟这些没有证实过。

四、《西游记》中的些许记载

在西游记中,魏征就曾经出来过,一次是为了让李世民还魂,一次是为了斩掉龙王。两次分别是梦中斩龙王,唐太宗还魂。这两件事跟他们两个有关。袁守城推荐泾河龙王为什么要找太宗;泾河龙王找到太宗帮忙,求魏征不杀泾河龙王;但是最终魏征还是斩了泾河龙王。这件事莫名的就和太宗扯上了关系,这让一直被龙王的阴魂困扰。随后还发生了魏征带着李世民参观地府的事情,导致李世民很忌惮,活着的时候,李世民不敢处置他,在他死的时候,才敢毁了他的碑。后来唐太宗越想越气,觉得自己莫名其妙替魏征背了黑锅,对着他的墓碑砸了二百六十锤,而后唐朝的寿命也延续了二百六十岁。不过这些都是西游记中的记载,从这里面也可以看出李世民和魏征之间的纷争,毕竟神话故事也是根据现实改编的。总而言之的历史事实是,魏征和唐太宗各自履行了自己的职责,进谏与纳谏,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一对光辉形象。唐太宗能够理智战胜情感,作为皇帝这种心态是十分难得的。可能唐太宗自身性格比较偏激,但是不管性格如何,太宗的理智却是占据上风的,否则就算魏征有十几条命,也不过治罪的。公元645年,亲征高丽回国后的李世民,思念起了直言进谏的魏征。他重新修建了魏征的墓碑,善待魏征后人,希望众臣子们可以直言不讳的提出建议。这就是魏征和唐太宗的故事了。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唐朝趣历史: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唐朝历史事: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唐朝历史事: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魏征,李世民,皇帝,唐太宗,关系,百家号,储君,历史,作者,大臣,臣子,这件事,故事,国家,墓碑,太宗,鹞鹰,孙权,李承乾,李建成,事情,作用,小明,史官,形象,所想,时期,文章,时候,环球网

2020-04-20 #经典故事

唐朝历史事: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唐朝历史事: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魏征,李世民,皇帝,唐太宗,关系,百家号,储君,历史,作者,大臣,臣子,这件事,故事,国家,墓碑,太宗,鹞鹰,孙权,李承乾,李建成,事情,作用,小明,史官,形象,所想,时期,文章,时候,环球网

2020-04-20 #故事会在线阅读

唐朝历史事: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唐朝历史事: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魏征,李世民,皇帝,唐太宗,关系,百家号,储君,历史,作者,大臣,臣子,这件事,故事,国家,墓碑,太宗,鹞鹰,孙权,李承乾,李建成,事情,作用,小明,史官,形象,所想,时期,文章,时候,环球网

2020-04-20 #短篇故事

唐朝历史事: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唐朝历史事: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魏征,李世民,皇帝,唐太宗,关系,百家号,储君,历史,作者,大臣,臣子,这件事,故事,国家,墓碑,太宗,鹞鹰,孙权,李承乾,李建成,事情,作用,小明,史官,形象,所想,时期,文章,时候,环球网

2020-04-20 #经典故事

唐朝历史事: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唐朝历史事: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魏征,李世民,皇帝,唐太宗,关系,百家号,储君,历史,作者,大臣,臣子,这件事,故事,国家,墓碑,太宗,鹞鹰,孙权,李承乾,李建成,事情,作用,小明,史官,形象,所想,时期,文章,时候,环球网

2020-04-25 #故事会在线阅读

唐朝历史事: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唐朝历史事: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魏征,李世民,皇帝,唐太宗,关系,百家号,储君,历史,作者,大臣,臣子,这件事,故事,国家,墓碑,太宗,鹞鹰,孙权,李承乾,李建成,事情,作用,小明,史官,形象,所想,时期,文章,时候,环球网

2020-04-24 #故事会

唐朝历史事: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唐朝历史事: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魏征,李世民,皇帝,唐太宗,关系,百家号,储君,历史,作者,大臣,臣子,这件事,故事,国家,墓碑,太宗,鹞鹰,孙权,李承乾,李建成,事情,作用,小明,史官,形象,所想,时期,文章,时候,环球网

2020-04-25 #故事会在线阅读

唐朝历史事: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唐朝历史事: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魏征,李世民,皇帝,唐太宗,关系,百家号,储君,历史,作者,大臣,臣子,这件事,故事,国家,墓碑,太宗,鹞鹰,孙权,李承乾,李建成,事情,作用,小明,史官,形象,所想,时期,文章,时候,环球网

2020-04-25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