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有多赚钱?

时间:2015-09-05

宋朝的政治重心发生了由西向东的历史性转移

提示:本文共有 182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宋朝与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着令人费解的非常显著的差异。

宋朝的政治重心发生了由西向东的历史性转移。

唐朝(公元618-907年)通过西部陆与西亚各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唐朝皇帝的目光所及翻越了帕米尔高原,远至夷播海(现巴尔喀什湖)。

大诗人李白就诞生在夷播海南边的唐朝边城碎叶城(现吉尔吉斯斯坦境内)。还有尽人皆知的玄奘法师遍游西域取的佛经的故事。

但是到了宋朝(公元960-1279年),中原地区与西部的联系明显地中断了。

宋朝西北地区被西夏和甘州回鹘所占据,西部高原被吐蕃所隔离。

宋的领土与唐时期比有了大幅的降低,受到了北部的辽朝、金朝的压迫。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巨大的转变,现有的中国史书上并没有明确地说明。

在此,我们可以做出一些逻辑上的假设和判断。

当时,阿拉伯帝国(公元632-1258年)已在欧亚大陆兴盛了300年。阿拉伯帝国的延续时间与整个唐、宋时代相重叠,它与东亚之间产生频繁交互是必定无疑的。

只是我们无法从史书上无从了解到这种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无论原因如何,从一个面向西方的内陆唐政权,转向了一个面向海洋的宋政权。

北宋的都城定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但经济中心却向东南沿海转移。

这期间,航运业和造船业有异乎寻常的发展。

沿海的重要贸易港口包括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

而当时的欧洲大陆仍然处于基督教统治的中世纪。中国与西方的主要贸易

对手无疑就是当时强大的阿拉伯帝国。

在《海外诸散地理图》、《诸藩图》、《诸藩志》、《岭南代答》等史料中,都对阿拉伯帝国有着详细的描述。

包括阿拉伯半岛西南端的也门,以及远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南岸的摩洛哥。

可以发现,早在元朝马可波罗时代之前,中西方的海洋航运的交流就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此时中国的造船业也处于很高的水平。

在现在的江苏、福建、广东境内遍布造船厂,如扬州、楚州、台州、福州、泉州、广州等地都由船厂。

据《梦粱录》记载,仅福州一地就有三百艘宽一丈二以上的海船。

宋朝时期的航海技术有了高度的发展,航行者们能够熟练地应用信风,采用牵星术使用罗盘进行深海导航。

同时,具有高超的深水探测和绘制详尽海图的能力。

三百年以后,欧洲才具备了航行出地中海,进行远洋航海的能力。其中一位葡萄牙人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就是被西方史学家高度赞誉的恩里克王子。

1415年,他刻苦专研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航海资料,创建了葡萄牙第一所航海学校和一个天文台。同时他还开设船坞,制造出欧洲第一艘能够在大西洋中中航行的海船,而在此之前欧洲人只能制造出在地中海和内河中航行的船。

从此,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具备了航海霸权,并有了一系列“地理大发现”。

不过,让人好奇的是,那“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航海资料”到底来源于哪里?

西方的航海技术发端于葡萄牙,其原因并不难解释。

葡萄牙人在宋元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上经营已久,无论时北非的摩洛哥、非洲东海岸的摩加迪沙,还是印度半岛上的古里国都有葡萄牙商人的身影。

在中国的广州、泉州,他们的生意也是亨通兴隆。

不过,那是他们的身份都是阿拉伯帝国的臣民。

在中国被统称为色目人。

元朝的杨维桢在《修齐唐记》中描述住在苏州的色目富商:“翡翠明珠载画船,黄金腰带耳环穿。自言家住波斯国,只种珊瑚不种田。”

在两宋时期,来自中国的海上出口货物主要是丝绸和瓷器。

进口货物则主要是香料、皮毛、杂货,以及大量的契丹羊。

货物的流向总是被巨大的价差所引导。

风险巨大的航海运输,更需要高额利润的补偿。

在阿拉伯帝国的交货地,丝绸的价格等同于与丝绸同等重量的黄金!

中国的丝织业在巨大的外部需求下,遍布全国。

自汉代以来,中国的丝织技术就在全世界范围内领先。

否则,不可能成为如此大范围的国际贸易的货物标的。

同时,中国本地的丝绸成本并不会太高,有如此规模的产能支撑,相互间竞争使得国内丝绸价格被有效压低。

但是,这却是最符合远洋贸易商人们要求的理想的货物。

因此,在如此之高的丝绸的交货价格中,其进货成本基本上可被忽略不计。

就是说,售出的价格就是其利润本身!

辽阔的大海的阻隔而建立起来的价格落差,就是利润的来源。

同时,只要严格限制中国本土丝织技术的外流,就能够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维持这种货物的价格落差,以赚取超高额的利润。

从宋朝开始的海上丝绸之路,经历了短暂的元朝,到了明朝郑和七下西洋后就戛然而止了。商业航行被明朝廷全面封禁,中国的航海时代彻底结束,从此进入了漫长的黑暗。

仅仅在明朝禁海令发布八十年后,葡萄牙人就率领着自己制造的船队,开进了澳门。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有多赚钱?”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中国古代陶瓷海上贸易展”亮相国博 再现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陶瓷海上贸易展”亮相国博 再现海上丝绸之路

陶瓷,瓷器,海上贸易,国家博物馆,单元,展厅,沉船,展览,以中国,南海,生产,中国古代,内景,全球,文物,南澳,时期,核心,珍品,精品,陶瓷器,影响,贸易,不仅有,中国瓷器,宋元时期,贸易体,逐渐形成,巩义窑,窑场

2017-03-22 #经典故事

郑和下西洋选择从这里出发 成就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巅峰

郑和下西洋选择从这里出发 成就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巅峰

郑和,刘家港,太仓,船队,三宝,中国,下西洋,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云南,世界,人员,南京,所在,漕运,经验,首都,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于唐宋,从公,史可查,周闻,哥伦布,左法尔,彭亨,张宣,朱清,殷明,洪武

2017-05-14 #短篇故事

“CHINA与世界:海上丝绸之路沉船与贸易瓷器大展”开幕

“CHINA与世界:海上丝绸之路沉船与贸易瓷器大展”开幕

展品,沉船,重点,展览,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瓷器,贸易,文物,外销瓷,世界,亮点,品类,广彩瓷,故事,精品,越窑,龙泉窑,德化窑,唐至清,唐波,唐邢窑,海丝,中国航海博物馆,中国日报,一带,上海,中华民族,丝绸,中国海

2019-03-28 #短篇故事

宋代宁波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

宋代宁波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

明州,高丽,日本,市舶司,海外贸易,道隆,往来,宁波,天童,海上丝绸之路,三江口,僧人,兰溪,太白,天童寺,政府,定海县,禅宗,于明,李充,鄮县,三韩,海上贸易,中国,商人,住持,听闻,庆元,海船,货物

2014-09-27 #故事会

百余件中国古代航海科技藏品亮相 讲述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发展

百余件中国古代航海科技藏品亮相 讲述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发展

科技,展览,中国古代,藏品,中国航海博物馆,技术,郑和,件套,指南针,观众,过洋,海上丝绸之路,水密隔舱,中来,古源,罗盘,陆标,宝船厂遗址,科技展,上海,上线,中新网,交通,产品,先民,佳话,关键作用,八面风,博物馆,大船

2014-03-10 #长篇故事

本周讲座 | 海洋传奇——中国古代航海造船技术与海上丝绸之路

本周讲座 | 海洋传奇——中国古代航海造船技术与海上丝绸之路

讲座,地点,时间,图片,网络,国家图书馆,锦绣中华,中关村南大街,服饰秀,典籍,博物馆,北区,古籍,国家,研究,刘宁,朱定,费多,理事,北海公园南门,世界杯,中国体育报,刊物,唐宋,文化,文津街,琼楼,西城区,足球,中国古代

2017-05-24 #故事会在线阅读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纪录片,翟墨,海丝,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广州,中国故事,印度洋,曾伟,南海,国家,埃及,意大利,斯里兰卡,航线,发展,中国古代,中国航海家,叶展,胡林,郑和,金越,新华社,国都,英国广播公司,世界,世界舞台,保驾护航,中央,主人翁

2020-09-04 #故事阅读

泉州洛阳桥 世界历史最久的跨海石桥 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

泉州洛阳桥 世界历史最久的跨海石桥 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

洛阳桥,泉州,泉州人,石桥,蔡襄,桥墩,内海,历史,居民,父母,菩萨,生活,海上丝绸之路,平浪静,富云,梁甲,蔡公祠,万安桥,世界历史,北陆路,南三,桥南村,第一桥,贸易中心,全长,上风,上格,中世,丝绸,中亭

2020-08-08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