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东方红一号鲜为人知的故事(科技名家笔谈)

时间:2015-09-07

本栏目画家 张武昌绘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飞天

提示:本文共有 156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作者吴连大肖像画。本栏目画家 张武昌绘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飞天。弹指一挥间,半个世纪岁月悄然流逝。今天,回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笔者作为东方红一号飞天工作的亲历者、参与者,深感荣幸、自豪。东方红一号成功飞天揭开了中国空间事业发展新篇章,鼓舞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为建设航天强国而努力奋斗。

在回顾“两弹一星”辉煌历程时,很多媒体倾向于强调当时科研人员工作条件是如何艰苦,这大体上是准确的。就东方红一号任务而言,彼时,中国航天发展处于创业期,“文化大革命”对工程实施造成了极大破坏,困难之多、之大可以想见。但是,媒体报道也存在一些不准确的地方,以致以讹传讹。比如,有媒体报道说,当时很多关键计算工作是科研人员用计算尺和算盘等来完成的。事实并非如此,在实施东方红一号卫星任务时,我们使用的核心计算装备是国产电子计算机。

1967年3月,当时的国防科委成立了405专门任务组,主要研究制定整套测轨预报方案,编制供发射时实际使用的完整的测轨程序,包括传输、纠错等必需的前端数据预处理等。专门任务组工作使用的是X-2晶体管计算机,采用纸带输入,磁鼓外存,使用的是计算机机器语言。计算机内存已达到4K,计算速度达到每秒4万次浮点运算。

1968年,笔者到湖南湘西卫星测控站工作,使用的是717计算机。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时,主测控站使用的就是该型计算机,其容量为8192个单元,主频1MC,运算速度定点5.2万次/秒,浮点4.6万次/秒,外存已有磁带。

值得一提的是,717计算机还有稳定性很高的半固定存储器,相当于现在的ROM(只读存储器),但形式完全不同。该存储器是用导线绕的,一条指令36位,有36个金属杆子,导线在左为0,在右为1,一块板子32条指令,相当于一页程序纸。一个战士一天绕不到10页。由于我们编程序的地址在前面内存中,半固定存储器的地址在后,在提交战士绕线之前,必须将地址“搬家”。因此,我们专门研制了“搬家”程序,使轨道计算程序可在内存任何地方运行,这大大提高了半固定存储器程序的编制速度。

当时的计算中心使用的是108-乙机,比717计算机更先进一些。这些计算机均是国产的,可以非常自豪地说,我们就是使用这些国产计算机,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是重量为173公斤、直径约为1米的72面体。在浩渺的太空,它宛若沧海一粟,很难被人们肉眼直接观测到。为了使它更显眼,人们无须凭借设备就能观测到,我们还特意给卫星穿了一个“裙子”。

在卫星和火箭分离时,卫星在前,火箭在后。当卫星出现在天空时,人们实际上可以同时看到两个星体。由于对卫星和火箭分离时状态容易存在误解,很多人认为,前面的星体是卫星,后面的是火箭。甚至,还有人将这种说法写入了科普畅销书《十万个为什么》,以“为什么卫星后面有一个闪光点跟着”作为设问,进行深入科普讲解。

令人遗憾的是,“前面是卫星,后面是火箭”的说法是错的。作为承担东方红一号实施观测任务的团队成员,笔者和同伴在对卫星观测几天后发现,唱着《东方红》的是后面的星体,也就是说,后面的才是我们的东方红一号卫星,前面的则是火箭。这是因为,卫星与火箭分离时,卫星得到了一个附加速度,卫星速度大,火箭速度小。根据动力学原理,速度大的轨道更大,运动周期也更长。运行几天后,卫星就落在后面了。然而,公众对此并不了解,仅根据“常识”和表象进行臆测和判断,造成了错误认识。

顺告,东方红一号卫星现在仍在空间运行,其轨道半长径为7607.680公里,周期110.1分,倾角68.4°,近地点427.748公里,远地点2031.342公里。它还将在轨运行50年,继续穿越时空,见证中国人太空探索的新辉煌。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人造卫星观测研究中心原主任、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东方红一号鲜为人知的故事(科技名家笔谈)”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东一故事|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中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东一故事|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中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卫星,周总理,仪器,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聂荣臻,科研人员,东方红一号卫星,孙家栋,钱学森,分系统,方案,人员,功率,科学家,国防科委,东方红,任务,天字第一号,工程,报告,技术,科技,问题,黄豆,周恩来,毛主席,成功发射,毛主席像章,科...

2013-12-31 #故事会

揭秘: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揭秘: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火箭,东风4,故障,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钱学森,中心,人员,故事,发射场,我国,解放军,落点,传播,测控,试验,卫星发射,火箭发射,鲜为人知,作者,国家,目标,分析,测试,成功发射,融媒体,从雷,张立新,青玲,技术人员

2008-04-15 #小故事

揭秘: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揭秘: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火箭,东风4,故障,人造卫星,钱学森,人员,发射场,我国,落点,测控,试验,火箭发射,中心,东方红一号,国家,解放军,目标,分析,测试,新闻传播,成功发射,融媒体,从雷,张立新,青玲,技术人员,上研,上第,东风系列,发现了

2013-08-11 #长篇故事

中国卫星故事:从“东方红一号”到“中国版星链”

中国卫星故事:从“东方红一号”到“中国版星链”

东方红一号,卫星,互联网,全球,建设,优势,我国,技术,美国,项目,领先,前人,北斗,外国,天基,强国,星座,科技,网络,计划,集团公司,鸿雁,是我国,中国版,中国卫星,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网络通信,戚发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2012-10-18 #故事会

8位航天老专家西安共话“东方红一号”研制故事

8位航天老专家西安共话“东方红一号”研制故事

...东方红一号卫星,老同志,五院,东方红一号,中国航天,任务,故事,员工,航天,祝福,郭立平,航天科技,东方红,卫星,老一代,青年,成功发射,神圣使命,航天人,张昊,方红,沈大海,红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激情岁月,中新网,事业

2014-01-02 #故事阅读

两弹一星往事——“东方红一号”系列故事之一

两弹一星往事——“东方红一号”系列故事之一

钱学森,导弹,事业,火箭,中国人,东方红一号,冯·卡门,中国,外国人,我国,周恩来,聂荣臻,陈赓,20世纪,中央军委,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世界,一家,原子能,国防科技,国防部,科学家,航天,航天事业,院长,领域,研究,中国火箭,工程控制论,空...

2012-01-07 #小故事

50年再回首:揭秘“东方红一号”里的中国故事

50年再回首:揭秘“东方红一号”里的中国故事

卫星,东方红一号,航天科技,五院,集团,专家,技术,温控,增祺,陈克明,东方红一号卫星,乐曲,人员,吕家,负责人,长征一号,戚发轫,固体火箭发动机,遥测系统,科研人员,东方红,东西,中国航天,低温,外国,录音机,我国,情况,电子音乐,科工

2019-11-24 #小故事

「东方红一号50载征文」叶定友:光荣的任务 艰辛的历程

「东方红一号50载征文」叶定友:光荣的任务 艰辛的历程

四院,发动机,任务,同志,陈克明,航天,杨南生,疫情,副院长,材料,职工,试验,产品,动力,喷管,固体,工厂,总体,技术,董树,加工,工作,科技人员,防控,卫星发射,一线,单位,卫星,基地,壳体

2020-03-09 #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