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外婆家”吴国平:终于有机会静下来 好好整理21年创业经历

时间:2015-10-03

医生说不能乱动,我才有机会待在家里休息

提示:本文共有 680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4 分钟。

讲述 / 吴国平 撰稿 / 团团 编辑 / 丑

我的脚骨折了。

医生说不能乱动,我才有机会待在家里休息。你们来,正好可以陪我聊聊天。

我就是踩到了一块石头。刚开始,换了好几家医院拍片,都说没事没事。我还是每天一瘸一拐地去上班,东边赶西边忙的,到处奔波。五一节还爬了临海长城。

后来发现不对啊,脚怎么越来越肿,越来越痛。去专门的骨科医院看,才发现骨折了,而且是两个地方骨折。

这下好了,安耽了,打了石膏,乖乖待在家里。

21年了,我像个陀螺一样,不停地转。忙到从来没在家里安安静静待过一天。现在正好让我有机会静下来,好好想一些事,好好整理一下自己。

01 记忆深处外婆的味道

这要从很久以前说起了。

我是家里的长子,第二个弟弟出生后,爸妈没有精力管我,就把我交给了外婆。

6岁到12岁,我都住在外婆家,童年很多美好回忆都在外婆家。

我家住杭州西桥——现在杭州高级中学对面、“中国银行”招牌下面,曾经就是我睡的床铺。外婆家住联桥——那边有座标志性的亭子,老杭州人应该都有记忆。两家就隔一条中河路。每天,我一个人走来走去。

70年代的杭州,和乡下没啥差别,上厕所用马桶,喝水要到井里挑。噢,除了电灯——这算是城市仅有的“福利”了。

房子都是黑瓦白墙,走出门,放眼望去都是菜地,一小块一小块的,家家都种菜,还有邻居养猪。我很喜欢这种农村的感觉。

现在的城中香格里饭店,以前是浙江医科大学。现在的嘉里中心附近,原先都是白墙黑瓦的平房,里面住满了熟悉的街坊邻居。

48年前,我就在这里的学校读书,当时叫延安二小,现在叫长寿桥小学。

我六岁开始长住外婆家。外婆生了六个孩子,除了我妈妈和大舅舅留在杭州,其他都在外地。

每逢过年,外公外婆准备好花生、粽子,一个个邮包寄出去,每个孩子都要有。

爸爸妈妈对我比较严格,回到家不听话要挨打。外婆很宠我,住外婆家很舒服。我就把外婆家当成自己的家。

外婆烧的老鸭煲特别好吃,但不是经常有得吃,吃老鸭煲是件很隆重的事。

中午放学,走出校门,沿老街走不了几步路,就能闻到一阵老鸭煲的香味,那肯定是我外婆在炖老鸭汤了。

众安桥有个卖鸭子的小贩,外婆都在那儿买,现买现杀,很新鲜。老鸭洗干净,切块,放到砂锅里,加水用小煤炉慢慢炖着,要炖一整天。

我闻着香味儿一路小跑回家,蹲在煤炉前,盯着砂锅,听里面“咕噜咕噜”沸腾冒泡的声响,不停地咽口水。

但外婆说了,老鸭煲中午还不能吃,得等到晚上,一家人一起吃……

最期待的是过年,外婆会做各种各样好吃的菜,提前备着:黄豆炖猪脚、腊笋烧肉……烧好放在砂锅里冻着。

下午放学回家,我偷偷溜进厨房,踮起脚尖,揭开砂锅盖,用力挖一勺砂锅里的肉冻,张嘴就塞。

肉冻在嘴里慢慢化开,肉汁油香四溢,混合着酥烂的肉块,顺着喉咙“吱溜”滑下去……太好吃了。

我爸也算是个“美食家”,摆摊挣到钱,三天两头,会在我放学前找一家饭馆,点上几个菜,一边抽着烟,一边等我放学。

放学,我背着书包直奔饭店,熟门熟路走进大堂,找到爸爸的桌子,坐下来就吃,饱餐一顿。

杭州那会儿很有名气的四海楼、多溢处、北京菜馆、奎元馆、状元楼、天外天,都有我们爷俩的身影。用现在的话说,我从小就是个“吃货”。

我做餐饮,开什么风格的餐厅,做什么样的菜,完全凭感觉,这种感觉,和从小耳濡目染有关。

美食不仅仅是食物,还是记忆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美食是我热爱生活的方式。

我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大部分和外婆的饭菜香连在一起。开餐厅后,我一直沿用“外婆家”这个名字。我希望来店里的每一位客人,都能感受到“回家”的心情。

因为工作原因,我常常飞到国外。再好吃的菜,都比不过老底子的杭帮菜对我的胃。我长的是一颗中国胃。回国一下飞机,我都要先来一碗片儿川。生滚鲜汤的一碗面端上桌,哧溜哧溜几口,雪菜、冬笋和面条一下肚,整个胃都活过来了!

02 我是第一代“啃老族”

做餐饮,除了喜欢美食,当初更多是为了生计。

说起来,我算是第一代“啃老族”。

我爸爸是手工业者,和我妈摆了个小摊。父母从没进过单位上班,他们对我唯一的要求是,乖乖待在国营企业,好好干。

我1984年到杭州塑料工业公司劳模组上班,28岁公派到德国培训,1992年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进修,回来做了车间主任。

在国营单位看似稳定,其实很穷,我一个月1000多块钱工资,太太只有500块。福利就是夏天发发西瓜,冬天发点肉。口袋空空,一贫如洗。结婚是父母拿钱操办的。有了孩子,每个月父母还补贴我们八十元钱,外加两箱酸奶。

1994年,我和太太还住在公司宿舍里,有天太太跟我说要交电费了,八块钱,但我俩摸遍口袋也凑不够八块钱。没办法,只好搬去丈母娘家住。他们家有两间房和一个露台。我们搬进去后,还没结婚的小舅子只能睡在露台上。

1996年,单位分房,但我们一分钱积蓄都没有,只好又向父母拿钱。第一次拿了两万块钱,后来发现还差一张吃饭的桌子,又厚着脸皮去拿了几千块。

1998年,单位下属的劳动服务公司开了一家餐厅,叫水晶饭店。没想到开了一年,餐厅就倒闭了。单位贴了布告,让全体员工去投标。太太知道后,鼓励我去。我说不行的,我是车间主任,属于干部,需要领导同意才行。

厂长说:“你这个车间做得很棒,整个公司60%的利润都是这里产生的,但我只能发你基本工资,不可能给你更多钱了,我自己也只有两千多块工资。你想干就去试试吧。”

我和太太东拼西凑了两万块钱,盘下了这家餐厅,就在天目山路东海宾馆对面。1998年5月,我们撤下原“水晶饭店”门头,改成了“外婆家家乡面馆”。定位是普通人也能消费得起的餐馆:“好吃不贵”。针对的顾客就是像我这种收入三千块以下的年轻人。

我把客单价定在28块钱,麻辣豆腐2块,啤酒2块,青菜2块,拌面也是2块。

店里就两个厨师,两个服务员,十张桌子。服务员是两个年轻小姑娘,一个安吉的,一个丽水的,我亲自挑的。我带她们到杭大路一人买了一件黑色汗衫,一条牛仔裤,换上就开始上班了。厨师是我爸托关系从“四海楼”请过来的。

菜单就是一张红纸,我自己手写的,酒菜面饭四大类,一共十几个菜。太太做收银员、服务员、采购员、跑堂、打荷……

就等开店后的火爆场面。

03 第一家店,请同事帮忙撑门面

兴冲冲开业,结果,现实给我泼了一盆冷水。第二天,只卖了420元。

我算了算成本,如果一天收入不到5000块,很快就会亏光,关门。

我想了个办法,在店门口挂了个广告牌:凡塑料公司职工,来外婆家吃饭就送一碗片儿川。

很多同事来吃面,我就拜托他们吃完面再在店里多坐一会帮忙撑门面。他们靠窗坐着,嗑嗑瓜子聊聊天,添添人气。

一个月后,一到饭点,店门口就排起长龙。生意好起来了。我白天上班,晚上在餐厅忙到半夜。儿子交给丈母娘带。

晚饭时间,窗台从这头到那头,排满了啤酒瓶。这帮年轻人,已经把下班来“外婆家”吃饭喝酒,当成了一种习惯。

我和太太都没经验,就是一门心思对客人好,服务好每一位进门的客人。

我总结了“成功之道”:给顾客惊喜。惊喜来自三个方面:好吃的食物、优雅的环境、低廉的价格。

这三点,我到现在也一直坚守着。“外婆家”的使命就是:成为千家万户的厨房,让每个客人吃得开心快乐。

“外婆家”刚有点名气的时候,有一次,来了一位五十多岁的客人,他点了碗面。看到服务员给包厢大桌的客人送餐后水果,就问:“他们大桌有水果,我为什么没有?”

我太太坐在柜台里,二话不说也给他上了一份。他才说:“我是专门从望江门赶过来吃“外婆家”的,你们这服务还不错。”

这个客人一直到今天,还是我们的忠实粉丝。

04 马塍路店,你想都想不到

太太是我塑料公司的同事。

我和太太是在武夷山定情的。一晃35年了,我还记得当时她穿一条鹅黄色的连衣裙,我们点的每个菜我都记得清清楚楚。武夷山有家饭店的香菇青菜特别好吃。

我们感情非常好,从不吵架。可是外婆家开业不到两个月,我们就吵了两次。

第一次是因为我执意要做护墙板,白墙容易脏。但太太说钱不够,刷刷白就可以了。

第二次吵架,是开业一个月后,太太觉得菜价太低会亏本,要涨价。我坚决不同意,最初的定价就是针对这群收入不高的年轻人,要做物美价廉的平价餐厅。

最终我们商定只将菜单上2块钱的青菜去掉,其他不变。

饭店开起来后,都是太太在辛苦打理,身兼数职,非常辛苦,我每天下班后才能到店里帮忙。

因为天目山路拓宽,这家店开了一年零一个月就关了。

马塍路有一家叫红墙大酒店的,只做早点和午餐,晚上不做。我进去碰到一个小姑娘,我说,问问你们老板,这个店转让不转让?

过了两天,老板打电话过来,说:“你要做啊?二十万元转让费给你做。”

1996年6月,我向亲朋好友借了15万,加上自己存的5万,一共20万块钱,把这家店盘了下来。

快要装修了,他又说:“兄弟啊,我们店不赚钱的,你输掉不要怪我,不要还给我啊。”

我说:“不会的,我自己做,自己知道的。”

这是“外婆家”第二家店,马塍路店。店一开,各式各样的事情都碰到,你想都想不到。

店里一共15个服务员,1个领班,没有经理。开了三个月,我登报招经理,结果引起领班不满,她质问我为什么不选她做经理,第二天就带着8个服务员去隔壁餐厅了。

一下少了一半人手,我拉了一群同学朋友过来帮忙。公司下班我马不停蹄赶到店里帮忙,每天忙到晚上十一二点。

员工住在一起,都是少男少女,发生的事情特别多。我只好把集体宿舍撤了。

05 要做浙江省知名品牌

第三家店开在城西兰桂花园。

我看到兰桂有个店面在装修,就问他们在干吗?他们说要开饭店。我就说你们给我做吧。他们说那要去你单位和派出所调查一下你的。我说我有优秀共产党员证。他说,哦这个好,那不用调查了。

当时丹桂的一个餐厅,房租是25万一年,同属绿城集团的兰桂要收我们50万。我没有讨价还价。

店里才八个人,我给他们开会说,我要做浙江省的知名品牌。

我招了一批有名气的厨师,没想到最忙的时候,他们抄着手站在那里,看小区游泳池里的人游泳。

桂花城店开业,第一天就乱套了。菜烧不出来,厨师一拍桌子就走人。

后来,我们开始自己培养厨师,就很好了。

公司餐厅两边都要管,我精力上实在分配不过来。2004年3月,40岁的我辞职,正式下海。我开始组建公司职能部门,发展餐饮连锁。

2008年,全国各地的shopping mall发展起来了,改变了原本百货商场里没有餐饮的传统,“外婆家”从此走向全国。

这股“杭儿风”,一刮就是20多年。现在,“外婆家”已经开到了60多个城市,160多家分店。

能和全国人民分享杭州的美食和生活方式,我还是蛮骄傲的。

2013年,我把“我家就在西湖边”确定为“外婆家”集团的slogan。我希望“外婆家”开到哪里,就把西湖的美带到哪里。

06 杭儿风,正宗的杭州味道

从1998年到2006年,我一门心思扎在“外婆家”身上。

2007年我开始试水新品牌。我的热情又一次点燃了。

市场是喜新厌旧的,传统餐饮行业变化才不会死。传统“性价比”策略已经很难玩出新花样,今后的餐饮市场势必走向个性化和细分化。

借着这波革新的浪潮,我把脑子里的新奇点子一一付诸实施:从“指福门”“第二乐章”“杭儿风”,到专精单品系列的“炉鱼”“你别走”“蟹小宝”“猪爸”……从以烹饪方式细分的“动手吧”“锅小二”“蒸年青”“锅殿”,到针对高端市场的“宴西湖”等。

2007年到2017年,我们创新了近20个子品牌,算上“外婆家”,门店在全国开了200多家。有做得很不错的,也有输得一塌糊涂的。

为什么要做那么多子品牌?一是自己喜欢;二是江南一带好吃的东西太多了,我都想把它开成店。另外,多品牌有利于培养年轻人,年轻人才是未来。

所有的品牌,背后都是人,人就是“根”。“根”不需要刻意去找,就在我们自己身上,把自己的文化做足、做深、做透,创出来的品牌就一定有匠心,有情怀,能够传承。

要把餐厅打造成家的感觉,最重要的是让人一进来就感觉亲切,宾至如归。

筹备第一家“杭儿风”,我请来了老朋友,杭州本土设计师沈雷。他对棕色、古铜色、大理石的运用,透出浓浓的中国风。在“杭儿风”,你能看到北山路的梧桐,西湖的山水,还有断桥的轮廓……每个细节,都是杭州人最熟悉的画面。从餐厅落地窗望出去,是拓宽过的延安路。每一个老杭州人,都对热闹的延安路有着很深的情感和记忆。

每道菜都由我亲自甄选,反复琢磨,力求将记忆深处外婆的味道保留下来,与大家分享。

小时候的菜场明档里,经常见到阿姨们手包大蛋饺和千张结,动作麻利得像耍杂技。这次,我索性把明档搬进餐厅,每只大蛋饺和千张结都是现包的。还有新鲜的大明虾,“两头乌”的发皮……一口咬下去,鲜掉眉毛。

最常见的“香干肉丝”,我们只用猪踵儿小蹄膀下那一点点的瘦肉,配上切得细细的冬笋、香干、韭黄,炒得喷香。冬笋丝比香干丝还多,嚼起来过瘾,味道来的个好。

老底子杭州菜,从原料到做法,一样样被我搬回“杭儿风”。这些味道,在过去都是家常烧法,只是现在好食材越来越难找了。

我们的厨师全是专烧杭帮菜的师傅,所有菜的做法,一律按照杭州家常烧法来。有一次进厨房见到有厨师在颠锅,一向好脾气的我也忍不住了:

“老底子杭州人在家烧菜哪有颠锅的?煸炒出来的菜才是正宗杭州味道!”

无论是食材,还是烹饪方式,我都要求原汁原味杭州味道。

做笋干老鸭煲,我们专门精选三年以上的麻鸭。要想鸭子好,首先得看水域干不干净,水好的地方,鸭子不会差。我选鸭子,就看水质。

笋干用的是天目山的,鲜味浓郁,肉头厚实。笋干需要提前浸泡三小时,才能充分舒展,口感脆嫩。

整只老鸭和金华火腿一起炖,至少5个小时,才能煲出好汤。

毛豆煎臭豆腐,也是丈母娘的拿手菜。每次在家吃饭,还没上桌,老远就闻到正宗臭豆腐的味道,非常下饭。臭豆腐独有的发酵香味散发出来,那真叫闻起来臭吃起来香。

用餐时的仪式感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叫化鸡”是我们的招牌菜,上桌时表面裹一层红纸,服务生掀开红纸后,要用小锤子敲三敲,祝客人健康和长寿。

07 宴西湖,天堂杭州的一个符号

宴西湖在黄龙饭店一楼,只提供晚餐。“宴西湖”是我向西湖致敬的另一种方式。

开业的时候,我穿上服务生的衣服,和21年前第一家“外婆家”开业时一样,为客人端茶、倒水、说菜。

我要寻根杭州,融合浙菜,捕捉杭帮菜的气和韵,让“宴西湖”成为天堂杭州的一个符号。杭州人讲究时令,不时不食,“宴西湖”也以春夏秋冬为主题,每季推两套菜式,以分餐形式出品。

从江南淇淋蟹、干菜葱包烩、千岛鱼子酱这些简洁的菜名中,你看不出到底在吃什么。主厨用中式烹饪手法对待各路进口食材,或者,用西式烹饪手法为杭州菜换装。

就拿葱包烩来说吧,它本是杭州民间的传统小吃,可我们做了全面的创新。香糯酥烂的牛肉,替代了传统的油条,自己动手用面皮裹起来,轻咬一口,牛肉汁与面皮完美融合。既有本土小吃的神形,又充满新意,口感和营养都升级了。

“宴西湖”把传说融于菜的意境中,它不仅是童年回忆的再现,也是地道烹饪技法的传承和发展。

08 我不是你们的老板

从1998年开店至今,外婆家已走过21个年头。

我们这么多年,只做了一件事情:把家里面烧饭的人解放出来了。

这些年,餐饮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互联网和智能商业时代,我要重新思考公司的未来,赋予外婆家新的品牌内涵。

2016年最后一天,我在外婆家管理群发了一段话:“彻底忘记过去,清醒看待当前,低调谋划未来。”

我告诉员工,我不是你们的老板,你们真正的老板是客人。我们要真正以客人的需求为导向重新建构公司的组织和文化。

我要让所有的员工,都能跟着外婆家一起成长,让他们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我要为喜欢餐饮的年轻人搭建平台,从服务员、厨师到管理者,都要在这个平台上获得成长。

做餐饮这么多年,我明白一个道理,我们创新的模式已经很多了,最终还是要回到“一碗饭”这个根本问题。

我要慢下脚步做调整,淘汰跟不上时代、达不到客人要求的老店。

09 Uncle吴,原来是这么叫出来的

创业的时候,我才三十多岁,一转眼已经五十多岁,当爷爷了。2015年以前,一家三口一个月都没办法凑一张桌上吃顿饭。

做餐饮的,越是假期越是忙,全年无休,家家户户吃团圆饭时,正是我们忙碌的时候。什么年夜饭跟我们都没关系。

桂花城店刚开张的时候,除夕那天,我叫上爸爸妈妈、岳父岳母,想一起吃顿团圆饭。结果那天生意太火爆,座位都给客人了。

等到后来,也只有四个人的位子,大家只好分批吃。我让岳父岳母先吃。我爸爸不了解情况,很生气地说,为什么不让我吃饭?我也要吃!

这些年对老人的陪伴仍然很少,想想也挺心酸的。不过人生总是有得有失。还好他们都很支持、理解我。

对儿子我也有很多亏欠,从小到大很少陪伴。以前我不喝酒,为了儿子才学会喝酒。

儿子青春期的时候,要和同学去酒吧。

我是开明的老爸,当然不会阻拦,但小心脏也砰砰跳,还是担心的嘛。我就跟过去,买酒请他们喝。我也跟他们一起喝,一喝就会了,孩子们都叫我“uncle吴”。

“uncle吴”就是这么叫出来的。

我儿子不喜欢做餐饮,我不强求他,给他选择的自由。

我骨折了,儿子经常带着小孙子回来陪我。我觉得很快乐。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外婆家”吴国平:终于有机会静下来 好好整理21年创业经历”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马云的创业经历

马云的创业经历

经历 作文 日子 亲身经历 爸爸 妈妈 隧道 马云 板湖 公园 奶奶 姑姑 时候 老师 牙痛 小朱 臧克家 一件事 九年级 我爸爸 世界 一家 伯伯 人生 停车场 名词 咖啡 外婆家 天地 寒风

2020-05-01 #故事大全

马云的创业经历

马云的创业经历

经历,作文,日子,亲身经历,爸爸,妈妈,隧道,马云,板湖,公园,奶奶,姑姑,时候,老师,牙痛,小朱,臧克家,一件事,九年级,我爸爸,世界,一家,伯伯,人生,停车场,名词,咖啡,外婆家,天地,寒风

2020-07-26 #经典故事

吴国平:做一名“懂事”的中考家长 是孩子最大的幸福

吴国平:做一名“懂事”的中考家长 是孩子最大的幸福

孩子,中考,家长,帮助孩子,学会,考生,人生,信息,学校,都会,让孩子,任务,成绩,营养,身体,好的,学习计划,要学会,作业,家庭,小孩,才能,时间,目标,问题,事情,优点,优秀品质,压力,克服困难

2012-11-02 #短篇故事

吴国平:审题要仔细 谨防中考数学阅读理解类型问题

吴国平:审题要仔细 谨防中考数学阅读理解类型问题

阅读理解,问题,吉祥,正整数,类型问题,能力,分析,信息,定义,方法,材料,知识,新知识,公式,实数,构思新颖,中考,例题,关键,典型,定理,数学,应用型,本题,结果,考点,顶点,题目,应用,关键是

2008-10-01 #短篇故事

吴国平:重新看曹冲称象 就是数学思想经典运用

吴国平:重新看曹冲称象 就是数学思想经典运用

曹冲,曹操,数学思想方法,方法,问题,转化思想,数学,过程,转化为,办法,学生,思想,教师,石头,船身,数学学习,数学思维,做题,曹冲称象,大象,大臣,地方,大船,才能,数学知识,经典,水面,点儿,知识,精髓

2020-06-21 #故事会在线阅读

吴国平:你会几种三角形内角和证明方法?

吴国平:你会几种三角形内角和证明方法?

C.,三角形,内角和,方法,内角,数学思想方法,定理,已知,定理证明,延长线,数学,学会,平角,选点,数学问题,证明方法,如图所示,图形,学生,思维能力,技巧,问题,过程,数学学习,去解决,数与形,相互转化,在数,之和,具体内容

2016-02-07 #故事会在线阅读

吴国平:什么是函数?它拥有什么样的传奇故事?

吴国平:什么是函数?它拥有什么样的传奇故事?

函数,变量,定义,概念,数学家,方法,数学,自变量,来表示,欧拉,函数关系,关系,变数,图像,定义域,式子,意义,曲线,表达式,柯西,狄利克雷,莱布尼兹,一个函数,可以用,对应关系,数学学习,值域,公式,元素,才能

2009-09-06 #故事会

吴国平:你说吃饭又不用数学 但它却影响米的价格

吴国平:你说吃饭又不用数学 但它却影响米的价格

数学,函数,方法,情形,经济,发展,有关,二次函数,例子,净收入,外汇储备,本题,热点问题,分析,进口,比率法,为正,多大,中出,出租自行车,科技发展,干嘛,买菜,不等式,中考,传统,互联网,代入,从业者,关系

2013-06-24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