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朱元璋到底有没有学刘备“三顾茅庐”请刘伯温?

时间:2015-10-29

意思是对贤者以礼相待,对学者态度尊敬

提示:本文共有 208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礼贤下士”典出《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礼贤下士,圣人垂训;骄多矜尚,先哲所去。”意思是对贤者以礼相待,对学者态度尊敬。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最为看重“气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若想让他们真心归附,须得放下姿态,以礼相邀,若是以武力逼迫或者以金钱权势诱惑,必然会适得其反,“碰一鼻子灰”!

总而言之,真正的学者生有傲骨,纵然“清酒红人脸,财帛动人心”也无法使得他们有丝毫动摇,所以古之上位者对待大学者必然会“礼贤下士”,做足姿态,这方面做得最“出色”的当属刘备,他三顾茅庐,力请诸葛亮出山的事迹至今仍在广为流传,除刘备外,曹操也是个中高手,《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两句表明了他对于人才的渴望!

除刘备和曹操外,在民间传说中,明太祖朱元璋也是礼贤下士之人,曾效仿刘备三顾茅庐请来刘伯温,才开创了大明王朝这一“万世基业”!

此事是真是假?

明确告诉大家,朱元璋效仿刘备三顾茅庐请刘伯温纯属子虚乌有,一方面朱元璋只是粗通文墨,恐怕都不知道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另一方面朱元璋的性格就决定了他不是礼贤下士的人!

朱元璋起于微末,一路走来尝遍人生百味,阅尽世间百态,养成了嫉恶如仇,杀伐果断的性格,对他而言,武力才是决定性的因素,“枪杆子里才能出政权”,所谓的谋士之流根本入不了他的法眼!

直到朱升在至正十八年为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创基立国方略后,朱元璋才对读书人有所改观,后来朱升又向朱元璋推荐了刘伯温,就像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一样,但朱元璋却没有像刘备那样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而是随便指派了一个人带着财宝去请,结果可想而知,刘伯温断然拒绝,朱元璋本来也没将刘伯温放在心上,见他不来,也懒得理睬,但朱升等人锲而不舍的向朱元璋推荐刘伯温,朱元璋才又在至正二十年七月派人带着自己的亲笔信再去请刘伯温,也不知朱元璋在信中说了什么,这次刘伯温欣然前来,从此效命于朱元璋帐下!

也就是说,刘伯温是朱元璋以一封亲笔信请来的,不像诸葛亮那样是被刘备三顾茅庐请来的!不过虽然刘伯温“出山”的待遇比不上诸葛亮,才学却不逊色于他!

刚到朱元璋帐下的刘伯温就给了朱元璋一个大大的惊喜!

据《明史》所载,朱元璋请刘伯温主要是看在朱升的面子上,并不相信他有什么真才实学,但受礼聘而来的刘伯温却以“时务十八策”向朱元璋证明了自己的才能,并逐渐受到朱元璋的倚重,当他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将陈友谅和张士诚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时,朱元璋已经对刘伯温心悦诚服,并视其为自己帐下的首席智囊,凡事必先请教刘伯温,当时朱元璋还打着“小明王”韩林儿的旗号,刘伯温便建议朱元璋脱离韩林儿自立势力,但一定要以“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士,朱元璋采纳了刘伯温的建议,开始逐渐与韩林儿划清界限,事实证明刘伯温的建议是正确的,离开韩林儿的朱元璋犹如出笼的猛虎,势不可挡,势力犹如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最终消灭了大敌陈友谅和张士诚!

陈友谅和张士诚覆灭后,刘伯温又参与制定了朱元璋的灭元方略,最终一举成功,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据《明史》所载: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登基为帝,定都应天,国号大明,刘伯温因功被封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那么刘伯温在大明建立后有没有躲过“兔死狗烹”的结局呢?

大明初建时,朱元璋对刘伯温异常宠幸,当时确定处州税粮时,仿照宋制每亩加五合,唯独青田县除外,这是朱元璋特意下令“关照”的(青田县是刘伯温的故乡),目的就是让青田县的民众因刘伯温而自豪!

此时的刘伯温可谓是春风得意,位极人臣!但好景不长,刘伯温因为执法严苛,刚正不阿,处死了左丞相李善长最为宠爱的下属,李善长因为此事对刘伯温记恨在心,屡次在朱元璋面前诋毁中伤刘伯温,时间一长,朱元璋对刘伯温的态度开始改变了,后来刘伯温又因为求雨失败而被朱元璋大加斥责,刘伯温心知朱元璋对其已有猜忌之心,便趁着妻子病故的由头告辞还乡,临行之际告诫朱元璋不可将凤阳作为建都之地!

刘伯温走后不久,定西之役失利,朱元璋再次想起了刘伯温,召他赴京,对其大加赏赐,并命其官复原职,洪武三年,刘伯温升任弘文馆学士,同年十一月,又被封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

虽然位列伯爵,刘伯温却知朱元璋对其已无信任之心,便在受封伯爵的第二年急流勇退,告辞还乡!洪武八年,刘伯温感染风寒,朱元璋命胡惟庸带着御医前去探望,结果刘伯温喝了御医开的药后病情加重,更加痛苦,为此他向朱元璋暗示胡惟庸有意加害于他,没想到朱元璋漠不关心,只是不咸不淡的说了几句安慰的话,刘伯温心寒不已,感叹自己错投君主,同年六月,刘伯温病逝,享年六十五岁,葬在乡中夏中之原。

小结:

世人多将刘伯温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在民间也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但二人实在是命运不同,诸葛亮一生为刘备及后主刘禅所敬重,他本人病逝于北伐途中也算是死得其所,但刘伯温自始自终都只是朱元璋手中的一颗棋子,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虽然没有死在朱元璋的屠刀之下,却也丧命于胡惟庸这等宵小之辈,实在令人为其感到不值!

参考资料:《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明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朱元璋到底有没有学刘备“三顾茅庐”请刘伯温?”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刘伯温到底有多神?朱元璋摆鸿门宴 两句话救了自己和徐达一命

刘伯温到底有多神?朱元璋摆鸿门宴 两句话救了自己和徐达一命

朱元璋,徐达,兄弟,宴会,刘伯温,开国功臣,皇帝,疑心,刘伯,功绩,大臣,宴席,故事,百姓,眼睛,们一起,那些曾经,出生入死,都会,乞丐,下子,一秒钟,事实,和尚,军事家,几杯酒,冤魂,办法,后患,名义

2008-06-16 #故事会在线阅读

堪比刘备的三顾茅庐 朱元璋心目中的第一谋士是谁?不是刘伯温

堪比刘备的三顾茅庐 朱元璋心目中的第一谋士是谁?不是刘伯温

朱元璋,朱升,作秀,先生,称王,朱夫,邓愈,个人,礼物,张士诚,徐寿辉,朱夫人,陈友谅,则同,徽州,人道,力量,商人,将军,手下,结果,百姓,眼睛,积蓄,诚意,元军,于内廷,农桑,吴国公,可成

2010-09-03 #短篇故事

朱元璋去请刘伯温 不料被刘伯温冷冷地拒绝 李善长:不如杀了他

朱元璋去请刘伯温 不料被刘伯温冷冷地拒绝 李善长:不如杀了他

朱元璋,刘伯温,孙炎,李善长,红巾军,使臣,天下,刘伯,主帅,礼物,辞官,银两,请过来,过去的事,刘基,刘备,贵军,官一,人家,人人,兵多将广,写信给,功课,收入,大军,名士,官员,好感,好心,天数

2010-08-16 #长篇故事

朱元璋没让刘伯温当宰相 真相竟然是这样!

朱元璋没让刘伯温当宰相 真相竟然是这样!

朱元璋,刘伯温,刘备,诸葛亮,李善长,原因,集团,宰相,时候,工作,宋濂,张飞,章溢,胡惟庸,赵云,御史中丞,丞相,元老,天下,情商,文人,时期,核心,荆州,谋士,类似于,刘伯,关羽,刘与,多智

2009-03-24 #故事会

“神机妙算”的刘伯温 为何没有料到朱元璋加害于他?

“神机妙算”的刘伯温 为何没有料到朱元璋加害于他?

刘伯温,朱元璋,诸葛亮,刘伯,大明,江山,民间,陛下,刘备,刘基,比诸,葛亮,胡惟庸,一统,国运,御医,气数,烧饼,聘礼,一句话,却不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代帝,刘禅,刘家,卜一卦,古帝,张士诚,明朱,明志

2009-05-19 #经典故事

刘伯温死后 作为开国元勋 朱元璋为何刨了他的墓穴?

刘伯温死后 作为开国元勋 朱元璋为何刨了他的墓穴?

刘伯温,朱元璋,刘伯,决策,功勋,墓穴,律法,棺盖,江山,消息,开国,三分天下,诸葛亮,刘备,曹操,孙权,士兵们,李善长,葛亮,胡惟庸,马迁,天子,下朱,一生,乞丐,人为,传说,传奇,军师,作用

2015-02-21 #故事大全

刘伯温给朱元璋计策“先汉后周”就可以造成夺取天下的态势

刘伯温给朱元璋计策“先汉后周”就可以造成夺取天下的态势

张士诚,朱元璋,陈友谅,刘基,地盘,策略,部将,敌人,陈氏,先生,势力,力量,湖广,江西,地区,意见,战略,苏州,老家,领袖,元末农民起义,为什么呢,就是现在,有的人,这个人,乘虚而入,刘备,刘伯温,向东,周政

2008-01-21 #长篇故事

此人因水浒被朱元璋下狱 刘伯温出手相救 他才捡回一条命

此人因水浒被朱元璋下狱 刘伯温出手相救 他才捡回一条命

施耐庵,水浒,罗贯中,作者,朱元璋,托名,刘伯温,观点,钱塘,得中,郭勋,另一种,兴化,公元,古本,成书,民间,江湖,淮安,豪客,创作,正因为,这是因为,刘备,吴用,宋江,宗元贞,张飞,施之常,明洪武

2017-11-20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