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大别山红色家风故事展播之二十一——刘昌毅

时间:2015-11-10

河北省红色故事展播

提示:本文共有 418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1983年,刘昌毅回家红安乡看望乡亲

刘昌毅将军始终心系家乡,在自己生活极为清贫的时候,掏钱为家乡人民购买拖拉机,并且一直努力帮助乡亲解决用电、修桥、修路等问题。

坚守原则 公私分明

意志如钢的“军区司令员”

——刘昌毅将军

刘昌毅(1914—1999),原名刘昌义。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第二十七师七十六团副团长、团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军区第三军分区副司令员,太行军区南下第六支队司令员,河南军区第六支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第一纵队三旅旅长,第二野战军三纵队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铁道公安部队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旅顺基地司令员,青岛基地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北海舰队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刘昌毅在战场血战血拼,出生入死,功勋卓著,和平时期坚守底线,廉洁奉公,艰苦朴素,公私分明,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

坚守原则 十五年“奔驰”车锃亮如新

1984年,刘昌毅离休,享受大军区正职待遇。几乎是同时,一批战功卓著的老将军也都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经中央军委批准,有关部门为这些德高望重的开国战将们配备了一批崭新的“奔驰”轿车。配车之日,“奔驰”车一开回来,刘昌毅还未坐上新车试试,就把家里人和身边工作人员全都召集起来,说要开会。大家心里都明白,准是讲用车问题。其实,他就是不讲,也没人打算沾他的光。在家庭会议上,刘昌毅十分严肃地重申了用车规定,除了他工作和看病用车外,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使用他的车,连司机也不能例外。

1997年,和刘昌毅同时配车的人差不多都又换了新车。不换不行了,有的已经跑了20多万公里。刘昌毅提出,他的车不用换。别人以为他是喜欢“奔驰”,他说不换,就随了他的意。

1999年,刘昌毅病逝之后,有关部门派人上门验收那辆“奔驰”。令人惊讶的是,配车15载,那辆“弃驰”轿车仍然锃亮如新,里程表指针准确无误地指着26000公里。

整整15年,却只跑了26000公里!

这简直有点让人难以置信,但却是铁的事实。验收车辆的同志详细了解用车情况后,十分感动。他们比谁都清楚,时下公车私用屡禁难止,一人配车全家沾光的现象并不鲜见。刘昌毅在用车问题上始终不渝地坚守原则,着实难能可贵,如同一座令人敬仰的精神高山!

公私分明 艰苦朴素任何小事严格要求

刘昌毅在北海舰队任司令员时,经常接待外国军事代表团。英国、泰国、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的海军将领多次率团来访,每次都会给刘昌毅带来一些礼物。出于外交礼仪,礼物当然要收下。但不管是名牌手风琴,还是精美的刀具、枪支等等,刘昌毅收下之后总是立即交公。

青岛是著名旅游胜地,疗养院也多,刘昌毅的一些老战友自然少不了要到青岛来度假或疗养。刘昌毅是个非常讲义气重感情的人,总是热情招待。按说,舰队有招待所,请客很方便。但刘昌毅从来都是在家里请客,一切东西自己花钱买。堂堂一个司令员,酒菜差了摆不上桌,自然得弄好点。另外,还要特意买上几包好烟。刘昌毅自己抽烟向来不讲究,当然也想抽好烟,只是买不起,没办法讲究。自从1965年抽过贺龙给的一支大雪茄,他就喜欢上了雪茄烟。古巴雪茄烟闻名遐迩,太贵了,他想都不敢想。他抽的雪茄烟是四川产的,“工农”牌,两毛六分钱一包。这样的烟自己抽还可以,经济实惠,招待客人就有点拿不出手了。

刘昌毅家里人口多,负担重,全指望他的工资吃饭。他经常在家里招待客人,日积月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弄得经济上时常提襟见肘。家里人想劝劝他,都不敢。因此,一见来了客人,家里人尽管都很热情,心里却不免暗暗叫苦。不是小气,确实有点负担不起。

在北海舰队,刘昌毅一家是有名的“困难户”。有一次,济南军区后勤部部长来到北海舰队,得知刘昌毅司令员家庭经济困难情况,出于关心,就专门去找刘昌毅。“刘司令员,你的工资不算太高,家里人都要靠这点钱生活,你经常在家里招待客人,经济上可吃不消啊!”后勤部长说。刘昌毅淡淡一笑:“都是老战友,人家大老远来了,不招待怎么行?”后勤部长又说:“你的老战友都是兄弟部队首长或地方上的领导,有的还是来交流经验了解情况的,按照军队内部接待规定,你可以打声招呼让招待所给安排,没必要自己花钱在家里请客。”刘昌毅脸一冷,很不高兴地说:“公是公,私是私,我请客,让公家花钱,那成什么体统?如果我开了这个头,以后部队还怎么管理?”后勤部长果愣着,一时没话说了。

刘昌毅见后勤部长有点尴尬,便放缓了语气说:“你来给我谈,关心我的生活,我非常感谢。但违犯原则的事我不能干,就是打个擦边球也不行。你是管钱管物的人,希望你在工作岗位上也要把好清政廉洁这道关。”这位后勤部长连连点头,后来对人讲起此事,总是由衷地赞叹:“刘昌毅的原则性,像钢铁一样硬!”

对家人刘昌毅要求严格。有一次,刘晓琨准备搭火车回青岛探家,特意提前打电话告诉爸爸。刘昌毅很高兴,却不说派车接站。刘晓琨说,准备了大包小包的东西,有孝敬父母的,也有送给兄弟姐妹的。刘昌毅更高兴了,夸晓琨懂事,但仍然不提接站的事。刘昌毅当然清楚,火车站离家有很远的路。儿子探家纯属私事,公家的汽车配给他是办公用的,与家里任何人都没关系。寒冷的夜晚,刘晓琨在青岛下了火车,将大包小包弄出车站,找个地方先存起来,然后急急地往家赶。回到家里,先向爸爸报个到,然后悄悄地借一辆自行车。尽管爸爸的汽车就在门前停着,他也不敢用,一直折腾到深夜才用自行车将东西驮回家。

严管厚爱 用严格要求去爱身边每一位人

对待家人刘昌毅要求严格,他的教育理念是:松是害,严是爱。

刘昌毅有6个儿女,大儿子刘伊林,二儿子刘建安,三儿子刘晓琨,四儿子刘辉,大女儿刘安利,小女儿刘晓红,和和睦睦的一个大家庭。刘昌毅深爱着自己的每一个儿女,但他的爱法与别人不同,要求极为严格。他经常教育子女不能忘本,说自己是放牛娃出身,是个裁缝学徒,当年村里随他去当红军的20个人全都牺牲了;今天的一切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一点永远都不能忘。要牢固树立远大理想,坚定革命信心,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斗争也是复杂的,但共产党总是能够不断纠正自身的缺点和错误,领导革命走向更大的胜利,理想和信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要努力学习,学革命理论,学科技文化,也要学做人;做人必须诚实,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光明正大襟怀坦白。要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坚持原则,少说多做,不谋私利。

无论是在北海舰队,还是在南京军区和广州军区,刘昌毅从来没有为自己的儿女向组织伸过手,也不曾让任何人特意关照自己的儿女。儿女们也都养成了习惯,遇到困难要靠自己想办法克服,成长进步得靠自己努力争取,谁也不敢指望爸爸出面去帮自己说句话。

刘昌毅、徐健与子女在旅顺的合影

家庭教育,是人生最重要的课堂。刘昌毅言传身教,使儿女们自小就深受他的影响。他的六个儿女分散在四面八方,有的在部队任职,有的在地方工作,个个都能积极上进,严于律己,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朴实勤恳,事业有成。

对于儿媳妇,刘昌毅也同样要求严格。刘晓琨的爱人赵荣光头一回到家里来,就结结实实挨了一顿批评。赵荣光的爸爸苏民是海军烟台基地政委,资格很老,文化水平也很高,参加革命之初是我党地下工作者。他原本姓赵,为适应当时隐蔽战线斗争的需要,改姓更名为苏民。在军营中长大的赵荣光聪明漂亮,热情爽朗,具有大家闰秀风范,处事待人细致周到,落落大方,有口皆碑。她以准儿媳的身份头一回上门,家里自然充满了欢乐。刘昌毅和苏民非常熟悉,对未来的儿媳妇赵荣光也非常满意,但规矩不能破,必须认认真真谈次话。谈话,主要是提要求和希望。刘昌毅和赵荣光谈得很认真,关于学习、工作和生活等等,简单一说就是三五条。末了,他问赵荣光记住没有。按照正常程序,赵荣光该说记住了,接下来当然还得复述上一遍。

赵荣光是头一次上门,对刘昌毅的湖北红安口音不太适应,加之有点紧张,于是就实话实说:“爸爸,我……没听懂…“什么?没听懂?你是没有注意听!”刘昌毅大发雷霆,劈头盖脸将赵荣光狠批评一通。赵荣光哭了,哭得很伤心。没想到头一回上门就被严厉呵斥,她觉得自己有一百条理由感到委屈。从小到大,何曾受过这样的委屈?她越想越伤心,躲到屋里哭得像个泪人儿,赌气不出来,连饭也不吃了。

刘昌毅却不让步,反而更加火了,说赵荣光不接受批评,有错不认错是错上加错!刘晓琨和兄弟姐妹们都来劝说赵荣光,徐健也亲自上前好言安慰。然而,大家众口一词,都劝她赶快认错,说爸爸就是这样的脾气,不做检讨不认错肯定不行。赵荣光无奈,只好擦掉眼泪像个小新兵似的主动去做检讨。她承认自己是没有认真听,主要原因是态度不端正,挨了批评闹情绪,小姐脾气更不对。

刘昌毅原谅了赵荣光,说知道错了改了就好。不过,事情并不算完,谈话得从头再来。刘昌毅又把要求和希望重说一遍,问听懂没有。赵荣光说,懂了,并且马上主动将内容复述一遍,准确无误。

“认真听和不认真听,结果就是不一样!”刘昌毅抓住了铁的证据,又借题发挥教导说:“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态度一定要认真,毛主席说,‘共产党最讲认真’”!

刘昌毅不但对家人要求严格,对身边工作人员要求严格,也是出了名的。无论是公务员、炊事员,还是司机,凡是换了新人,他必亲自谈话,有针对性地提要求,谈希望,规定上三五条,明确告诉你,一定要牢记。你说记住了,当场就要考一考:“给我复述一遍!”真记住了,就得严格遵守。谁若不小心,违反了规定,他批评人绝不会留情面。

刘昌毅是铁血战将,也是极其严厉的家长。他在战争年代领兵打仗气势盖敌,所向披靡,被战火烧燎出的暴烈脾气,似乎永远难改,平时极易动怒。为此,著名将军书法家魏传统特意大书“制怒”二字,装裱成三尺条屏,并特意注明“书此共勉,以赠刘昌毅同志一哂”。刘昌毅深知魏传统的好意,也深感“制怒”必要,特意将此条屏挂在室内进门处,以便出来进去能够经常自警自省自律。应该说是有效果的,但要让刘昌毅彻底改变也难。铁血战将脾气大,本色如此!

刘昌毅的

记 者:

编 辑:汪 冠 王 芳

审 核:刘胜娥 李雯婷

声明:最红安微信公众号所有内容,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对于未经许可擅自转载的,我们将依法追责!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大别山红色家风故事展播之二十一——刘昌毅”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大别山红色家风故事展播之二十四——郑行瑞

大别山红色家风故事展播之二十四——郑行瑞

郑行瑞,经营,七里坪,革命,斗争,工农,黄麻起义,粮油,黄安,鄂豫皖,红色,工会,根据地,武汉,红军,组织,地主,工作,兄弟,地区,工人,豆腐,革命军,银行,鄂豫边,陈定侯,黄安县,中国共产党,一家,上海

2020-06-19 #故事阅读

大别山红色家风故事展播之二十四——郑行瑞

大别山红色家风故事展播之二十四——郑行瑞

郑行瑞,经营,七里坪,革命,斗争,工农,黄麻起义,粮油,黄安,鄂豫皖,红色,工会,根据地,武汉,红军,组织,地主,工作,兄弟,地区,工人,豆腐,革命军,银行,鄂豫边,陈定侯,黄安县,中国共产党,一家,上海

2009-11-07 #长篇故事

大别山红色家风故事展播之二十四——郑行瑞

大别山红色家风故事展播之二十四——郑行瑞

郑行瑞,经营,七里坪,革命,斗争,工农,黄麻起义,粮油,黄安,鄂豫皖,红色,工会,根据地,武汉,红军,组织,地主,工作,兄弟,地区,工人,豆腐,革命军,银行,鄂豫边,陈定侯,黄安县,中国共产党,一家,上海

2007-10-01 #小故事

大别山红色家风故事展播之二十四——郑行瑞

大别山红色家风故事展播之二十四——郑行瑞

郑行瑞,经营,七里坪,革命,斗争,工农,黄麻起义,粮油,黄安,鄂豫皖,红色,工会,根据地,武汉,红军,组织,地主,工作,兄弟,地区,工人,豆腐,革命军,银行,鄂豫边,陈定侯,黄安县,中国共产党,一家,上海

2012-12-02 #故事大全

大别山红色家风故事展播之二十四——郑行瑞

大别山红色家风故事展播之二十四——郑行瑞

郑行瑞,经营,七里坪,革命,斗争,工农,黄麻起义,粮油,黄安,鄂豫皖,红色,工会,根据地,武汉,红军,组织,地主,工作,兄弟,地区,工人,豆腐,革命军,银行,鄂豫边,陈定侯,黄安县,中国共产党,一家,上海

2011-01-19 #故事大全

大别山红色家风故事展播之十四——周家姆

大别山红色家风故事展播之十四——周家姆

周家,王树声,红军,王政,王良,革命,干娘,敌人,丈夫,大儿子,河南,生活,王正道,一带,代英,侄子,儿子,干部,大娘,少将,张店,立脚点,联络处,组织,苏维埃,豆腐,顺河,二儿子,四儿子,小战士

2009-02-26 #故事大全

大别山红色家风故事展播之二十九——周世忠

大别山红色家风故事展播之二十九——周世忠

周世忠,老人,母亲,将军,周诗,团长,主任,司令员,同志,副司令员,革命,军事学院,苏维埃政府,教授会,儿子,兄弟,区委,参谋长,尽孝,敌军,红安,老人家,骨灰,回家,世忠,周昌,周春山,周茂,寻母,黄安县

2020-06-19 #经典故事

宣传工作六安市大力继承红色革命文化

宣传工作六安市大力继承红色革命文化

红色,精神,六安,故事,党史,老区,组织,好家风,六安市,家风,宣传,活动,习近平,金寨,志愿服务,深入推进,革命遗址,革命旧址,总书记,宣传教育,基层,大别山,干部群众,著作,创作,等一批,红色文化,红色资源,组织开展,月定

2019-02-04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