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说到就要做到 知行合一究竟难在哪里呢?

时间:2015-12-06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提示:本文共有 202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什么道理都懂,可就是活不明白,知道了不去按其做好,而是该怎么样还怎么样?如今是互联网时代,也是知识爆炸的年代,人们获得各种知识和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了,认识和理解事物的能力也很强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懂得一些道理,但就是知道了不去做,不能做到知行合一,知道了做不到,有的口是心非,有的言行不一,依然是我行我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状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从大的方面来说:

1、一个人要做到知行合一是有难度的。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知道了什么是知行合一,就可得知一个人要做到知行合一,是有很大难度的,并不是我们每个人知道了就能做到的,知行合一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需要有很高的人生思想境界,由此,一个人要学习、学习、再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2、知道与做到也是需要时间过程的。一个人对某一事物的认知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知道了其中的道理,要按其道理去行动是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的。需要经过学习,实践,学习、再提高等过程,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影响自己的行为。这是一长期的过程,其中还会出现反复,这就是人生,这也是现实社会,如果一个人明白了什么道理就能马上去执行,那这个社会就好管理了,人的素质也就很高了。

二、从实践方面来说:

1、手指伸出都有长有短,人的素质有高有低。有的人知道了道理,但不愿付出实际行动,主要就是怕吃苦、怕吃亏,不想付出。比如“不能迟到早退”一个人从小就知道这个规矩,可的人冬天怕冷怕起早床,起床时总是慢慢吞吞,这样不迟到才怪呢?有的人就是改不了这种不良习惯。执行规章制度也好,做一个好人也罢,首要的条件就是做人要勤奋,要乐于付出,可有的人总是不愿意付出,便成了只说不做的人,这就是人的素质低的问题。

2、受到外来的诱惑,不能坚持做好自己。市场经济灯红酒绿,各种诱惑扑面而来,有的人经不住诱惑,不能坚持自己的良好行为,大多人都知道读书学习有利于自己的成才,但又经不住诱惑,听到了麻将声,或者“三缺一”,最终还是放下了手中的书本,沉迷于打牌和玩乐中,将自己的人生梦想忘掉在脑后,这样的人就是忘记了初心,没有坚持做好自己。

3、攀比心理作怪,随大流跟着感觉走。如今有不少人无论干什么事情总是看着别人,没有自己的主见,忘掉了自己的人生经验,将自己学的知识全丢在脑后,看别人怎样做,也跟着怎样做,如此随大流就失去了自我的能力。比如,有的人在马路上等红灯,起先很规矩很老实,当见有人撞红灯后,自己也跟着去撞红灯,这样的现象经常可以在马路上看到。这是最典型的随大流,不做好自己。

4、有的人总是只说不做,惟利而图。社会上有极少数人,以 玩世不恭心态度看待社会,看待自己的人生,总是认为,经济社会不能做老实人,做老实人会吃亏,做人只有圆滑些才吃得香。于是有的人将诚信丢在了脑后,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投机取巧,迎合别人,有的人只会耍嘴皮子,只说不做, 真可谓是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如此之人,在别人眼中成了能说会道有本事的能人。

5、受不良社会的影响,有的人不愿意做老实人。在现实中,老实人成了无用的代名词。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老实人也想改变自己老实的现状,学得变成耍滑起来。有的弄虚作假;有的说假话,这成了不少人的处事经验,成了某些人的“攻关学”,于是,办事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不讲诚信,如此经商,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6、侥幸心理作怪,总是喜欢惟我所用。生活中,不少人将规章制度惟我所用。这既是一种不正常的心态,也是一种侥幸心理在作怪,自已违规了以为只有我知,天不知地不觉。“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谁都知道这个理,可有的人就是抱着侥幸心里,也许今天没有交上路警来查的,结果正好查了,一个酒驾使人后悔莫及!这样的人现实中很多。做人最可怕的就是一种侥幸作怪。

三、怎样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呢?

一是人生要有坚定理想和目标。有了目标,就要咬住不放松,不达目标不罢休,这样才能坚定走自己的路,不忘初心,永往直前。

二是做人要见贤思齐,改正自己的不足。三人行必有吾师,一个人要学习身边人的优点,而不是学习别人的缺点,只有学习别人的长处,就会弥补自己的短处,这样就会使自己变得更丰满、更加强大。

三是做人要有自律精神,严格要求自己。现在这个社会就是如此,你越自律,就越优秀,越优秀就越活更潇洒,这就是人生的良性循环,一个能自律的人,一个勤奋学习的人,就会抢先一步,走在别人的前头,这样就会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四是做人要强化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和差距,这就需要学习,尤其是要从提升素质上下功夫,要加强道德素质的修养,做到自强不息,更要厚德载物,有了这样的素养,你的思想境界就提升了一大步,这样你就有了品质,有了格局,你就是一块品牌了,别人就很难超越你了。

做人需要知道,更需要做到,只有做到了,你才会更有优势,更加优秀。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说到就要做到 知行合一究竟难在哪里呢?”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故事 知行合一的完美体现

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故事 知行合一的完美体现

内化,外化,教育,客体,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主体,行为,范畴,思想品德,思想,过程,阶段,J.,品德,社会,个体意识,教育过程,转化为,关系,个体,动作,成果,徐志远,和发,思想政治教育学,作用,含义,基础,意义

2012-10-16 #经典故事

精读 |《知行合一》: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南赣剿匪(二)

精读 |《知行合一》: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南赣剿匪(二)

王阳明,池仲,蓝天,良知,土匪,左溪,巡抚,书院,王明阳,谢志山,地区,心学,盗贼,道德,政府,衡水,部队,王琼,王阳,十一月初一,一面,光明,办法,匪患,地方,广东,根据地,用心,赣州,孔孟

2019-06-09 #短篇故事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巴比,先生,售票,爱迪生,小孩,听不到,声嘶力竭,利普,奥克拉荷,马市,路易斯,和你一起,医师,大人,差别,律师,彩券,柜台,时刻,榜样,派翠西亚,阳光普照,父亲,男孩,道德感,生活,两个儿子,上一篇,下一篇,为每一个

2009-07-26 #故事会在线阅读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王阳明,阳明,王守仁,出生于,明宪宗,王华,远觉,别号,儒家,佛家,作诗,便道,哲学家,四书五经,教育家,心学,家世,开蒙,山大,悟性,流派,父亲,状元,道家,进步,字伯安,中国历史上,代表人物,浙江余姚人,比较晚

2019-11-02 #故事大全

知行合一 难在哪

知行合一 难在哪

工作,行动,对自己,实习生,原因,结果,逻辑,我有个,丈夫,可能性,家庭,摄影师,朋友,理想,精力,问题,很多人,闭着眼睛,上都,都会,份文件,上下文,任务,个人,代表,人生,名校,口头禅,判词,创意

2019-02-05 #短篇故事

知行合一立起党员先锋形象

知行合一立起党员先锋形象

党员,精神,规矩,始终把,使命,强军,政治,纪律,习主席,党员干部,核心,党忠诚,在讲,党中央,知行合一,先锋,信念,作风,伟业,形象,共产党人,品德,底线,境界,干事,责任,立起来,兴军,和政,常思

2009-12-13 #故事会

学习黄河故事 践行知行合一

学习黄河故事 践行知行合一

黄河,展厅,治河,黄河博物馆,队员们,毛主席,才能,民族,沙模,铭记于心,展示了,缩影,中华,世代,大门,图画,博物馆,千秋,人们,义务,事情,典籍,伟大领袖,图片,历史,团队,地理,地区,成员,奉献精神

2019-01-08 #故事大全

又关于知行合一的例子

又关于知行合一的例子

陶行知,教师,学生,才知道,行知,不再是,例子,方式,知行合一,石头,知识,认识论,陶先生,中得,文浚,王阳明,发现了,好的,先生,他用,亲知,书本,主体,主人,人民,原名,动词,化学课,大学,参与者

2009-04-02 #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