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莫言携获诺奖后首部新作《晚熟的人》重返读者视野

时间:2015-12-09

此时,距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已经过去整整八年,距他出版上一部小说也已过去整整十年

提示:本文共有 167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新华网北京7月31日电(记者 王志艳)7月31日,莫言携最新小说集《晚熟的人》重返读者视野。此时,距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已经过去整整八年,距他出版上一部小说也已过去整整十年。

《晚熟的人》中,莫言根植乡土,塑造典型,用十二个故事讲述获诺奖后的里里外外。十二个故事有喜有悲,有荒诞有现实,从上个世纪到当下社会,从历史深处步入现实百态。这一次,莫言将笔触延伸得很长、很远,但距离读者又是如此的紧密、亲近。

那个“讲故事的人”回来了

莫言曾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在这本蕴积了近十年的新作中,莫言改变了他一贯的讲故事的方式,既延续了以往的创作风格,又明显注入了新的元素——汪洋恣肆中多了冷静直白,梦幻传奇里多了具象写实。

他的眼光转向了那些最平凡最不起眼的小人物。他们过于真实,仿佛就是从我们身边走出来的人物。正是这样一群人,组成了时代演进中的“常”与“变”。莫言讲述的不是某一个人的故事,而是时代的潮起潮落。

不同于以往所有的作品,莫言第一次引入了当下社会的“新人”。在《红唇绿嘴》中,莫言塑造了一个网络“大咖”高参的形象。高参深谙互联网运作规律,最擅长胡编乱造、添油加醋,靠贩卖谣言发家致富。莫言借高参之口写下:“在生活中,一万个人也成不了大气候,但网络上,一百个人便可以掀起滔天巨浪。”

这依旧是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的故事,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个用童年经验和想象力织造的高密东北乡早已一去不复返。对于故乡的变化,莫言很坦然:“将逝去的留不住,要到来的也拦不住。”

打破现实与虚构的界限,旁观人生百态

莫言讲故事向来爱用第一人称“我”,《晚熟的人》延续了这一习惯。不同的是,这12个故事中的“我”大都借用了作家本人当下的年龄和身份,莫言真正将自己写进了故事里,毫不避讳地向读者敞开了获得诺奖后的生活。

读者随着小说里的这位“莫言”,获奖后回到高密东北乡,发现家乡一夕之间成了旅游胜地,《红高粱》影视城拔地而起。“还有我家那五间摇摇欲倒的破房子,竟然也堂而皇之地挂上了牌子,成了景点”。每天都有人来参观,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甚至还有不远万里前来的外国人。

莫言获奖后的经历真的像小说中写的那样,火了、忙了,不仅自己火、自己忙,还带着老家高密东北乡也跟着忙了起来。读者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书中的“我”就是莫言本人。

于是莫言讲的故事中的人和事,看上去也有点像是真人真事。亦真亦假,打破现实与虚构的边界,这正是莫言想要的艺术效果。对于这一安排,莫言解释说:“小说中的莫言,实际上是我的分身,就像孙猴子拔下的一根毫毛。他执行着我的指令,但他并不能自己做出什么决定,我在观察着、记录着这个莫言与人物交往的过程。”

小说中的“莫言”更像一个故事的寻访者和记录者,偶然路过人生百态,对争执不予置喙,对善恶不妄定论,始终冷静,始终淡然。作者的价值观始终深藏在文字背后,这些故事也因为“莫言”的介入更接地气,更加精彩。

身在“枷锁”之中,仍旧坚持作家使命

相较于过去的创作,《晚熟的人》少了很多血气方刚剑拔弩张,更加沉静平实,幽默松弛,这与莫言自身的写作状态不无关系。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莫言的写作状态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面对公众的关切和质询,2017年,莫言接受本网专访时谈到,他“没有偷懒,一直在写。有诗歌、有小说、有散文,也有剧本……”

随着《晚熟的人》问世,“闭关”了太久的莫言终于给出了实实在在的答案:“获奖八年来我一直在创作,或者在为创作做准备。”

作家苏童说,诺奖之于莫言是“桂冠”也是“枷锁”,伴随获奖而来的是无形的压力和无尽的琐事,一度使他无法持续创作。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莫言获奖后去了全世界至少34个不同的城市,参加过26次会议、18次讲座,题了几千次字,签了几万个名。特别是在获奖后最初的2013年,莫言忙到一整年连一本书都没有看。

然而即使身在“枷锁”之中,莫言仍旧坚持了一个作家的使命。在这八年里,他到过很多地方旅行考察,依旧时刻关注着家国的变迁,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并付诸文字。“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你所做的事,都可能成为小说的素材或灵感的触发点。”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莫言携获诺奖后首部新作《晚熟的人》重返读者视野”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讲故事的人回来了 莫言携新作《晚熟的人》重返读者视野

讲故事的人回来了 莫言携新作《晚熟的人》重返读者视野

莫言,故事,获奖,作家,小说,读者,创作,晚熟,人物,诺贝尔文学奖,高参,作品,新作,时代,枷锁,高密东北乡,个人,人事,人和事,坐标,故乡,来源,网络,讲故事,讲故事的人,苏童,部中,家国,已售完,破房子

2015-08-09 #故事会

晚熟的人(诺奖得主莫言新作)

晚熟的人(诺奖得主莫言新作)

作者,坏人,故事,幸福感,好的,口哨,莫言,火把,红唇,不知道自己,知道自己,认为自己,有点意思,壁立千仞,作品,乡村,人心,以飨读者,农村,兴趣,入口,佳作,名誉,名家,掩卷,小时候,奖赏,感觉,年代,晚熟

2017-06-23 #故事会在线阅读

反映凡人与时代:莫言诺奖后首部作品《晚熟的人》出版

反映凡人与时代:莫言诺奖后首部作品《晚熟的人》出版

莫言,故事,新作,小说,晚熟,现实,读者,新华社,北京,作品,乡土,人物,作家,文学奖,平凡人,年龄,拔下,指令,方式,记者,社会,百态,眼光,第一人称,视野,诺贝尔文学奖,讲故事,里里外外,身份,过程

2008-11-06 #长篇故事

讲述获诺奖后的故事 莫言新作《晚熟的人》出版

讲述获诺奖后的故事 莫言新作《晚熟的人》出版

莫言,故事,小说,晚熟,获奖,作家,创作,作品,读者,诺贝尔文学奖,高参,高密东北乡,现实,获诺奖,个人,人和事,人物,桂冠,枷锁,状态,社会,网络,宋燕,燕都,苏童,人民文学出版社,家国,破房子,新作,中国籍

2013-10-13 #故事会

诺奖作家莫言新作《晚熟的人》:时代变了 新故事照旧精彩

诺奖作家莫言新作《晚熟的人》:时代变了 新故事照旧精彩

莫言,故事,晚熟,人物,网络,读者,作家,摩西,柳卫,高参,对方,小说,火把,红唇,谣言,文革,个人,人性,写实,口哨,变身,基督教徒,时代,方式,旧居,水军,遭遇,高密东北乡,彼得,来买

2014-02-19 #故事阅读

莫言携诺奖后新作加入“都来读书”计划 在抖音寻找“晚熟的人”

莫言携诺奖后新作加入“都来读书”计划 在抖音寻找“晚熟的人”

莫言,晚熟,小说,故事,短视频,新作,精神,读者,创作,作家,代表,作品,新书,交流,人民文学,这样的人,多采,李敬泽,部中,第一时间,第一人称,主角,串起,中国,书名,事实证明,人们,创作者,傻事,典型人物

2020-07-17 #经典故事

「原创」获诺奖后首部新作《晚熟的人》发布会上 莫言回应了这些问题

「原创」获诺奖后首部新作《晚熟的人》发布会上 莫言回应了这些问题

莫言,作家,小说,文学,读者,晚熟,人物,历史,故事,不一样,时候,新书,个人,作品,身份,获奖,年龄,网络文学,创作,变化,生活,都会,作为一个,这个视角,农村,方式,时间,视角,问题,直播

2015-05-26 #故事大全

“讲故事的人”莫言回来了 获诺奖后的生活被写进新作《晚熟的人》

“讲故事的人”莫言回来了 获诺奖后的生活被写进新作《晚熟的人》

莫言,故事,晚熟,小说,获奖,作家,工分,高密东北乡,劳模,时代,读者,创作,高参,人民文学出版社,我姐姐,作品,人物,现实,诺贝尔文学奖,老韩,钱江晚报,个人,人和事,坐标,新作,新人,文学,枷锁,桂冠,炉膛

2013-12-04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