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有种独立 叫“怕麻烦别人”:心理学剖析“独立”背后的心理防御

时间:2015-12-18

她在过去的半年中经历了很多坎坷,以至于我见到她时吓了一跳:她不但明显的瘦了,而且连说话的时候,似乎都很难集中注意力,一开口就控制不住的带着哭腔

提示:本文共有 427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前段时间,见到了一个许久未见的一起学心理的同学。她在过去的半年中经历了很多坎坷,以至于我见到她时吓了一跳:她不但明显的瘦了,而且连说话的时候,似乎都很难集中注意力,一开口就控制不住的带着哭腔。

知道她在过去这段时间的经历之后,我半开玩笑的说:你出了这么大的事,怎么不和大家说呢?你可以找我啊,我虽然比不了李老师,能做你的心理督导,但是解个闷总可以吧。她嘴角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带着抑制不住的哭腔说:我觉得大家都挺忙的,不愿意打扰大家。

这是一个崇尚自由、民主、独立的时代,尤其是对于很多女性来说,“独立”已经赫然成为新时代女性的标签。毫无疑问,独立是人格发展到较高水平的表现,只有在精神上保持独立的人,才能像一个真正的“成年人”那样自我负责,但在现实中,很多人对于“独立”的理解实际上是有偏颇的,比如把“万事不求人”当成独立就是一种常见的误解。所以,今天这篇文章,我就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究竟何为真正的独立?此外,对于“开口无能”、“求人无能”、和“合群无能”的“独立者”,他们背后的心理机制是怎样的?又该如何改变?

01 人格独立的三个维度

人格独立,首先建立在“分离”的基础上——“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只有父母对子女的爱,以分离为终点”,这句话道出了成长的真谛,即一个人在完成了精神上的“弑父杀母”之后,才意味着ta真正的获得了独立。否则,就永远和父母保持着共生、粘稠的关系。

其次,人格独立建立在准确的自我认知基础之上。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刻着的那句箴言“认识你自己”,深刻的揭示了贯穿一个人一生的主题。

自我认知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终生课题,一个人精神的独立,需要建立在准确、客观的自我认知的基础之上,形成独立的自我认知,意味着面对真实的自己,独立探索人生的意义。

第三,人格的独立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进行考量:

思想独立:不人云亦云,具有批判性思维行为独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决定自己下精神独立:能够自我负责

在这三个维度当中,自我负责是“独立”的核心和基础。这四个字可谓内涵深刻、含义广泛。一般而言,我们比较容易理解“自己犯的错自己承担责任”这个层面的自我负责,但其实自我负责的内涵远不止这些。

比如:情绪的自我负责。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是“你这样做,让我生气”的逻辑,不管是亲密关系,还是父母对孩子,似乎自己的情绪都是受到外界环境影响的产物,这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不能为自己的情绪自我负责的表现。“我的情绪我负责”,只有深刻的理解这句话的内涵,才有可能从消极依赖的人生态度,转变为积极、可自我选择的人生。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家中曾经被盗,丢失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忙写信安慰他,劝他不必太在意。罗斯福给朋友写了一封著名的回信:“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生活。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的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自我负责”的例子,普通人可能会因为被盗而懊恼、悲伤,这实际上是将自己情绪的选择权交给了窃贼,但罗斯福却使用积极心态,将自己的情绪反应扭转为更具建设性的方向。

在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成年人的不能自我负责。比如家长经常和孩子说:你怎么又犯错?这件事妈妈讲过多少次了?! 其实,家长这样说的潜台词,就是让孩子承犯错的责任,言外之意是“妈妈没有错,因为妈妈已经讲过很多次了(已经尽到了教育的责任)”,这就是一种无意识的逃避责任的行为。

也许有人会问,难道不是这样吗?难道不应该让孩子自己犯错的承担责任吗?答案是,如果非要说家长对孩子有责任的话,那么父母的责任是“以孩子能吸收的方式教会孩子”,家长自以为自己提示过几次,或者讲过几次孩子根本听不懂的大道理就算尽到了教育的责任,这其实是一种误区。当家长把孩子推出去独自承担后果的时候,懵懂中的孩子感受到的是被抛弃的恐惧,同时也能接收到父母潜意识里传递出来的“逃避责任”的信号,自然,孩子也会模仿父母成为一个不愿(不能)自我负责的人。

没有自我负责的精神,就根本谈不上人格的独立。

02 独立的误区

很多人对“独立”的理解,都局限在“我自己可以挣钱,经济独立”、“我已经搬出父母家,独自组织小家庭”或者“我生活自理,能独自照顾自己”等方面。

这种对独立理解的误区,实际上是混淆了“独立行为”和“独立人格”的概念。

真正的独立来源于精神世界,而行为上的独立是精神独立的外在表现,但是有独立的行为≠精神独立。

除此之外,最常见的关于独立的误区,是把“万事不求人”当成独立。现在社会上有一个词叫做“女汉子”,本意是指力气更大、更有能力独自做一些事情的女孩,但是很多女汉子却活成了“万事咬牙坚持,绝不开口求人”的伪独立者。

这种状态,本质上是一种心理上的防御,是处在心灵闭合(封闭)状态下的行为反应,但很多人对此认识不清,反倒对自己的“独立”产生了一种悲壮的骄傲感,这种独立,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的孤独。就像我在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位朋友一样,她能干、要强,也是非常好的人,但是她的心却是封闭的,里面藏着一个孤独的小孩。

03 伪独立:背后的心理机制

在一本讲述情感忽视的书中,有一个自测题,可谓句句扎心。

是否有时感觉和家人、朋友格格不入?对不依赖他人感到骄傲不喜欢求助于人,有事自己扛朋友或家人会抱怨你冷漠疏远感到自己还未发挥出生命的潜能经常希望自己独处……

我有理由相信,基本上所有的“伪独立”者在这组测试中都会感觉到每个字都像是在说自己。实际上,这就是把“不求人当成独立”的人的内心世界的写照。

这类人的心理机制,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当然这几类实际上是互相交叉和关联的)

防御:认为外界充满危险投射: 将自己的敌意投射给别人封闭: 自己的空间内自己解决才是安全的羞耻 :向他人求助会显示出自己的弱小,勾引出自己内心的羞耻感自卑: 维护脆弱的自恋(完美人设)

总体而言,这类人都在早年的抚养经历中遭受过父母的情感忽视,在依恋关系和安全感方面有程度不同的匮乏,这使得他们的人格发展停留在比较早期的阶段,不敢、也不能相信外界(别人)是充满爱意的,是能帮助自己的。

而且,他们一般都会有很强的羞耻心,希望维护自己“坚强、独立、无所不能“的人设,不希望自己的脆弱一面被别人看见——因为被看见,就意味着自己的无能被暴露。

在去年的一档娱乐节目中,主持人华少请了张靓颖,这期节目令我印象深刻。张靓颖在被问到她失败的感情经历时,使用的都是阳光、积极、正能量的语言,她说:一个人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不要把自己的负能量带给别人。

在节目中,有一刻她忍不住潸然泪下,但马上就做出了掩饰,她说:“讨厌,我的假睫毛都掉了”。她用这种调侃的方式掩饰自己真情流露的不堪。

实际上,很多看上去从无情绪起伏的人,在潜意识深处都很恐惧自己的攻击性,他们的“超我”告诉他们要压抑和控制自己,否则自己的攻击性爆发会伤害他人,但是这种未被疗愈的情绪并未真正纾解,于是以向别人投射敌意的方式表达出来——表面上,他们懂事,“不愿麻烦别人”,但潜意识里,其实是他们是不信任别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伪独立的人都很可怜,因为他们曾经在心灵上饱受创伤,以至于他们只能选择封闭自己来获得安全,所以,有时候看似独立的女强人,明明有着精明的头脑,但却被情感骗子拙劣的话术给骗了——这是因为她们的内心太渴望有一个能依赖,能提供温存与安全的所在的人了。

所以,下一次当你再看到一个人坚强、勇敢、独立时,先别忙着贴标签,也许ta内心还住着一个未曾疗愈的小孩。

04 发展方向:独立,但不独于世

独立的是灵魂,是大千世界中独一无二的“唯一”,但生而为人,我们如果想要得到丰富的体验,则需要和这个世界构建深层的链接,所以,最好的状态是“独立,但不独于世”。

伪独立者为何要避世?为何不愿和外界发生链接?本质上是因为恐惧,恐惧外界的危险,恐惧别人的嘲笑等等。那么如何提升自己的安全感呢?

我想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提升自己的觉察力。一切成长都始于开悟,而开悟离不开觉察。在觉察这个词当中,察的意思是观察,所以,我们的觉察就可以从观察开始。

观察自己的情绪,观察自己的内心活动,然后觉知自己恐惧的时候,会联想起什么?觉知自己恐惧的根源是什么?

当有了觉察,就可以尝试性的开放和求证了,有意识的打开自己的心门,用现实的世界检验自己的恐惧是否是真实存在的?比如我把自己的糗事告诉别人,得到的是善意的帮助和共情,还是挖苦和嘲笑?我之前想象中的羞耻,是会真实的存在吗?

慢慢来,可以先从最安全的自我复盘练习做起,然后尝试着寻找身边最能信赖、最能提供帮助的人进行谨慎的突破,当“有意识的改变”行为一旦开始,就意味着一颗重新生长的种子开始发芽了。

即使真的在现实世界中遭遇挫折,激发出自己的无助感时,也可以先允许和拥抱自己的情绪流动,然后再慢慢的观察:世界真的崩塌了吗?

除此之外,伪独立者还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恐惧,是来源于对外界冲突,尤其是人际冲突的恐惧。这使得很多独立者很难与人合作,容易游离在组织的边缘。

面对这种情况,可以参考四个词:沟通、协商、包容、妥协。

我们在世界上遇到的一切冲突和麻烦,都可以用这四个词来获得最终的解决。这是人际关系相处的一个基本原则。如果非要给这四个词加上一个形容词,那么可以是:真诚的沟通、耐心的协商、必须的包容、必要的妥协。

是的,我们在与这个世界碰撞的时候,常常会因为自恋受损而感受到挫折,继而产生一系列并不愉快的情绪,但是,我们生命的韧性也正是在这种碰撞中得到锤炼的,越碰撞,越坚韧。在起起落落中,找寻到独立与联结之间微妙的尺度,在现实的历练中形成真正的智慧。

智者独立,但不傲世。愿每个人都能活出自己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大千世界的丰富与精彩。

【写在最后】

曾经的我,也是一个标榜自己坚强、独立、勇敢的人,可是我知道,那只是自己的保护色,在这个坚硬的外壳下,藏着的是脆弱、敏感的自我。

我也曾为自己的孤独而自傲过,但那更是一种悲怆的孤勇。

只有卸下防御,用真实链接真实,才能感受到这世界的鸟语花香和美好灿烂。

其实一切都在我们的选择。曾经的人生,影响了今天的我们,但它是否成为一种不可改变的限定,则取决于我们自己自主的选择。

这是一种选择的自由,也是一种独立的决断。

如果你对这个话题也有同感,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我是“有梦想的唐糖”,心理学的终生学习者与践行者。欢迎关注,互动,点赞,评论,打赏...你的评论,可能会成为我下一篇文章的主题~我为自己写作,而产生共鸣的读者,只是刚好遇到我的“同路人”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有种独立 叫“怕麻烦别人”:心理学剖析“独立”背后的心理防御”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善恶报应都是骗人的 心理学:报应是一种幻想的心理防御机制

善恶报应都是骗人的 心理学:报应是一种幻想的心理防御机制

百姓,佛教,借口,善有善报,幻想,报应,恶有恶报,心理防御机制,中国,因果,恶人,理由,真理,中国人,因果报应,善因,法都,事实,下油,上刀山,人为,会用,众生,佛家,利益,坏人,坏事,地方,图画,地狱变相

2018-01-12 #故事大全

人们为什么会怕鬼?|心理防御

人们为什么会怕鬼?|心理防御

鸡毛掸子,原因,人类,怕鬼,故事,黄毛狗,客厅,情感,意义,经历,朋友,疾病,事情,个体,人们,动物,狗狗,现实,鬼怪,影响,院子里,卧室,心理学,小时候,我家,情景,时候,潜意识,现象,过程

2016-11-05 #短篇故事

心理学:解决拖延 正确走出人生的第一步

心理学:解决拖延 正确走出人生的第一步

点点,大脑,小步子,多巴胺,原理,结果,分解成,基础,情绪,目标,连乘,愉悦感,行动,进步,心理防御机制,不知不觉,都会,人类,下步,人们,事情,人生,克服困难,会兴,代表,原因,境况,大大的,大象,科学研究

2008-06-28 #经典故事

奥斯卡电影《心灵捕手》 如何通过性格心理学 讲了个感人的故事

奥斯卡电影《心灵捕手》 如何通过性格心理学 讲了个感人的故事

威尔,桑恩,心灵捕手,电影,防御机制,主人公,保护壳,主角,创伤,故事,精神,角色,场景,朋友,观众,问题,和威尔,斯特拉,查克,这句话,人物,经典,旅程,于威尔,斯凯拉,特斯,特斯拉,让桑,不断地,这部电影

2019-11-05 #故事会在线阅读

4大星座率真随和 怕麻烦 懒得跟你计较 际上脾气超硬

4大星座率真随和 怕麻烦 懒得跟你计较 际上脾气超硬

天秤座,水瓶座,巨蟹座,马上会,脾气,点儿,看法,总是会,做人的底线,做人做事,太喜欢,都不会,那么你,都知道,容心,地保,好朋友,事情,不合理,下定,严肃认真,为人处事,事儿,太过火,人们,亲戚朋友,内心,压根,决心,大星

2016-02-06 #小故事

从《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看心理防御

从《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看心理防御

狐狸,葡萄,行为,挫折,心理分析,幻想,方式,态度,故事,欲望,目标,老师,问题,狐狸和葡萄,将自己,个性特征,作用,心理,建议,报告,方法,条件,现实,能力,葡萄架,退行,高层次,补偿,心理防御,吃不到

2020-07-21 #小故事

从《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看心理防御

从《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看心理防御

狐狸,葡萄,行为,挫折,心理分析,幻想,方式,态度,故事,欲望,目标,老师,问题,狐狸和葡萄,将自己,个性特征,作用,心理,建议,报告,方法,条件,现实,能力,葡萄架,退行,高层次,补偿,心理防御,吃不到

2020-08-03 #小故事

我7岁时曾想自杀:多少孩子 毁在了中国式父母的“打骂教育”上

我7岁时曾想自杀:多少孩子 毁在了中国式父母的“打骂教育”上

孩子,父母,内心,一生,家长,错误,让孩子,犯错,人际关系,家暴,小时候,感觉,问题,不自信,犯了错,妈妈,亲密关系,打骂教育,弱者,心理学,情绪,时候,方式,母亲,防御机制,影响,教育方式,这个时候,都会,东西

2012-06-04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