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人类登月50年后 中国为月球探索注入新的想象

时间:2016-02-03

赵磊摄 新华社发新华社北京7月19日电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三个金属舱里,储存着对中国未来太空计划的想象

提示:本文共有 188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7月17日,北京王府井街头,一座为纪念人类登月50周年的巨型金色宇航员雕像吸引了众多游客在此合影留念。赵磊摄 新华社发

新华社北京7月19日电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三个金属舱里,储存着对中国未来太空计划的想象。在这里,名为黄粉虫的蠕虫是珍贵的“肉菜”;郁郁葱葱的“菜园”为宇航员供应着蔬菜、氧气和水,吸收他们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排泄物,园艺活动还能帮助排遣孤寂。

这座面积160平方米的装置名为“月宫一号”,取名灵感来自中国关于嫦娥的传说。中国在月球上建立基地的梦想在这里付诸实验。

每种进入实验舱的动植物品种都经过科学家的精挑细选。例如,草莓是种植园里唯一的水果品种,除了营养价值和生长周期的考量,还因为它“可食用的部分大”。

向外太空运送物资极其昂贵,为保障人类在地外环境的长期生存,“月宫一号”建立了一套复杂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在这个由人、动物、植物、微生物组成的闭合生态圈中,100%的氧气和水以及80%的食物可实现循环再生。

“这套系统已经实现了98%的闭合度,指标已经可以满足月球基地、甚至火星基地的需求。”“月宫一号”总设计师、北航教授刘红告诉记者。

2018年5月15日,“月宫一号”实验室内,志愿者刘慧(前)在收集舱内种植的蔬菜,做出舱准备。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

去年5月,8名志愿者在“月宫一号”内完成了历时370天的生存实验,刷新了人类在密闭舱内生存的世界纪录。接下来,这套微型生态系统将要面对星辰大海的考验。

“我们下一步要测试系统在地外环境下的运行情况,例如在没有磁场、重力只有地球六分之一、辐射水平更高的月球环境。我们计划打造一个微型系统,在空间站和地面上同步运行,以获得大量的矫正数据。”刘红说。

五十年前,人类首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迹。近年来,中国人成了探月领域的后来者:中国首个绕月卫星“嫦娥一号”于2007年发射升空。2013年,“嫦娥三号”登月,成为1976年以来首个软着陆月面的探测器。今年年初,“嫦娥四号”成为全球首个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器。

中国国家航天局此前透露,中国计划在月球南极地区建立科学研究站,并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人送上月球。

航天领域的捷报频传推高了中国民间对太空探索的热情。随着人类登月50周年纪念日的临近,巨大的宇航员雕像出现在多个中国城市,各种纪念活动如火如荼。

在北京西单的一个商场外,一座银色的宇航员雕塑吸引了许多路人拍照。“希望很快能看到中国人登上月球。这将提升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也可以向普通大众科普更多知识。”一名工作人员说。

中国第一辆月球车“玉兔”的微博账号“月球车玉兔”拥有超过73万名粉丝。2016年在月球车停止运行后,“月球车玉兔”微博发表了一条告别帖文,共收到了8万5千多条的动情评论。玉兔微博的运营者、未来事务管理局局长姬少亭回忆道:“很多妈妈留言说玉兔的事迹成了她们孩子的床头故事。”

“玉兔微博号在网络上受欢迎,说明中国公众关切探月这件事,尽管这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没有什么密切的联系。”姬少亭说。“玉兔的经历特别打动人心。玉兔二号原本可以保守地原地踏步,但是探月团队选择让它大胆去做一些新的事情,人们欣赏的正是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

7月15日,在上海举办的一场科普活动上,主持人和嘉宾讨论“模拟”月球足印。新华社记者许晓青摄

“地球像一个狭小的地下室,月球是我们开的一扇窗。”科幻作家刘慈欣在近日公布的一则短视频中,称赞人类登月创举背后的想象力与探索力。

中国科幻小说家陈楸帆认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升,中国向太空进发是必然的选择。“探索月球或者太空承载着中国对于科技进步的雄心与实力,也承载着人类对于未知的原初好奇。”

“登月还为科幻作家提供了新的创作灵感。”陈楸帆畅想了未来人类在月球基地的生活:作息和饮食都由人工智能安排,健身是强制性的,游戏或成为训练宇航员的主要工具。“在月球低重力环境下,也许会发展出新的娱乐方式和竞技体育,比如带着VR眼镜、骑着飞天扫帚玩‘魁地奇’。”

科幻作家郝景芳认为登月是人类宇宙长征的一小步。她想象,为了在没有大气,容易遭受陨石撞击的月球表面生存,人类开发出自动生长的有机材料,“在月球表面生成一大堆泡沫一样的结构,覆盖了厚厚的几层,生出非常多空洞,可以进去寻找生活空间。”

在“月宫一号”,许多想象正在转化为科学现实,并为现实社会提供反哺和启示。刘红介绍说,月球基地的模拟实验开发出用废弃秸秆培育黄粉虫的技术,为地球解决秸秆焚烧的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我们正在教授山西的农民使用这一技术。”她说。(记者:姚远、许晓青、任耀庭、赵家淞、邓凯尹、任延昕;实习生赵磊)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人类登月50年后 中国为月球探索注入新的想象”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浪漫而伟大 人类用想象力探索月球的奇妙史

浪漫而伟大 人类用想象力探索月球的奇妙史

人类,月球,火箭,登月,中国,人们,故事,月亮,炮弹,伽利略,天马行空,哥伦比亚,大麻,女神,嫦娥,宇航,小说,想象力,热气球,直径,电影,科学,风筝,设想,命名为,多年后,探索月球,月球背面,乔治·梅里爱,凡尔纳

2007-12-23 #故事会

登月50周年:从艺术到摄影 追溯影像中的人类探月史

登月50周年:从艺术到摄影 追溯影像中的人类探月史

月球,照片,人类,展览,登月,来源,图片,艺术家,伽利略,阿波罗,天文学家,月球上,绘画,宇航员,斑点,科学,艺术,德雷伯,赫维留,年发,太空探索,美国,幻想,望远,模型,片段,科学家,苏联,阴影,项目

2020-01-03 #故事会在线阅读

中秋佳节话“月球” 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是人类探索宇宙的跳板

中秋佳节话“月球” 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是人类探索宇宙的跳板

月球,地球,月球背面,环形山,陨石坑,人类,时间,月球正面,一面,卫星,太阳系,朝向,距离,月球表面,坑中,中秋佳节,中国,人们,农历,成因,数量,潮汐,结果,陨石,八月十五,俘获说,可以长,同源说,地球和月球,月球基地

2016-05-15 #长篇故事

国际舆论热议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背:人类太空探索里程碑

国际舆论热议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背:人类太空探索里程碑

嫦娥,月球背面,中国,任务,月球,人类,探测器,能力,号探测器,是人类,中国航天,技术,合作,区域,彼得,太空探索,俄罗斯,德国,方面,欧洲,网站,英国,荷兰,领域,里程碑,高度评价,研究,鲁科维奇,人类和平,科技发展

2012-12-17 #小故事

英特尔故事:从宇宙到海洋 应用突破帮助人类探索未知

英特尔故事:从宇宙到海洋 应用突破帮助人类探索未知

英特尔,数据,北极熊,鲸鱼,人工智能,无人机,人类,北极,技术,海洋,宋继,合作,科研人员,地图,星空,月球,环境,研究院,院长,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月球陨石坑,英特尔中国,专家,健康状况,图片,实验室,故事,所需,执着

2019-08-30 #短篇故事

14世纪的明朝时期智慧的中国人就开始航天探索

14世纪的明朝时期智慧的中国人就开始航天探索

飞天,陶成,成功发射,中国,航天员,东方红一号,神话故事,火箭,飞船,景海鹏,杨利伟,月球探测器,国家,地球,月球,登月,天之,万户飞天,中国人,送上太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人民,主人,天空,任务,夙愿,嫦娥奔月,我国,梦想,理想

2017-06-16 #故事会在线阅读

给你带来探索月球的全新世界——《哆啦A梦:大熊的月球探险记》

给你带来探索月球的全新世界——《哆啦A梦:大熊的月球探险记》

月球,大雄,徽章,蓝胖子,世界,卢卡,剧场版,兔子,年糕,恶棍,哆啦a梦,外星人,地球,月亮,月球车,王国,空气,月球上,首次登月,别让,庞虎,惠业,达尔,阿尔,一起玩,发现了,作用,主线,人们,传奇

2017-03-06 #经典故事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 自“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到今天的太空漫步 人类对宇宙探索的...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 自“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到今天的太空漫步 人类对宇宙探索的...

嫦娥三号,叶培建,人类,探测器,月球,目的,中国发,问答题,论述题,世界,任务,关键技术,创举,参考答案,天体,在实践中,总指挥,月球车,来源,相机,顾问,雷达,指导,突破,通信,回答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探月工程,中国将,不断提高

2009-06-28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