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叶永烈科普作品研讨会:繁荣科普创作的首要之需是对前人的创作经验作出总结

时间:2016-02-18

研讨会现场叶永烈先生夫妇和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颜实、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梁兆正、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杨焕明、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名誉理事

提示:本文共有 535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1 分钟。

由中国科普研究所、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办,上海市科普作协、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和长三角科普创作联盟承办的“加强作品评论 繁荣科普原创——叶永烈科普作品研讨会”8月22日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

研讨会现场

叶永烈先生夫妇和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颜实、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梁兆正、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杨焕明、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名誉理事长卞毓麟、杨秉辉,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吴岩、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陈玲、上海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江世亮以及来自苏、浙、皖三省的科普作协代表及数十位科普界人士参会。

叶永烈先生在研讨会上发言

叶永烈先生是国内外著名科普科幻作家,上世纪50年代末起至80年代,叶先生创作了大量科普、科幻作品,其中相当部分是脍炙人口的精品佳作,其作品影响了几代人。2017年8月,总字数达1400万字的28卷本的《叶永烈科普全集》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被中国科普界视为一件盛事。主办方对本次研讨会酝酿已久,希望通过对叶先生科普创作特色、风格作一定深度的探讨,来推动科普评论,繁荣国内科普原创。这也是继前年和去年先后召开的卞毓麟、杨秉辉科普创作特色研讨会基础上的又一次以科普名家作品为对象的研讨会。

参会人员合影

颜实:叶先生的作品是有待采掘的一座富矿

颜实在代表中国科普所致辞时认为,这次研讨会不仅是对叶先生从事科普创作的总结和研讨,也是对当今新态势、新挑战、新机遇下科普创作如何发展作深入交流的一个契机。颜实特别提到,叶永烈先生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创始者之一,1978年加入中国科普作协,在科普作协会员编号是170号,也是最早的一批会员,他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荣誉理事,叶先生于1958年开始走上科普创作之路,迄今有60个年头。他曾先后创作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学小品等科学文艺作品,达一千多万字,与众多老一辈科普作家一道,共同打下了新中国科普创作事业的根基。

颜实进一步提出,叶先生有三点尤其值得我们学习:一是矢志不渝的事业精神;二是严谨缜密的治学态度;三是百折不挠的人生追求。

颜实强调繁荣科普创作的首要之需是对前人的创作经验作出总结,叶先生的作品是今天科普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一座富矿,值得后来者不断深挖与研习。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这次叶永烈科普作品研讨会只是一个开端,也期待以此带动更大范围的对经典科普作品的学习与评论,中国科普研究所,以及所辖的《科普研究》《科普创作》杂志真诚希望共同推动科普创作事业步入鲜花盛开的新时代。

梁兆正:叶永烈也是上海城市的荣耀

梁兆正在代表上海市科协致辞时认为,创作出那么多优秀科普作品的叶先生不仅是广大少儿的科学导师,时代的文化精英,同时也是上海这座城市的荣耀。梁兆正提出,科普工作是科协组织的基本工作之一,而加强科普原创推动科普评论又是科普工作的核心任务。从上海目前的情况看我们各类科普创作的总量不少,也不时在全国科普进步奖评选中有获奖的科普佳作,但有启迪性、引导性的原创精品力作还是太少。在叶永烈、卞毓麟、杨秉辉等老一辈科普名家后,上海新生代有影响的科普作家还是很少。也是抱着这样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上海市科协近年来正在探索鼓励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投入到原创科普作品的创作中,同时也在探索发挥各类科普社团、机构的作用,务实推进上海科普原创工作。

杨焕明:应该为精神产品的创造者提供应有的条件

杨焕明院士在致辞时以“钦佩、尊敬、楷模”等几个关键词表达了一个科学家对一位科普名家的尊崇之情,杨院士说刚才有不止一位嘉宾提到叶先生是以一己之力树起了中国科普的一座丰碑,杨院士认为这个一己之力也值得我们这代人反思。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这个社会应该为这些精神产品的创造者提供应有的条件和服务,否则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杨院士认为认真总结叶先生的成功之路、成功之道不仅对于科普创作,而且对我们各行各业希望做出真正创新的工作都有借鉴和启迪:“科学最好也只是种子,我们要看到它落土,看到它发芽,看到它长大、开花结果,这才是我们大家的任务”。

科普兴,科学兴;科学兴,中国兴

叶永烈先生随后作了题为“得失寸心知”的主题发言。叶先生没有按原先准备的文稿,而是脱稿用了百余张PPT照片讲了他的故事。第一张照片是叶先生5岁念一年级时的第一张成绩报告单,两门不及格,一门是读书(语文)不及格,40分,还有一个是作文不及格,40分。叶先生风趣地说他是从一个作文不及格、语文不及格的孩子开始写作的。接着叶先生从他平生收到的第一封信,第一次向《温州日报》投稿被录用的豆腐干文章(这篇70个字的豆腐干文章成为他一生文学创作的起点),这以后第一篇科普文章、第一本科普著作讲到他成为《十万个为什么》最年轻而高产的作者,再到以后为报纸开专栏,乃至成为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编导。

文革期间,他仍然没有停笔,坚持科普写作,出了10本科普读物。1978年,中国科普创作座谈会在上海召开,为期15天的这次座谈会成为迎来科学春天后的中国科普创作的发端,叶先生是当年参会者中最年轻的代表之一。也由此迎来了叶先生科普创作的又一个高峰。1978年《小灵通漫游未来》诞生,第一次就印了150万册,现在总累计印数超过400万册。《小灵通漫游未来》后来由中央电视台拍成电视系列片,一共48集,而且还有手机品牌授权。那几年他写了很多很多作品,是他创作的黄金时期。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1983年底作为中国科普主力舰的叶永烈沉没了。1983年之后叶先生不得不忍痛告别科普界,专心致志于创作一块块“文学砖头”。也正因为这样,如今尚处于创作高峰的叶先生,把这套28卷的书定名为《叶永烈科普全集》,而不是《叶永烈科普文集》。但尽管如此,只要《十万个为什么》有需要,他必定响应。所以《十万个为什么》从第一版一直到2013年的第六版,他全部参加。

叶先生在他的主题发言最后,用了这样一段话:科普兴,科学兴。科学兴,中国兴。中国的发展,需要千千万万科普作家。期望新一代年轻科普作家后来居上。

《叶永烈科普全集》是一种宝贵的文化积淀

在叶先生主题发言后,卞毓麟、刘周远、吴岩等作了研讨发言。卞毓麟从叶先生自称的“自己只是个码字匠而已”这句话引出说,依我看来,能够“一辈子只做个码字匠”,必不可少者有三:一是一辈子勤奋劳作,叶先生作品的体量本身已足以说明问题。二是一辈子勤于思考,一辈子勤于思考,方能年年岁岁思如泉涌,永不枯竭。三是一辈子锤炼的表达能力,没有如此过硬的语言文字功底,根本不可能写得又快又好。这里还有一个令人信服的佐证,那就是多年来叶先生竟然有多达35篇文章,被选入了各种版本的中小学语文课本。能够兼备这三者的“码字匠”,当然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个热爱读者的人,一个有着强烈追求和责任感的人,一个值得尊敬和效法的人。卞毓麟强调,当今的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具体的科学知识随时都有可能被更新。但是,光辉的科学思想永世长存,崇高的科学精神永放光芒。《叶永烈科普全集》是一种宝贵的文化积淀,他的科普写作的激情、态度、功力、技巧,也将通过《叶永烈科普全集》一代又一代人地传下去。

11岁点起文学之火,一直持续燃烧到60年后的今天

《叶永烈科普全集》的主要出版单位代表、四川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刘周远在发言中提到叶先生作为一个科普大家,科普态度非常严谨,求真务实。他的观点无一没有出处。 叶先生曾经这样评述自己的创作人生:“我不属于因一部作品一炮而红的作家,这样的作家如同一堆干草,火势很猛,但是很快就熄灭了,我属于煤球炉式的作家,点火之后火力慢慢上来,持续很长时间,我从11岁开始,点起文学之火,一直持续燃烧到60年后的今天”。叶永烈先生的创作热情和创作才华,犹如浩瀚的黄浦江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让我们叹为观止。

吴岩:到底怎样来评价叶永烈作品的价值?

嘉宾发言的最后一位是从12岁起就与叶先生有过书信交流, 深圳南方科技大学教授专门从事科幻创作及其理论研究的吴岩先生。吴岩认为今天开这个会非常重要,但是如果今天不能真正全面客观深刻地看待叶永烈先生的作品,那么其价值和意义会非常有限。在吴岩看来所谓需要重新认识的事情包括到底怎样来评价叶先生作品的价值,叶先生和中国科普、中国科幻之间的关系相当于什么等等。吴岩认为,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讲到科普,很多人马上就会想到叶永烈,在很多人脑子里这两个词是可以互换的,一说起科幻,也是叶永烈,现在换人了,换成说刘慈欣了。所以说,如果某个人是可以代表一个行业(领域)的话,那就不只是作品多、写作快的问题,一定还有更深的东西在这后面,这是我们这类研讨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在吴岩看来,想要能成为一个行业的代言人,大致应该具备三方面的能耐:第一,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要跟时代非常契合,如果没有跟时代的契合,他不可能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言人。同时思想性的深度和广度还体现在对时代的超越。叶先生的很多作品在当时看是不可接受的,但是在今天看是顺理成章的。比如当时批判过的关于基因序列,生命器官的复制等概念,当时看都不可接受,现在看其中大部分不已经实现了吗!

第二,他的作品通过想象力的张扬,直接对中国的应试教育方式产生了某种对抗。所以他既需要有逻辑思维,又需要有想象思维。学校教育永远以逻辑思维为核心,从哪里得到这种想象的东西?科幻文学提供了这些东西。所以这么多年他坚持要做这些事情,坚持要做这种对抗,在多少人说他有问题的时候,说他想入非非的时候,说他不符合科学的时候,他坚持在做这个工作。譬如《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是比《侏罗纪公园》更早就写了恐龙复活,方法上却非常不同。后来其中的技术细节还成了一个把柄,说是伪科学,提了几条意见,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说恐龙蛋和恐龙脚印不能在一个地方保存,而我最近在古脊椎所看到的一个化石是恐龙的一个脚和恐龙蛋是在一起的,这也使那条反对意见不攻自破。叶先生作品中类似这种创造力远远超前的东西远没有得到充分肯定。

第三,社会责任感。他不断地改进他的创作,跟新的时代互动。比如他很早地引进意识流写法,包括各种各样新的写法、新的题材在他的作品里面也有充分体现。

吴岩说,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今天开这个会是一个好的起点,是一个好的开始,但是远远不够。因为我们离时代真正想要的那种科普、文学评论,想要的那种科学和中国和未来的关系还差得很远。

更要宣传和学习的是叶先生持之以恒、孜孜不倦的精神

研讨会的自由发言阶段,先后交流的有丁子承、姚利芬、周舜培、王卫英、何鑫、项先尧、朱盛镭、杨秉辉等嘉宾。

上海科普高校联盟创始人丁子承:虽然叶老师近年来把重心转向了其他方向,但是我们还是希望叶老师继续专心科幻,这对科幻爱好者来说会是很大的激励。

《科普创作》杂志执行编辑姚利芬:综合来看叶老师的创作,他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叶老师是那一代作家中,包括后来的这些作家中,他是非常有意识地进行中国化写作的尝试者。比如叶老师的作品新章回体例的样式,叶老师基本上也是按照故事发展拟定系列的小标题,在紧要关口马上刹车,然后到下一节揭开谜底。从故事内容来看,读叶老师的作品有读章回小说的快感。比如惊险科幻系列那套,读得特别过瘾。叶永烈老师的创作在大众化的文艺方向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少年儿童出版社编审周舜培:我觉得叶老师以自己一己之力树起了科普创作的一座丰碑,成就了科普出版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成就了一套一辈子用得着,几代人都忘不了的科学经典之本,对今天的科普创作仍有示范作用。

上海自然博物馆助理研究员何鑫:我这样的年龄最早接触过的只有《十万个为什么》,像《小灵通漫游未来》我都没看过,我现在回想起这本书跟社会上的科普书去比的话,现在这些书不如那个时代的书。比如我现在读八十年代的这些书,反而能唤起大家的热情,这可能是在未来我们年轻一代科普人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编导项先尧:叶老师离开电影厂,创作了这么多作品,我想叶老师肯定是在创作之前看了大量的资料,否则写不出这么好的东西。我是科影厂最末代的导演。我们创作中也是经常提到叶老师,当时叶老师怎样工作的,什么工作状态,我们也在讨论,因为这是财富。

上海市科普作协名誉理事长、原中山医院院长杨秉辉:叶先生说了自己只不过是一个码字匠,他说他是把他的精力和生命都码在文字里面去了,这是社会的责任。叶先生不管是科普文章还是涉及到社会人物、政治人物,都表现了他对社会的责任。所以我觉得更要宣传和学习的是叶先生持之以恒、孜孜不倦,为此奋斗终生的这种精神。现在各方面都在激励年轻同胞们做科普,我觉得是很好的事情,但是我也希望在激励的过程当中把这个精神贯彻下去,希望他们能够真正地不要计较名利,把它当成事情来做,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科普作协常务副秘书长尹传红在对本次研讨会做小结时说,像叶老师这样以大量优秀杰出的科普作品,影响了起码整整两代人的这样一位科普创作家,科幻作家,他算不算民族英雄?我们认为应该是。尹传红最后用他几年前一篇论文的结语为这次讨论画上句号:“毫无疑问,叶老师的科幻作品在中国科幻文学史上是一个重量级的存在,其充沛的创作精力,严谨的创作态度,著作等身的创作实际令人敬佩,虽然由于历史原因,叶老师过早地脱离了科幻领域,留下深深的遗憾,但他前三十年的科幻创作已是令后人仰之弥高的丰碑”。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叶永烈科普作品研讨会:繁荣科普创作的首要之需是对前人的创作经验作出总结”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人间正是艳阳天:湘西十八洞的故事》新书研讨会在京举行

《人间正是艳阳天:湘西十八洞的故事》新书研讨会在京举行

十八洞,精准,扶贫,作家,作品,情感,湘西,人间,艳阳天,变化,乡村,评论家,彭学明,文学,深情,题材,新时代,家乡,这本书,命运,经验,创作,生活,出版传媒,事件,人民,人物,关系,干部,感情

2014-09-25 #短篇故事

为3500万字作品建立完善创作档案 叶永烈:请到上海图书馆找我

为3500万字作品建立完善创作档案 叶永烈:请到上海图书馆找我

叶永烈,十万个为什么,创作,分册,作品,上海图书馆,上海,化学,版本,第一版,编辑,中国,作者,录音,档案,文学,纪实文学,读者,苏澄,北京大学,北京青年,少年儿童出版社,著名作家,三部曲,世界,化学系,内容,农业,华尔街,城市

2011-07-03 #长篇故事

创作经验:文学理论建构的基石

创作经验:文学理论建构的基石

文学理论,文学,创作,中国特色,文论,理论,现实主义,20世纪,作家,创作经验,经验,中国文学,中国,中国古代,传统,著述,影响,历史,特色,问题,西方文学,主张,体系,基础,年代,文学创作,方向,观念,这期间,80年代

2024-01-25 #综合

新时代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讨会在邕举行

新时代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讨会在邕举行

广西,作家,少数民族,民族,文学,文学创作,新时代,创作,少数民族作家,作品,壮族,世界,广西文学,文联,全国,时代,东西,研讨会,广西作家,民族文学,凡一平,现实,身份,问题,副主席,少数民族文学,张燕玲,田耳,黄凤,民族文化

2011-06-21 #短篇故事

冰雪丝路图百米组画开笔仪式暨创作研讨会在吉林启动

冰雪丝路图百米组画开笔仪式暨创作研讨会在吉林启动

冰雪,丝路,吉林省,组画,文化,开笔,杨安娣,赵明仁,创作,旅游,东北亚,仪式,厅长,吉林,画作,画家,民俗专家,书画院,史学家,团队,研讨会,经济,交流,展览,研究,画家们,刘崇,刘信君,曹保明,秦永

2018-03-18 #故事阅读

“抒写新时代的中国好故事——现实题材作品创作研讨会”在杭举行

“抒写新时代的中国好故事——现实题材作品创作研讨会”在杭举行

作品,现实题材,华云,浙江省,浙江,何堪,陶燕,创作,文化集团,信度,现实,温度,深度,研讨会,网络,题材,汪海,作协,研讨会上,随侯珠,作者,前景,大江,应许,工作室,明月照,网络文学,董事长,迷路,读者

2014-08-16 #故事大全

“现实题材作品创作研讨会”:如何抒写新时代的中国好故事

“现实题材作品创作研讨会”:如何抒写新时代的中国好故事

作品,现实题材,何堪,浙江省,中国作协,华云,陶燕,故事,副主席,深度,网络文学,随侯珠,研讨会,浙江,迷路,网络,唐龙,曹启文,欧阳友权,作协,作者,信度,大江,明月照,应许,温度,创作,发展,刘如,刘翔

2010-06-28 #故事阅读

画说洛阳——“讲好洛阳故事”主题连环画创作研讨会今日举行

画说洛阳——“讲好洛阳故事”主题连环画创作研讨会今日举行

洛阳,故事,画家,连环画,创作,侯震,研讨会,洛阳市,主题,内容,王晓辉,作品,牡丹,美术馆,宣传,今日举行,历史文化,文联,百家号,周问礼,和建,孔子,张建京,李国英,李建忠,李建杰,杨建宏,次相,王小朋,王城

2020-08-06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