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三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之《山行》

时间:2016-02-27

此诗描绘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

提示:本文共有 214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绘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作者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为一体。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

山行山行00:28来自不与相遇

山(shān)行(xínɡ)——

朝代:唐(tánɡ)代(dài) 作者:杜(dù)牧(mù)

远(yuǎn)上(shànɡ)寒(hán)山(shān)石(shí)径(jìnɡ)斜(xié),

白(bái)云(yún)生(shēnɡ)处(chù)有(yǒu)人(rén)家(jiā)。

停(tínɡ)车(chē)坐(zuò)爱(ài)枫(fēnɡ)林(lín)晚(wǎn),

霜(shuānɡ)叶(yè)红(hónɡ)于(yú)二(èr)月(yuè)花(huā)。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注释:

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为倾斜的意思。

生:产生,生出。另有版本作“深”。(“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

车:轿子。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鉴赏: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色彩绚烂、风格明丽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地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的,起铺垫和烘托作用。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这样写,从题意来说,写出了“行”的特点,而从构图来说,却借勾画山路逶迤绵远之特点山势幽深平缓的形体特点,同时自然地把人们的视线沿着山路引向白云生处的人家。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石径”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白云仿佛从山岭中生出,飘浮缭绕,既可见山之高,又表现云之淡白与山之苍翠相映衬,点染出明快色调。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一定会有另一种景色。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出来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诗人没有像古代一般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诸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

拓展资料:

杜牧(803-853),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827—835)年间登进士第,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诗以七言绝句著称,晚唐诸家让渠独步。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这首诗记述了一次远山旅行,其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证。作者秋登寒山,有了充满诗意的发现,于是创作此诗以记之。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三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之《山行》”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技巧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技巧

诗人,作者,诗歌,诗词,古诗词,感情,南浦,情感,感觉,古诗词鉴赏,修辞手法,写法,回答问题,表达技巧,意象,杜鹃,梅花,楼兰,表达方式,长亭,通感,杜牧,王维,辛弃疾,陶渊明,情景交融,分析,五柳,修饰语,动词

2013-08-20 #故事阅读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的八大模式 实用干货!收藏好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的八大模式 实用干货!收藏好

模式,诗歌,古诗词鉴赏,诗歌鉴赏,语文,内容,答题,不一样,中考,传统,作者,公式,初衷,大意,回复,干货,层次,手法,律诗,心理,情感,省份,满分,蜀道,绝句,私信,美感,规则,问题,题目

2012-03-19 #故事会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典型例题 考试100%有原题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典型例题 考试100%有原题

古诗词,篇幅,文档,题目,七年级下册,增加到,小帅,语文,典型,例题,上关,主页,初中,小学,同学,同学们,头像,必学,易错,文末,文章,步骤,标题,私信,练习题,试卷,考题,课内,考试,古诗词鉴赏

2013-11-28 #短篇故事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常用术语+常用典故88例!学霸的高分秘籍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常用术语+常用典故88例!学霸的高分秘籍

分值,中考,全文,学科,方式,评论,高分,古诗词鉴赏,所以说,这一部分,初中,主页,典故,阶段,语文,学生,可能性,头像,时候,方法,文末,电子版,科目,私信,秘诀,老师,部分,资料,题型,答题

2014-01-18 #经典故事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的10大规律 掌握一个都有用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的10大规律 掌握一个都有用

古诗,内容,语文,方法,资料,中国,中考,内涵,发消息,增幅,古诗词,头像,情感,教材,文字版,文末,比例,步骤,试题,考生,篇幅,私信,诗歌,改革,挑战,从小到,文化艺术,学生们,是一个非常,更重要

2016-11-14 #故事会

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文言文+诗词鉴赏专项练习:考试前练一练

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文言文+诗词鉴赏专项练习:考试前练一练

同学们,古诗文,文言文,字词,方式,诗词鉴赏,语文,古人,作品,古诗词,意思,方面,目的,记忆,七年级下册,多积累,所以在,中多,练一练,言文方,国风,人心,习俗,为题,古诗,再加,典故,原文,半白,古今

2011-01-30 #故事大全

小升初学生 七年级更要努力!语文古诗词考点与鉴赏!分值:8

小升初学生 七年级更要努力!语文古诗词考点与鉴赏!分值:8

古诗词,小升初,家长,学科,意思,获取更多,家有,内容,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作者,初中,内涵,分值,古诗,初中生,各年级,学生,感觉,小学,课本,科目,知识点,时候,成绩,文章,深度,电子版,私信,老师

2008-02-17 #故事会在线阅读

古诗词鉴赏:解题技巧+古诗词基础知识及意象大全 很有学习意义

古诗词鉴赏:解题技巧+古诗词基础知识及意象大全 很有学习意义

古诗文,古诗词,考试,大全,文言文,淘宝,古诗词鉴赏,语文,全套,初中,学生,建议,步骤,答题,大全集,中生,分值,主题,中考,写法,人教版,内容,减法,初一,古诗,初中英语,初中语文,单元,加法,同学们

2017-04-25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