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名著人物描写片段及赏析

时间:2016-04-17

婚姻故事片段

提示:本文共有 773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6 分钟。

《三国演义》 ——刘备 刘备,做为《三国演义》极力推崇和褒扬的封建理想君主的化身,作者罗贯中在塑造和刻画时可以说是不遗余力,这也使得刘备成为《三国演义》中继曹操、诸葛亮、关羽之后最为出彩的人物形象之一。但所谓“过犹不及”,作者的热心过度,一意的追求“高大全”,反而使得刘备的形象变得单纯和虚无飘渺,成为一种类型化的形象,仿佛文学上的扁平人物形象,其所作所为也尽显得虚伪,使得人们不由自主的对形象本身产生怀疑。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欲显刘备之长厚而近伪”的评价,可以说是精辟独到、入木三分。诚然,结合刘备成功的经验,细细品味一部《三国演义》,似乎极尽刘备虚伪之能事。 一、伪装的汉室忠臣 刘备的形象,最突出的表现是汉室正统的忠实捍卫者。的确,这个时时处处不忘自称“中山靖王之后”的“汉室宗胄”,无时无刻不在惦记汉室安危的大汉“皇叔”,无论如何与“伪装的忠臣”这几个字是沾不上边的。但是事实偏偏就是如此。 早在“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第一回)先不说这句话是有心还是无意,单是这句话本身,在当时封建统治下,就是大逆不道之言,足以满门抄斩、祸延九族。因此,要说这句话是刘备孩童时的嬉戏之言,几乎绝无可能。这还不算奇,奇的是“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因见玄德家贫,常资给之。”(第一回)才真正称得上奇。刘备的话虽然大逆不道,还勉强可以“孩童无知”敷衍过去,而做为一个成年人的刘元起听到这句话,不仅不加阻止,反而“常资给之”,在当时黄巾之乱尚未发生,天下还算安定的条件下,就不能不使人怀疑起刘备的家族来。或许刘备的野心,就是在这样一个念念不忘当年曾贵为九五至尊的家族中培养起来的。 及到少年,“不甚好读书……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第一回)。秦汉之时,平民欲致仕,除出身、读书、走后门外,就是以德行获得“清誉”而得到推荐。在当时还算太平的时期下,刘备四者皆不取,却“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甘为韩非子所谓“五蠹”之类,惟恐天下不乱,那么其“素有”的“大志”,就颇可耐人寻味了。 再其后,从讨伐黄巾起兵,直到赤壁之战奠定三足鼎立基础,尽管成日在东奔西走、颠沛流离中生活,刘备却开始考虑后嗣之事了。他先是收了一个义子,取名叫刘封,后又努力耕耘,生下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刘禅。两个儿子,老大刘封,老二刘禅,分开来看似乎没有什么,不过连起来问题就大了,那是“封禅”——一种古代皇帝祭祀天地的仪式。其时,刘备投陶谦,依吕布,归曹操,奔袁绍,亲刘表,身无立足之地,却始终念念不忘“封禅”大事,说他是汉室“忠”臣,的确是牵强了一点。 等到晚年,占据荆州,尽有西蜀,羽翼已成,兼之汉帝被废,刘备称帝的野心终于浮出水面。这时候,刘备已经有了一位深得自己心理的军师诸葛亮。说到诸葛亮,早在三顾茅庐、隆中论策时,就以一句“……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第三十八回),很隐晦的道出推许刘备承续汉祚的意思,从而得到了刘备打心眼里的喜爱,此后便一直委以重任。等到曹丕废帝自立后,“早有人到成都,报说曹丕自立为大魏皇帝,于洛阳盖造宫殿;且传言汉帝已遇害。”刘备与孔明便开始了一幕双人互动的游戏。首先是广造舆论。尽管汉帝遇害只是传言,刘备却迫不及待的当真了,“痛哭终日,下令百官挂孝,遥望设祭,上尊谥曰‘孝愍皇帝’。”向全世界宣告汉帝已经完了,汉室统治出现了空白,需要及时填补。而自己既然上了尊谥——做了皇位继承人该做的—7a6431333262346539—当然就该即位登基了。其次是置身事外。忙完这一切后,为了表示自己并非有意,刘备开始莫名其妙的生病了,“玄德因此忧虑,致染成疾,不能理事,政务皆托孔明。”留出一个广阔的空间给诸葛亮发挥。再次是欲拒还迎。在三番五次的驳回群臣(主要是诸葛亮)上表过程中,刘备说了一句很是意味深长的话:“孤虽是景帝之孙,并未有德泽以布于民……”——意思是我本来就是皇帝之后,即便即位,那也是理所当然的。在这过程中,作为刘备的心腹人才,诸葛亮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当时政务皆有的情形下,他先是统一思想,“与太傅许靖、光禄大夫谯周商议,言天下不可一日无君,欲尊汉中王为帝”。引出谯周一番“天意归属”的言论来。然后就强化落实,“引大小官僚上表,请汉中王即皇帝位”,并极力为刘备凝聚人心,苦劝数次,不惜装病,联合群臣为其塑造合法继承形象。整个过程,以刘备生病起而以孔明诈病终,二人配合默契,合作无间,等到“汉中王惊曰:‘陷孤于不义,皆卿等也!’”时,刘备,作为汉室江山的合法继承者,以一个崭新的统治者面貌出现在历史的舞台。 还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刘备作为皇叔,在汉帝被废后,所要做的应当是扶持、辅助汉帝的儿子继位,或者另找后人(哪怕是假的傀儡)接替,没有理由作为叔叔去继承侄儿的宝座,甚至还可能是跟汉帝的儿子自己的侄孙子争的位子。纵观上下五千年历史,长辈继承晚辈皇位的,除了刘备,似乎就只剩下明成祖了——那还是用武力强抢来的。 二、伪造的仁义君子 刘备的仁义,是《三国演义》最为着力克化的一个层面。但究其实质,刘备的所谓仁义,则完全是出于树立名望的需要,其目的则是鸠占鹊巢,反客为主。 刘备一生,运用得最多、最熟练也是最有效的,就是“反客为主”,即先投奔某个有势力的人,在他手下发展势力,树立声望,同时观察一下该势力后继者的才智。若后继者资质平庸,就耐心地等待,等到有一天那人死了,就顺理成章的接收该股势力。 刘备第一个看上的目标是刘焉。黄巾之乱时,刘备投奔了刘焉,“玄德说起宗派,刘焉大喜,遂认玄德为侄。”(第 回)可惜后来刘备变成了通缉犯,只好四处躲藏,第一次行骗就失败了。乱世中的机会多,后来曹操攻打陶谦,刘备赶上吕布袭破衮州,进据濮阳的大好时光,因缘际会的退了曹操兵马之后,就赖在徐州不走了,弃朝廷托付管辖的平原不顾,实实在在的就驻扎在了小沛。等到陶谦年纪大了,临死之前发现自己的儿子不是刘备的对手,为了保住儿子的命,只好故作大方,把徐州让给了刘备。可是好景不长,接手徐州没过多久,就被吕布“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抢去了。没办法,只好又先后投靠了曹操、袁绍等人。但是那些人年纪都不算很老,刘备估计等他们死的时候自己也差不多半截入土了,所以都是稍微呆一下就离开了。其后他又发现了新目标——刘表,于是跑到刘表那里一呆就是七、八年,期间努力笼络人心,极力网罗人才,尽力离间刘表后嗣,全力扩充自身实力,果然等到刘表死的一天了。可是正在他准备动手时,天有不测风云,曹操带兵杀向荆州了,刘琮的不战而降彻底打破了他的美梦,自己反而被打得到处逃窜。这使刘备的目光不得不放到了另一个强大的诸侯——孙权身上。通过表面上和谐的联盟,使孙权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取得了东南一面的绝对霸权。此时,刘备再次使出他的惯用伎俩,从孙权这里“借”来了荆州,从此赖住不还了——以后就有了一句俗语: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不过,这一次刘备的如意算盘却打错了,他没有想到孙权是一个态度如此强硬“债权方”,甚至不惜动用武力威胁,这使得刘备食不甘味,睡不安枕。在诸葛亮和庞统的提醒下,他于是想到了西川的刘璋。刘备故技重施,以帮助刘璋抵御汉中张鲁为名,明目张胆的把军队开进了蜀中…… 经过一个轮回,刘备的事业又转到了他的原点,最终赖以成就事业的,还是最先打主意的刘焉的地盘,也算是修成正果,功德圆满了。但是经过这一番周折,刘备反客为主的恶名却愈发彰显。然而世人只重其表,不重其里;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再加上后世南宋小朝廷的刻意美化,反使刘备得以成就仁义美名,嗟呼! 三、伪饰的君臣情谊 识人才、用人才、笼络人才,即通常所说的“人和”,是刘备成功的最根本原因;君臣之间良好默契的关系,则是最为历朝百姓津津乐道的美谈。我们并不否认刘备吸纳人才的高超技巧和本领。但是,刘备识人用人笼络人的目的,则是从其事业和统治需要出发的,聂绀弩说过:“封建统治需要忠臣,远过于需要明主。没有明主,只有忠臣,江山还是江山;只有明主而无忠臣,这明主就可能寸步难行。”这一点我们不能不加以注意。关于刘备的“君臣情谊”,我们不妨看看以下几个人的遭遇: 先看关羽。关羽是刘备桃园结义起事的原班人马,一直忠心耿耿。先期,刘备手头仅“三五个人,七八条枪”,着意笼络下,二人情同手足。但是随着事态的发展,情况渐渐变得微妙起来,原因是关羽的发展太过迅猛,以致难以驾驭。尤其是下邳降汉不降曹后,曹操极力笼络,表奏为偏将军、汉寿亭侯,在官爵上已与刘备并驾齐驱。而在这同时,关羽只顾报答曹操恩情,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却使投身袁绍处的刘备身陷险境,性命堪虞。此后又收关平、纳周仓,自身实力膨胀,隐隐然竟有自成一派的风范,这是任何一个领导都很难容忍的。还好之后不久,刘备陆续得到了赵云和诸葛亮两大肱股,更兼有了魏延、马良、蒋琬等荆州的一帮文臣武将,二人的关系才慢慢修好,但是关羽的利用价值也大大降低了,于是开始受到冷落。如攻取长沙、赤壁挡曹等提议,都是加以诸多限制条件方才通过。其后,刘备西取益州,仅命关羽为诸葛亮副手镇守荆州,及庞统阵亡,无奈召诸葛亮救急后,才以荆州托付关羽。好不容易刘备领益州牧、进汉中王,挽回声望优势时,关羽却毫不示弱,置诸葛亮“北拒曹操,南和孙权”的嘱咐不顾,一出“单刀赴宴”,不但声势上再度追赶,而且渐成尾大不掉之势。是可忍孰不可忍?已经尽拥益州之地,有了根据地,再无后顾之忧的刘备终于狠下心来要干掉关羽,代价是荆州。首先,在东吴已议定一俟关羽攻取樊城,就遣兵暗取荆州的情况下,“令云长领兵取樊城”。至傅士仁、糜芳降吴,关羽败走麦城后,先是对求救文书置若罔闻,后又有刘封蹊跷的按兵不动,终于关羽为东吴所害。直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也! 再看赵云。赵云同属于刘备原从集团,论才干,前有伐取桂阳之功,后有据汉水不损一兵;论勇猛,长坂坡七进七出;论忠心更是无话可说。然终刘备一生,在西蜀群臣中,地位始终不高。当刘备自立为汉中王时,群臣上表汉献帝。署名第一位是平西将军、都亭候马超,以下是诸葛亮、关羽、张飞、黄忠、法正、李严等,赵云就“等”在这以下“一百二十人”中去了。到刘备称帝时,上表劝进的甚至没有赵云的名字。刘备封汉中王时,拜关、张、马、黄为前后左右四将军(三品),赵云只封了个翊军将军(五品),用现在的话说是个杂牌将军。刘备称帝,关黄已故,张飞升车骑将军、西乡候;马超为骠骑将军、嫠乡候;而赵云呢,仍是个翊军将军。直到刘禅继位,张、马也早死,赵云才升征西将军(四品),封永昌候,后又升镇东将军。当年在北海牧羊十九年,大节不亏的苏武终于得以回到汉朝时,已被迫降匈奴的名将李陵来送他,说出一句千古怨辞:“汉家待功臣薄!”信乎? 最后看诸葛亮。关于诸葛亮深得刘备宠信的原因,前文已有论述,就不再多费笔墨。重点还是看看刘备临终前白帝托孤的表现。刘备东征,彝林一战惨败而回,退守白帝城,身染重病,命在旦夕。但他十分清楚,刘禅暗弱无能,以后大权必定旁落,重蹈汉献帝的覆辙,于是刘备想到了托孤。刘备首先想到的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是刘备“反客为主”战略的积极拥护者和继承发扬者,以刘备的识人眼光,很可能已经看出诸葛亮在他死后会走上和曹操一样的道路,于是,刘备以退为进,以言试探,遂有“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第八十五回)之言语。以刘备的枭雄一世,决不会把几十年打下的江山拱手让人的,当时若诸葛亮有一点可疑举动,以我个人的猜想,刘备可能“已在帐中伏下二百刀斧手,只等举杯为号,一拥而上,乱刃分尸”。刘备没想到的是,诸葛亮比他更老奸巨滑,一听这话,立即演了一场涕泪横流的戏,并说“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刘备对诸葛亮的话根本就听不进去,这时就想起了李严,当时军权还没有落在诸葛亮手里,诸葛亮是丞相,主理内外政事,而内外军务有李严管理,刘备煞费苦心的使诸葛、李严二人同时受托,实是想这二人相互牵制,都使对方不敢妄动。刘备做完上述布置后还是不放心,诸葛亮属于荆州集团,李严属于益州集团,二人均非刘备原来从徐州开始所带的从属集团,而当时关、张已亡,若论跟随最久的,就只有赵云了。于是,刘备把赵云也叫到身边,说道:“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以诸葛亮荆州集团主政,李严益州集团主军,赵云原从集团监督,刘备亲自导演的白帝城托孤,达到了完美的制约平衡和权力分立,确保了蜀汉政权在他死后不立即陷入争权夺利的混乱之中,赵云、诸葛、李严之间的相互制肘,在一定时期内稳定了蜀汉国内的派系斗争,使刘禅可以比较安稳的坐上了皇位。然对于当初他与诸葛亮“如鱼得水”的和谐关系来说,这又是怎样一种悲哀呢? 四、伪善的王道统治 后世推举刘备为明君,主要着眼点是刘备的君臣情谊,从而爱屋及乌,将其执政也一并纳入其内。事实上,刘备的统治政策,不但不能说是王道,连霸道都谈不上,与同时期的曹操、孙权,根本不能相比。 刘备早期,为扩充实力不择手段,兼之颠沛流离,一直没有一块长期稳固的根据地。为快速扩充势力,于是穷兵黩武,竭泽而渔,其性质不免就沾上了流寇色彩。其为平原令,时间不长,便“颇有钱粮军马”,似乎是安居乐业。但一旦到了徐州,仅仅是一个小沛,就令他乐不思归,原因何在?要么是放长线钓大鱼,身在小沛,觊觎徐州;要么就是平原已被其榨干,再无油水。统领徐州后,短短时间内,实力已从起初平原救陶谦时的三千人马,激增到讨伐袁术时的三万精兵(这还不包括留下来守城的)。其后又过一段时间,曹操欲起兵攻打徐州,竟须集结二十万人马,由此可以想见刘备扩充之快。接下来,刘备从袁绍处孤身逃脱,到汝南招兵买马,转眼又有数万。当时黄巾之乱、地方叛乱、董卓暴政都过后不久,全国各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刘备的军马却可说长就长,原因似乎已经很明显了。吴思的《血酬定律》曾经说过,即便是土匪,为了能够获得长期而稳定的收入,都会有意识的保护自己控制范围内的人民安全。而刘备作为当时的朝廷统治者,其竭泽而渔的风范,性质尤为恶劣。 后来刘备大业初成,登基称帝后,既有蜀道之艰,又有汉中之险,按理应当禀承其先西汉之初“黄老治国”的理念,休养生息、与民休息。但是他做的第一件事竟是举全国之力,发七十万大军攻打东吴,死伤无数,国力大削。临终之际,又命诸葛亮匡扶社稷,兴复汉室,直接导致后来六出祁山、九伐中原,以致征战连年,民生凋敝,人口凋零。较之先前所谓平庸之主刘璋统治,百姓的生活无疑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而当此之时,北魏的百姓在“篡汉逆贼”曹氏一门的统治下,已经安居乐业数十年;东吴的草民在孙权以守代攻的战略下,也干戈寥落。惟有西蜀的人民大众,“一将功成万骨枯”,在凭空堆砌出来的王道统治下,空守着刘备这一尊仁德宽厚、有道明君的神像,过着苦不堪言的生活。 总而言之,刘备的忠节、仁义、情谊、贤明,绝非后世所言的那么夸大。《三国演义》作者尽管极力夸大了这个侧面,却终究无法脱离历史的范畴。在当时的乱世条件下,仅凭以上特点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譬如陶谦,譬如孔融。真正需要的,是天生的野心壮志、个人的名声形象、高超的驾驭手段、深沉的政治权谋。这些,恰恰就是《三国演义》刻意掩饰和美化的部分,也是造成刘备形象虚伪的真正原因。后世中有人给了刘备这样一个评价——“枭雄”,这才是对刘备最合适的定位。《水浒传》 林冲赏析林冲者,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一代枪棒武师。武功超群,英名盖世。本可以凭借一身的本事青云直上,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封妻荫子。谁知他不识时务,不知变通,连中高太尉两大圈套,最终被逼上梁山,弄得家破人亡。 人到中年,再读《水浒传》,感觉完全不同于青年时代。那时读书,读个故事,读个热闹,追求的是人物的结果。现在读书,读的是思考,读的是感悟,关心的是人物的命运。《水浒传》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一百单八将,个个本事了得,人人忠肝义胆,但都被含冤受屈,逼上梁山。掩卷沉思,我总感觉林冲更冤更屈,堂堂八十万禁军教头,空有一身本身,却一生窝窝囊囊,壮志难酬。思来相去,觉得林冲有三误 一误曰儿女情长,不识时务。高衙内看上自家娘子,你应该欢呼雀跃,喜形于色,赶紧恭恭敬敬双手奉送,那是你的造化,你的运气,乘机搭个铁梯子,傍个金靠山,何愁不平步青云,发达显贵?到那时,没多少美女佳丽,供你挑捡?到那时何愁不花天酒地,拥香揽翠?看你傻的,死守一棵树,妄想夫妻恩爱,白头偕老。难道你不知女人大多水性杨花,“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有钱有权跟你泡,一但钱权不见了,明日就跟别人跑。”如次,你还痴情什么?迷恋什么?再说,你不把爱妻送上,堂堂高衙内,能放过你吗?何必为区区一娘子葬送自己的大好前程?你说傻不爷们?君不见,送妻邀宠,买妾求荣者,个个加官晋爵,人前显贵么?君不见买了良心,丧失道德者人人发迹,甚嚣尘上么? 二误曰英雄气短,不知变通。火烧草料场,本来是高太尉的“圣旨”,于差拨何干?你却一枪结果他的性命。即使陆虞候之流,只不过是一些谄佞小人,人家就比你聪明乖巧.势力圆滑,知道依附权贵.阿谀奉承的好处。谁叫你不同流合污.狼狈为奸呢?人家好不容易找个若大靠山,做得个帮凶,说得可怜点,也就是在高太尉门下混碗饭吃,你却倒好,只一枪结束了人家讨好卖乖,巴结上爬的美梦。痛快是痛快,可你考虑过后果没有?你只凭一时气愤,手刃卑鄙小人,断了人家的心腹,权高位重的高太尉,岂能善罢甘休?你这不是更重人家圈套,引火烧身吗?你不明事理,不知变通也就罢了,干吗再给自己弄几条命案,有理变无理,最后只得去梁山落草?如果你吸取教训,赶紧见风转舵,乖乖领了娘子向高衙内自首,陪上一万个不是,再找些奇珍异宝敬献于高太尉门下,将功赎罪,定会博得衙内欢喜.太尉欢心,将你管复原职,列为心腹。甚至收为义子,分个“林衙内”什么的,也未可知。到那时,你不是又风光无限,平步青云了?何愁区区陆虞侯之辈,不为你牵马缒凳,吸脓舔痔? 三曰哥们义气,不图为己。那王伦本是个“不及第的秀才,又没十分本事。”能够把武艺在他之上的你收留,已是非常之冒险了。自古以来,那个领导能容下比自己“本事了得”的下属?况且人家还没来得及给你穿小鞋,套枷锁,未尝顾得打击报复,你就嫌人家“妒贤嫉能,心胸狭隘。”受人挑拨,一刀送其归西。火并“无大才大量,难成气候”的王伦,就算你有能耐,可你却偏偏不乘机自己坐上那梁山第一把交椅,好好施展你的本领,大干一番,而穷讲究什么哥们义气,两肋插刀,忠肝义胆,拱手把你用性命换来的位子让与别人,好一个大傻冒也么爷!那义气直几两银子,忠义当得了饭吃?曹操早就说过:"无毒不丈夫" ,没有一点心计,不耍一点手腕,如此心地无私,如此谦虚仁厚,如此英雄仗义,能成什么大气候?还想什么报效国家,产除奸党? 好不可惜也么爷!正是应了那句俗话:“自古忠诚无好死!"你纵有浑身本事,你纵有忠肝义胆,你纵然英雄仗义,你纵想报效国家,又能怎么样?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名著人物描写片段及赏析”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古典名著《水浒》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读下面故事片段 完成问题。“咄!

古典名著《水浒》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读下面故事片段 完成问题。“咄!

小说,人物,发展,等级,作品,情节,人物形象,作用,嗜血,故事情节,主题,事件,内容,作者,环境,阶段,人物性格,故事,语言,读者,环境描写,答题,字数,文章,短篇小说,篇幅,谎言,分析,修仙,古典小说

2020-08-03 #故事会在线阅读

小学语文作文素材积累:70个人物描写片段 帮助孩子写出满分范文

小学语文作文素材积累:70个人物描写片段 帮助孩子写出满分范文

作文,分数,人物,小学,阶段,中考,记叙文,更多精彩内容,骆驼祥子,一直以来,一跃,人物描写,一大,一线,人和事,主页,大部分,初中,品质,动作,初中语文,名著,单元,外貌,大全,头像,孩子,对照表,片段,满分

2018-04-16 #小故事

根据西游记中的一个片段来仿写一篇作文500字

根据西游记中的一个片段来仿写一篇作文500字

孙悟空,西游记,作斗争,沙僧,精神,唐僧,吴承恩,大闹,人民,八戒,猪八戒,机智勇敢,那群,大不同,塑造了,一身,七十二变,变幻无穷,人物,个性,人物形象,代表,偏要,信徒,反封建,包袱,叛逆,名著,品行端正,和尚

2020-07-10 #小故事

《西游记》小雷音寺片段拍摄有多难?计生用品拿来做特效 成经典

《西游记》小雷音寺片段拍摄有多难?计生用品拿来做特效 成经典

情节,唐僧,作品,西游记,小雷音寺,团队,难题,人物,九华山,角色,道具,那时候,四大名著,一大,剧组,翻拍,演员,特效,美女,孙悟,如来佛,孙悟空,黄眉,86版,作品中,好的,佛像,剧情,大殿,寺庙

2017-06-14 #故事会在线阅读

四大名著的人物故事 四大名著的人物有哪些 四大

四大名著的人物故事 四大名著的人物有哪些 四大

七仙女,曹操,曹丕,司马懿,刘备,关羽,华雄,卢俊义,史进,史湘云,吕布,张飞,周瑜,吴用,孙策,孙权,孙尚香,唐僧,孙二娘,孙悟空,孟获,宋江,张横,张顺,诸葛亮,杨修,李逵,李师师,袁绍,武松

2020-08-24 #小故事

名著人物故事200字 名著故事梗概

名著人物故事200字 名著故事梗概

故事,名著,故事梗概,名著人物,孙悟空,全书,内容,梗概,西游记,唐僧,三国演义,动态网,水浒传,精华,九九八十一难,三国时代,想了解,字左右,西天取经,保唐僧,了真,从聚义,关羽,刘备,宋江,曹操,罗贯中,诸葛亮,大破,好一

2020-07-13 #故事会在线阅读

名著人物故事200字 名著故事梗概

名著人物故事200字 名著故事梗概

故事,名著,故事梗概,名著人物,孙悟空,全书,内容,梗概,西游记,唐僧,三国演义,动态网,水浒传,精华,九九八十一难,三国时代,想了解,字左右,西天取经,保唐僧,了真,从聚义,关羽,刘备,宋江,曹操,罗贯中,诸葛亮,大破,好一

2020-07-13 #故事大全

名著人物故事200字 名著故事梗概

名著人物故事200字 名著故事梗概

故事,名著,故事梗概,名著人物,孙悟空,全书,内容,梗概,西游记,唐僧,三国演义,动态网,水浒传,精华,九九八十一难,三国时代,想了解,字左右,西天取经,保唐僧,了真,从聚义,关羽,刘备,宋江,曹操,罗贯中,诸葛亮,大破,好一

2020-07-14 #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