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草根”艺术团的国防情怀

时间:2016-05-13

辽宁锦州军休三中心组织离退干部,用文艺节目嫁接时尚元素和国防元素,用舞台的形式演绎国防故事,传播国防知识,深化国防教育,在社会各届引起了较好的反响

提示:本文共有 665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4 分钟。

艺术团成员在表演情景剧《浴血配水池》战斗场景

央广网11月19日消息 (高颖 梁宸 记者姜玉坤)普及和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是中央始终高度重视的一个战略问题,对于凝聚全民族的意志和力量,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辽宁锦州军休三中心组织离退干部,用文艺节目嫁接时尚元素和国防元素,用舞台的形式演绎“国防故事”,传播国防知识,深化国防教育,在社会各届引起了较好的反响。他们的做法,引人深思,给人启迪,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个“草根艺术团”,109个成员,全是清一色的离退休老兵,平均年龄63岁,最大的82岁。3年里,他们持续不断地用配乐诗朗诵、京东大鼔、情景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深情演绎“国防故事”,引发社会各届广泛关注。他们推出的《当那一天来临》等多个文艺节目成为“网红”,《鸿雁》等多个文艺节目登上辽宁电视台“大民星春晚”“百姓春晚”,还荣获了《艺术中国》辽宁赛区“特别金奖”。

那么,这个草台班子,为什么设计成了以讲述“国防故事”为主旋律的演艺团体?他们推出的都是怎样的“国防故事”, 到底能带来什么样的社会效应?作为业余的演员又是“晚霞型的老年人演出队”,是如何保持久演不衰的?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记者“潜入”这个草根艺术团“明察暗访”。

艺术团成员向参战老荣军采集战斗故事

一声叹息引出一个“冒险行动”

“我们创建艺术团还有段曲折故事呢!”说起艺术团创建之初,第一批加入艺术团的军休干部李静琦,抑制不住激动的泪水。

2016年初,锦州军休三中心正式成立。中心领导召集军休干部征求组建的意见建议。不知是谁,提起国防宣传教育话题,一位年过八旬军休干部突然一声长叹。随后,他给大家说了自己亲身经历的尴尬事:应邀去一所小学作国防教育专题报告,尽管他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作了极为充分的准备,可作报告时竟有不少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可随后发生的一件事更让他不解:学生观看了一个以国防教育主题的情景剧,竟然看得手舞足蹈、欢呼雀跃。让学生谈体会,言辞之间流露出的,全部是对情景剧演出的感悟和喜悦。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此事引起中心主任李伟的深思:社会各阶层、各年龄段都有不少人理论接受能力相对较弱,搞好国防教育宣传,仅靠传统的专题报告辅导显然收效甚微。于是,李主任萌生了组织军队离退休干部,成立一个以演绎“国防故事”为主的艺术团。

不料,此举竟遭到非议。有人甚至直接找到李伟直言不讳:离退休干部年岁都挺大,老胳膊老腿的,这台上台下的,稍有不慎,磕着碰着或是摔着了,可就出事了,可别没事找事啊?起初,李伟也有点犹豫。可当他征求这些老干部意见时,结果大家热情还都挺高,都表示支持。然而,支持归支持,当在中心218名军休干部公开遴选艺术团成员时,却发现能与吹拉弹唱靠上点边,又敢上台试吧试吧的,只有22个军休干部。

“22个人就22个人吧。”大家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经过几番紧锣密鼓的张罗,由22个军休干部为成员的艺术团算是正式成立了。成立当天,李伟反复强调的是安全问题,最后还特意对艺术的安全明确了“约法三章”。

艺术团成立之初,从排练节目到演出,遇到的困难一言难尽。中心刚成立,别说艺术团排练节目的专业场地,就连中心的干部职工也没办公楼。无奈,十几个演员自己出去找场地。找来找去,最后选定在一个既能遮阳又宽敞的一座大桥下面,作为排练节目场地。

地上支起个小音箱,大家就尽情地练唱歌、跳舞、诗朗诵……那时,大桥上下正在施工,来往不断的渣土车尘土飞扬,一两个小时,演员的身上、头发上、脸上、耳朵上就会落层尘土。每次排练完节目回家,个个变成了“黑脸包公”,一搓牙,嘴里就“嘎吱嘎吱”响,竟是沙子。

炎炎烈日,30多摄氏度的高温,桥下也像火球一样炙烤。在桥下没活动几下,汗水就把衣服浸透了。可他们全然不顾,一练就是一个小半天。天天挥汗如雨,日日不间断。每天每人都要喝光几壶水,身上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直至如期完成当天的排练任务才“收兵”。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第一台节目一经推出,就引来掌声一片。尽管节目排练期间,几次因个别演员患病,不得不临时换人临时排练,最后演出还是获得了成功。这年年底,经层层推荐,他们的文艺节目《红旗唱红旗》,不仅登上辽宁电视台的《百姓春晚》,还获得集体组织奖和优秀节目奖。

首战告捷,让这些军队离退休干部兴奋不已,也信心倍增,中心领导也从中受到启发:没登过舞台,甚至不识谱、不懂乐理知识,只要苦心练习,再经“名师”点拨,也能登台演出,甚至可能会成为草根艺术团的台柱子。于是,他们不断地发动、鼓励,不断的“招兵买马”,吸引更多军休干部参加艺术团活动。慢慢的,艺术团的成员多起来了,从二十几个增加三四十个,又从三四十个增加到六七十、八九十,直至如今的109人。

好马还需配好鞍。军休中心有了办公楼,中心领导专门给艺术团“腾出”练歌室、练舞室、化妆室、创作室、服装室,还购买了钢琴、电子琴等数百件乐器,给每名演员量体定做了舞服、舞鞋和护膝,还专门请来乐理、舞蹈、编导老师来辅导。就这样,这个草根艺术团红红火火办起来了……

艺术团成员演出前情景

“掉着眼泪创作‘国防故事’”

一幅画面永远镌刻在了人们的脑海里:

2018年7月23日,辽沈战役纪念馆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59位满头银发、家在锦州的军队离退休干部,人人手持记事本,边参观边记录……

“我们想更多地从这里吸取精神营养,激发创作灵感。”艺术团副团长魏恒星告诉记者,尽管每个演员都曾多次来这里参观,“可为让舞台上‘国防故事’演绎得更鲜活更生动,还是决定组织大家到这里采风。”

采风后,他们又马不停蹄地搞创作。历时一个多月的苦战,先后推出了诗朗诵《忆辽沈锦州》、情景剧《浴血配水池》、男女声对唱《辽沈英雄》等一批脍炙人口的文艺节目。这些节目一经搬上舞台,就在社会各届引起不小的反响。锦州文联主席王桂荣告诉记者,这个草根艺术团创作表演的文艺节目最大的特点,就是主题鲜明、内涵丰富、风格多元,达到了专业水准。据悉,为纪念锦州解放70周年,锦州市在组织专业演员排练一台大型晚会时,专门吸收了他们创作、表演的情景剧《浴血配水池》。“这也是整台晚会惟一由业余人员创作,又由业余演员表演的文艺节目。”说起这件事,这出戏的主要表演者赵洪超一脸得意。

“我创作的《浴血配水池》,7易其稿,虽然只有826个文字,前后却历时39天。”说起创作经历,作者、军休干部薛京国感慨不已,为了让那段历史故事更鲜活更生动又不失史实地在舞台上展现出来,他一个字一个字地反复斟酌,以求每个字都精准而生动。所以这幕剧向公众一亮相,就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女:辽沈战役中能否攻克锦州,实践毛主席‘关门打狗’的战略意图,成为辽沈战役决战决胜的关键。

男:三纵作为主攻部队,如旋风,似雷鸣,一路血战,势如破竹,攻至锦州城北。

女:被国民党东北剿总副司令范汉杰称为命根子的配水池,是扼控锦州北大门的门栓,历经多年苦心经营,战壕纵横相连,被守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屏障,高墙上写有“配水池就是第二个凡尔登”的狂言,叫嚣着“守配水池的兵就是铁打的汉”。

男:7师20团1营营长赵兴元和他的战友们,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固若金汤的据点,喊出了震撼大地的最强音—“你们是铁打的汉,我们就是打铁的人,一锤子下去,你们就是块铁疙瘩,我们也要把你们砸扁”。

……

“哗……哗……”掌声响起来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掌声。事后,观众都交口称赞这个节目“太给力、太震憾了”。

“力求每个节目都成为精品。”艺术团团长、军休干部郭凯珠介绍说,这是他们成立艺术团之初,就给大家立下的不成文的“规矩”,以求大家以最高的标准、最严格的要求创作和表演。

这样一来,不论创作还是表演,注定要极为辛苦。魏恒星告诉记者,为更充分地体现社会尊崇军人的这一鲜明的主题,他和三中心主任李伟联手创作歌曲《三中心之歌》时,耗时半年。弄了几稿,都觉得太过具体而不够精彩。推倒重来,一次又一次,最后到底搞了几次颠覆性的修改,就连他们自己都记不清了,反正直至最后达到了“唱起来顺口、富有强烈的感情,又极具深刻的内涵”才收手。在今年“庆国庆 迎重阳”晚会上,这首歌被确定为压轴戏,60名艺术团成员和中心干部员工同台联唱,也许是因为唱出了大家的心声唱出了感情,整个演出现场出现了“台上含泪唱歌,台下含泪听歌”,掌声经久不息的动人场面。

“不论是创作还是表演,大家都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了。”刚刚从军分区政委岗位退休的车伟凡主动请缨,自己独自完成了《忆辽沈锦州》的诗词创作和诗朗诵的表演,赢得一片叫好声。在和大家交流体会时,车伟凡说:“我创作这首诗时,可能由于倾注了太多情感的缘故,创作时总情不自禁,根本无法抑制住强烈的感情,常常是一边写一边掉着眼泪,好几次都写不下去了……”

“正是因为如此倾注了情感,大家推出的作品才让观众都觉得有血,有肉,有艺术生命力,所以不论是进社区、学校等演出,还是上电视台录制节目,反正只要观看了我们的演出,就会引来一片叫好声。”曾参加十多个节目创作和表演的军休干部赵洪超告诉记者,“其实,我们每个节目的背后都有一段曲折的故事、感人的经历。”为让舞台上的“国防故事”演绎得充分,主题更鲜明,他们收集整理出了类似“没有强大的国防,哪有人民的安宁”“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家事国事天下事,国防建设是大事”等百余条“国防故事用语”,意在大家创作时,巧妙地“嵌入”到文艺节目之中,以此升华主题,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学到国防知识,受到国防教育。此外,他们还发动中心所有离退休干部和干部员工采集“国防故事”,为文艺创作提供线索,截止目前,他们先后采集了数百个“国防故事”,虽然不少故事没变成节目推上舞台,但3年里,他们推出的文艺节目中,至少80%以上素材,都原自于大家采集的“国防故事”。

艺术团成员排演《红军不怕远征难》

点燃每个人心中的“火种”

“搞国防文艺演出,不在于传播多少国防知识,也不在于讲述多少战斗故事。”就记者有些疑惑时,三中心主任李伟话锋一转,“重在于点燃人们心中的‘火种’。如果找到了社会各阶层、各年龄段人心里的火种,再用国防艺术的形式把它点燃,就会增强大家的国防观念,进而激发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

记者采取全程跟踪的方式,对这个艺术团进行了采访。晚会一开场,合唱《红军不怕远征难》,那气势一下子就把观众带到红军长征那段艰苦岁月中,音乐激昂催人奋进,舞者如同在险象环生的雪山草地上跋涉,坐在后排的渤海大学学生,在节目的感染下,个个攥紧了拳头,始终保持激动心情看完了演出。大学生刘威感慨地说:“用文艺节目的形式重温那段火焰般的历史故事,确实能让人从中吸取养分、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引燃心中的‘火种’。”当14位身着军装的军休干部,在《军人誓词》节目中,庄严宣誓“……不怕牺牲,时刻准备战斗,永不叛离军队,誓死保卫祖国!”老兵们的英雄气概,排山倒海,演者以浓烈的情感表达、丰富多彩的视像呈现、唯美市诗化的舞台意境……让台下数百观众眼前这一幕震撼和感染了,个个群情激奋,血脉喷张,都被作品中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激荡,将对祖国的深情厚爱化作演出现场经久不熄的雷鸣般掌声。观看整台演出,观众时而掌声雷动,时而热泪盈眶,时而神情坚毅,时而斗志昂扬……

“用艺术表演的形式再现‘国防故事’,俨然成为社会各届国防意识启蒙教育的生动教材,这个艺术团功德无量。”锦州国防教育办公室主任杨楠这样评价这个草根艺术团。这个艺术团到锦州市松山新区实验小学演出,当天晚上,就有不少学生回家,开心的告诉爸爸妈妈:“看了解放军叔叔演出特别感动,将来长大后,我要做一名真正的解放军,保卫我们的祖国。”

“军休干部用艺术的形式,自己模范演绎‘国防故事’同时,也感染带动了身边一批人加入到演出队伍中来。”艺术团团长郭凯珠本来患有眼病,为赶拍节目,一直拖着没去医院,结果因跳舞震动,造成视网膜脱落,险些左眼失明;军休干部赵洪超,排练节目时身上起了红疹,自己一边抹药一边排练,结果因排练节目强度大出汗多,身上的红疹迅速扩散,红疹连成一片一片的,衣服一蹭,钻心疼痛,难以忍受,即使这样,他还是咬牙坚持,直至完成了4个文艺节目的演出;67岁的刘万仁,当年为救战士,左手被手榴弹炸掉,落下残疾,可每次排练节目都抢着上,参加了几十个文艺节目的演出不说,还主动请缨参加诗朗诵节目,可这个节目演出时需双手端着诗稿夹朗诵,他一只手端不稳,大家就劝他不要参加了,可他硬是凭借日复一日的苦练,练成了“一手托”真功,这其中,不知他付出多少汗水;已是82高龄的马野,身体虚弱,常年患病,上下楼都吃力,可他在家偷偷自编自演了一个诗朗诵文艺节目,苦练3个多月,最后不仅上了舞台,他的诗朗诵还成了经典节目。

榜样就是导向。见军休干部如此热心国防宣传教育工作,受到感染和熏陶后,不少军休干部的家属、孩子也主动加入到这个行列,成为“编外”演员。军休中心从主任、副主任到普通员工几乎都成了“编外”演员,如今已有30多名员工登了台献了艺,艺术团每场演出都有三五个中心员工利用余暇时间自编自导的文艺节目,成了雷打不动的“惯例”。康乐部部长王部长,在忙前跑后帮助艺术团搞各种物资保障的前提下,发挥自己多才多艺的特长,帮助策划、排练节目,经常给大家修改歌词、谱曲、串台词,还自告奋勇担当节目主持;中心员工苑佳艺不仅自己上台演出,还把有“小明星”之称、正上小学的儿子陈芃锦动员来表演节目……

庞大的演出阵容,马不蹄的演出,“草根艺术团”不断刷新纪录:进社区、学校、露天广场、剧院等演出的频率更快了,精品节目、“网红”节目更多了,灵魂受到涤荡的人数,攀升的更高了……

艺术团成员演唱《鸿雁》荣获《艺术中国》辽宁赛区“特别金奖”

评论:艺术让“国防故事”生动起来

甄理

《战国策》在《触龙说赵太后》中,讲述了秦国趁赵国政权更迭之际大举侵犯,齐国要求赵太后之子长安君为人质作为出兵救援赵国的条件。赵太后爱子心切,执意不肯,众人劝说非但无效,反而使赵太后大为恼火。危难之际,触龙挺身而出,抓住赵太后爱子心切这个关键点,以另辟蹊径、推己及人的表述方式,最终引起赵太后情感共鸣,达到说服目的。

锦州军休三中心艺术团109名老兵用艺术演绎“国防故事”,用真情的艺术打动人心,可以说与触龙说赵太后有异曲同工之妙。109名平均年龄63岁离退休老兵,退休不褪色,离休不离责,不辞辛劳依旧奋战在国防宣传的第一线,通过诗朗诵、情景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编排了《鸿雁》、《浴血配水池》《辽沈战役——决战锦州》等一大批精雕细琢的艺术作品,为一个个“国防故事”赋予饱含时代感的跳动音符,持续用“走心”的方式感染人、教育人、影响人,在祖国北疆拉起了一道亮丽的国防风景线。

国防教育是对全体公民进行的一项基本教育。客观上说,随着社会发展思想日益多元,全民国防教育面临着不小的挑战。有的国防教育仍以青年学生为主,覆盖人群不够广泛;有的国防知识过于理论,单纯说教,剃头挑子一头热;有的教育内容流于形式,比较呆板生硬,没有让国防教育活起来……凡此种种,也确实让国防教育在全民思想高地的争夺中不占优势。109名老兵利用艺术形式开展国防教育,寓教于乐、细雨润物,可以说为化解难题提供了一条现实路径,也给我们带来了莫大启迪。

文化魅力,浸润人心。艺术节目通过美的欣赏和享受打破了传统国防教育的很多限制,在使观众享受到了更多美的艺术中受到教育和启迪。科学研究也表明,艺术是非语言的沟通工具,艺术化的表述也更容易为最广泛的人群所接受。解放战争时期,歌剧《白毛女》成为当时“新式整军诉苦运动”的重量级武器,发挥了巨大的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实践也一再证明,相比较于其他传播形式,艺术作品的作用力更为持久,影响力更为深远。

时代的发展需要国防教育不断创新。国防教育要搞得更加生动活泼,就需要我们大胆进行探索,人民群众喜欢什么样的接受方式,特定受众需要什么样的接受方式,我们就应该去利用什么样的传播方式。归根到底,就是要为国防教育注入更多的艺术时尚元素,让国防教育更加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使国防教育的内容增添新的生机活力,促进国防意识和军事素质的提高,最终实现强化全体国民国防意识和军事素质的目的。

用艺术的形式演绎“国防故事”,为深入开展国防教育提供了一个范本。要不拘一格、不图时髦、不耍虚招,综合运用各种有利的传播平台,创新传播内容、形式和手段,拿出群众喜闻乐见、有感染力说服力的优秀艺术作品,不断扩大传播影响力。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草根”艺术团的国防情怀”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叙草根情怀 讲“四大天王”故事 值得期待的汉派电影《吉庆街火》

叙草根情怀 讲“四大天王”故事 值得期待的汉派电影《吉庆街火》

吉庆街,民间艺人,武汉,齐追航,城市,影片,表演,大齐,电影,导演,文化,故事,情怀,美食,四大天王,张译丹,张吉庆,拉兹,出品人,女一号,音乐人,中华,人间烟火,光达,先生,全国,汉口,本土,大会,国强

2011-07-07 #短篇故事

讲述国防故事 激发家国情怀

讲述国防故事 激发家国情怀

大学生,学生,我国,国防,演讲比赛,全区,故事,自治区,边防,图雅,那仁,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国防教育,强军,总决赛,民兵,电视节目,蒙古族,选拔赛,工作,名大学,组织学生,刘京,刘仕昌,许博,那日松,阿迪亚,内蒙古工业大学,呼和浩特民...

2007-12-24 #故事大全

讲述国防故事 激发家国情怀

讲述国防故事 激发家国情怀

...视台,内蒙古工业大学,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国防,全区,入校,亲身经历,一线,义务,人数,作贡献,参赛选手,氛围

2014-06-13 #故事会在线阅读

四渡赤水艺术团:弘扬长征精神 讲好红色故事

四渡赤水艺术团:弘扬长征精神 讲好红色故事

艺术团,游客,艺术,宋玲,义务,故事,红色,讲解员,遵义,活动,表演,张大海,四渡赤水纪念馆,工作人员,历史,土城,基因,情怀,方式,红军,组织,队伍,服务,四渡赤水,从小就,告诉记者,四渡赤水战役,红军精神,红军长征,红色文化

2020-09-09 #故事会在线阅读

用演·唱传播中国故事——记“亲情中华”艺术团东南亚巡演

用演·唱传播中国故事——记“亲情中华”艺术团东南亚巡演

中华,亲情,华人,艺术团,艺术,海外侨胞,马来西亚,中国侨联,演员,中国,华侨,文化交流,一带,柬埔寨,表演,家和,中国文化,国家,情怀,情感,文化,歌曲,桥梁,沙巴,祖国,青藏高原,刘东,古利亚,中国故事,告诉记者

2009-10-07 #长篇故事

从草根到红色文化使者

从草根到红色文化使者

烟火,郭斌,红色,朱阳,郭家大院,红军,红色文化,文化,村民,朱阳村,村里,郭氏,乡邻,先祖,小村,故事,古树,土地,情怀,组长,朱阳镇,作家,保安团,后人,圣地,基地,居民,村庄,父母,精神

2011-08-18 #故事大全

又一个春天里 我们向草根作家致敬!

又一个春天里 我们向草根作家致敬!

白夜,作家,草根,情怀,执着,网络作家,一切都是,文学,文字,深渊,生活,有一种,风流人物,但海子,刘章,贾平,一餐馆,鲁迅文学院,主人公,一面,一生,众生,内幕,北岛,命运,小说,学习班,妖鬼,好坏,宿命

2008-05-29 #经典故事

感受别样家国情怀!一等功臣 抗洪英雄为东莞新生上“开学第一课”

感受别样家国情怀!一等功臣 抗洪英雄为东莞新生上“开学第一课”

国防,国防教育,活动,东莞,历史,同学们,讲座,新生,新时代,主题,情怀,武装部,朱世学,师生们,师生,强军,祖国,老兵,一等功臣,国防意识,南城街道,全民,东莞市,专题讲座,亲身经历,南城,同学,国家,学生,战斗故事

2009-01-29 #故事会在线阅读